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壳基活性炭制备及活性炭表面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稻壳基活性炭制备及活性炭表面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南林 学 院硕士学位 论文
摘 要
活性炭作为一种优质吸附剂,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目 前己广泛应用于环境保护、 化学工业、食品加工、药物精制、 军事化学防护等各个领域。 稻壳是稻谷加工的副产 品, 我国 稻壳资源相 当丰富, 但利用程度较低 , 大部分作为废物丢弃或作低级燃料用。 因此对于稻壳资源 的开
发和利用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 课题。 大量存在 的农副产品废弃 物一稻壳中含有丰富的固定碳, 开发利用稻壳有着重要的意义。 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 的种类与数量决定了活性炭的表面化学性质, 而化学性质决定了活性炭的化学吸附 特 性。通过表面改性,可以大大改善活性炭对特定吸附物质的吸附能力。 本研究以稻壳为原料, 分别采用碱金属氢氧化物活化法、 磷酸活化法制备活性炭 , 考察了活化剂的种类, 原材料与活化剂的配比, 活化温度和活化 时间等因素对活性炭 的吸附性能的影响, 确立了调控活性炭性能的工艺方法和工艺条件。 利用扫描电镜观 察了活性炭的形貌特征,利用 X 射线衍射分析了稻壳活性炭中微晶的晶体结构,并 且将所制的稻壳活性炭应用于对水 中 C r " 的吸附,研究了活性炭去除 C r " 的吸附等温 线和适宜的吸附条件。 本文还研究 了 硝酸、 硫酸和氨水对活性炭的表面改性, 探讨了 表面改性对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及其表面化学性质与吸附性能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①以稻壳为原料,K O H 为活化剂在实验室的马弗炉中制备活性炭的适宜工艺条 件为:活化剂/ 炭为 4 , 活化温度为 7 5 0 0 C ,活化时间为 1 h 。所制得的活性炭的碘吸
附 值为1 2 4 0 m g " g ' l , 亚甲 基 蓝吸附 值为1 5 0 m L " g - ' .
②以碱金属氢氧化物作活化剂时,K O H的催化活化性 能明显高于 N a O H的催化活 化性能。 ③以稻壳为原料, 磷酸为活化剂在实验室的马弗炉中制备活性炭的适宜工艺条件 为: 活化剂/ 炭为 3 ,活化温度为 4 0 0 ' C , 活化时间为 2 h . 所制得的活性炭的碘吸附值
为8 0 9 m g ? 9 , 1 ,亚甲 基蓝吸 附 值为1 6 0 m L ? g ` o
④稻壳为 原 料制备的 活 性炭 对C r ' 具 有良 好的吸附 性 能, 其中 磷酸 法稻壳 活 性炭
对C r 6 ' 的 吸附 量为8 . 7 5 m g ? 岁; K O H 法稻 壳活 性炭 对C r . 的吸 附量 为9 . 2 3 m g ? g } , N a O H 法 稻壳活 性炭 对C r 6 ' 的 吸附 量为9 . 0 5 m g ? 9
⑤活性炭经过表面改性后,其表面总酸度、总碱度有较大变化 ,因而对特定 目 标 物质的吸附性能有较大影响。
中南林 学 院硕士学 位论文
⑥用 硝酸、 硫酸改 性 活性 炭时, 活性 炭表 面酸 性基团 大 大增加。 用浓 氨水 处理 活
性炭时, 活性炭表面的酸性基团明显减少。 ⑦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能力和活性炭表面上的装基和酚羚基数量密切相关 , 活性 炭的 竣基和酚经基数量减少, 对苯酚的吸附量增加; 活性炭的梭基和酚轻基数量增加, 对苯酚的吸附量减少。 关键 词 :活 性炭 :稻壳 :表面 改性 ;官 能团 ;吸附
中南林 学院硕 士学位 论文
Ab s t r a c t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a d s o r b e n t , a n d i s e x t e n s i v e l y u s e d i n i n d u s t r y s u c h a s e n v i o r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c h e m i c a l i n d u s t y, f r o o d p r o c e s s i n g ,p h a r m a c e u t i c a l p r o c e s s i n g , a n d m i l i t a r y c h e m i s t y r e t c . T h e r i c e h u s k i s b y p r o d u c t o f r i c e p r o c e s s i n g . T h e r i c e h u s k r e s o u r c e s a r e p l e n t i f u l i n o u r c o u n t r y , b u t m o s t o f t h e m a r e d i s c a r d e d a s w a s t e m a t e r i a l o r b u n r e d o u t a s f u e l . T h e a b u n d a n t r i c e h u s k a s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b y p r o d u c t c o n t a i n s p l e n t i f u l f i x e d c a r b o n . I t i s s i g n i i f c a n t t o e x p l o i t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r i c e h u s k . T h e s u r f a c e c h e m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s a r e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f u n c t i o n a l g r o u p s o n t h e i r s u r f a c e , w h i c h f u r t h e r d e t e r m i n e t h e c h e m i c a l a b s o r b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i t c o f t h e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 S u r f a c e m o d i i f c a t i o n c a n l e a d t o s u b s t a n t i a l i m p o r v e m e n t i n t h e a c i t v a t e d c a r b o n ' a b i l i y t t o a b s o r b s p e c i i f c a b s o r b a t e s . T h e a c i t v a t e d c a r b o n ( A C ) i s p r e p a r e d r f o m r i c e h u s k 妙t h e a c i t v a t i o n o f a l k a l i m e t a l h y d r o x i d e a n d p h o s p h o r i c a c i d . T h e a c i t v a t e d a g e n t o f d i f e r e n t k i n d s a n d i t s r a t i o , t h e a c t i v a t e t e m p e r a t u r e , t h e a c t i v a t e t i m e ; a d s o r p t i o n p r o p e t r i e s o f A C h a v e b e e n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 B s a e o n t h e s e , t h e t e c h n o l o g i c m e t h o d s a n d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c o n r t o l l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p o r p e t r i e s o f A C h a d b e e n e s t a b l i s h e d . T h e m o r p h o l o g y o f A C i s o b s e r v e d b y s c a n e l e c t r i c
m i c o r s c o p e . X - r a y d i f r a c t i o n a n a l y z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o f m i c r o c y r s t a l l i n e i n A C .
U t i l i z i n g t h e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r f o m r i c e h u s k a b s o r b C r b + i n w a t e r , t h i s p a p e r d o e s s o m e s t u d y a b o u t C r b ` r e m o v a l s o r p t i o n i s o t h e r m l i n e a n d s u i t a b l e t e r m s o f a b s o r b i n g . I n o r d e r t o
i m p r o v e t h e c a r b o n d i o x i d e a d s o r p t i o n c a p a c i yo t n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 i t s o x i d a t i v e r t e a t m e n t w i t h n i t r i c a c i d , s u l p h u r i c a c i d a n d a m m o n i a w a t e r i s c a r r i e d o u t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s u r f a c e m o d i i f c a i t o n h a s i m p o r t a n t e f e c t s o n t h e c a r b o n d i o x i d e a d s o r p t i o n c a p a c i y t a n d s u r f a c e a c i d r g o u p s . T h e r e s u l t s o f t h i s p a p e r a r e f o l l o w s :
① E x p e r i m e n t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b e s t t e c h n o l o g i c c o n d i i t o n s o f p r e p a r i n g A C w i t h
r i c e h u s k b y t h e a c t i v a t i o n o f K O H u s i n g m u f f l e f u r n a c e i n l a b o r a t o y r a r e t h e r a t i o o f r i c e h u s k a n d K O H , a c i t v a t i o n 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 a c t i v a i t o n t i m e b e i n g 4 , 7 5 0 a n d 1 h o u r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I t s i o d i n e a d s o r p i t o n v a l u e a n d m e t h y l e n e b l u e a d s o r p i t o n v a l u e a r e 1 2 4 0
m g ? g l a n d 1 5 0 m L ? g - ' r e s p e c i t v e l y .
( g ) T h e c a t a l y s i s a c i t v i y t o f K O H i s s u p e r t o N a O H w h e n s i n g l e a l k a l i m e t a l s
h y d r o x i d e a s a c t i v a t e d a g e n t .
@ T h e b e s t t e c h n o l o g i c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p r e p a r i n g A C w i t h r i c e h u s k b y t h e a c t i v a t i o n o f
中南林学 院硕士 学位 论文
H 3 P O 4 u s i n g m u f f l e f u n r a c e i n l a b o r a t o r y a r e t h e r a i t o o f r i c e h u s k a n d H 3 P 0 4 , a c t i v a t i o n 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 a c t i v a t i o n t i m e b e i n g 3 , 4 5 0 a n d 1 h o u r r e s p e c i t v e l y . I t s i o d i n e a d s o r p i t o n
v a l u e a n d m e t h y l e n e b l u e a d s o r p t i o n v a l u e a e8 r 0 9 m g ? g - ' a n d 1 6 0 m L ? g - ' r e s p e c i t v e l y . ( A ) T h e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r f o m r i c e h u s k h sg a o o d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a b s o r b i n g t o C r 6 + , t h e r e i s f o r C r 6 + a b s o r b i n g a m o u n t s8 a . 7 5 m g ? 岁w i t h a c i t v a t e d c a r b o n b y t h e p h o s p h o r i c a c i d ; T h e r e i s f o r C r 6 + a b s o r b i n g a m o u n t s9 a . 2 3 m g ? 9 - 1 w i t h a c i t v a t e d c a r b o n b y K O H ; t h e e r i s f o r C r 6 + a b s o r b i n g a m o u n t s9 a . 0 5 m g ? 9 - 1 w i t h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b y N a O H .
)W 6 h e n t h e s u r f a c e o f a c i t v a t e d c a r b o n i s o x i d i z e d a n d m o d i i f e d , t h e t o t a l a c i d i t y o f
a c i t v a t e d c a r b o n s u r f a c e , t o t a l a l k a l i d e g e r e h s a g r e a t e r c h a n g e s b e f o e r a n d a t f e r m o d i f y i n g , t h e r e f o r e h a v e g r e a t e r i n l f u e n c e o n t h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a b s o r b i n g t o t h e s p e c i f i c g o a l
ma t e r i a l .
) W h e n t h e a c i t v a t e d c a r b o n i s m o d i f i e d b y n i t r i c a c i d a n d s u l p h u r i c a c i d , i t t u r n s
i n t o s o m e n e w a c i d s u r f a c e f u n c i t o n a l g r o u p s o n t h e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s u r f a c e u n d e r i t s o x i d a t i o n , s u c h s a t h e c a r b o x y l , p h e n o l h y d r o x y l , c a u s e d t h e a c i d s u r f a c e f u n c t i o n a l g r o u p s o f s a m p l e i n c r e a s e g r e a t l y . Wh e n t h e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i s m o d i f i e d b y a m m o n i a w a t e r , t h e a c i d s u r f a c e f u n c i t o n a l g r o u p s o b v i o u s l y r e d u c e .
⑦ W h e n t h e a m o u n t o f c a r b o x y l a n d p h e n o l h y d r o x y l o f t h e a c i t v a t e d c a r b o n r e d u c e d ,
t h e a b s o r b i n g a m o u n t t o t h e p h e n o l i n c r e s a e ; Wh e n t h e a m o u n t o f c a r b o x y l a n d p h e n o l h y d o r x y l o f t h e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i n c e r s a e d , t h e a b s o r b i n g a m o u n t t o t h e p h e n o l r e d u c e s . K e y Wo r d s . a c i t v a t e d c a r b o n ; r i c e h u s k ; s u r f a c e m o d i f i c a t i o n ; f u n c i t o n a l g r o u p s ;
a d s o r p t i o n
I V
十 亥 务 姜 夜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明: 本人郑重声 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 的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所取得 的研 究成果 。 除了文 中特别加 以标注 引用 的内容外, 本论文 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 的成果作品, 也不包含为 获得中南林 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 的材料 。 对本 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 已在文中 以明确方 式表 明。 本人完全 意识到本 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 担。
作 者 赫 斥谁
- Z . V { 年 ‘月 / 1 日
十 亥 务 茂 夜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 复印件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林 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 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 密 口 , 声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K X。
作 者 签 名 : 而 f -
多 A ‘年 了月 I i 日
导 师 签 名 : 雪 ! 雌 付
加 上 年; ” 1 I 日
稻壳基 活性炭 制备 及活性 炭表 面改性 研究
绪论
引言
活性炭是一种多孔炭材料, 具有高度发达的孔隙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 吸附能
力强、 化学 稳定 性好、 机械 强度 高、 使 用失效 后易 再生 等特 点[ I ] 。 活 性炭 作为 一种 优
良的吸附剂及催化剂载体, 早己 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 食品 加工、 交通能源、医疗卫 生、 农业、 国防等领域, 以 及环境保护和人类生活等各个方面, 如美国 环保署 ( U S E P A )
饮 用水标 准的6 4 项 有机 污染 物指 标中, 有5 1 项 将活 性炭 列为 最有效 技术 ( B A T ) [ z 1 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 国民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各国政府都加强了对环境的保 护和治理力度, 进一步推动了活性炭的研究与开发, 出现了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 活性炭材料, 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 活性炭这一古老而新颖的材料 己显示出良 好 的发 展前景。 传统的活性炭制备多以 木材、 木炭等为原料,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 增强, 尤 其是 1 9 9 8 年发生在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 的 特大洪水 , 使人们 已 切身体会到生态 环境恶化对 民 族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负面影响, 国家迅速对 自 然林实行禁伐, 致 使木材、木炭的来源萎缩,使制备活性炭的原料受到很大限制,价格也呈上涨趋势。
而在 我国, 稻谷总 产 量约2 亿t , 占 全 世界 总 产量的 1 / 3 ,, 居世界 首 位[ [ 3 1 , 但 是大量 的
稻壳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在很多的地区, 稻壳被烧毁 , 既污染环境, 又浪费 了稻壳资源 , 在此形势下, 利用切实可行的新工艺,以农林废弃物原料代替木材原料 制备活性炭具有很好 的前景和重大的意义。 另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活性 炭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普通活性炭存在 比表面积小 , 孔径分布较宽, 尤其是吸附 选择性能差等方面的不足, 已 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要求 。 对活性炭进行表面改
性, 使之 功能 化己 成为 活性 炭发 展的 必然 趋势 [ 4 1 。 因 此 本研究以 稻壳为 原料, 选用 适
宜的工艺条件制备活性炭, . 并根据 目 标物质的吸附对活性炭进行表面改性,一方面, 拓宽了活性炭的原料来源, 开辟了稻壳新的利用领域, 另一方面, 本课题 的 研究在保 护环境, 提高稻谷产区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 。
2活性炭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2 . 1活性炭发展概 况
活性炭是一种多孔性含碳物质,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早在古埃及 时 代 ,人类 就利用木炭来消除溃疡和伤 口 散发出的恶臭气味[ 5 6 - ] 0 1 8 世纪末,人们首次发现木炭
1绪论
的吸附能力。譬如,在 1 7 7 3 年,施特拉尔松市的化学家卡尔 ? 舍列报道 了 木炭吸附 气体的作用,数年后,于 1 7 8 5 年, 洛维茨证实木炭能使某些液体脱色,这一发现导 致木炭于 1 7 9 4 年在英 国 精制糖厂中首次获得工业应用。在 1 9 0 0 到1 9 0 1 两年中,奥 斯特里科所公布的两项专利 , 打通 了 活性炭生产 的现代工艺途径, 植物性材料同金属 氯化物共热是该专利的发明主题 , 同时在专利中还讨论了在加热到微赤热条件下, 用
二 氧化 碳和水 蒸 气活 化木 炭的 方法[ 7 1 。 在第 一次 世界大 战中 , 活 性 炭作为 军需品 得 到
了急剧的发展, 其原因是化学武器在战场上出现, 对化学战剂的防护被提到议事 日 程 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活性炭作为防毒面具的重要原材料又 出 现 了新的跃进 , 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煤被利用作活性炭 的原材料和压块压伸工艺制造技术 的发展。 6 0 年代后,活性炭被广泛用于水和废水、废气 的处理上,又促进了活性炭工业的发展 。 7 0年代后,许多国 家采用石油残渣以及其它工业上的废料为原料制造各种用途的活 性炭 ,活性炭的产量和质量也在不断提 高。 9 0年代初全世界有四十多个国家建有活 性炭生产厂家,年生产能力在 6 0 - 7 0 万吨之间。以美国 居首、其次是欧洲、前苏联、 中国及东南亚国家。日 本的活性炭工业增长很快,目 前还保持着增长的势头。 世界上
主要生产活 性炭的公司是 美国的 C a l g o n , C c c a , N o i r t 和A t o c h e m 公司, 英国的 S a t c l i f e - S p e a k m a n 公司 : 3 ' 。 美国是目 前 世界 上最 大的 活性 炭生 产国 和消费国 。 据 统计,
1 9 9 7 年其年产量己达 2 1 . 6 万t 左右。我 国 年产量己超过 1 0 万t ,居世界第 2 位,其 次是俄罗期、 日 本和德国。从出口 来看 ,我国早在 1 9 9 5 年就己超过美国, 成为活性
炭最 大的出口 国1 9 1 。 到1 9 9 9 年, 我国的 活性 炭产 量达 到1 2 万t 以 上, 约占 世界产 量 的1 1 4 ,己 步入 世界活 性炭 生 产强国 之列 「 1 0 1 0 2 0 0 1 年1 0 月, 亚 洲市 场 信息 和发展公
司发表 了 《 中国活性炭报告》 ,对中国活性炭供求状况作了总结和预测〔 n 7 ,结果如图
1 . 1:
为潜力极大的活性炭消费市场。同时,由 于工业的蓬勃发展, 世界人 口的增长和生活
营十\ 咧馒 渭犁 华
2 5 0 . 0 2 0 0 . 0 1 5 0 . 0 1 0 0 . 0 5 0 . 0 0 . 0 1 9 8 5 1 9 9 0 1 9 9 5 2 0 0 0 2 0 0 5 2 0 1 0 2 0 1 5
}} A C 总出口 量
年份
图1 . 1活性炭供应和需求 ( k t )
由图 1 . 1 可看 出,到 2 0 1 0 年,中国活性炭消费量将达到 8 4 . 9 k t ,因此我国将成
稻壳基活性炭制备及活性炭表面改性研究
条件的改善, 环境保护的加强, 饮用水的需求都将刺激活性炭工业的发展, 深加工活
性炭 ,高 性能 活 性炭 将会有 更大 的 市场[ 1 2 1
1 . 2 . 2国内外活性炭的研究动态
1 . 2 . 2 . 1活性炭的制备原料
目 前生 产的 活性 炭大体 分为 木 质( 包括 果壳 ) 和煤 质两类 [ 1 3 1 。 世 界 森林面 积正呈 下
降的趋势, 可供采伐利用的工业林资源也 日 渐减少。 我国是少林国家, 生产活性炭只 能采用林业加工废料。 有些地区采用成片砍伐林木制取活性炭,己 造成该地区严重 的 森林破环和水土流失, 个别从未发生过洪灾的地方也出现了洪水泛滥, 这是不可取的, 应 当引起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 环境污染也一直影响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因此 , 如 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达到保护环境的 目 的, 是摆在世界各国 材料科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 科技工作者应充分利用一些废弃物, 诸如农业剩余 物 ( 稻草、稻壳、麦秆、甘蔗渣等) 、以 及废弃的木制 品等,既达到减少对环境的污 染, 又能够节约木材资源的利用, 为实现木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我国煤炭 资源虽然 比 较丰富, 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但是用于生产活性炭的低灰分 、 弱粘结 类型的煤炭资源并不多。 就目 前的开采而言, 也没有做到分类型开发, 若干年后 , 煤
质活 性炭原 料 紧张的 状 况也 是不 可避 免的 [ 1 4 1 。 因此, 近十 几年 来, 拓宽 活 性炭的 原料
来源、开发适宜的制备工艺条件, 成为各国学者新的研究热点。 活性炭的生产原料 己 不仅限于木材和煤 , 果壳、 果核、 竹子、 废纸、 茶叶残渣、稻壳、农作物秸秆等农林 废弃物等 , 都可用来生产活性炭。 这类原料来源广泛, 成本低廉 , 采用适当的工艺条
件, 也能 获 得具 有较高 纯 度和 细微 孔隙 结 构的 活性 炭产品 [ 1 5 1
1 . 2 . 2 . 2活性炭的制备工艺 1 . 2 . 2 . 2 . 1气体活化法 气体活化法是把原料炭化以后, 用水蒸汽、 二氧化碳 、 空气 、 烟道气在 6 0 0- 1 2 0 0
℃ 下进 行活化的 方 法〔 1 6 1 。 气体活 化法 是依靠 氧化 碳原子形 成孔隙 结 构, 故活 性炭的 收率不 高, 且活 化温 度较高 ,能 源 消耗 量大[ G 6 1
1 . 2 . 2 . 2 . 2 化学活化法 化学活化法是把化学药品以一定比例加入原料中,然后在惰性气体介质中加热,
同 时 进行 炭化 和活 化[ 1 1 7 - 2 1 ] , 最 后又 将 加入的 化学 药剂 予以 回 收。 在活 化 过程中, 用化 学药 剂 刻蚀含 碳材 料, 并 使其中的 氢和氧 等元素 主 要以玩O . C H 4 等小 分 子形式 逸出, 抑制 副 产物 焦油的 形成, 可 提高活 性炭 收率, 使 用的主 要 化学 药剂 有K O H , 场P 氏、 玩S 伪、 Z n C 1 2 . N a O H 等[ 2 2 - 2 5 1 。 化 学活 化法 炭化活 化一 次完 成, 炭化 活化温 度比 气体
1绪 论
活化法要低, 有利于形成尺寸较小的碳微晶, 容易形成细的孔隙结构, 可以 制造出孔
隙更 发 达、 吸附 性能更 好的 活 性炭, 且该 活 化法 碳的损 失小, 炭的 相 对得 率高 [ n 1就 化学 活 化法 而言, 以 前 大多 采 用氯 化锌 工艺, 但因 其 严重 污染 环境, 而限 制了 它的 发
展。
目 前, 国内 外 对 磷酸活 化 法的 研 究较 多【 2 6 - 2 7 1 , 现在美国 大 约有4 0 % ^ - 5 0 % 活 性炭 采
用磷酸活化法 。 法国、 德 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英国等西欧各国大约有 巧% 的 生产厂家采用该活化方法。 由 于磷酸法生产活性炭具有环境污染轻和生产成本低等优 点, 正逐渐成为当今世界活性炭工业中化学活化法 的主要生产工艺之一〔 2 7 1 。目 前文献
报道 最多 的 化学 活化 法是利 用K O H 活化 制备 高比 表面 积活性 炭[ z 8 - 3 3 1 。 1 9 8 0 年代中
期,美国阿莫卡公司以 K O H 为活化剂,采用化学活化法 , 制得比表面积大于 2 5 0 0
m 2 " g ' 1 的活 性炭 [ 3 4 1 。日 本大阪 煤 气公司, 用中 间 相沥青 微球为原 料、 也 采用类 似 的 活化 方法 制得比 表 面积高 达4 0 0 0 m 2 . 9 ” 的 活性 炭[ 3 5 1 。中 国 科学院山 西煤 炭化学
研 究所于 1 9 9 0年代初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成功制得 了高比表面积活性炭
( S B E T 3 6 0 0 m 2 ? 9 - 1 ) [ 3 6 1 0
1 . 2 . 3 活性炭在水处理方面应用概况
自 从问世一百多年来, 活性炭工业 己 发展了一个多世纪 。 由 于活性炭具有 巨大的 比表面积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 世界各 国正利用活性炭 的 这些特性使其在环保领域大 显身手, 其中最重要的应用是在水处理方面 。 活性炭可适用于去除污水中大部分有机 物 ( 如芳香族化合物、有机氯化物 ) 和某些无机物 ( 如某些重金属 ) 。 溶解的有机物 通常可去除 9 0 %以上, 生物需氧量 B O D 、 化学需氧量 C O D 一般可去除 3 0 % -6 0 % 以上[ [ 3 7 1
有 研究 [ 3 8 1 表明 , 在诸多 方 法中, 使用 活性 炭、 浸 渍活 性炭, 或与 其它 方法 联用活 性炭
技术是迄今为止作为水处理的最经济和有效的方法。 总之, 活性炭水处理技术在处理
各 种废 水特 别是 水的 深度 净化中 越 来越 受到 人们的 重视。 利 用活 性炭 吸附 处理 水及 饮
用水的深度处理的不同方法也 日 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现在, 如果要获得完全合乎人类 饮用标准 的水或使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标准,在最后把关上几乎没有不使用活性炭的
[ 3 8 1
1 . 2 . 3 . 1 活性炭吸附法处理水的历史及其现状 迄今为止, 可查到的最早使用炭用作水处理的记载源 自 曼特尔 ( Ma n t e l l ) 所译 的 公元前约 2 0 0 年的梵语原文: “ 在阳光下, 用铜制容器中保存水并经炭过滤。 ” 此法可
以 认为 早期 广 泛应 用的 处 理技 术之 一[ 3 8 1 0 1 8世 纪英国曾 经用过内 部 炭 化的木 质容 器 来盛 水。 后 来S 1 n c l a r 和D a h k e 等人 也都 先后使 用木 炭净 化水[ 3 8 1 。 日 本从 江户 末期 就 开始 将木炭 用于 水的 净 化[ 3 9 1 Q 1 9 世纪 9 0年 代初, 水质的 污 染在欧 美 逐渐严 重, 为
稻壳基活 性炭 制备及 活性炭 表面 改性研 究
了灭菌而使用大量的氯, 余氯的存在或水中化合物和氯作用 出 现臭味, 从而促进 了以 去除水 中 臭味为目的的精制设备的开发和改进。自 1 9 0 0 年臭斯特雷杰科发明 制造活 性炭始 ,1 9 2 7年被认为是活性炭应用史上特别重要的时期, 这是因为在这一年 ,由 于原水 中的苯酚和消毒用的氯反应产生的 臭味, 美国芝加哥和德国等地的 自 来水厂发
生了 广大 居民 难以 接 受的自 来 水恶 臭事 故。 这 些事 故都是 用活 性炭 处理 解决的 [ 4 0 1 。 随 后, 活 性炭陆 续 用于 处理 饮用 水、 污水 和工 业废 水[ 4 1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活性炭己基本进入工业化生产, 这样一来, 即使仅从经济效益 方面来考虑 ,活性炭在 除去水 中臭 味方面所发挥 的作用也相 当明显 。斯波 尔丁
( S p a l d i n g ) 于1 9 2 9 年开 始 将粉 状活 性炭 用于 新泽 西洲的 新米 尔福 给水 处理中, 后 来
美国和欧洲各地也使用添加活性炭的方法来净化水 。 在这 以后, 人们并未停步于使用 粉状活性炭, 而是继续开拓了粒状活性炭填充层的净水装置。 由于粒状活性炭的出现, 活性炭在水处理方面的用量逐年增大。因 此, 6 0年代初 ,欧美各国开始大量使用活 性炭吸附法处理饮用水和工业废水。 到目前为止, 活性炭吸附法己成为城市污水和工
业 废水深 度处 理及 污水 源净 化的 有效 手段 【 4 2 1 。 从8 0 年代 后半期 到9 0 年 代活性 炭 在
自 来水方面主要用于腥臭 A B S苯酚 的去除,同时为改善 自 来水水质,将活性炭利用 于家庭用净水器去除细菌的污染也已 得到普及[ 4 3 1 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我国在 6 0 年代才将活性炭技术用于处理污染水源的除臭、 除味和工业废水的净化。 6 0 年代将活性炭用于二硫化碳废水处理。 自7 0 年代初以来, 粒状活性炭用于处理工业废水, 不论在技术上, 还是在应用范围和处理规模上都发展 很快, 在炼油废水、 炸药废水、印染废水、 化工废水等处理上都己 在生产上较大规模
的 应 用, 并 取得了 满 意的效 果 [ 3 8 1 。 世 界上 利用 活性 炭处 理水的国 家 主要 有美国 、 德国 、
英国、瑞典及 日 本。 日 本活性炭专家北川睦夫 8 0 年代末就估计美国和亚欧用于水处
理 方面 的活 性炭 量占 液相 吸附 用炭 量的5 0 % 左右, 日 本占4 0 % 左 右[ 4 4 1 0 1 9 9 1 年、 1 9 9 2
年和 1 9 9 6 年世界水处理炭销售额分别为 2 0 0 . 2 2 0 、和 2 6 3 百万美元,分别 占 水处理
专 用化 学品 销售 额的 1 8 . 3 % , 1 9 . 1 % 、 和1 7 . 8 % 1 4 s 1 a
重金属是环境中存在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它们 以不同的化学形态与一些非金属物 质共生共存, 一起排放 。 所有重金属对生物都有潜在的危害作用, 大部分重金属能在 生物体内积蓄, 当 积累超过一定的量时可引起生物中毒 。 含重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主 要来源于机械加工、 矿 山开采业, 钢铁及有色金属的冶炼和部分化工企业。 在处理重 金属废水方面, 由于利用活性炭吸附技术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方法具有设备简单、 占地 面积小、 可富集金属使水得到重复循环利用 , 不产生二次污染的优点。 另外,活性炭 的化学性 能稳定, 耐酸碱, 并可再生重复使用, 因此活性炭吸附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 的 应用。 近年来, 国外学者利用活性炭在吸附处理含重金属废水方面的研究己有一些
I绪论
报道, 但其中 较多 涉 及到 对重 金属 络阴 离子的 去除 , 如C u [ 4 6 1 , C d [ 4 7 1 , H g [ 4 6 1 、 Z n [ 4 8 1
等。国内 学者也在活性炭对 自 来水中及饮用水中 P b 等元素的吸附实验研究及吸附机
理 研究方 面作了 大 量的 工作; 对 利用活 性 炭吸附 法 提取 重金 属P t , P d , A g 等方 面也 做了 一定的 研究 [ 4 9 ] 。 然而, 利 用活 性炭 吸附 处理电 镀废水中 的C r " 却 鲜有 报道。 铬 有
三价 ( C r " )和六价 ( C r " ) 之分。一般认为,C r ' * 在动物体 内的肝、肾、 脾、和血中 不易积累。 C r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包括对皮肤有刺激和过敏作用;对呼吸系统有
损坏, 对内 脏 有损害 [ ¥ a 1 。 随 着我国电 镀 、 皮 革、 染色、 金属 酸洗 和铬 酸盐 等工业的 发
展 ,重金属污染物 C r ' * 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如不经处理直接排放 , 将严重 污染人类赖 以 生存的环境。 而且水 中 C r ' * 含量超过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饮用后有致
癌 危险。 国 家 环保 局早己 把 废水中 的C r " 列 为治 理的 重点 〔 ' 0 ' . ' 是国 r C 家 严格控 制的 第 一类 污染 物+ ' 。 它 对 人体 及环 境有巨 大的 危害 性, 在车间 排放口 应 将其 浓度控 制在 0 . 5 m g " L - ‘ 以 下+ 1 。 因 此, 含C r } 废水的 处 理十 分必 要。 对含铬的 废 水处 理,目 前主
要采用生物法、离子交换法、 化学还原法、电解法、 化学沉淀法、电 渗析法和吸附法
圆。 其中 , 吸附 法因 操 作简单 , 投 资省 , 处理 效 果好而 颇受 重视阳。 1 . 2 . 3 . 2活 性炭的 应用 前景
在活性炭的应用上 , 2 0 世纪 7 0 年代前, 国内 主要集 中于糖用、 药用和味精工业; 2 0 世纪 8 0 年代后,扩展到水处理和环保等行业 ; 2 0 世纪 9 0 年代 ,除以上领域外, 扩大到溶剂回收、食品饮料提纯、空气净化、脱硫、载体、 医药、黄金提取、半导体
应 用等 领域 [ 7 l 。 与 发 达国 家相比 、 甚 至与 一些 发展中国 家 相比 , 我国 的 活 性炭应 用还
是很落后的, 积极开展活性炭的应用是推进我国活性炭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环境保护 方面,活性炭的市场非常诱人,发达 国家活性炭使用量 6 0 %以上用于环境保护,以 1 9 9 2 年为例,美国年用量 1 2 万t , 用于水处理的占3 9 . 2 %,用于废气处理的占2 0 %
以 上 ; 日 本 年 用 量8 . 2 万t , 用 于 水 处 理 的 占 4 3 . 6 % , 用 于 气 体 吸 附 占2 5 % 1 " 1 。 就2 1
世纪活性炭产业发展趋势,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产化工研究所蒋剑春、 顾瑞生等专 家认为: 活性炭作为新材料和炭素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 其综合的优 良 吸附性能和在 国民 经济部门的广泛应用 , 必将在新世纪里继续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 同时也将面临 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活性炭行业还是较落后的, 尤其在应 用开发,专用炭制造等方面差距更大。 从环境保护来看, 世界发达国家从 2 0 世纪 7 0 年代开始,环保行业逐渐成为活性炭的主要消费市场,我国近 1 0 多年环保形势 日 趋 严峻,用活性炭进行水处理、气体处理还远远没有普及 。随着 2 0 0 8 年北京奥运会、 2 0 1 0 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成功以及我国在 1 0. 2 0 年里要全面跨入小康社会, 可以预 计, 仅环境保护这一领域 , 活性炭的用量将会成倍增长 , 初步估计环保用炭不会少于
稻壳基活性炭制备及活性炭表面改性研究
1 0 - 1 2 万吨/ 年 [ 5 3 - 5 4 1
3活性炭表面性能及表面改性
近年来, 随着公众环保呼声的日益高涨, 活性炭因其在废气和废水处理方面的应
用潜 力, 再次 为 人们 所重 视。 美国 环 保属 田S E P A ) 的 饮 用水 标准中 6 4项 有机 污染 物
指标中 , 有5 1 项 将 颗粒活 性炭 ( G A C ) 列为 最 有效 技术 [ 2 1 。 因 此进 一步 研究 如何 更有 效
地利用活性炭显得尤为重要。 就活性炭 自 身而言, 影响其应用的因素不外乎孔隙物理 结构和孔表面化学结构。 孔的物理结构主要是在活化过程 中形成, 受活化温度、 活化
时 间、 活化 剂流 量等因 素的 影响; 而表 面化 学结 构有 酸性 和碱 性两 种[ 5 5 1 , 酸 性表 面官
能团有拨基 、 狡基、内酷基、 轻基 、 醚等, 碱性表面官能团主要是毗喃酮结构或吸附 的分子氧。 表面化学结构可通过后期改性处理改变其酸碱性 , 或负载上特殊离子, 从 而制得具有特殊吸附性能的改性活性炭。 这些表面基 团 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产生重要 影响。 活性炭具有很大的吸附性能主要是 由 其特殊的表面结构特性和表面化学特性所 决定的。 活性炭改性就是指用一定的方法处理活性炭使其表面官能团性质及数量发生
变 化, 不同的 处 理方 法可以 得到 不同的 改 性活性 炭[ [ 5 6 - 5 7 1 。 其中, 通 过物 理法、 化学 法
以 及物理化学联合处理对活性炭进行物理结构特性的改性研究一直以来是人们 的研 究重点。对活性炭表面化学特性的改性则在上世纪末才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1 . 3 . 1表面化学性质的作用
活性炭的吸附特性不但取决于它的孔隙结构, 而且取决于其表面化学性质, 表面 化学性质决定了活性炭的化学吸附。 化学性质主要由 表面的化学官能团、 表面杂原子 和化合物确定, 不同的表面官能团、 杂原子和化合物对不同的吸附质有明显的吸附差 别。因此对活性炭表面进行化学改性来改变其表面化学结构使其吸 附变为更具选择 性,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o ’活性炭表面官能团大致可分为含氧官能团和含氮官能团,
此外 还有 含卤 素[ [ 5 5 ] 、 硫[ 5 8 1 等元素 的官能 团。 3 . 2 表面 化学吸附机理
活性炭属于非极性吸附剂, 由于它 的 疏水性, 使它在水溶液中可以有效地吸附各 种非极性有机物质,但是吸附具有一定极性的溶质就有困难。近来人们的研究发现 , 表面化学官能团、 杂原子和化合物作为活性中心支配了活性炭表面的化学性质。 一般 来说, 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中酸性化合物越丰富的活性炭在吸附极性化合物时具有 较高的效率, 而碱性化合物较多的活性炭易吸附极性较弱或非极性物质 。 碱性表面 的 获得一般归因于表面酸性化合物的缺失或碱性含氧、 氮官能团的增加。 通过对活性炭
3绪论
进行改性, 使其表面具有一定的极性, 可以增加其对极性物质吸附的能力 。 与此对应 的增加活性炭表面的非极性, 可以 增加其对非极性物质吸附的能力。 因此可以通过调 节活性炭表面酸碱基团的含量来改变活性炭对不同极性物质的吸附性能。 活性炭表面 存在的杂原子和化合物可以与被吸附物形成较强的结合力, 从而增加活性炭对被吸附 物的吸附性能。
3 . 3表面化学改性研究进展
1 . 3 . 3 . , 表面氧化改性 活性炭在适当条件下经过强氧化剂进行表面处理,以 提高酸性基团的含量, 可以
增强 对极 性 物质的 吸附能 力 [ 5 9 6 1 1 。目 前 研究的 热点 是 通过 H N 岛 等强 氧化剂 对活 性
炭 表面进 行氧 化改 性。 H a j i m e T a m o n 等 人[ [ 6 2 ] 将活 性炭 在沸 腾温 度下 经H N 0 3 氧 化改
性处理,并为测试活性炭表面酸性含氧官能团的变化,研究了改性活性炭对 1 1 种不 同 气体和蒸汽的吸附特性。研究发现,改性活性炭对环已胺、苯、 . 2 一丙醇和 2  ̄丁
醇的 吸附 容量 大大降 低。 M o r w s k i 等1 5 7 3 采用 硝酸 对酚基 合成 炭进 行处 理, 初步的 研究
结果表明处理后炭对三卤甲 烷( T H I S ) 的吸附性能大幅度提高 。 V i n k e 等[ [ 6 4 3 采用硝酸、 次氯酸对活性炭进行处理。 硝酸是最强的 氧化剂, 可产生大量的酸性表面基团, 而次 氯酸的氧化性比较温和, 可调整活性炭的表面酸性至适宜值 。 通过氧化, 活性炭的表 面几何形状变得更加均一。 范延臻等人[ [ 6 5 . 6 5 1 研究了表面氧化改性对活性炭吸附各种 有机物性能的影响, 研究发现 , 硝酸氧化可显著增加活性炭表面酸性基团的含量, 提
高了 活 性炭的 表 面亲 水性, 降 低p H值, 并造成 活性 炭的 结构 塌陷 和比 表面 积的 减少,
因而对活性炭吸附水中的苯酚、 苯胺、 腐殖酸、 氯仿、 四氯化碳等有机物 的性能产生 明显不良影响。 以 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为 目 的的活性炭表面改性的方 向 应为: 减少表 面内酷基及狡基等含氧官能团的含量 ,增加活性炭表面的疏水性。 1 . 3 . 3 . 2表面还原改性 活性炭表面在适当温度下通过还原剂对表面官能团进行还原改性, 提高碱性基团
的 相对 含量, 增强 表 面的 非 极 性, 从 而提 高活 性炭 对非 极性 物质的 吸附 性能 [ 6 7 6 - 9 1 。 还
原改性的手段主要集中在 H 2 和N 2 等惰性气体对活性炭的高温处理和氨水浸渍处理。
M a n u e l 等 人[ 7 0 1 将市 售活性 炭 进行 有选 择性的改 性, 通 过检 测改 性活性 炭 试样表 面化
学性质、 结构特性以及对不同种类染料的吸附效果可以看出, 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在 染料吸附过程中起到 了 关键作用。经 玩 在 7 0 0 ℃吹扫处理的活性炭对多种染料有着
良 好的 吸附 效果。 李开 喜等 人[ 7 1 - 7 3 1 用 氨水 对沥青 基活性 炭材 料进 行处理, 引入了 丰
富的含氮 官能团, 改性后的活性炭对 S 0 2 的脱除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活性炭 。 L 1 9 o v s 1 U 1
稻壳 基活性 炭制 备及活 性炭 表面 改性研 究
1 . 5 . 2主要研究内容
1 . 5 . 2 . 1稻壳活性炭的制备工艺 , 通过考察活化剂的种类及其配比、 活化温度、 炭化温度和活化时间等因素与活性 炭吸附性能的关系, 确定制备稻壳活性炭的工艺方法和工艺条件。 1 . 5 . 2 . 2 活性炭的表面改性与吸附性能的关系 通过选择不同的改性试剂对活性炭进行表面改性, 测定改性前后活性炭的常规指 标、 活性炭 的表面官能团以 及对某种物质的吸附性能。 确定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与活性 炭的表面官能团的关系。 1 . 5 . 2 . 3活性炭对重金属 C r 0 ' 的吸附
将不同 活 性炭 对配 置的C ? 十 溶 液进 行吸附, 确定吸附 平 衡时间, 确定p H值、 温
度、活性炭投加量等因素与活性炭吸附效果 的 关系。
稻壳基活性炭制备及活性炭表面改性研究
2实验研究方法
2 . 1引言
活性炭是一种无毒无味 ,具有发达细孔结构和巨大 比 表面积的优 良 吸附剂 。 2 0 世纪 6 0 年代初,欧美各国开始大量使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城市饮用水和工业废水口 目 前, 活性炭吸附 法 己成为城市污水、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和污染水源净化的一种有效 手段。 在木质活性炭制备技术的发展初期, 大部分学者和科研人员都是利用树木和木 屑作为制备活性炭 的原料 。 众所周知, 木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 但由 于生长周期长及 受环保和生态平衡的制约, 不可能大量用作活性炭原料。 而大部分稻壳和农林废弃物 常被农民或丢弃于 田间地头造成农林业固体废弃物污染, 或被焚烧造成大气污染。 这
不 仅破 坏了 生态 环境, 而且浪 费了 可 供使 用的资 源, 对我国 经济 发展 可持 续性十 分不
利。 这几年, 木材和木屑资源短缺 日 趋严重, 因此不断寻找生产活性炭新的原料资源, 探索新工艺, 增加新品种 , 扩大活性炭应用领域仍然是我国活性炭工业发展的任务之 一。 在最近几年 , 国内外学者们为了拓展制备活性炭新的原料, 探索新工艺而作 了 大 量研究。 本论文重点研究了稻壳制备活性炭的适宜工艺条件, 初步评价 了 利用稻壳活 性炭去除水中 C r “ 的能力,并探讨了活性炭改性前后表面化学性质的变化以及对去除 苯酚等有机物的影响。
2 . 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 . 2 . 1实验材料
稻壳:长沙市郊普通稻壳, 粉碎后取粒度为 1 0 0目的细粉 , 烘干备用。经测定其 组成为:水分 6 . 1 %,灰分. 1 9 . 7 %,挥发分 6 2 . 3 %,固定碳 1 8 %.
商品 活 性炭: ( 广东汕 头光 华 化工公 司 ) 2 . 2 . 2实验仪器及药品
2 . 2 . 2 . 1实验仪器
R i g a k u D / m a x 2 5 5 0 V B + 1 8 k w转靶X射 线衍 射仪: 产地日 本
J S M6 3 6 0 L V电子扫描显微镜:产地 日 本 P H S - 2 5 型酸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电 子天 平( 万分 之一) :O H A U S C o r p . U S A
磁力加热搅拌器: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
2实验研究方法
1 0 1 型电热鼓风干燥箱 :上海仪器厂有限公司
H Q 4 5 - I I 恒 温摇床:中 国 科 学院 武汉 科学 仪器 厂
紫外一 可见光双光束分光光度仪 ( 7 6 0 C R T )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D J z 型粉碎机 :上海淀久中药机械制造有 限公司 S X z 1 0 -1 2 型箱式马弗炉 :宜兴市前锦炉业设备有 限公司
A A a n a l y s t 1 0 0型 原子 吸收 分 光光 度计: 上海 精密 科学 仪器 有限 公司
B C D - 2 3 8 WE冰箱: 海尔股份有 限 公司 2 . 2 . 2 . 2实验药品 碘化钾 ( A R ) :长沙市分路口试剂化工厂 氢氧化钾 ( A R ) :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 重铬酸钾 ( A R ) :上海浦江化工厂 浓硫酸( ( A R ) :湖南株洲开发区石英化玻有限公司 浓盐酸( A R ) :湖南株洲开发区石英化玻有限公司 浓硝酸( ( A R ) :湖南株洲开发区石英化玻有限公司 磷酸氢二钠 ( A R ) :中国湘中地质实验研究所 磷酸二氢钾 ( A R ) :北京红星化工厂 高锰酸钾 ( A R ) :北京红星化工厂 硫代硫酸钠 ( A R ) :长沙国营延风化学试剂厂 碳酸钠 ( A R ) :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 碳酸氢钠 ( A R ) :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 氢氧化钠 ( A R ) : 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 氨水 ( A R ): 中国湘中地质实验研究所 磷酸 ( A R ) :湖南株洲开发区石英化玻有限公司 苯酚 ( A R ) :汕头市光华化学厂 亚甲 基蓝指示剂:中国医药公司 硫酸铜 ( A R ) :湖南株洲开发区石英化玻有 限公司 氯化钠 ( A R ) :湖南株洲开发区石英化玻有 限公司 碘 ( A R ) :长沙市分路 口 试剂化工厂
稻壳基 活性 炭制备 及活性 炭表 面改性 研究
2 . 3实验内容 2 . 3 . 1 K O H , N a O H 活化剂制备稻壳活性炭
将稻壳洗净、 晾干 、 粉碎, 经过 1 0 0 ^1 2 0 ℃千燥后, 在3 0 0 0 C - - 4 5 0 ℃的温度下炭 化。 冷却后经研磨, 取1 0 0目 筛下料作为制备活性炭的稻壳炭原料。 将稻壳炭和 K O H 或N a O H 按一定的瑜 炭混合后置于瓷增锅中,在 4 0 0 ' C - 8 0 0 ℃的温度下活化,保温 一定时间后随炉冷却,用去离子水洗涤至中性,烘干备用。
2 . 3 . 2 磷酸法制备稻壳活性炭
2 . 3 . 2 . 1去除硅条件下磷酸法制备活性炭 将稻壳洗净、晾干、 粉碎 , 经过 1 0 0 - v 1 2 0 ℃干燥后 , 在3 0 0 0 C - u 4 5 0 ℃的温度下炭 化。 冷却后经研磨,取 1 0 0目 筛下料作为制备活性炭的稻壳炭原料。 加入一定量的 2 m o l " L " , 的N a O H 溶液,除去所含硅成分 , 用去离子水 洗涤至中性,放置烘箱中 l l o 0 c 下烘干至恒重, 计算炭化得率。 将稻壳炭和 H 3 P O 4 按一定的固液比混合后, 浸渍 2 4 h 后,在 3 0 0 ^4 5 0 ℃下的温度下活化 ,随炉冷却至室温用去离子水洗涤至中性 , 烘干
备用 。
2 . 3 . 2 . 2不去除硅条件下磷酸法制备活性炭 将稻壳洗净 、 晾干、 粉碎, 经过 1 0 0 - v 1 2 0 ℃干燥后, 在3 0 0 ' C - 4 5 0 ℃的 温度下炭 化。冷却后经研磨, 取1 0 0 目 筛下料作为制备活性炭的稻壳炭原料 , 放置烘箱中 1 1 0 ℃下烘至恒重,计算炭化得率。将稻壳炭和 H 3 P O 4 按一定的固液 比混合后, 浸渍 2 4 h 后,在 3 0 0 ^ - 4 5 0 ℃下的温度下活化 ,随炉冷却至室温,用去离子水洗涤至中性,烘
干 备用 。
2 . 3 . 3稻壳活性炭表面形貌的观察
分别取少量经不同活化剂活化的稻壳活性炭粉末试样均匀分散在样品台上, 采用 日 本 J S M6 3 6 0 L V电子扫描显微镜在一定的放大倍数下进行表面形貌观察。
2 . 3 . 4稻壳活性炭 X 射线衍射 ( X R D ) 分析 采 用日 本R i g a k u D / m a x 2 5 5 0 V B + l 8 k w转 靶X射线 光谱 仪, 分别对 经不同 活 化剂
活化的稻壳活性炭试样进行 X射线衍射分析 。
2 实验研 究方法
2 . 3 . 5 活性炭的表面改性
2 . 3 . 5 . 1 活性 炭表 面 氧化改 性实 验 2 . 3 . 5 . 1 . 1硝 酸氧 化改 性实 验 ( 1 ) 常 温硝 酸法处 理活 性炭 ( N B A Q 称取 一定 量粉 状活性 炭( A C ) , 加 入浓度 为 1 m o l ? L - 1 , 6 m o l ? L - 1 , 8 m o l . L - 1 和1 5 m o l ? L ' , 的 硝酸 溶液 1 0 0 M L 中, 在2 0 ℃ 下震 荡反 应2 4 h 后, 然后 用砂 芯漏 斗 抽
滤,去除大部分硝酸 , 用适量蒸馏水抽洗,将活性炭洗至中性,在烘箱中 1 1 0 ℃下烘 干至恒重。标记为 N B A C - 1 , N B A C - 2 , N B A C - 3 , N B A C - 4 o ( 2 )高温硝酸法处理活性炭 ( S N B A C
称取一 定量的 粉 状活 性炭 ( A C ) , 采用6 m o l ? L - , 硝酸分 别在常 温、 5 0 0 C , 8 0 ' C
浸泡 2 4 h , 再用蒸馏水洗至清洗液的 p H 值与蒸馏水的 p H 值基本一致。洗涤完后送 入烘箱中 1 1 0 ℃下干燥至恒重。标记为 S N B A C - 1 , S N B A C - 2 , S N B A C - 3 e 2 . 3 . 5 . 1 . 2 硫酸氧化改性实验 ( 1 ) 常温硫酸法处理活性炭 ( S M A C )
称 取一定 量的 粉状 活性 炭( A C ) , 用 1 m o l ? L " 1 , 6 m o l ? L - ' , 1 0 m o l ? L - 1 的
硫酸溶液常温下各浸泡 2 4 h , 再用蒸馏水洗至清洗液的 p H 值与蒸馏水的 p H 值基本 一致。 洗涤完后送入烘箱中 1 1 0 ℃下干燥至恒重。 标记为 S M A C - 1 , S M A C - 2 , S M A C - 3。 ( 2 )高温硫酸法处理活性炭 ( S H M A C )
称取 一定 量的 粉状活 性 炭( A C ) , 用 6 m o l ? L - , 的 硫酸溶 液分别 在5 0 ' C , 8 0 ℃ 下 各 浸泡 2 4 h , 以 及 用1 0 m o l " L " 1 的 硫 酸溶 液在8 0 1 C 浸泡 2 4 h ,再 用蒸 馏水 洗至 清洗
液的 p H 值与蒸馏水的 p H 值基本一致。 洗涤完后送入烘箱中 1 1 0 ℃下干燥至恒重。 标
记为 S H M A C - 2 - 5 0 0 C, S H M A C - 2 - 8 0 0 C, S H M A C - 3 - 8 0 1 C.
2 . 3 . 5 . 2 表面还原改性实验 称取一定量的 粉状活性炭 ( A C )加入 1 5 % 浓氨水浸泡 4 h ,静置 2 4 h后加热除去 N H , ,抽滤为中性。洗涤后送入烘箱中 1 1 0 ℃下干燥至恒重,标记为 N H , M A C
2 . 3 . 6 活性炭去除 C r ' ‘ 实验
2 . 3 . 6 . 1活性炭去除 C r " 吸附动力学实验 称取一定量的稻壳活性炭,加至 1 0 0 m L碘量瓶中, 移入一定浓度的 C r y ' 溶液,
盖 紧并 用密 封膜 密封, 在2 5 ℃ 下以 1 5 0 r " m i n I 的 速 度恒 温振荡 数小时, 测 定溶 液的
浓 度 变化 。
稻壳基 活性 炭制各 及活 性炭表 面改性 研究
2 . 3 . 6 . 2 活性炭去除 C r y 等温吸附实验 分别称取不同 质量的稻壳活性炭,加至 1 0 0 M L碘量瓶中, 移入一定浓度的 C r " '
溶 液, 盖 紧并 用密 封 膜密封, 在2 5 ℃ 下以 1 5 0 r " m i n " 的 速 度恒 温振荡 至 平衡, 测定
吸附前后 C r ` 的浓度变化 ,按下式计算吸附量:
Q - ( C o - C ) V / W ( 2 . 1 )
式中 : Q为 吸附 量( m g ? 梦) ; C 。 为 吸附 前 溶液中C r 0 ' 的 浓 度( mg ? L ' ) ; C 为
吸附后溶液中 C r y ' 的浓度 ( m g ? L - ' ) ; V 为溶液的体积 ( L ) ; W 为稻壳活性炭的干 重 ( g ) . 2 . 3 . 6 . 3活性炭吸附 C 尸 + 影响因子实验 2 . 3 . 6 . 3 . 1 p H 条件 称取一定量的稻壳活性炭 ( K O H制备) , 加至 1 0 0 m L碘量瓶中,移入一定浓度
的C r ` 溶 液, 用1 m o l " L " , 的H C L 和N a O H 将溶液州 调 至不同p H值, 盖紧并 用密
封 膜密 封, 在室 温下 振荡 至平 衡时 间 后, 测定 溶液的C r y 浓度。 观察 吸附 量随p H值
的变化情况。 2 . 3 . 6 . 3 . 2投加量条件 分别称取不同质量的稻壳活性炭,加至 1 0 0 M L碘量瓶中, 移入一定浓度的 C r 0 '
溶 液, 盖紧 并用 密封 膜密 封, 在2 5 ℃ 下以1 5 0 r - m i n - I 的 速 度恒 温振 荡至 平衡时间 后,
测定溶液的 C r " 浓度,观察吸附量随投加量的变化情况。 2 . 3 . 6 . 3 . 3温度条件 称取一定量的稻壳活性炭,加至 1 0 0 M L碘量瓶中,移入一定浓度 的 C r ` 溶液 , 盖紧并用密封膜密封,在不 同 温度下振荡至平衡时间后, 测定溶液的 C r " 浓度。 观察 吸附量随温度 的变化情况 。 2 . 3 . 6 . 4不同活性炭对 C r , 吸附性能对 比实验 称取一定量的 K O H 法制备的稻壳活性炭、 磷酸法制备的稻壳活性炭、 商品活性炭 以 及经过硝酸改性的活性炭,分别加至 l 0 0 m L 碘量瓶中, 移入一定浓度的 C 尹溶液, 盖紧并用密封膜密封 , 在不同温度下振荡至平衡时间后, 测定溶液的 C r s ' 浓度。
2 . 4测定方法
碘吸附 值的 测 定: 参照G B / T 1 2 4 9 6 . 8 - - 1 9 9 9 的 方法 测定「 圈 。
2实验研究方法
亚甲 基 蓝吸附 值的 测 定: 参照G B / T 1 2 4 9 6 . 1 0 -1 9 9 9 的 方法 测定 〔 9 0 ] 苯 酚的 测定: 参 照G B / T 1 2 4 9 6 . 1 2 - 1 9 9 9 的 方法测 定[ [ 9 l ]
C r , * 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波长为:3 5 7 . 9 n m o
表面官 能团的 测定: 参 照B o e h m 法 测定 表面 官能团 〔 8 2 ] 。 采 用经 加热煮 沸去 除C 0 2
的蒸馏水配制 0 . 0 5 m o 1 ? L - ‘ 的N a O H , N a 2 C O , , N a H C O H C 1 溶液于 1 0 0 M L 细 n瓶中 加 人上述溶液各 5 0 . O M L , 用高纯氮吹脱进一步脱除 C 0 2 , 然后加人经去离子水洗至中 性 并干燥的活性炭 1 . O O g ,采用带有聚四氟乙烯隔膜 的 橡胶塞密封. 在摇床中 2 5 ℃下振 荡4 8 h , 过滤, 用移液管移取滤液 1 0 . O O m L , 加人过量的 H C l 溶液, 加热煮沸脱除 C 0 2 后,以酚酞为指示剂,采用 N a O H 溶液反滴. 假定 N a H C O , 仅中和炭表面的毅基,N a 2 C O , 可中和炭表面的梭基和内酷基, 而N a O H 可中和炭表面的梭基、内醋基和酚轻基, H C l 可中和炭表面的碱性基团. 根据碱消耗量的不同, 可以 计算出相应官能团的量 。
3 KOH. Na OH活化 剂制备 稻壳活性 炭 的研 究
3 K O H , N a O H活化剂制备稻壳活性炭的 研究
3 . 1 影响活性炭性能的工艺因素分析
选择对活性炭吸附性能影响较大的四种因素作为正交试验 的研究对象,即碱炭 比、活化时间、活化温度、炭化温度。每一 因 素取三个水平。因素、水平表如表 3 . 1
所示 : 表 3 . 1 影响活性炭性能因素水平表 A碱炭比 B活化时间 C活化温度 D炭化温度 ( h ) ( ' C ) ( ℃ )
九 j
` 7 水平 1
, . 且 内 乙 , J
 ̄ ̄、
50 00 50
0. I L
6
这 里一 共 有四 个因 素, 每 个因 素都 是3 水平, 故 选用L 9 ( 3 4 ) 正 交表 进行实 验,
见表 3 . 2 0 表3 . 2 K O H 活化 稻壳 制备 活 性炭正 交试 验表
2 4 了 七
 ̄、 } ‘J
0 』、 』
7 7
4 4
0 n U 』 U 气}
该 试 验拿 缪 熟 、 \
1 2 凡 J 4
碱炭比
2 2 , ̄ 4
活化时间
活化温度
炭化温度
碘值
1 0 5 8 . 7 2
1 0 8 0 . 3 6 1 0 9 5 . 4 2 1 1 3 0 . 6 7 1 1 8 0 . 4 3 1 1 0 6 . 8 9
亚 甲基蓝吸 附
0 八 1
, .二
( h ) ( 0 C ) ( ℃ )
( m g " g , ) 值( m L ? g ' )
门 j 2
1. 1
650700750700750650750650700
350400450450350400400450350
0.5 1 1.5 0.5 1 1.5 05 1
6 2 0 4
, .1 1. 1
3 . 1 . 1活 性炭对碘吸附 值的 极差分析
活性炭对碘吸附值的极差分析见表 3 . 3 。由表 3 . 3 中 可 以看出, K O H活化法制备 活性炭的碘吸附值的优化组合是:碱炭 比 为4 、 活化时间 1 h 、活化温度 7 5 0 0 C 、 炭化 温度 3 5 0 " C。 从K O H 活化法制备稻壳活性炭的碘吸附 值的极差 R 可知, 各 因素从主到 次的顺序为:
碱炭 比
一
主
1 j 6 7 0 八 9
4 ) 峪 护 0 ‘ U
‘} 0 , ‘ 4 , 一 , 一
, 1 1 1 . ..
1 1 0 4 . 4 7 1 0 6 1 . 6 8
1 0 7 6 . 4 8
7. n , ‘ 1 1
, .. ,. 孟
6 1 . 5
活 化温 度
一. -
活化 时 间
. 一一 一  ̄ 一一
炭化 温度
一一一 ̄ -. - 一 一- -」 卜
次
稻壳基活性炭制备及活性炭表面改性研究
、 褪. i f :
, . . , ̄ 内 」 6
表3 . 3 K O H活化稻壳制备活性炭的碘吸附值极差分析表 碱炭比 活化 时间 活 化温 度 炭化温度 碘 吸 附值 ( h ) C C ) ( ℃) ( mg.
2 2 2
的一 7236
0 . 5
1 1 . 5 0 . 5 1 1 . 5 0. 5 1 1 . 5
6 5 0 7 0 0 7 5 0
7 0 0
3 5 0
1 0 5 8
4 0 0 4 5 0
4 5 0 3 5 0 4 0 0 4 0 0 4 5 0 3 5 0 1 1 0 5 . 2 1 1 0 9 7 . 2 4 1 0 9 7 . 9 2
1 0 8 0 .
1 0 9 5 . 4 2 1 1 3 0. 6 7 1 1 8 0. 4 3 1 1 0 6 . 8 9 1 1 0 4. 4 7 1 0 6 1 . 6 8 1 0 7 6. 4 8
4
4 4 6 6
7 5 0
6 5 0
方案
R
3 . 1 . 2 活性炭 对亚甲基 蓝吸附值 的极差分析
K O H活化法制备稻壳活性炭的亚 甲 基蓝吸附值的极差分析见表 3 . 4
表3 . 4 K O H活化稻壳制备的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吸附值极差分析表
一 一 一 一
) 》卜 竺 素 碱 炭 比 活 化 时 间 活 化 温 度
1 A W- - l i  ̄、 、 ( h ) ( ℃)
Kl 1 2 2 . 3 1 2 6. 7 1 1 8 . 3 1 2 7 . 3
1 3 5 1 1 9 . 3 1 2 8 . 3 1 2 1 . 7
方案
由表 3 . 4中可 以 看出: K O H 活化稻壳制备的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吸附值的优化组 合是碱炭比为 4 、活化时间 1 h 、活化温度 7 5 0 1 C 、炭化温度 4 5 0 * C 。从 K O H 活化稻壳 制备活性炭的亚 甲 基蓝吸附值的极差 R 可知,各因素从主到次的顺序为:
7 0八 八,
7 5 0
6 5 0 7 0 0
6 1 0 7 8 . 1 7 1 1 3 9 . 3 3 1 0 8 0 . 8 7
6 1 . 1 6 A2
KI KZ K3
1 0 9 7 . 9 5 1 1 0 7 . 4 9 1 0 9 2 . 9 3 1 4 . 5 6
B2
1 0 7 5 . 7 6 1 0 9 5 . 8 3
1 1 2 6 . 7 7 51 . 0 1 C3
7 . 9 7
D 1
炭 化 温 度
( ℃)
亚 甲 基 蓝 吸 附 值
( m L . g' )
1 2 0 . 5 6 5 0 3 5 0 1 1 8 2 2 1 7 0 0 4 0 0 1 2 3 3 2 1 . 5 7 5 0 4 5 0 1 2 6 4 4 0 . 5 7 0 0 4 5 0 1 4 0 5 4 1 7 5 0 3 5 0 1 4 5 6 4 1 . 5 6 5 0 4 0 0 1 2 0 7 6 0 . 5 7 5 0 4 0 0 1 2 2 8 6 1 6 5 0 4 5 0 1 1 7 9 6 1 . 5 7 0 0 3 5 0 1 1 9
1 2 7 . 3
1 3 1 1 2 . 7 C3 1 21 . 7 1 2 7 . 7 6 D3
R
1 5 . 7 6 . 6
A 2 B2
K O H, N a O H活化剂制备稻壳活性炭的研究
碱炭比
一
活 化温 度
活化 时间
炭化 温度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
主
次
3 . 1 . 3 主要因素优化组合的确定
综合考虑主次影响因素,本研究选择的优化组合为:碱炭比为 4 、活化时间 1 h . 活化温度 7 5 0 1 C、 炭化温度 3 5 0 1 C, 见表 3 . 5 .
因素
工 艺条件
表 3 . 5 K O H 活化稻壳制备活性炭的优化工艺条件 碱炭比 活化时间 ( h ) 活化温度( ℃) 炭化温度( ℃)
3 . 2适宜工艺条件的确定
由于在正交实验中没有考虑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因而所得结果与适宜工艺条件有
一定 差 别, 因 此在 这里 参照 正交实 验结 果, 更 进一步 地 进行单 个因素 考察。 3 . 2 . 1碱性活化剂种类对稻壳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在活性炭的制备工艺中, 活化剂的种类和用量是影响活性炭孔结构和吸附性能的 主要因素 。 为了考察活化剂的种类及其与稻壳炭的配比对活性炭 吸附性能的影响, 本
研究 分 别以K O H和N a O H为活 化剂 来制 备稻 壳活 性炭。
在炭化温度为 3 5 0 0 C , 活化温度为 7 5 0 0 C , 活化时间为 1 h 的相同条件下, 考察不 同活化剂配比对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和亚 甲 基蓝吸附值的影响。
从图3 . 1 ,图3 . 2 中可以 看出 , 随着K O H 或N a O H 用量的 增加, 活 性炭的 吸附
性能均增大。 但对于以 K O H作活化剂,当 碱炭比 ( 活化剂和炭的质量 比) 大于 4 时,
活 性炭 对碘 和亚甲 基蓝的 吸附 性能 开始 下降 。 而以N a O H为 活 化剂时, 当 碱炭比 大于
4 时,活性炭的碘吸附性能略有增加,而亚 甲 基蓝吸附值则不变 。 此外, 从 图还可以 看 出,在活化剂用量相同的情况下,以 K O H为活化剂制得的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明显 高于以N a O H作活化剂所制得 的活性炭。 活性炭的吸附性能随着活化剂的用量增大而 增大, 显然是活性炭中的微孔和 中 孔 的数 目 与容积不断增大所造成的。 但当活化剂配 比超过一定量时,由于活化能较低的碳原子 己 基本消耗完 , 过量的 K O H与N a O H与 碳原子反应消耗的主要是位于完整 晶格表面位置上的碳原子, 甚至造成孔隙塌陷, 因 此活性炭 的吸附性能下降。 最后, 从数据中可以得出, 以N a O H作活化剂时, 碱炭 比 为5 时,制得 的稻壳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好于其它碱炭 比,而用 K O H作活化剂制得 的 活性炭的的吸附性能在碱炭比为 4 时即达到最大, 由此可得出 N a O H作活化剂时, 其
稻壳基 活性炭 制备及 活性 炭表面 改性 研究
用量要大于以 K O H作活化剂。从这个方面也可 以 说明K O H的活化性能比 N a O H的
大。
600 200
3 . 2 . 2炭化温度对稻壳活性炭收率和吸附性能的关系
在碱炭比为 4 ( 活化剂为 K O H ) 、 活化温度为 7 5 0 0 C 、 活化 时间 l h 的相同条件下, 考察炭化温度对活性炭收率、吸附性能的影响。 3 . 2 . 2 . 1 炭化温度对稻壳活性炭收率的影响 图3 . 3 中为稻壳经不 同 温度炭化后的炭化收率、活化收率和活性炭的总收率 ( 炭 化收率 X 活化收率) 。由图中可以看 出,随着炭化温度升高,炭化收率逐渐降低而活 化收率逐渐增大 。 这是因为炭化温度越高, 所得的稻壳炭中残 留的挥发分越少, 因此 炭化收率越低。 至于活化收率随炭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则有 以 下原因:由于活化温 度为 7 0 0 0 C, 高于炭化温度,因此残 留 在稻壳中的挥发分在活化时必然会逸出。而炭 化温度越高的 稻壳炭中残留的挥发分越少, 在活化过程 中 逸 出的挥发分也越少, 因此 活化收率增大。活性炭总收率随炭化温度的升高并无太大变化。
( 切 \ 旨 ) 回 友 彭澎 ( 之省 )划舍督渊溯 胳圈
匡K N O a H O H
3
800 400
碱炭 比
图3 . 1 碱炭比与碘吸附值的关系
3
碱炭 比
图3 . 2 碱炭比与亚甲基蓝吸附值的关系
KO H. Na O H 活化 荆制备稻 壳活性 炭 的研究
一 0 4
n} n 钊
3 . 2 . 2 . 2 炭化温度对稻壳活性炭吸附碘的影响 炭化温度对活性炭碘吸 附 值 的影响如图 3 . 4 所示。 由图中可 以 看出, 随着炭化温 度的升高, 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呈现上升的趋势。 这是因为炭化温度越高, 稻壳炭由于 挥发分的逸出而留下的孔隙越多, K O H越容易进入稻壳的孔隙内部并与炭化物反应, 因 此活化后所得活性炭的碘吸附值也越大。当炭化温度大于 4 0 0 ℃时, 活性炭对碘的 吸附值变化趋势趋缓。
( 的 / 切 已 )测盖彭催
3 5 0 4 0 0
3 . 2 . 2 . 3 炭化温度对稻壳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 炭化温度对活性炭亚 甲 基蓝吸附值的影响如 图 3 . 5 所示。 由图中可 以 看出, 随着 炭化温度的升高, 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变化不是很明显。由此可见, 在本实验研 究的炭化温度范围内, 虽然炭化温度可能影响炭化产物性能, 但对所制活性炭的性能
影 响不 大 。
( 恋 褂娜
一 。 一 炭化 收率 一 . -活化 收率  ̄ 一 泊 尸 - 总 收率
n 0
伪 J g〕
2 5 0
3 00 3 5 0
40 0 45 0 5 0 0 (℃ )
炭化温度
图3 . 3炭化收率及活化收率与炭化温度的关系
一 500
炭化温度 ( ℃)
图3 . 4 炭化温度对碘吸附的影响
稻 壳基 活性炭 制备及 活性炭 表面 改性研 究
60 ( 娜 \ 省 )
3 . 2 . 3活化温度对稻壳活性炭收率和吸附性能的关系
在炭化温度为 3 5 0 0 C ,碱炭比等于 4时,活化时间为 l h的相同条件下,考察活 化温度对活性炭收率、碘吸附值 、亚甲基蓝吸附值的影响。 3 . 2 . 3 . 1 活化温度对稻壳活性炭收率的影响 活化温度对活性炭收率 的影响如图 3 . 6 所示。 由图中可 以 看 出活化温度对活性炭 收率有较大的影响。 活性炭的收率随着活化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这是因为存在于活性 点上的碳原子与 K O H反应时仍需要较高的活化能。温度较低时,大多数位于活性点 上的碳原子不能得到足够的能量,只有少量的碳原子能与 K O H发生反应 ; 随着活化 温度的升高,处于活化状态 的 碳原子数 目 增加,与 K O H反应的活性增强, 消耗的碳 增多 , 活性炭收率则随之减少。
3 . 2 . 3 . 2 活化温度对稻壳活性炭吸附碘的影响 活化温度对稻壳活性炭吸附碘的影响如图 3 . 7 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活化温 度的升高,活性炭碘吸附性能提高,当温度到达 7 5 0 ℃时, 碘吸附值开始下降。 这是 因为在活化过程中,新的微孔结构的形成和原先生成的微孔结构的破坏是同时进行 的。 在7 5 0 ℃以前,随着活化温度 的提高,活化反应速度加快 , 产生大量的微孔,因
恻羞彭洲潮壬目
一
炭化温 度 ( ℃)
。 ,十 20 300 40
图3 . 5炭化温度与亚甲基蓝吸附值的关系
: :
〔 承 )赞岑翠华 40 35 30 25 活化温度 ( ℃)
图3 . 6活化温度与活性炭收率的关系
KO H, Na O H 活化剂 制备稻 壳活性 炭 的研究
而活性炭的碘吸附性能提高。 但当活化温度超过 7 5 0 ℃后 , 先生成的微孔结构的破坏 较为明显, 引起活化产物 的吸附性能下降, 可见活化温度对稻壳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有
较 大 的影响 。
00 的 00 阅 。
4 0 0 4 5 0 S o o 5 5 0 以1 0
一 .一 盛 ̄ ̄ ̄ ̄ ̄  ̄ ̄ ̄  ̄ ̄ ̄上  ̄ ̄ ̄  ̄ ̄ ̄  ̄ ̄ ̄ - 6 生上
3 . 2 . 3 . 3活化温度对稻壳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 活化温度对稻壳活性炭亚甲基蓝吸附的影响如 图 3 . 8 所示。 从图中 可 以看出随着 活化温度的升高, 活性炭亚甲基蓝吸附性能先升后降。 原因是在活化温度 7 5 0 ℃以前, 钾离子的反应活性较低 , 与碳的反应速度较慢,生成的 K Z C O : 较少,吸附性能较差。 随着活化温度的升高,钾离子的扩散速度增加,与碳的反应速度加快。7 5 0 ℃达到最 大值,但温度超过 7 5 0 ℃以 后, 先生成的微孔结构的破坏较为明显 , 引起活性炭的亚
甲基蓝 的吸 附性 能下 降 。
八甘
6
3 . 2 . 4活化时间对稻壳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关系
在炭化温度 3 5 0 0 C ,碱炭 比 等于 4 ,活化温度为 7 5 0 ℃的相同条件下考察活化时
间对 活 性炭 吸 附性 能 的影响 。
( 国 \ 胃 ) 划友彭 撼
几‘ J .几 口目 J 任
6 5 0
7 0 0
7 5 0
8 0 0
a :
活化 温度 ( ℃)
图3 . 7活性炭碘吸附值与活化温度的关系
( 迎 省)划普彭渊溯匪圈
0 0 八 曰 八 曰
q ‘ nn 三任
5 0 0 5 5 0 6 0 0
6 5 0 7 0 0
7 5 0 8 00 8 5 0
活 化温度 ( ℃)
图3 . 8 活性炭亚 甲 基蓝吸附值与活化温度的关系
稻壳基活性炭制备及活性炭表面改性研究
3 . 2 . 4 . 1 活化时间对稻壳活性炭吸附碘的影响 活化时间对活性炭碘吸附值的影响如图 3 . 9 所示。 从 图中可以看出, 随着活化 时 间的延长,活性炭 的 碘吸附值有所下降。还可看出在活化时间为 1 h 时,碘吸附值达 到最大,是因为在反应初始阶段 , 微孔的生成速度较快,反应时间达到 1 h 后,先前 生成的微孔被烧蚀的速度大于新孔的生成速度 , 微孔结构破坏作用 明显, 因此吸附性 能有所下降。
图3 . 9活化时间与活性炭碘吸附性能的关系
3 . 2 . 4 . 2 活化时间对稻壳活性炭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 活化时间与活性炭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关系如图 3 . 1 0 所示,由图可见,随着活
化时 间的 增 加, 活性 炭的亚甲 基 蓝吸附 值变化 不大。 这说明反, } : 初 始阶 段, 新 孔的 形
成占主导地位 , 此时吸附性能增大 。 反应到一定阶段,原先生成的一部分微孔结构可 能被破坏, 进而引起孔径的变大, 但是有一部分微孔被烧蚀成中孔, 与此同时, 也有 一部分中孔被破坏,随 着 时间的延长, 破坏作用较明显。 所 以在刚开始相对较长的一 段时间内, 中孔的总数量变化不大, 而对亚 甲 基蓝的吸附主要是依靠中孔进行 , 因此 , 亚甲基蓝吸附值随活化时间的延长变化不明显。
八 助 \ 切 口 〉 划琶彭昌
n 一 a , 去 n户 0 11 『 曰介 1 匕 人 U 0 0 O
活化 时间 ( h )
「 趁省)划爸彭洲膝目
活化 时间 ( h )
图3 . 1 0 活化时间与活性炭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关系
K O H , N a O H活化剂制备稻壳活性炭的研究
3 . 2 . 5碱炭比 对稻壳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关系
此处碱炭比专指活化剂 K O H 与稻壳炭的质量比。 在炭化温度为 3 5 0 0 C , 活化温度 为7 5 0 V,活化时间为 1 h的 相 同条件下,考察不同碱炭 比 对稻壳活性炭的碘吸附值 和亚甲基蓝吸附 值 的影响。 3 . 2 . 5 . 1 碱炭比对稻壳活性炭吸附碘的影响 碱炭 比 对活性炭的碘吸附值的影响如 图 3 . 1 1 所示。从图中可 以 看 出活化剂的用 量对活性炭的碘吸附值有较大的影响, 随着碱炭 比的增大 , 即活化剂用量的增大 , 活 性炭的碘吸附值显著增大, 但当碱炭比大于 4 时, 碘吸附值有所下降。 这是因为活化 反应使间隙中的 炭化物、 无定形碳等首先被活化 , 稻壳中的硅成分消失 , 形成微孔结 构。随着 K O H用量的增加,活化反应速度加快 , 在稻壳中形成的微孔数 目 增加,因 而碘吸附值增大。当碱炭比 大于 4 时,由于过量的 K O H与原先生成的微孔结构的碳 原子层间隙发生反应,引起炭材料过度烧蚀,孔径变大,因而碘吸附值有所下降。
3 . 2 . 5 . 2 碱炭 比 对稻壳活性炭吸附亚 甲基蓝的影响 碱炭比对活性炭的亚 甲 基蓝吸附值 的影响如图 3 . 1 2 所示.
n U
石 分
( 把旨 )划琶叠澎
200 800 400 0
碱 * x r 3 比
图3 . 1 1 碱炭 比与活性炭碘吸附值的关系
( 妙省〉 玛霞多洲婿于圈
/一
3
0 0 八 U n ”
门 乙 O U 4
碱炭比
图3 . 1 2碱炭 比与活性炭的亚 甲 基蓝吸附值的关系
稻壳 基活性 炭制备 及活性 炭表 面改 性研究
从图中可以 看 出, 活化剂的用量对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有较大 的影响, 随着 碱炭 比的增大, 即活化剂用量的增大, 活性炭的亚 甲 基蓝吸附值明显增加 , 但当 碱炭 比 大于 4 时,亚 甲 基蓝吸附值有所下降。
3 . 3 小结
本研究 以 稻壳为原料,采用 K O H , N a O H 活化剂制备活性炭,选择 实验数据及 结果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① 稻壳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制备活性炭的原料。其固定碳含量达到 1 8 % ,选择适 宜的制备工艺,制得的粉状稻壳活性炭的亚 甲 基蓝吸附值可达到 1 5 0 m L " g ' o ②碱化法制备稻壳活性炭, 用K O H作活化剂明显比用 N a O H作活化剂制得的活 性炭的吸附性能要好 。
③在 3 0 0 0 C - 4 5 0 ℃ 范围 内随 着 炭化 温度的 升高 , 炭化 收率降 低 而活 化收率 升高,
总收率变化较小 。 ④碱炭 比 对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和亚甲 基蓝吸附值影响都很大, 在其它工艺相同的 条件下,碱炭比为 4 时,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最好。 ⑥活化温度也是影响活性炭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其他工艺参数相同的条件 下,活化温度为 7 5 0 ℃时,稻壳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最好 。 ⑥在其他工艺参数相同的条件下 ,活化时间为 1 h 时,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最佳。 ⑦本论文得出的以 K O H 作活化剂的适宜工艺条件为: 炭化温度为 4 0 0 0 C ;炭化 时间 1 h ; 活化温度为 7 5 0 " C 、 活化时间 l h ; 碱炭比为 4 ;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活性
炭的 碘 吸附 值为1 2 4 0 m g ? 扩, 亚甲 基 蓝值为1 5 0 M L ? g, 均 远远 大于 林业 部的 粉
状活性炭的一级标准。 附国家林业局粉状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一级标准为: 亚甲基蓝值31 2 0 m L " 9 - t ,碘
吸附 值) 7 0 0 m g ? 9 ? }
4 磷酸法 制备 稻壳活 性炭 的研究
4磷酸法制备稻壳活性炭的研究
4 . 1 影响活性炭性能的工艺因素分析
选择对活性炭吸附性能影响较大的四种因素作为正交试验的研究对象, 即磷酸浓 每一因素取三个水平。因素、 水平表如表 4 . 1 所 度 、活化时间、活化温度、液固比。
不 :
因素 水平
1 . 2
表4 . 1影响活性炭性能的工艺条件因素水平表 A磷酸浓度 B 液固比 C活化温度
D 活化 时 间
( h) 1 . 5 2
2 . 5
( m o l ? L - 1 )
( ℃ )
2 2 3 5 0 4 3 4 0 0 6 3 . 5 4 5 0
这里 一共 有四 个因素 , 每个因 素都 是3 水 平, 故 选用L 9 ( 3 a ) 正 交表 进行 实验,
见表 4 . 2 .
表 4 . 2磷酸活化稻壳制备活性炭正交试验表 碘值 亚 甲基蓝吸附 磷酸 浓度 液 固比 活化温度 活 化时 间
试验 号
, 1 2
, J
( m o l ? L " t )
2 2
( h ) m L? "' ) ( ℃) ( m g ? 扩) 佰 (
350400450400450350450350400
738278117104%837276
1 . 5 2 2. 5
7 4 3 . 2 7 8 0 6 . 4 6 7 7 3 . 3 9 8 2 5 . 7 8 81 7 . 6 9 8 0 9 . 1 2 7 7 4 . 6 7 7 7 6 . 2 8
7 7 9 . 3 3
3.5 2 3 35 2
4 . 1 . 1 活性 炭对碘 吸附值 的极 差分析
活性炭对碘吸附值的极差分析见表 4 . 3 ,从表 4 . 3中可 以 看出,磷酸活化法制备
活性 炭的 碘吸附 值的 优 化组合 是: 磷 酸浓 度为4 m o l " L - 1 、 活 化时间2 h 、 活 化温 度4 0 0 ℃ 、 液固比 为3 。 从 磷 酸活化 制备活 性炭的 碘吸附 值的 极差R 可知, 各因 素从 主到次
的顺序为: 磷酸浓度
一
布 j 4 J 工』 6 , J . n o q于
2 4 4 4 6
2. 5
1 . 5 2 2 2 . 5 1 . 5
活化温度
一一- 一 一一
液固比
一一 一
活化时间
, — 卜
稻壳基活性炭制备及活性炭表面改性研究
因素 试验 号
1 1
表4 . 3磷酸活化稻壳制备活性炭的 碘吸附值极差分析表 磷酸浓度 液固比 活化温度 活化时间
碘吸 附值
( m o l ? 1 . - i )
2
2 2
( ℃ )
2 3 5 0
( h )
1 . 5 2 2 . 5
2 . 5 1 . 5 2 2 2 . 5 1 . 5
( m g9 - 1 )
7 4 3. . '
27 46
方案
4 . 1 . 2 活性炭对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极差分析
活性炭的亚 甲 基蓝吸附值的极差分析见表 4 . 4 0
表 4 . 4 磷酸活化稻壳制备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极差分析表 液固比 活化温度 活化时间 亚甲基蓝吸附值
卜、 . 因 素 磷 酸 浓 粤
试 验 i 卜\
2 凡 j
方案
R
由表 4 . 4 中可以看出, 磷酸活化稻壳制备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的优化组合是 磷酸浓度为 4 、液固比为 2 、活化温度 4 0 0 0 C、 活化时间 2 . 5 h 。从磷酸活化稻壳制备 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 值 的极差 R 可知,各因素从主到次的顺序为:
2 内 J 4 1 、 ‘ 〕 7苦 O U n ,
3 4 0 0 3 . 5 4 5 0
2 4 0 0 3 4 5 0 3 . 5 3 5 0
8 0 6
7 7 3 . 3 9
4
4 4
8 2 5 . 7 8 81 7 . 6 9 8 0 9 . 1 2 7 7 4 . 6 7 7 7 6 . 28
7 7 9 . 3 3
6 6
6
2 4 5 0 3 3 5 0 3 . 5 4 0 0
KI KZ K3
7 7 4 . 3 7 81 7 . 5 3 7 7 6 . 7 6 4 3 . 1 6
A2
7 8 1 . 2 4 7 7 6 . 2 2
8 0 0 . 1 4 8 0 3 . 8 6 7 8 7 . 2 8 7 8 8 . 5 8 1 8 . 9 0 2 7 . 6 4 B2 C2
7 8 0 . 1 0 7 9 6 . 7 5 7 91 . 8 2 1 6 . 6 5
D2
R
( m o l ’ L } )
2 2 2 4 4 4
( ℃)
3 5 0 3
3 . 5 4 0 0 4 5 0 4 0 0 4 5 0 3 5 0 4 5 0 3 5 0 4 0 0 8 0 . 3 91 . 7 8 8 . 3 1 1 . 4 C2
( h )
( M L? b 1 )
738278 117104%837276
1.5 2 2.5 2.5 1.5 2 2
4 5 6 7 o 丹 9
2 3
3 . 5 2
6 6
6
3 3 . 5 9 1 8 6
8 3 . 3 7 . 7 B1
2 . 5 1 . 5 8 4 . 3
KI KZ K3
7 7 . 7
1 0 5 . 7 7 7 2 8 . 7 A2
87 89 47 D3
4磷酸法制备稻壳活性炭的研究
磷酸浓度
一
活化温度
液固比
活化时间
一 卜
主
次
4 . 1 . 3 主要 因素优 化组合 的确 定
综合考虑主次影响因素,选择的优化组合即:磷酸浓度为 4 、液固比为 3 、活化 温度 4 0 0 0 C 、活化时间 2 h 。见表 4 . 5
表4 . 5磷酸活化稻壳制备活性炭的优化工艺条件
因 素
工艺 条件
磷 酸浓 度( m o t " L - 1 )
活 化时 间( h )
活 化温 度( ℃ )
4 0 0
液固比
4 . 2适宜工艺条件的确定
由 于正交实验中没有考虑各因素 的交互作用, 因而所得结果与适宜工艺条件还是 有一定差别,因此在这里参照正交实验结果,进一步对单个因素进行考察。
4 . 2 . 1 磷酸浓度对活性炭得率和理化性能的影响
磷酸溶液与稻壳液固比为 3 , 3 5 0 ℃下炭化活化 同时进行,活化时间是 6 0 m i n ,活 化所用的 场 P 0 4 采用不同的浓度,结果见表 4 . 6 .
表4 . 6稻壳活性炭的实验结果 ( 不 同的磷酸浓度)
磷 酸 浓 度 ( m o t , L - 1 ) 稻 壳 质 量 ( S ) 总 得 率 ( ) 亚 % 甲 基 蓝 值( m L " g ` ) 碘 值( ( m g岁 )
2 1 0 . 0 0 1 1 7 . 5 7 5 7 7 6 . 8 4 1 2 . 71 3 1 6 . 8 1 2 3 8 2 9 . 2 6 1 1 . 2 8 8 1 7 . 7 7 0 、 7 8 1 . 6
从表 4 . 6 可见, 磷酸的浓度对活性炭的理化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对收率的影响不
大, 当 浓度从2 m o l " L - , 增加至4 m o t " L - 1 时, 碘 值 和亚甲 基蓝 值有 一定的 提高; 而 继 续升 高到6 m o t " L - , 时, 碘 值和 亚甲 基蓝值 不仅 没有 提高反 而下降 。
4 . 2 . 2 炭化温度对稻壳活性炭理化性能与得率的影响
在液固比为 3 、 活化温度 4 0 0 0 C 、 活化时间 2 h 的条件下, 考察炭化温度对活性炭 收率、理化性能的影响。 4 . 2 . 2 . 1炭化温度对稻壳活性炭得率的影响 稻壳经不 同 温度炭化后的炭化收率( 炭化后炭的质量/ 原料的质量) 、 活化收率 ( 活 化制得活性炭 的 质量/ 炭化后炭的 质量) 和活性炭的总收率 ( 炭化收率 x活化收率) , 变
稻壳基活性炭制备及活性炭表面改性研究
8
』 n
n U
4 . 2 . 5 . 2 活化时间对稻壳活性炭亚 甲 基蓝吸附值的影响 活化时间与活性炭亚 甲 基蓝吸附性能的影响如图 4 . 1 0 所示, 由图 4 . 1 0 可见, 随 着活化时间的增加, 活性炭的亚甲 基蓝吸附值开始有上升的趋势, 这说明反应初始阶 段, 新孔的形成 占主导地位, 此时亚甲 基蓝吸 附 值增大 , 当反应到达一定阶段,原先 生成的一部分微孔结构和过渡孔结构被破坏,因此亚甲基蓝吸附值有所下降。
4 . 2 . 6 液固 比对活性炭理 化性 能及得率 的影 响 在 炭化温 度为 3 5 0 0 C , 活化 温度为4 0 0 0 C , 采用4 m o l ? L - , 的 磷酸, 活 化时间 为
2 h的条件下,考察不同的 液固比对活性炭的得率与理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 4 . 8 所示。 从表中可以 看 出, 当液固比为 3 时, 活性炭对碘和亚 甲基蓝吸附性能最好。
表4 . 8粉状活性炭的得率与理化性能 ( 不同的液固比 )
( 粤 的 曰 ) 恻澎 ( 粤省) 恻恻斓胜目
卜 H l l
, 户 ,. 11
八U l口
n n目
2 . 5
活 化时 间( h )
图 4 . 9活化时间对碘值的 影响 关系图
0  ̄ 乃 O L J
八 “ 八 曰 n } 0 0
0 . 5 1 1 . 5
2
2 . 5
时间( h )
图 4 . 1 0 活化时间对亚甲蓝 值的 影响关系图
液固比
L 2 3 3.
稻 壳质 量( g )
1 7 . 2 3 6 1 9 . 4 6 7 1 8 .1 9 9
1 5 . 6 0 5
总 得率( % )
1 0 . 2 3 9 . 7 4 9 . 3 6 9 . 4 5
亚甲 基 蓝值 ( M L . g - 1 )
( 日 0 0 2 } U } 6 于 11} 气份
, L l .1 , .. 勺.几
碘值 ( m g
7 8 3 . 2
7 9 5 . 6
8 0 9
8 0 7
4 . 2 . 6 . 1 液固比 对活性炭亚 甲 基蓝吸附值的影响 亚甲基蓝值随液固比的变化曲线如图 4 . 1 1 所示。从图中可 以 看 出, 液 固比从 1 . 5 增加到 3 , 亚甲基蓝值增加很快 , 从实验中也可观察到 当 液 固比为 3 时, 磷酸溶液 己
4磷酸法制备稻壳活性炭的研究
全部浸湿活性炭。 在制备活性炭的过程中, 液固比即活化剂的含量极大地影响了活性 炭的亚甲基蓝的脱色能力, 随着活化剂含量的增加, 亚甲 基蓝脱色能力开始时增加很 快, 但 当活化剂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 活性炭的亚甲基蓝脱色能力不再增加, 即趋 于一恒定的极限值 。 这是由于当活化剂含量较低时,不足以使样品中所有的炭活化, 故样品的亚甲基蓝脱色 能力较小: 随着活化剂含量的增加 , 样品中炭的活化程度增加, 从而使样品中的亚甲基蓝脱色能力增加 , 当活化剂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 样品中
所有的 炭 都完 全活 化, 所以 活 性炭 的 亚甲 基蓝 脱色能 力 达到 极限 值[ 3 4 1
〈 切 \ 侣) 测洲母目
o r j nU 工 J 曰
4
液 固比
图4 . 1 1 液 固比对活性炭亚甲蓝值 的影响
4 . 2 . 6 . 2液固 比 对活性炭得率的影响 活性炭 的 得率随液固比的变化曲线如图 4 . 1 2所示。由图可知,制备活性炭的过 程中活化剂 的 含量对活性炭 的 得率有一定的影响, 当其他条件一定时, 随着活化剂含 量的增加, 样品中炭的活化程度增加, 因此活性炭 的 得率不断减少,当活化剂的含量 增加到一定程度后, 样品中所有 的炭都完全活化,因 此, 活性炭的得率不再有太大的
变化。
4 . 2 . 6 . 3 液固比对活性炭碘吸附值的影响 碘吸附值随液固比的变化曲线如 图 4 . 1 3 所示.
( 怒哥滩 名端 刘鹅
液固比
图4 . 1 2 液固 比与活性炭得率 的关系图
稻壳基 活性 炭制备 及活性 炭表面 改性研 究
820 810 800 珊 ?80
图4 . 1 3液固比与活性炭碘吸附值的关系图
从图中 可以 看 出, 活化剂的用量对活性炭的碘吸附值有较大的影响, 随着液固比 的增大,即活化剂用量的增大,活性炭的碘吸附值显著增大,但当液固比 大于 3 时, 碘吸附值有所下降。 这是因为活化反应使间隙中的炭化物 、 无定形碳等首先被活化, 稻壳中的硅成分消失, 形成微孔结构。 随着磷酸用量的增加, 活化反应速度加快, 在 稻壳中形成的 微孔数 目 增加 , 因而碘吸附值增大。 当液 固比大于 3 时,由 于过量的磷 酸与原先生成的微孔结构的碳原子层间隙发生反应, 引起炭材料过度烧蚀, 孔径变大, 因而碘吸附值有所下降。
( . \ , 日 )玛舍彭落
4 . 3小结
综合以上试验,可 以 得出如下结论: ①稻壳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制备活性炭的原料。 通过对其成分分析得知固定碳含量 达到 1 8 % ,可以用来做为活性炭制备的原料。
② 在3 0 0 0 C ^ - 4 5 0 ℃范围内 随着 炭化 温度的 升 高, 炭化收 率降 低而 活 化收率 升高,
总收率变化不大。 在本论文研究 的 炭化温度范围内, 稻壳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和亚 甲 基 蓝吸附 值的 变化不明显, 即炭化温度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影响较小。 综合考虑活化收 率和炭化收率,选择适宜的炭化温度为 3 5 0 0 C ③稻壳中的二氧化硅对活性炭的 碘吸附值和亚 甲 基蓝吸附值均有影响。 在去掉二
氧 化硅的 条 件下, 活性 炭对 碘的吸 附能 力略 有 下降, 而对亚甲 基蓝吸附 值显著 上升。
因此稻壳活性炭制备宜采用去除硅 的工艺。 ④液固比对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和亚甲 基蓝吸附值影响都很大 , 在其它工艺相同的 条件下 ,液固比为 4 时,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最好 。 ⑤活化温度也是一个影响活性炭性能的主要因素 ,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 活 化温度为 4 0 0 ℃时,稻壳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最好。 ⑥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活化 时间为 2 h 时, 活性炭的吸附性能达到最大值 。 超过 2 h 后活性炭因过度烧蚀而导致吸附性能下降。
4磷 酸法制 备稻 壳活性 炭 的研究
⑦本研究得 出的以 磷酸作活化剂的适宜工艺条件为: 采用先在 3 5 0 ℃下炭化后再
用2 m o l " L , 的N a O H 溶 液除 硅后 水 洗至中 性, 然后 用 4 m o l " L - 1 的H 3 P O 4 溶 液按3 的
液固比混合均匀 , 放置约 2 4 h , 在4 0 0 ℃下活化 2 h .
5 稻壳活性炭的表面形貌及 X射线衍射分析
KOH . r a w
7 5 0
含 5 0 0
1 0 2 0 3 0 40 5 0 60 7 0 8 0
2 - T h e t a ( ?
图5 . 5 K OH活化 剂制 备 的稻壳 活性 炭 X R D 图谱
N aO H . r aw
它25 0
100 0
它 一 ;民 0 荟. 二 且巴
75 0
50 0
2 50
10
20
30
40
50
80
70
80
2 - T he t a ( ?
图5 . 6 Na O H 活化 剂制 备 的稻 壳 活性炭 XR D 图谱
4 3
活性 炭表面 改性研 究
6活性炭表面改性研究
已 有 学者 在常 温 下, 以 单 一 硝酸 浓度 对活 性 炭的 表面改 性作 了 一些 研究 [ 6 6 ] , 本 节
将针对不同温度、 不同硝酸浓度对活性炭进行表面改性进行研究。 另外, 还采用硫酸, 氨水不同改性试剂对活性炭进行 了 表面改性 。
6 . 1硝酸改性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硝酸改性对活性炭表面总酸度的影 响
1硝酸浓度对活性炭总酸度的影响
常温 下, 不同 浓度 的 硝酸 对活 性炭 进行 表面 改 性, 活 性炭 表面总 酸 度测 定结 果
如图 6 . 1 所示 :
L
6
1 ) 未改性活性炭;2 ) 1 m o l 『硝酸常温改性活性炭:3 ) 6 m o l ? L 一 ' 硝酸常温改性活性炭; 4 ) 8 m o l ? 『硝酸常温改性活性炭;5 ) 1 5 m o l ? L - ' 浓硝酸常温改性活性炭
由 图6 . 1 可以 看出 , 常温 下, 活 性炭 在经 过不同 浓 度硝 酸表 面氧 化改 性 后, 活性
炭表面的酸性基团的含量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 但是 , 却不是与浓度成正比例的关 系, 在低浓度硝酸改性时, 酸度随着硝酸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比 较快, 当达到一定的 浓度的时候,酸度增加趋势随着浓度的增加而缓慢增加。 6 . 1 . 1 . 2改性温度对活性炭总酸度的影响 采用 6 m o l " L - , 硝酸分别在常温、 5 0 0 C . 8 0 ℃对活性炭进行改性,改性后的活性 炭表面总酸度测定结果如图 6 . 2 所示 :
( 之 1 0 目 )侧 翻润
L 众 0.
勺‘ 0口 d n
3
稍 酸改性 活性炭 编号
图6 . 1硝酸改性活性炭表面总酸度变化图
稻 壳基活性 炭制 备及活性 炭表面 改性研 究
1
6
1 ) 6 m o l? 口 硝酸 常温 改性活性 炭 ;2 ) 6 m o l? 『 硝酸 5 0 ℃改性活性 炭 ;3 ) 6 m o l? > ; ' 硝酸 8 0 ℃改性 活性炭 :
图6 . 2 6 m o l ? L - , 硝 酸在 不同 温 度下 改性 活 性炭 表面 总 酸度变 化图 由图 6 . 2 中可以看出, 活性炭在经过相 同 浓度硝酸不同温度下改性后 , 表面酸性 官能团的含量变化明显, 随着温度的增加, 活性炭表面的酸性官能团的 含量逐渐增加,
而 且温度 对活 性炭 的表 面 总酸度 影响 比较 明显 。
2硝酸改性对活性炭碘 吸附能 力的影响
2 . 1 硝酸浓度对改性活性炭碘吸附能力的影响 常温下 , 不同浓度的硝酸对活性炭进行改性, 改性后活性炭碘吸附值的变化情
况如图6 . 3 所示:
1 ) 未 改性活性 炭 ;2 ) 1 m o l? 『 硝酸常温 改性 活性炭 ;3 ) 6 m o l? u' 硝 酸常温 改性活 性炭 : 4 ) 8 m o l? 『 硝酸常 温改 性活性 炭:5 ) 1 5 m o l? L - , 浓 硝酸 常温 改性活性 炭
由图6 . 3 中可以看出,活性炭在经过不同浓度硝酸改性后,对碘的吸附能力, 与
未 改 性前 相比 , 略 有 下降, 且 在经 过 6 m o l " L ' l 硝 酸改 性时, 活 性炭 对碘的 吸附 能 力
下 降地最 小 。
( 妙 1 营 )侧翻镇 ( 的 \ 留 )划 若多澎
11 0 九 11
2 8 d 八U
2
硝 酸改性 活性炭 编号
000800 600 400 2000
3
硝酸 改性 活性炭编 号
图6 . 3 硝酸改性活性炭碘吸附值变化图
活 性炭表 面改性研 究
6 . 1 . 2 . 2改性温度对活性炭碘吸附能力的影响
采 用 6 m o l ? L - 1 硝酸 分别 在常 温、 5 0 0 C , 8 0 ℃ 对 活 性炭 进行改 性, 改 性 后的 活性
炭碘吸附值测定结果如图 6 . 4 所示:
印 R 00 n n 50 行 ‘ 00 丹 廿 50 } h
2
1 ) 6 m o l ? 『 硝酸常温改性活性炭:2 ) 6m o l ? L ' 硝酸 5 0 ℃改性活性炭;
3 ) 6 m o l? L' 硝酸 8 0 " C改性 活性炭 ;
图6 . 4 6 m o l ? L I 硝 酸在 不同 温 度下改 性 活 性炭 碘吸附 值 度变 化图 由图 6 . 4 可以 看 出: 用硝酸在不同温度的情况下对活性炭进行改性, 所得到的改 性活性炭对碘的吸附能力差别很大, 其变化规律是, 改性温度越高 , 活性炭对碘的吸 附能力越差, 在常温改性时,活性炭对碘 的吸附值下降较小,当温度从常温变化到 5 0 ℃时,改性活性炭对碘 的吸附能力下降得比较快,在 5 0 ℃到 8 0 ℃之间,改性活性 炭对碘的吸附能力下降 趋势变缓。
6 . 1 . 3硝酸改性对活性炭亚 甲基蓝脱色能力的影 响
6 . 1 . 3 . 1硝酸浓度对改性活性炭亚甲基蓝脱色力的影响
增盆彭翔嘲叶目
〔 的 \ 切 曰 〉划友彭 撼
( 城 \ 省 )
6 m o l / L 硝酸改性 活性炭编 号
3
硝酸 改性活 性炭编 号
1 ) 未改性活性炭;2 ) 1 m o l ? 『硝酸常温改性活性炭;3 ) 6 m o l ? L ' 硝酸常温改性活性炭; 4 ) 8 m o l ? 『硝酸常温改性活性炭;5 ) 1 5 m o l ? L ' 浓硝酸常温改性活性炭
图6 . 5硝酸改性活性炭亚甲基蓝吸附值变化图
常温下 , 不同浓度的硝酸对活性炭进行改性 , 改性后活性炭亚甲基蓝吸附值的变
稻壳基活性炭制备及活性炭表面改性研究
化情况如图 6 . 5 所示 。 由图 6 . 5 可以看出, 活性炭经过不同浓度硝酸改性后, 活性炭
对 亚甲 基蓝 吸附 能 力均 下降, 其 下降的 程 度各 不 相同 , 硝酸 浓 度大小 对 活 性炭 亚甲 基
蓝吸附力的影响规律是: 硝酸浓度越高, 改性后活性炭对亚甲 基蓝的吸附力越差, 低 浓度时变化更为明 显。 这是因为硝酸作为一种强 氧化剂, 在用硝酸对活性炭进行表面 改性时,活性炭的 表面受到硝酸的氧化,使得活性炭表面的 物理孔隙结构发生坍塌 ,
硝酸的 浓 度不 同, 影响 活 性炭中 的 孔隙 变化 程 度不同 , 使得活 性 炭中 孔隙 的 坍塌 程度
不一,孔隙发达程度 降低, 所以 对亚甲基蓝吸附 值下降。 6 . 1 . 3 . 2 改性温度对活性炭亚甲基蓝脱色力的影响
采用6 m o l " L - 1 硝 酸分 别在 常温、 5 0 0 C , 8 0 ℃ 对活 性炭 进行改 性, 改 性后的 活 性
炭亚甲基蓝吸附值测定结果如图 6 . 6 所示:
划友昏栩溯叶周
八 U n』 9
户 勺 n
l6 m o l ? L ' 硝酸常温改性活性炭:2 ) 6 m o l ? L ' 硝酸 5 0 ℃改性活性炭;3 ) 6 m o l ? L ' 硝酸8 0 ℃改性
活性炭
图6 . 6 6 m o l " L " 饰肖 酸在不同温度 卜 改性活性炭亚甲基蓝吸附值度变化图
由图 6 . 6 可以看出, 活性炭在经过不同 温度硝酸改性后, 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
不同, 用 6 m o l ? L ' i 硝酸分 别 在常 温和 5 0 ℃改 性 活性 炭时, 改 性后 活 性炭 对亚甲 基
蓝的吸附能力基本不发生变化,但是,当温度升高到 8 0 ℃时,改性活性炭对亚甲基 蓝的吸附能力下降得很快。
6 . 1 . 4 硝酸改性活性炭对苯酚吸附能力的影响
本节考察了活性炭经硝酸改性后对同一 目 标物质苯酚吸附值的变化规律 , 情况如 图6 . 7 所示:
( 之 曰 理
Ud n 幻 尸口
9 C n
2
6 m o l / L 改性 活性炭 编号
6 活性炭表面改性研究
1 ) 未改性 活性炭 :2 ) 1 m o l?L' 硝酸 常温 改性活性 炭 :3 ) 6 m o l? L " 硝 酸常温 改性活 性炭 ; 4 ) 8 m o l? 『 硝 酸常 温改性 活性炭 :5 ) 1 5 m o l? L, 浓硝 酸常温 改性 活性炭
由图 6 . 7 可以 看 出, 活性炭在经过常温不同浓度硝酸改性后, 对苯酚的吸附能力 有规律性的变化,活性炭在经过 6 m o l ? L - ' 硝酸改性后对苯酚的吸附能力最差,从反 面来说, 活性炭在经过 6 m o l . C , 硝酸改性后对亲水性物质的吸附能力会最好 。
6 . 2硫酸改性与氨水改性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6 . 2 . 1 硫酸 改性和氨水改性对活性炭物理化学性质 的影响
用B o e h m滴定法测定的各种活性炭的表面官能团、 质量滴定法测定的 P H P z c 等化 学参数,以及活性炭的碘值、亚 甲 基蓝值等物理参数见表 6 . 1 0
表, 6 . 1改性活性炭的物理化学参数 编 炭类型 狡基 酚经基 内醋基 总酸度 总碱度 P H r z c 碘值 亚甲 基蓝值
( 烟 \ 留 )圳 羞昌窗报 硝酸改性活性炭编号
图6 . 7硝酸改性活性炭对苯酚吸附值变化图
号
m m u l - g ' m m 0 1 ? ‘ , ̄ ? ‘ ,0 ? ‘ ,m m 0 1 - g '
m g " g , m L , g "
1 AC 0 . 1 0 0 . 1 0 0 . 2 0 0 . 4 0 0 . 4 2 7 . 2 5 9 9 7 . 7 1 0 5
2 S M A C - 1 0 . 1 6 ‘ 0 . 1 5 0 . 2 2 0 . 5 3 0 . 2 8 6 . 7 5 8 7 5 . 6 1 0 4
3 S MA C- 2 0 . 2 0 0 . 1 6 0 . 2 3 0 . 5 9 0 . 2 2 6 . 6 8 8 3 5 . 4 1 0 1 4 S M AC - 3 0 . 2 1 0 . 2 0 0 . 2 5 0 . 6 6 0 . 1 9 6 . 6 3 8 1 7 . 2 9 7
5 S WA A C - 2 - 5 0 ' C 0 . 2 6 0 . 2 5 0 . 2 7 0 . 7 8 0 . 1 7 6 . 5 6 7 8 6 . 5 9 5 6 S H MA C - 2 - 8 0 ' C 0 . 3 0 0 . 3 2 0 . 2 9 0 . 9 1 0 . 1 6 6 . 4 8 7 7 3 . 2 9 1
7 S HM A C - 3 - 8 0 1 C 0 . 3 2 0 . 3 4 0 . 2 9 0 . 9 5 0 . 1 5 6 . 3 4 7 6 5 . 3 9 0
8 N H, MA C 0 . 0 6 0 . 0 9 0 . 1 4 0 . 2 9 0 . 4 4 7 . 3 5 8 5 6 . 7 9 8
注: A C为未改性活性炭;S M A C - 1 为 1 m o l ? 『硫酸常温下改性活性炭;S M A C - 2 为 6 m o l ? L ' 硫酸常温下 改性活性炭;S MA C - 3 为1 0 m o l ? L ' 硫酸常温下改性活性炭: S H MA C - 2 - 5 0 ℃为 6 m o l ? 口硫酸在 5 0 ℃改性活性 炭:S H M A C - 2 - 8 0 ℃为m o l ? L , 硫酸在 1 t . ℃改性活性炭;S H M A C - 3 - 8 0 ℃为 1 0 m o l ? L - ‘ 硫酸在 8 0 ℃改性活性炭; N H 3 MA C : 为1 5 %氨水常温下改性活性炭
稻壳基 活性炭制 各及活 性炭表 面改 性研究
由表 6 . 1 可以 看 出,随着硫酸氧化程度的加深, 活性炭的酸性表面官能团特别是
梭基 含 量逐 渐增 加, 而总 碱度、 p H p 二 则 逐 渐下降; 活性 炭经 过氨 水改 性后, 梭 基含
量显 著降 低, 而总 碱 度、 p H p . 则有 所提 高。 活性 炭 经过 硫酸改 性 后, 对碘的 吸附 值
大小影响并不是很明显, 但是总的趋势是, 经过硫酸改性后活性炭对碘的吸附能力下 降, 改性温度越高, 活性炭对碘的吸附能力下降越多, 高浓度硫酸改性活性炭对碘的 吸附能力比低浓度硫酸改性活性炭对碘的吸附能力小, 活性炭经过硫酸改性后, 对亚 甲基蓝的吸附能力同样呈下降趋势。 但是, 经过氨水改性后, 对碘的吸附能力和对亚 甲 基蓝的吸附能力都有所增加 。
6 . 2 . 2 硫酸改性后的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
图6 . 8 为相 同 条件下不同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性能对比。
200 150 100 50 。
注 :图 中 1 . 2 . 3 . 4 . 5 . 6 . 7 . 8分别表 示 :1为未改性 活性炭 ;2为 1 M a l? L' 硫 酸常温 下改 性活性炭 :
3为 6 M a l ? L ' 硫酸常温下改性活性炭;4 为1 0 M a l ? 『硫酸常温下改性活性炭:5 为 6 M a l ? L ‘ 硫酸在 5 0 ℃改 性活性炭;6 为 6 u a l ? 口 硫酸在 8 0 ℃改性活性炭:7 为1 0 M a l ? L ' 硫酸在 8 0 ' C 改性活性炭;8 为1 5 %氨水常温 下改性活性炭
由图 6 . 8 可知, 活性炭经过硫酸改性后,对苯酚的吸附性能显著下降,不同浓 度硫酸改性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性能存在很大 的 差异, 但活性炭经过氨水改性后, 对 苯酚的吸附性能有所提高。 这主要是由于苯酚为弱酸, 在中性条件下, 表现为带少量 负电 荷, 而活性炭经硫酸改性后表面的梭基等酸性基团的含量增加, 炭表面在中性条 件下呈负电性,由 于负电间的排斥作用, 使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能力显著降低。 从另 一角度来看, 活性炭表面酸性的提高, 使炭表面的亲水性增加, 这也不利于活性炭对 苯酚的吸附。 由此可见,活性炭经过表面改性后,对碘及亚 甲 基蓝吸附值的变化不大。但是, 由于活性炭改性前后的总酸度、 总碱度都有较大变化, 从而对特定 目 标物质的吸附性 能也有较大变化。
侧翻 泊 , 阿粥 瞩划鹅
( 牙 口 任 ) 叫 如 霞拼
( 9 。 E E ) 喇如
4 5
活性 炭种类
图6 . 8活性炭的总酸度与苯酚吸附性能的关系
活性炭表 面改性 研究
6 . 3小结
活性炭经过表面改性后, 改性前后活性炭表面总酸度、 总碱度有较大变化, 因 而对特定 目 标物质的吸附性能有较大影响。对活性炭经过表面改性 的实验数据分 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 ①活性炭经过硝酸改性后, 其表面酸性官能团的含量增加, 对疏水性物质 的吸 附性能降低。 ②硝酸改性时, 温度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影响较大, 随着改性温度的增加, 活 性炭表面总酸度增加 。 ③硝酸的浓度大小, 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 随着改性浓度的增加 , 活性炭表面总酸度也增加。 ④用硫酸和硝酸改性活性炭时, 不但中 和了 一部分活性炭表面的 碱性基团, 而 且在其氧化作用下在活性炭表面生成一些新的 表面酸性基团, 如梭基、 酚经基 、 内 酷基,导致活性炭表面酸性基团大大增加 。 ⑤用浓氨水处理活性炭时, 氨水具有还原性中和了活性炭表面的酸性基团, 因 此酸性基团明显减少。 ⑥活性炭对疏水性物质苯酚的吸附能力与活性炭表面上的按基和酚经基数量 密切相关, 活性炭的狡基和酚经基数量减少, 对苯酚的吸附量增加; 活性炭的梭基 和酚羚基数量增加,对苯酚的吸附 量减少。
活性炭吸附 C ` 的研究 - , r
7 活性炭吸附C r , + 的 研究
7 . 1活性炭吸附O r " ' 吸附速率的测定
自 制 稻壳 活性 炭对 水中 吸附C r " 的 吸附 速 率是 在 温度为2 5 ' C , 投加 量为 5 g " L '
下测定。吸附速率实验结果如图 7 . 1 所示。
n 曰 0
0 8
由图可见, C r 6 ' 在4 小时后基本达到平衡 , 这时的去除率达到 7 9 . 6 9 % , 可见 自 制 稻壳活性炭对水中 C r " 具有较高的去除率。
7 . 2 活性炭对 C r " 吸附等温线
由 吸附容量 ( 单位活性炭吸附量 ) 和平衡浓度的关系所绘制的曲线即为吸附等温 曲 线。 稻壳活性炭吸附C r " 的等温 曲 线见图 7 . 2
n Ug
从图 中 可以 看出, 活 性炭 对C r " 的 吸附 量随 溶液中 C r . 浓度的 增加 而 增加。 ' r C
起始浓度小于 4 0 0 m g ? L ‘ 时,随着浓度的增大,活性炭的吸附 容量上升明显,曲 线
( 承 并 ) 经 米
八 11 0 n
 ̄ . - 二- -- - -- -- - --
扣 b 4 q乙
C
s
s 1 0
1
时间 ( h )
图7 . 1稻壳活性炭吸附速率图
〔 的 \ . 己 喇爸彭9驾到鹅草挤
n n 【 ‘ 6 5 通 q曰 ,州 1 1 C .
1 0 0 2 0 0 3 0 0 4 0 0 5 0 0
6 0 0 7 0 0
溶液中G Y 6 + 的浓度 ( m g / L
图7 . 2活性炭等温吸附曲线
稻壳基活性炭制备及活性炭表面改性研究
较陡;当 C r s + 起始浓度大于 4 0 0 m g ? L ‘ 后,吸附容量随浓度的上升趋势减缓;当C r "
浓 度大 于5 0 0 m g ? C , 后,曲 线趋 于平 滑, 表明 吸附 量达 到最大 值。
7 . 3 活性炭吸附 C r s * 的适宜条件 7 . 3 . 1 p H 的影响
实验测定了 2 5 ℃下 p H 值分别为 2 , 4 , 6 , 8 , 1 0 时稻壳活性炭对 C r " 的吸附量。
1 0 E e 0 : :
P H 值
由图 7 . 3 可知, 稻壳活性炭在不同的 p H 下均可达到较好的吸 附 率, p H 值范围较 宽,所制备稻壳活性炭可作为去除 C r s ' 的良 好吸附剂。
7 . 3 . 2投加量 的影响 实验 测定T 2 5 ℃ 下, 投 加量 分 别为3 g - L - ' , 4 g - L - ' , 5 g - L - ' , 7 g - L - ' , 9 g - U '
时 稻壳活性炭对 C r s ` 的吸附量。
00 80 60 40 20 投加 量 ( R / 0 ( 承 )姗炎 帘
从图 7 . 4 可以 看到,随着稻壳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大,稻壳活性炭对 C r " 的 去除率 随之增加,当投加量小于 5 g ? L ‘ 时去除率增加较快 , 大于 5g ? L - , 时, 去除率增加 不明显。 考虑到处理费用和去除效果, 本实验稻壳活性炭的最佳投加量选用 5 g " L ' o
( 承 )哥菠 水
图7 . 3 p H 影响曲 线图
图7 . 4投加量影响曲线图
7 . 3 . 3温度的影响
实验测 定了 1 5 0 C ^ - 3 5 ℃下,投加量为 5g ? L - , 时稻壳活性炭对 C r s ' 的吸附量。
活性 炭吸 附 C r y 的研 究
由图 7 . 5 可知, 稻壳活性炭在不同的温度下均可达到较好的吸附率,应用的温度
范 围较 宽 。
7 . 4 不同活性炭对 C r s ‘ 的吸附性能对比
本节分别比较商品活性炭和 自 制稻壳活性炭对 C r " 的吸附性能 , 以 及活性炭表面 改性前后对 C r " 的吸附性能。 不同活性炭在常温下对 C r ' * 进行吸附,分别测定吸附后的 C r " 浓度 。 通过试验, 计算活性炭改性前后对 C r ' ‘ 的吸附量变化见表 7 . 1
炭型
9080 70 60 50 4030 2010 0 ( 冰 )籍 越 来
一
- 占 ------ ----一- ̄ - ̄ ̄曰
2 0 3 0 4
沮度 ( ℃)
图7 . 5温度影响曲 线图
表 7 . 1 不同活性对 C r " 的吸附量 吸附量 ( m g " g , ) 改性后提高率 ( %) 矍
//
1 商品活性炭
A C -1 N B A C -1 N B A C - 2
5 . 4 6 6 . 6 5
9 7 63 93 49
. 1 , 6 n乙 几 舀
7 . 4 6
8 . 3 5 8 . 4 9
9户 匕刁
N B A C - 3 N B A C - 4
一 b 二d /尹
2磷酸法稻壳活性炭 3 K O H 法稻壳活性炭 4 N a O H 法稻壳活性炭
A C - 2
8 . 7 5
9 . 2 3 9 . 0 5
/厂
A C - 3
A C - 4
注: A C - 1 为未 改 性商 品 活性 炭、 N B A C - 1 为 1 m o l " L " l 硝 酸改 性商品 炭、 N B A C - 2 为6 m o l " L " 硝酸改 性 商品 炭、 N B A C - 3 为8 m o l口 硝 酸改 性 商品 炭、 N B A C - 4 为1 5 m o l " L - , 硝 酸改 性商品 炭;
A C - 2 为磷酸法稻壳炭活性炭、A C - 3 为K O H 法稻壳活性炭 ; A C - 4 为N a O H 法稻壳活性炭。
从表中可以看出:商品活性炭经过硝酸氧化改性后, 对C r ' * 的吸附能力有明显的 提高,本课题 以 稻壳为原料制备的活性炭对 C r " 的吸附性能比商品活性炭要好 , 尤其 是采用 K O H 活化剂制备的活性炭,对 C r } 的吸附性能要远远好于商品炭。
广 2
稻 壳基活 性炭制备 及活性 炭表面 改性研 究
7 . 5 小结
通过 以 上实验,可得出如下结论:
①稻壳 活 性炭 对C r 6 有很 大的 吸附 容 量, 稻壳 活 性炭 饱和吸附 量 为9 . 2 3 m g ? 岁, 比 普通 市售 活性 炭的3 m g ? 岁-6 m g ? 扩的 吸附 性 能要 好。
②稻壳为原料制备的活性炭对 C r " 的吸附性能比商品活性炭要好 , 其中磷酸法稻
壳 活性 炭 对C r 6 * 的吸 附 量为8 . 7 5 m g ? 9 - 1 ; K O H 法稻壳 活 性炭对C r s ` 的 吸附 量为9 . 2 3
m g ? 扩, N a O H 法稻 壳 活性 炭对C r ' ’ 的 吸附 量为9 . 0 5 m g ? 扩。
③商品活性炭经过硝酸氧化改性后 , 对C r 6 的 吸 附能力有明显的提高,最高的提
高了 5 5 . 4 9 9 6 .
稻壳基活性炭制备及活性炭表面改性研究
8结论与建议
8 . 1主要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稻壳活性炭的 制备, 表面改性及其对 C r y ' 的吸附进行了研究。 结合 实验及相关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 一、 本研究采用 K O H , N a O H 活化剂制备稻壳活性炭, 考察了活化剂的种类、 炭化 温度、活化温度、活化时间以及碱炭比 对制备活性炭的影响,结论如下: ① 稻壳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制备活性炭的原料。 其 固定碳含量达到 1 8 % ,选择适 宜的制备工艺,制得的粉状稻壳活性炭的亚甲基蓝吸附值可达到 1 5 0 m L ? 扩. ②碱化法制备稻壳活性炭 , 用K O H作活化剂明显 比 用N a O H作活化剂制得的活 性炭的吸附性能要好 。
③ 在3 0 0 0 C ^ - 4 5 0 ℃ 范 围内 随 着炭 化 温度的 升高, 炭化收 率降 低 而活 化收 率升 高,
总收率变化较小。 ④碱炭 比 对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影响都很大, 在其它工艺相同的 条件下, 碱炭比为 4 时,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最好。 ⑤活化温度也是影响活性炭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其他工艺参数相同的条件 下,活化温度为 7 5 0 ℃时,稻壳活性炭的吸附 性能 最好。 ⑥在其他工艺参数相同的条件下, 活化时间为 l h 时,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最佳。 ⑦本论文得出的以K O H 作活化剂的适宜工艺条件为:炭化温度为 4 0 0 0 C ;炭化 时间 1 h ;活化温度为 7 5 0 0 C 、 活化时间 l h ; 碱炭比为 4 ; 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活性
炭的 碘吸附 值为 1 2 4 0 m g " g - 1 , 亚甲 基蓝 值为 1 5 0 m L " g ' .
二、以磷酸活化稻壳制备活性炭得到如下结论: ①采用磷酸活化法也可制得性能优 良 的稻壳活性炭。 ②在 3 0 0 ' C -4 5 0 ℃范围内,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炭化收率降低而活化收率升 高, 总收率变化不大。 综合考虑活化收 率和炭化收率, 选择适宜的炭化温度为 3 5 0 0 C ③稻壳中的二氧化硅对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均有影响。 在去掉二 氧化硅的条件下,活性炭对碘的吸附能力略有下降,而对亚甲基蓝吸附值显著上升。 因此稻壳活性炭制备宜采用去除硅的工艺。 ④液固比对活性炭的碘吸附 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影响都很大, 在其它工艺相同的 条件下,液固比为 4 时,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最好 。 ⑤活化温度也是一个影响活性炭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 下,活化温度为 4 0 0 ℃时,稻壳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最好。
结论与 建议
⑥在其它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活化时间为 2 h 时,活性炭的吸附性能达到最
大值。
⑦本研究得出的以磷酸作活化剂的适宜工艺条件为: 采用先在 3 5 0 ℃下炭化后再
用 2 m o l ? L , 的N a O H 溶液 除硅 后水 洗 至中 性, 然 后用 4 m o l ? L - , 的 磷 酸溶 液 按3 的
液固比混合均匀,放置约 2 4 h ,在 4 0 0 ℃下活化 2 h . 三、活性炭进行表面改性后得到如下结论: ①活性炭经过硝酸改性后 , 其表面酸性官能团的含量增加, 对疏水性物质的吸 附性能降低。 ②硝酸改性时, 温度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影响较大, 随着改性温度的 增加, 活 性炭表面总酸度增加。 ③硝酸浓度的大小, 对活性炭的吸附 性能 有较大的影响, 随着改性浓度的增加, 活性炭表面总酸度也增加。 ④用硫酸和硝酸改性活性炭时, 活性炭表面生成了一些新的表面酸性基团, 如 梭基、酚轻基、内醋基 ,导致活性炭表面酸性基团大大增加。 ⑤用浓氨水处理活性炭时, 氨水具有还原性中和了活性炭表面的酸性基 团, 因
此 表面 酸性 基 团明显减 少 。
⑥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能力与活性炭表面上的梭基和酚经基数量密切相关, 活 性炭的梭基和酚轻基数量减少, 对苯酚的吸附量增加; 活性炭的狡基和酚轻基数量 增加,对苯酚的吸附量减少。 四、 考察了不同 活性炭对 C r " 的吸附性能,得到如下结论:
①稻 壳活 性 炭对C r " 有很 大的 吸附 容 量, 稻壳 活性 炭饱 和吸附 量 为9 . 2 3 m g " g " ,
比 普 通市 售活 性炭 的3 m g ? 扩- 6 m g ? 扩的 吸附 性 能要 好。
②稻壳为原料制备的活性炭对 C r " 的吸附 性能比商品活性炭要好, 其中 磷酸法稻
壳 活 性炭 对C r " 的 吸附 量为8 . 7 5 m g ? 岁; K O H 法 稻壳 活性 炭对C r ' * 的 吸 附量 为9 . 2 3
m g ? g " , N a O H 法 稻壳 活性 炭对C r . 的 吸附 量为9 . 0 5 m g ? 9
③商品活性炭经过硝酸氧化改性后, 对C r , 的吸附能力有明显的提高,最高的提 高T 5 5 . 4 9 % 0
8 , 2主要问题与建议
本次实验 由 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 还有些工作没有进行或有待完善, 因此这些问 题尚需进一步研究,主要包括: ①本论文主要研究 了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稻壳为原料制造活性炭的工艺方法和 工艺条件,没有开展中试实验 。
稻壳基活性炭制备及活性炭表面改性研究
②由于本论文第一部分主要是利用稻壳资源制备活性炭, 因此在表面改性部分也 主要是对商品活性炭和稻壳活性炭的表面改性进行了研究。 如有条件可对其他材质的 活性炭进行比较性研究。 ③在对 目 标物质的吸附方面,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稻壳活性炭和改性活性炭对重金 属C r s ' 的吸附性能,还可对其它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开展更进一步的研究。
中南 林学院硕 士学位 论文
参 考 文 献
[ I ] 贺 近 倍, 李 启 基, 等. 林 产化 学工 业 全书 【 M ] . 北 京: 中国 林业出 版 社 1 9 9 7 . 9 1 9 - 1 0 6 8 .
[ 2 ] P o n t i u s F W. C o m p l y i n g w i t h F u t u r e W a t e r R e g u l a t i o n s 明. A WW A , 1 9 9 9 , 9 1 ( 3 ) : 4 6 - 5 8 .
[ 3 ] 欧阳东. 稻壳更 有价值的出 路 — 制备混凝 土顶级掺台 料[ [ J ] 粮 食与 饲料工业,
20 0 3.
[ 4 ] M A N U E L F E R N A N D O R , P E R E I R A , S A MA N T A F S O A I R E S , e t a l . A d s o r p t i o n o f d y e s o n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s ; i n l f u e n c e o f s u r f a c e c h e m i c a l g r o u p s 田. C a r b o n , 2 0 0 3 ,
4 1 ( 4 ) : 8 1 1 - 8 2 1 .
[ 5 ] L o z a n o - C a s t e l l o , M . A . L i l l o - R o d e n a s , e t a l . P e r p a r a t i o n o f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s r f o m S p a n i s h A n t h r a c i t e I . A c t i v a t i o n b y N a O H [ J ] . C a r b o n , 2 0 0 1 , 3 9 ( 2 ) 7 5 1 - 7 5 9
[ 6 ] 李 左江 ‘ 活 性炭 纤维 吸附 、 脱附 特 性动 力学 及应 用 研究[ D ] . 太 原:中 科院 山 西煤 炭
化学研究所,1 9 9 4 .
[ 7 ] [ 德 ] H凯利,E . 巴 德 著, 魏同 成译 . 活 性 炭及 其工 业 应用[ M ] . 北京 : 中国 环 境科 学
出版 社 ,1 9 9 0 . 1 - 4 4 .
[ 8 ] 吴 新华 编著, 活 性炭生 产 工艺 原理 与设 计【 M ] . 北 京:中 国 林业出 版 社,1 9 9 4 . [ 9 ] 张 广禄. 1 9 9 7 年世 界活 性 炭概 况[ [ J ] . 林产 化工 通 讯, 1 9 9 9 ( 1 ) : 7 - 1 0 . [ 1 0 ] 钱惠 娟. 国 内 外活 性炭 生 产和 市 场回 顾与 展望 [ J ] . 林产 化工 通讯, 2 0 0 1 , 3 5 ( 6 ) :
3 0 - 3 3.
[ 1 1 ] h t t p : / / w w w . a c t i v e - c a r b o n . c o m / n e w s / n e w s m e m .
[ 1 2 ] 韩松, 管 正捷, 古 可 隆, 刘 军利, 等. 石油 焦 制高比 表 面 粉末 活性 炭[ [ J ] . 石油 化工,
2 0 0 0 , 2 9 ( 3) : 1 7 1一 1 7 5 .
[ 1 3 ] 张 义颖, 张文 辉, 张 学军, 等. 活 性炭 研究 与 新产品 开 发现 状[ [ J ] . 洁 净煤 技术, 1 9 9 9
( 5 ) : 2 4 - 2 6 .
[ 1 4 ] 刘 汉超 . 我国 活性 炭工 业概 况 及发 展趋 势[ J ] . 中 国 化 工信息, 1 9 9 5 ( 4 ) : 2 3 - 2 5 . [ 1 5 ] 王同 华, 朱英 华, 徐 敏, 等 . 废植 物炭 制活 性炭 的 研究 [ J ] . 大连理 工大 学学 报, 1 9 9 9 ,
3 9 ( 1) :7 3 - 7 6 .
[ 1 6 ] 黄 律先 . 木 材 热解 工艺 学【 M ] . 北 京: 中 国 林业出 版 社,1 9 9 5 .
[ 1 7 ] A I - K H A L I D T T , e t a l . A c t i v a t i o n o f o l i v e - s e e d w s a t e r e s i d u e u s i n g C O Z I n a l f u i d i z e d - b e d r e a c t o r [ 7 ] . F u e l P r o s s . T e c h n o l , 1 9 9 8 , 5 7 ( 1 ) : 5 5 - 6 4 .
中南林学 院硕士 学位论 文
[ 1 8 ] J A N A S e t a l . E f f e c t o f t i m e a n d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f a c t i v a t i o n o f c o c o n u t s h e l l c h a r o n t h e s u r f a c e a r e a a n d b u l k d e n s i t y o f t h e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d e v e l o p e d [ J ] . I n d i a J . C y r o g , 1 9 9 5 ,
2 0 ( 2 ) : 1 0 - 1 1 .
[ 1 9 ] K . J . H u t i n g e r a n d R . Mi n g e s . C a t a l y t i c w a t e r v a p o u r g a s i f i c a t i o n o f c a r b o n :
i m p o r t a n c e o f m e l t i n g a n d w e t t i n g b e h a v i o u r o f t h e " c a t a l y s t " 田. F u e l , 1 9 8 5 , 6 4 ( 4 ) :
4 91 - 4 9 4
[ 2 0 ] A . A h m a d p o u r a n d D . D . D o . T h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r f o m m a c a d a m i a n u t s h e l l b y c h e m i c a l a c t i v a t i o n 明. C a r b o n , 1 9 9 7 , 3 5 ( 1 2 ) : 1 7 2 3 - 1 7 3 2 [ 2 1 ] H s i s h e n g T e n g a n d S h e n g - C h i W a n g . I n l f u e n c e o f o x i d a t i o n o n t h e p e r p a r a t i o n o f p o r o u s c a r b o n s f o r m p h e n o l - f o r m a l d e h y d e e r s i n s w i t h K O H a c t i v a t i o n . I n d . E n g . R e s , 2 0 0 0 , 3 9 ( 3 ) : 6 7 3 - 6 7 8
[ 2 2 ] 乔文明 等 . K O H活 化动 力学 及活 化 机理 初探 [ j ] , 炭素 技术 . 1 9 9 4 ( 1 ) : 1 0 - 1 2 .
[ 2 3 ] F . C a t u r l a , M. Mo l i n a - S a b i o a n d F . R o d r i g u e z - R e i n o s o ,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勿c h e m i c a l a c t i v a t i o n w i t h Z n C 1 2 [ 习 . C a r b o n , 1 9 9 1 , 2 9 ( 7 ) : 9 9 9 - 1 0 0 7
[ 2 叼刘 海 燕等 . 高比 表面 积活 性炭的 制 备 及其吸 附 性能的 初 步研 究[ J ] . 新 型炭 材 料,
1 9 9 9 . ( 2 ) : 2 1 - 2 3 .
[ 2 5 ] 张晓 听等 . 高 表 面活 性炭 的 制备 [ J ] ‘ 材料 科学与 工 程,1 9 9 9 , 1 4 ( 4 ) : 3 4 - 3 6 .
[ 2 6 ] J . L a i n e , A . C a l a f a t a n d M. L a b a d y . P r e p a r a t i o n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s f o r m c o c o n u t s h e l l i m p e r g n a t e d w i t h p h o s p h o r i c a c i d 田. C a r b o n , 1 9 8 9 , 3 7 ( 2 ) :
1 9 1 - 1 9 5 .
[ 2 7 ] H . T e n g , T . S . Y e h a n d L . YHs u . P e r p a r a t i o n o f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r f o m b i t u mi n o u s c o a l
w i t h p h o s p h o r i c a c i d a c t i v a t i o n [ J ] . C a r b o n , 1 9 9 8 , 3 6 ( 9 ) : 1 3 8 7 - 1 3 9 5 . [ 2 8 ] Z h o n g h u a H u a n d E . F . V a n s a n t . S y n t h e s i s 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a
c o n t o r l l e d - m i c r o p o r e - s i z e c a r b o n a c e o u s a d s o r b e n t p r o d u c e d r f o m w a l n u t s h e l l [ J ] .
Mi c r o p o o r u s Ma t e r i a l s , 1 9 9 5 , 3 ( 6 ) : 6 0 3 - 6 1 2
[ 2 9 ] 张晓 听, 郭 树 才, 邓 贻钊, 等 . 高比 表面 积活 性炭的 物理 模型 [ J ] . 新 型炭 材 料, 1 9 9 6 ,
1 1 ( 1 ): 2 0 一4 .
[ 3 0 ] 刘 洪波, 张 红 波, 伍 恢和, 等 . 高比 表 面积 活性 炭的制 备[ [ J ] 炭素 技术, 1 9 9 7 , ( 4 ) :
1 5 - 1 9
[ 3 1 ] 乔 文明, 查 庆芳 , 凌 立成, 等‘ 氧化 沥青 的活 化 研究[ j ) 炭素技 术, 1 9 9 4 , ( 2 ) : 1 - 4 .
中南林 学院硕 士学位 论文
[ 3 2 ] 郭 幼庭, 邹 勇, 等高 吸附 性能 木 质活 性炭的 研究 叨. 林产 化学 与工 业, 1 9 9 0 ,
1 0 ( 4 ) : 2 7 3 - 2 7 9
[ 3 3 ] 杨 骏, 黄 止而, 玉定 珠, 等. 高比 表面 积活 性 炭的 制备 及 表征I i i . 炭素 技术, 1 9 9 4
( 6) : 5 - 9 .
[ 3 4 ] S i r c a r S , G o l d e n T C , R a o M B .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 g a s s e p a r a t i o n a n d s t o r a g e [ J ] .
C a r b o n , 1 9 9 6 , 3 4( 1 ) :1 - 1 2 .
[ 3 5 ] 韩松 , 古可隆 . 用 炼油 厂石 油 焦生 产活 性炭 [ J ] . 石油 化工, 1 9 9 9 , ( 2 ) : 1 2 8 - 1 3 1 . [ 3 6 ] 乔文明, 刘朗, 等. 高比 表面积活性炭的 研究 与应用明. 新型炭材 料,1 9 9 6 ,
1 1 ( l ) : 2 5 - 3 1 .
[ 3 7 ] 孟祥 和, 胡国 飞, 等. 重金 属废水 处 理囚川t 京: 化学 工业出 版 社, 2 0 0 0 . [ 3 8 ] 国 家 环境 保 护局 编, 活 性 炭水处 理 技术 【 M ] . 北京: 中国 环 境科 学出 版 社, 1 9 9 1 .
[ 3 9 ] 【 日 』 北川睦夫编著, 丁瑞芝等,译一 活性炭处理水的技术和管理【 明. i f r 京:新时代 出版社,1 9 8 7 .
[ 4 0 ] 钱慧 娟. 国 外活 性炭 水处理 技 术的 应用 与发 展[ [ J ] . 活 性 炭, 1 9 8 8 , “ ( 3 ) : 5 6 - 5 7 . [ 4 1 ] 邦其 庚. 活 性炭的 应 用【 M ] . 上 海: 华 东理 工出 版 杜, 2 0 0 2 , 3 . [ 4 2 ] 张 洪 振. 活性 炭吸 附在 环境 治理 中的 应 用[ J ] . 天 津化 工,1 9 9 8 , ( 4 ) : 3 8 - 4 0 . [ 4 3 ] 张 世 润. 活性 炭水 处理的 应 用实 践[ J ] . 活 性炭, 1 9 8 8 , 6 6 ( 3 ) : 3 8 - 4 1 . [ 4 4 』 陆婉 珍主 编 . 工业 水处 理技 术( 第四 册) [ M ] . 北京: 中国 石 化出 版 社, 2 0 0 0 . [ 4 5 ] 李鸿 旺. 美 国 工业 废水 处理 新技 术[ [ J ] 给 水排 水,1 9 9 8 , 2 4 ( 8 ) : 3 2 - 3 4 .
[ 4 6 ] 咚玉 衡. 实 用废 水处 理技 术[ M ] . 北京 : 化学 工业出 版 社1 9 9 8 .
[ 4 7 ] 但德 忠, 喻 江艳, 秦峰 , 等. 活 性炭分 离富 集 催化 极谱 法 测定 地表 水中 铅和 福[ J ] . 分
析实验室,1 9 9 8 , 1 7 ( 3 ) : 3 3 - 3 6 .
[ 4 8 ] 石太 宏, 汤兵, 等. 活 性炭 吸附 水中Z n } i 及其 配合 物的 特性 研究 [ J ] . 工业 水处理 ,
2 0 0 0 , 2 0( 1 0 ) : 1 2 - 1 4
[ 4 9 ] 朱云, 胡 汉, 郭 淑先, 等. 活 性 炭吸附 铂和 把的 实 验研 究[ [ J l ‘ 稀有 金 属, 2 0 0 1
2 5 (6 ) : 4 7 4 - 4 7 6 .
[ 5 0 ] 郁建 栓. 浅谈 重金 属 对生 物毒 性效 应的 分子 机理〔 J l . 环 境污 染与 防治, 1 9 9 6 , 1 8
( 4 ) : 2 8 - 3 0 .
中南林学 院硕士 学位论文
[ 5 1 ] 李硕 文, 陈 扬, 万 伟, 等. 液膜 法去除 水C r ( V I ) 中 的 研究 [ J ] . 环境 科学与 技 术, 1 9 9 8 ,
( 4 ) : 4 2 - 4 5 .
[ 5 2 ] 刘 翠霞, 等. 龙口 褐煤 对废水中 C r ( V I ) 的 吸附与 还原阴 北工 环保, 1 9 9 6 . 1 6 ( 6 ) :
3 37 - 3 41 .
[ 5 3 ] 方 智利, 章 江 洪, 等. 国内 外 活 性炭 制备 发展 动 态[ J ] . 云 南化 工, 2 0 0 1 , 2 8 ( 5 ) :
2 3 - 2 5 .
[ 5 4 ] 张文辉, 等. 国外 活性炭应用及我国 活性炭发展 趋势[ [ J ] . 中国 煤炭, 2 0 0 1 , 1 0
( 4) : 2 4 - 2 6 .
[ 5 5 ] 曹 玉登 . 煤 制 活性 炭及 污染 治 理[ M ] 北京 冲国 环境 科学出 版 社,1 9 9 5 .
[ 5 6 ] K o w a l c z y k Z , K r u k o w s k i M, S z m i g i e l D , e t a l C a r b o n s - b s a e d r u t h e n i u m c a t a l y s t f o r a m m o a i s y n t h e s i s : o r l e o f t h e b a r i u n a n d c e s i u m p r o m o t e r s a n d c a r b o n s u p p o r t [ J ] . A p p l C a t a l , 2 0 0 3 , i n p r e s s . [ 5 7 ] G u m a t h M, K u r e t z k y T , B o e h m H P , e t a l . P a l l a d i u m c a t a l y s t s o n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s u p p o r t s : i n l f u e n c e o f r e d u c t i o n t e m p e r a t u r e , o r i g i n o f t h e s u p p o r t a n d p e r t r e a t m e n t s o f t h e c a r b o n s u r f a c e [ J ] . C a r b o n , 2 0 0 0 , 3 8 : 1 2 4 1 一1 2 5 5 .
[ 5 8 ] 刘慧 英, 冯 霞, 等 . 以 果物核 壳为 原 料制 备活 性炭 及 其改 性研究 [ J ] . 宁夏 大学 学 报
( 自 科版 ) ,1 9 9 6 , 1 7 ( 2 ) : 3 2 - 3 5 .
[ 5 9 ] W U Z h i - H o n g C H A R L F S U , e f . a l n i t i r c a c i d o x i d a t i o n o f c a r b o n f i b e r s a n d t h e e f f e c t s
o f s u b s e q u e n t t e r a t m e n t i n r e l f u x i n g a q u e o u s N a O H [ 刀 . c a r b o n , 1 9 9 5 , 3 3 ( 5 ) : 5 9 7 - 6 0 5 . [ 6 0 ] F A B I S H T J , S C H L E I F E R D E . S u r f a c e c h e m i s t y r a n d t h e c a r b o n b l a c k w o r k i f m c t i o n [ J ] . C a r b o n , 1 9 8 4 , 2 2 ( 1 ) : 1 9 - 3 8 . [ 6 1 ] K I C H A R O H A L L C , e t a l . T h e p r e p a r a t i o n a n d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s o m e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s m o d i f i e d b y t r e a t m e n t w i t h p h o s g e n e o r c h l o r i n e [ J ] . C a r b o n , 1 9 9 2 , 3 0 ( 2 ) : 1 7 3 - 1 7 6 . [ 6 2 ] H A J I E T M A MO N, MO R I O O K A Z A K I . I n l f u e n c e o f a c i d i c s u r f a c e o x i d e s o f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o n g s a a d s o r p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 J ] . C a r b o n , 1 9 9 6 , 3 4 ( 6 ) : 7 4 1 - 7 4 6 . [ 6 3 ] Mo r w s k i A W, I n a g a k i M.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Mo d i f i e d S y n t h e t i c C a r b o n f o r A d s o r p t i o n o f t r i h a l o m e t h a n e s r f o m Wa t e r [ J ] . D e s a l i n a t i o n , 1 9 9 7 , 1 1 4 : 2 3 - 2 7 .
[ 6 4 ] V NK I E P V A N V E R B R E E M, V O S K A P A F , e t a l . M o d i i f c a t i o n o f t h e S u r f a c e o f
g a s - a c t i v e c a r b o n a n d a C h e m i c a l l y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w i t h H N 0 3 [ J ] . C a r b o n , 1 9 9 4 ,
3 2 ( 4 ) : 6 7 5 - 6 8 6 .
中南 林学 院硕士 学位论文
[ 6 5 ] 范 延臻, 王宝 贞, 王 琳. 等 . 改 性 活性 炭对 有机 物的 吸附 性能 [ J ] . 环 境化 学, 2 0 0 1 ,
2 0 ( 5 ) : 4 4 4 - 4 4 8 .
[ 6 6 ] 范延 臻, 王宝 贞, 王 琳, 等. 改性 活性 炭的 表面 特性 及其 对金 属离 子的 吸附 性能 [ J ] . 环 境化 学, 2 0 0 1 , 2 0 ( 5 ) : 4 3 7 - 4 4 3 .
[ 6 7 ] T a m o n H , O k a s a k i M. I n l f u e n c e o f A c i d i c S u r f a c e O x i d e s o f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o n G s a A d s o r p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a t i c s [ J ] . C a r b o n , 1 9 9 6 , 3 4 ( 6 ) : 7 4 1 - 7 4 6 . [ 6 8 ] M e n e n d e z J A , P h i l l i p s J , x i a B e t a l . O n t h e Mo d i i f c a t i o n o f C h e m i c a l S u r f a c e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明. I n t h e S e a r c h o f C a r b o n w i t h S t a b l e B s a i c P r o p e r t i e s ,
L a n g mu i r , 1 9 9 6 , 1 2 : 4 4 0 4 - 4 4 1 0 .
[ 6 9 ] J a g i e l l o j , B a n d o s z T J , S c h w a r s J A . I n v e r s e G a s 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i c S t u d y o f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s : T h e E f e c t o f C o n t r o l l e d O x i d a t i o n o n M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S u r f a c e C h e m i c a l F u n c t i o n a l i y t [ J ] . J C o l l o i d &I n t e r f a c e S c i e n c e , 1 9 9 2 , 1 5 1 ( 2 ) : 4 3 3 - 4 4 5 .
[ 7 0 ] MA N U E L . F E R N A N D O R , P E R E I R A , S A M A N T A F S O A R E S , e t a l . A d s o r p t i o n o f d y e s o n a c t i v a t e d c a r b o n s : i n l f u e n c e o f s u r f a c e c h e m i c a l g o r u p s 明. C a r b o n , 2 0 0 3 ,
4 1 ( 4 ) : 8 1 1 - 8 2 1 .
[ 7 1 〕李开喜 , 凌立成, 刘朗, 等. 氨水活化的活性炭纤维的脱硫作用 〔 J l . 环境科学学
报 ,2 0 0 1 , 2 1 ( 1 ) : 7 4 - 7 8 .
[ 7 2 」 李开喜, 凌立成, 刘朗, 等. 含氮沥青基活性炭纤维的制备 〔 J l . 炭素技术, 1 9 9 8 ,
9 6 ( 4 ) : 4 - 8 .
[ 7 3 〕李开喜,吕 春样 ,凌立成.活性炭纤维的脱硫性能 〔 J l . 燃料化学学报,2 0 0 2 ,
3 0( 1 ) :8 9 - 9 6 .
[ 7 4 ] A L I S O V S K I I , R S E M L A T , C A H A R O N L . A d s o r p t i o n o f s u l f u r d i o x i d e b y a c t i v e
c a r b o n t r e a t e d b y n i t r i c a c i d e : I . E f e c t o f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n a d s o r p t i o n o f S 0 2 a n d e x t r a c t a b i l i y t o f t h e a c i d f o r m e d 明C a r b o n , 1 9 9 7 , 3 5 ( 1 0 -1 1 ) : 1 6 3 9 -1 6 4 3 .
[ 7 5 ] 白 树 林, 赵 桂英, 付希 贤, 等. 改 性活 性炭 对 水溶 液中C r 3 + 吸 附的 研 究[ J ) 一 化 学 研
究与应用,2 0 0 1 , 1 3 ( 6 ) : 6 7 0 - 6 7 2
[ 7 6 ] 万福 成, 李炳 诗, 等. 活性 炭富 集溶 液中 A u ( I I I )的 研 究明. 信阳 农 业高 等专 科
学校学报,1 9 9 9 , 9 ( 2 ) : 3 9 - 4 1 .
[ 7 7 1 欧阳 东. 稻壳 更有价 值的 出路 — 制 备混凝 土顶级 掺台 料[ 耳粮 食与饲 料工业,
2 0 0 3 , ( 3 ) : 4 3 - 4 5 .
中南林学 院硕 士学位论 文
[ 7 8 ] 姚惠 源. 谷 物加 工 工艺 学【 n 4 ] . 北京 :中国 财经出 版 社,1 9 9 7 .
[ 7 9 ] I n g r a m,E t h a n o l p r o d u c t i o n f o r m d i l u t e a c i d h y d r o l y s a t e o f r i c e h u l l s u s i n g g e n e t i c a l l y e n g i n e e r e d E s c h e r i c h i a c c l i [ J ] . 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 L e t t e r s , 1 9 9 8 , ( 1 0 ) : 9 4 3 - 9 4 7 .
[ 8 0 ] 刘学 彬. 稻 壳的 综合 利 用[ J ] . 现 代化学 农 业,1 9 9 6 ( 1 1 ) : 3 7 - 3 8 . [ 8 1 ] K h a i l d R e m o v a l o f m e r c u y r f r o m a q u e o u s s o l u t i o n s b y a d s o r p t i o n t o r i c e
h u s k s 切. S e p e r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1 9 9 9 ( 8 ) : 3 1 3 9 - 3 1 5 3
[ 8 2 ] 卢 芳 仪等. 稻壳的 综 合利 [ J ] . 用粮 食与 饲 料工 业,1 9 9 7 ( 1 2 ) : 1 5 - 1 7 .
[ 8 3 ] R o y A d s o r p t i o n o f h e a v y m e t a l s b y g r e e n a l g a e a n d g r o u n d r i c e h u s k [ 刀 . E n v i r . S c i . H e a l t h , 1 9 9 3 , ( 1 ) : 3 7 - 5 0 .
[ 8 4 」 高国 章, 陶 丹丹, 张 淑 珍, 等. 稻 壳的 科学 开 发与 综合 利用闭 . 农机 化研 究, 2 0 0 2
( 1 ): 2 4 - 2 6 .
[ 8 5 ] 张 声 俭. 稻壳 的开 发 利用 [ J ] . 粮食 与饲 料工 业,1 9 9 9 , ( 1 ) : 2 0 - 2 2 . [ 8 6 」 高国 章等. 稻壳的 科 学开 发与 综合 利用 [ J ] . 农 机化 研究, 2 0 0 2 , 2 1) ( : 3 2 - 3 4 . [ 8 7 ] 李 湘 洲等. 棉 杆制 活 性炭的 研 究[ [ J ] . 林产 工 业, 2 0 0 4 , ( 4 ) : 3 5 - 3 7 . [ 8 8 〕 第 六 届国 际 吸附 基础会 议团北工进 展,1 9 9 9 , 1 2 ( 2 ) : 5 5 - 5 7 . [ 8 9 ] 国 家 质量技 术 监督 局. G B / T 1 2 4 9 6 . 8 -1 9 9 9木 质活 性炭 碘吸附 值的 测定〔 s ] .北
京:中国标准 出 版社,1 9 9 9 .
[ 9 0 ] 国 家 质 量技 术监 督局 . G B / T 1 2 4 9 6 . 1 0 -1 9 9 9 , 木 质活 性炭亚甲 基 蓝的 测定〔 s ] .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 9 9 9 . [ 9 1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G B / T 1 2 4 9 6 . 1 2 -1 9 9 9 , 木质活性炭亚 甲 基蓝 的 测定【 s ] .
北京: 中国 标 准出 版 社,1 9 9 9 .
[ 9 2 〕范延臻, 王宝贞, 王琳 , 等. 改性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吸附性能「 J 1 . 环境化学, 2 0 0 1 ,
2 0 ( 5 ) : 4 4 4一 4 4 8 .
中南 林学 院硕士学 位论文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序号
项 目、课题名称 项 目课 题 起讫时间 〔 下达编号) 来源、属何
种项 目
经费 ( 万元) 2万元
本 人 承 担 进展情况 有无成果 任务 参与 在林产化学
工业 刊 物 上
1
“ 活性炭表面改 省级 性及对重金属 的 吸附性能” , 湖南 省教 育 厅 0 2
C 5 4 3号
2 0 0 2 . 6 - 2 0 0 5 . 6
已发表论文
2
“ 陶粒和活性炭 厅级 重点 对 水中重金属离 子的吸 附性能和 表面改性研究’ 、 中南林学院青年 科研基金重点项
目0 4 8 4号
2 0 0 2. 1 - 2 0 0 4 . 1 2
1 . 5万元
参与
在 林 产化 学 工 业 刊物 上 已发表论 文
序号
论文 作者
论文 题 目
期刊 名称
发表 时间
( 卷次、页码)
1
厉悦、李湘洲
改性 活性炭 的表面特性 林产化工通讯 及其对苯酚的吸附性能
2 0 0 4 . 1 0 3 8 ( 5) : 1 4 - 1 7
2 0 0 5 . 1 0
2
周雯雯、李湘洲、厉悦
稻壳及其产 品在环境及 林产化工通讯 其他领域的应用
已录用
2 0 0 4 . 8 3 1 ( 4) : 6 - 1 0
3
刘敏、张合平、厉悦
岩溶地 区公路修建 对景 江苏林业科技 观功能的影响
中南林 学院硕 士学位 论文
致 谢
本文是在导师李湘洲教授的殷切关怀 、 悉心指导和全力支持下完成的, 无论是论 文选题、 实验方案确定、 实验研究还是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无不凝结着导师的大量 心血和汗水 。 在攻读硕士学位 的 三年时间里, 深受导师的启发和影响。 导师渊博的知 识、 严谨的治学态度、 高尚的道德风尚以及独特的学术思路和把握前沿科研动态的能 力, 使学生终身受益。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 谨向导师对我的精心培养和谆淳教诲表示 最崇高的 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 感谢中南林学院林产化工教研室的黄克稼教授对我在学业上和科研上的指导与
关怀 !
感谢中南林学院林产化工教研室全体老师在本论文研究过程 中提供的指导与帮
助。 !
感谢中南大学粉末冶金 国 家重点实验室张红波教授及各位老师对本论文的实验 研究提供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 感谢周雯雯、张炎强、王兰、胡伟、 邹辉、陈文等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给予本人的
帮助 !
研究生学习期间,中南林学院研究生部、工业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的领导和老 师给予了很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感谢中南林学院对我的培养, 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 此为动力, 用实际行动来报
答母校 !
向 三年来一直关心、帮助、 支持我的所有师长、同 学、朋友及家人致以深深的感
谢!
厉悦
2 0 05 . 4 .2 0
本文关键词:稻壳基活性炭制备及活性炭表面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5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35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