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有机小分子调控磷酸钙晶体生长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2 11:58
【摘要】:设计合成具有特殊形貌和结构的无机材料,由于其特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及生物学效应,而得到广泛关注及研究。磷酸钙作为人体硬组织主要无机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因而广泛应用于骨组织修复领域。磷酸钙晶体的形貌、大小及化学组成等性质会显著影响磷酸钙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如:溶解性、热稳定性及机械性能等)及生物学效应(如蛋白吸附性能、细胞行为等)。特别是具有微纳米结构的磷酸钙材料,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能显著增强材料的蛋白吸附及促进细胞生长。因此,在微纳米尺度上调控磷酸钙形貌及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仿生合成的方法,创新性的利用结构对称、所含官能团不同的有机小分子作为形貌控制剂,在水热条件下实现了对磷酸钙生长过程的有效调控,从而成功制备出具有不同表面微纳结构的磷酸钙粉体及涂层。同时,对有机小分子调控磷酸钙晶体生长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此外,还对不同微纳米结构磷酸钙粉体及涂层的蛋白吸附性能及细胞行为影响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考察了低剂量微量元素铜对磷酸钙生长过程及性能的影响,以期提高骨修复效率。主要内容及结果归纳如下:首先,在水热条件下,以尿素为沉淀剂,通过对反应温度、时间、尿素含量等参数的考察,研究各种参数条件尿素对磷酸钙晶体生长的影响,得出制备晶形完整及结晶度高的羟基磷灰石(HA)晶体的反应参数。150℃下,以尿素小分子为沉淀剂,浓度为0.56 M,反应3 h,制备出宽度约1μm,长径比为50~100,且结晶度高的HA晶须,并对尿素调控形成HA晶须的机理进行分析推测。接着,在水热条件下,以尿素为沉淀剂,研究肌醇六磷酸(IP6)、环己六醇(IS)和环己烷六羧酸(H6L)这三种分子结构相似,但所含官能团不同的有机小分子对磷酸钙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IP6浓度大于1.7%时,产物为表面由纳米结构组成的空心微球,且随着IP6浓度上升,微球表面纳米结构从片状向线状,进而向球粒状转变;溶液中添加IS后,晶须状HA发生软团聚,聚集成簇;溶液中添加H6L后,随着H6L浓度增加,晶须状HA向花瓣状片状聚集物转变,进而转变为不同纳米结构组成的空心微球。对空心微球形成过程进行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FITR)检测,证实IP6调控形成的空心微球与H6L调控形成空心微球过程相似,均以“无定形纳米微球”为模板,钙磷离子以此模板为基础发生自组装,形成HA晶体,内部“无定形纳米微球”消失,形成HA空心微球。同时,选择磷酸钙粉体进行蛋白吸附实验表明,磷酸钙粉体的微纳米结构对蛋白质具有选择性吸附,且具有微纳米结构的磷酸钙对蛋白质的释放起到缓释作用。细胞实验表明,与片状HA相比,微球状HA更有利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增殖、分化。在此基础上,鉴于微量元素铜在骨组织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及促血管发生、抗菌等功能,在磷酸钙合成过程中添加铜离子,从而合成新型磷酸钙功能材料。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检测及HA晶格参数变化表明铜离子取代部分钙离子进入HA晶格。铜离子的掺入,会加快磷酸钙粉体的降解,也会影响磷酸钙的生长习性,生成花瓣状掺铜HA微球。且当溶液中铜离子加入量高于5%时,HA产物热稳定性下降。当IP6浓度低于1%时,铜离子与IP6对磷酸钙的生长起到协同调控的作用。细菌实验表明,当溶液中铜离子加入量高于5%时,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细胞实验表明,掺铜磷酸钙对细胞没有明显的毒性,且对BMSCs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然后,在水热条件下,利用H6L辅助磷酸钙在支架表面沉积。随着H6L浓度增加,沉积在HA支架表面磷酸钙晶体由片状向线状,继而向球状转变。且沉积磷酸钙涂层的HA支架较裸支架有明显的钙离子释放,且释放速率为:球状线状片状。支架吸附蛋白实验表明,具有微纳结构表面的支架其蛋白吸附性能优于裸支架。细胞实验表明,支架表面微纳米结构对细胞ALP活性表达影响不同。细胞在球形磷酸钙晶体表面的ALP活性最高,线状及片状磷酸钙晶体次之,在裸支架表面最低。综上所述,有机小分子的加入能有效调控磷酸钙的生长,合成具有不同微纳米结构的磷酸钙粉体及涂层;不同微纳米结构的磷酸钙对蛋白质具有选择性吸附,同时对蛋白质的释放起到控释作用;调控磷酸钙粉体及涂层的微纳结构能有效调控细胞分化行为。此外,微量金属元素铜的加入,也能有效调控磷酸钙晶体生长,为合成具有特定结构的新型磷酸钙功能材料提供了借鉴。本文所获得的进展对磷酸钙微纳米结构构建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骨组织修复微环境的构建开拓了新的思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132.32;O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小杰;邵谦;;空心微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新技术新工艺;2010年09期

2 彭荣;丁建东;;表面微纳米结构对细胞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1期

3 王文寿;甄良;徐成彦;邵文柱;;液相法合成空心无机微纳米结构的研究[J];化学进展;2008年05期

4 王玉然;;薄膜折叠方法制作三维微纳米结构[J];电子技术;2009年10期

5 杨建东;张明会;;相界面法合成卟啉微纳米结构及其光学性质(英文)[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6 姚昱星;姚希;李作林;竺豪桢;郑咏梅;;蚊子体表面的微纳米结构与浸润性[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9期

7 李波;张慧杰;廖晓玲;朱向东;范红松;张兴栋;;磷酸钙陶瓷颗粒微纳米结构对蛋白吸附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2年03期

8 刘皑若;黄保军;王淑敏;王静;赵红晓;;微纳米结构硫酸钡的仿生合成与表征[J];化工新型材料;2008年08期

9 鲍利伟;杨阳;葛圣松;;牺牲模板法制备中空微纳米结构材料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14年05期

10 刘长松;秦优陪;李志文;浦培中;王玲;;ZnO微纳米结构薄膜的光响应润湿性[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铁锐;梁运辉;卞僮;吴骊珠;佟振合;;介孔空心的微纳米结构材料[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张晶晶;曹新宇;马永梅;张香兰;王佛松;;具有微纳米结构的磁响应形状记忆高分子的制备与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傅承诵;张振;;微纳米结构超疏水表面的制备与表征[A];第十七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2年

4 张铁锐;尚露;吴骊珠;佟振合;;介孔微纳米结构催化剂[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4分会:纳米催化[C];2014年

5 向楠楠;倪永红;;花状钴酸镍多级微纳米结构的制备、表征及其电化学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C];2014年

6 郑咏梅;;生物表面的多结构效应及其液滴行为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杨林;郭玉明;马晓明;王华杰;张洁;江利利;陈会锋;;无机空心微纳米结构的仿生合成及其性能[A];2011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郑咏梅;;生物/仿生微纳米结构梯度表面的动态浸润性[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苏彬;陆学民;路庆华;;激光诱导聚合物表面周期性微纳米结构在光存储中的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徐正;;有机微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和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雄图;细胞与微纳米结构图案表面相互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薇;几种微纳米结构材料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浸润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卢晓峰;功能材料一维微纳米结构的构筑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艳辉;微纳米结构氧化铝粉体合成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黄林勇;锌基氧(硫)化锌微纳米结构的合成、表征、光电性质及生长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朱路平;微纳米结构磁性材料的设计、制备及磁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理化技术研究所);2008年

7 王登魁;氧化锌微纳米结构的制备及新型光电器件的研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8 黄永光;飞秒激光诱导金属表面微纳米结构的基础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0年

9 晏成林;溶液法化学合成微纳米结构金属氧化物[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张立;氧化铝微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兰李宁;多铁材料微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2 陈彦卓;多级微纳米结构含铁化合物的控制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徐建海;具有微纳米结构超疏水表面润湿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李凯;微纳米结构聚苯胺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5 范晓萌;金微纳米结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6 游锦达;飞秒激光制备金属表面电磁波增强吸收微纳米结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7 郭小方;微纳米结构铁氧化物的设计、制备和磁性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园方;利用离子交换调控微纳米结构过渡金属硫化物的组成和性能[D];郑州大学;2014年

9 张岚;玻璃纤维表面TiO_2微纳米结构的构建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贾雪梅;硅表面图案化银微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表面增强拉曼性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660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2660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8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