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耐污共混纳滤膜的研发及其对典型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研究
本文选题:纳滤膜 + 介孔硅 ; 参考:《水处理技术》2017年05期
【摘要】:采用相转化法制备掺杂介孔硅的共混纳滤膜。利用N2吸附-脱附和小角XRD测试对制备的介孔硅进行表征,结果证明共混膜中的掺杂材料为有序的介孔硅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制备的共混膜截面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介孔硅的添加能够明显改变膜的结构和均匀性。研究了共混纳滤膜的截留分子量和耐污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介孔硅的添加能够缩小膜的孔径,其中,0.2wt%、0.5wt%、1.0wt%掺量共混纳滤膜的膜孔半径为0.78~2.13nm;均匀性越好的共混纳滤膜水通量变化越小,水通量恢复率越高。考察自制共混纳滤膜对富里酸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掺杂介孔硅的共混纳滤膜可以明显提高对富里酸截留率,截留率最高的0.2wt%共混纳滤膜效果明显优于商业膜NF-70。
[Abstract]:The blend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doped with mesoporous silicon were prepared by phase inversion method. The mesoporous silicon was characterized by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and small angle XR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ped materials in the blend film are ordered mesoporous silicon materials.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blend film was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dition of mesoporous silicon can obviously change the structure and uniformity of the film. The molecular weight interception and fouling resistance of the blend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dition of mesoporous silicon can reduce the pore size of the membrane, and the pore radius of the blend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is 0.78 ~ 2.13 nm, and the water flux of the blend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with better homogeneity is smaller, and the pore radius of the blend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is 0.78 ~ 2.13 nm. The recovery rate of water flux is higher. The removal of fulvic acid by self-made blend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moval rate of fulvic acid was obviously increased by the blend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doped with mesoporous silicon, and the effect of 0.2 wt% blend nanofiltration membrane with the highest rejection rate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commercial membrane NF-70.
【作者单位】: 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氮污染物在城市给水系统中转化机制与控制原理”(51438006) 国家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原子荧光重金属在线监测设备的开发与应用”(2014YQ060773) 江苏高校优秀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分类号】:TQ028.8;TU9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敏,王占生,候立安;纳滤膜污染的分析与机理研究[J];水处理技术;1998年06期
2 俞三传,张建飞,蔡惠如;纳滤[J];膜科学与技术;1999年02期
3 万金保;纳滤膜处理酸洗废液新工艺[J];膜科学与技术;2000年03期
4 吴舜泽,王宝贞;荷电纳滤膜对有机物的分离(一)[J];水处理技术;2000年05期
5 叶蕾,蒲通;纳滤膜技术及其应用[J];石化技术与应用;2000年02期
6 俞三传,陈小良,潘巧明,金可勇,高从土皆;多糖纳滤浓缩初步研究[J];水处理技术;2001年01期
7 刘玉荣,陈一鸣,陈东升;纳滤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化工装备技术;2002年04期
8 李兆魁;周勇;朱家民;高从X&;;纳滤膜功能材料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09年12期
9 毕飞;张林;吴礼光;陈欢林;高从X&;;纳滤膜系统优化设计模式探讨[J];膜科学与技术;2012年03期
10 时强;张乾;阮国岭;初喜章;;正渗透—纳滤耦合处理苦咸水脱盐工艺[J];净水技术;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景雯;;纳滤膜技术及其应用[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孙凯;邢锴;;纳滤膜对双组分无机盐溶液离子脱除模型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3 张守海;蹇锡高;杨大令;;新型耐高温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4 赵理;于坤;许振良;胡登;;新型纳滤膜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赵彦彦;袁其朋;杨晓进;;Desal-DK膜在有机溶剂中的纳滤性能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6 阮振刚;张国俊;纪树兰;刘忠洲;;多层自组装纳滤膜及其稳定性能[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下)[C];2009年
7 许建东;杜启云;王薇;;辐照法制备纳滤膜的性能研究[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烽;徐平;;反渗透、纳滤膜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A];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9 苏鹤祥;黄群英;伍登熙;;精细化工产品纳滤分离的一些问题[A];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和化工行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许陈燕;沈新元;;壳聚糖/聚丙烯腈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分离技术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马敬勇;鲁抗医药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N];医药经济报;2006年
2 记者 许凌 通讯员 王准;金赛科技攻克高效纳滤膜技术[N];经济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古丽米拉·艾克拜尔;HTCC-Ag/PES纳滤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于山山;聚苯并咪唑耐溶剂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3 董蕾茜;基于原位植入法的纳米材料改性超滤膜和纳滤膜制备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4 陈智文;丝胶复合纳滤膜的制备与分离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5 马碧荣;低压大通量纳滤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6 张涛;荷电纳滤膜改性及其脱盐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7 邬晓龄;SiO_2/PVDF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其去除模型病毒的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罗蓓蓓;耐溶剂纳滤膜在天然活性成份分离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9 许辉;膜及水溶液内扩散过程的分子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12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01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