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基于组合混料设计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0 09:34

  本文选题:混料设计 + 高性能混凝土 ; 参考:《硅酸盐通报》2017年11期


【摘要】: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各个组分对高性能混凝土的影响,将水泥、矿粉、粉煤灰视为一组总质量不变的混料,细集料和粗集料视为另一组混料,通过组合设计分析了矿物掺合料、水泥、砂率的混料效应,同时得到了以坍落度和抗压强度为目标的回归方程,实现了配合比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为了得到工作性和抗压强度都较好的高性能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的掺量和砂率均不宜过大。矿粉比粉煤灰先发挥强度作用,后期水泥与矿粉对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较大。砂率的增大对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较小,但会使高性能混凝土的坍落度先增加后降低。粉煤灰和矿粉的增加均会使高性能混凝土的坍落度增加。研究结论能够为高性能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砂率的选择和配合比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In order to design the mix ratio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more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the influence of each component on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is studied. Cement, mineral powder and fly ash are regarded as a group of mixtures with constant total quality. Fine aggregate and coarse aggregate are regarded as another group of mixtures. The mixing effects of mineral admixture, cement and sand ratio are analyzed by combination design. At the same time,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aiming at slump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are obtained, and the optimum design of mix ratio is reali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order to obtain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with good workability and compressive strength, the content of mineral admixture and sand ratio should not be too large. Ore powder first exerts strength effect than fly ash, and cement and ore powder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in the later stage. The increase of sand ratio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but it will make the slump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increase first and then decrease. The increase of fly ash and mineral powder will increase the slump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The results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mineral admixture, sand ratio and mix ratio design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作者单位】: 河北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09073) 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ZD2014099)
【分类号】:TU5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建华;蔡基伟;周明凯;;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J];国外建材科技;2006年03期

2 高柯;孟云芳;;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J];中国建材科技;2010年03期

3 徐伟莲;孙新林;;浅谈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J];科技传播;2011年04期

4 湛阳;;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与发展[J];铜仁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何聪;汪鹏飞;;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现状[J];农家科技;2011年04期

6 冯国平;;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解析及应用研究[J];民营科技;2011年07期

7 徐军平;宋平根;;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工程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05期

8 刘庆淳;;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与应用[J];建材世界;2011年06期

9 王永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特点总结[J];民营科技;2012年03期

10 徐智文;;浅谈高性能混凝土[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松伟;张萍;;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2 马新伟;朱卫中;钮长仁;;高性能混凝土在部分约束条件下开裂的可能性预测[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连新;;西部高海拔、高寒地区高性能混凝土及技术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陶文娟;马玉柱;;现代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A];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科技创新)[C];2014年

5 王成启;张悦然;;海工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学术交流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李书惠;肖文;;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杰;任晓丹;杨卫忠;;高性能混凝土双轴受压试验研究[A];全国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应用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雷元新;周绍缨;冼伟华;李奇逊;;高强度与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研究方法的探讨[A];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和矿物掺合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荔;;普通强度等级的高性能混凝土[A];全国高性能混凝土和矿物掺合料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晁鹏飞;郑建岚;罗素蓉;;高性能混凝土热学性能有限元分析[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江志学 王佶 卢哲安;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应用与展望[N];中华建筑报;2010年

2 晓钟;江西赣州瑞康公司开始生产高性能混凝土[N];中国建材报;2011年

3 覃维祖;高性能混凝土的回顾与展望[N];中国建材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武春丽;两部委联推高性能混凝土[N];中国建设报;2014年

5 河北路桥技术开发公司 刘晓;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选用及配合比设计[N];河北经济日报;2014年

6 晓刚;高性能混凝土和外墙外保温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N];中国建材报;2013年

7 协文;高性能混凝土(HPC)在我国的应用[N];中国建材报;2013年

8 张潇雅 平遥县房地产管理局;发展绿色混凝土之我见[N];晋中日报;2011年

9 覃维祖;我国制约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因素[N];中国建材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耿碧瑶;利用福建尤溪铅锌尾矿制备高性能混凝土掺合料[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2 王珍;高性能混凝土建筑火灾烧损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王冲;特超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4 周立霞;西北戈壁地区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1年

5 刘佳;利用密云尾矿废石制备高性能混凝土的基础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素梅;双掺矿物掺合料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与收缩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亚民;纳米ZnO抗菌高性能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D];宁夏大学;2016年

3 邓穗;高温后典型高性能混凝土的再碱化修复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4 李松涛;寒冷地区海洋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合理配合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5 马鑫;高性能混凝土的渗透性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年

6 李倩;C80高性能混凝土微结构高温损伤演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7 张蕊;非洲干旱地区天然火山灰高性能混凝土内养护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8 杜帆;高性能混凝土高温热变形试验及热应力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9 赵世壮;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和强度评定的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10 蒋胜晖;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027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0027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0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