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高氯酸锂非均相催化分解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23 14:55
【摘要】:高氯酸锂(LiClCO4)的氧含量很高,并且其分解的气相产物中只存在氧气,所以氧气纯度很高,因而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产氧剂和推进剂的氧化剂。但是LiClO4的分解温度要比AP和NaClO3更高,即其热稳定性要更好,这一点反而成为限制LiClO4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氯酸锂的分解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个反应:主反应:LiC1O4→△LiCl+2O2副反应:4LiClO4 →△ 2Li2O+7O2+2Cl2通常情况下.LiClO4的分解产生氧气和LiCl,但是当分解温度偏高时就会发生副反应,生成氯气。在实际应用中,LiClO4与有机物摩擦碰撞也很容易引起燃烧和爆炸,因此本文重点在于研究LiC104分解反应的能量特性和催化分解过程,并且通过制备多种催化剂来降低LiC104的分解温度同时提高其分解速度。利用热力学计算软件FactSage从热力学角度探讨了反应温度和压力对LiC104分解及其副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LiC104分解反应自发放热进行并且几乎都可以达到100%的分解。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副反应进行的程度非常小因而在实验中可以忽略副反应。采用TG-DSC实验研究LiC104的分解过程,发现LiC104的热稳定性较高,当温度低于420℃时,LiC104分解反应非常缓慢。动力学计算表明,LiC104的分解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均相体系,生成物LiCl溶于L1ClO4,后一阶段为异相体系,LiCl晶体析出。以上研究表明,纯LiClO4的分解效率非常低,因而在实际的工业应用中,需要通过添加催化剂来加速LiC104的分解过程。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制备了多种促进LiCl04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制备了五种不同铈铜摩尔比的铈铜催化剂(CeXCu(1-x)O(1+x)),采用BET、XRD、SEM、 XPS和TP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发现在CuO催化剂中添加Ce02可以大大增加样品比表面积并且减小催化剂晶粒的粒径大小;复合催化剂中可以形成更多的氧空位并强化了氧的迁移能力,同时表现出更强的氧化还原特性和抗钝化能力。在所有的表征实验中,催化剂gel Ce2-Cu表现出了最佳的表征结果。催化机理研究表明,铈铜系催化剂中表面氧空位以及氧的迁移能力是LiClO4催化分解的关键。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实验表明,铈铜系催化剂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催化效果,但是该催化剂在低温下的催化效果较低。制备了五种不同铬铜摩尔比的铬铜催化剂,采用BET、XRD、SEM、XPS和TP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发现在CuO中添加Cr203同样可以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并减小其晶粒的粒径大小;与铈铜系催化剂不同,铬铜系二元催化剂中出现了Cu0活性位,并且表现出更佳的抗钝化能力。在所有的表证实验中,样品gel Cr2-Cu都表现出了优良的性能。催化机理研究表明,铬铜催化剂中Cu0是高氯酸根分解的氧的活性受位。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实验表明,铬铜系催化剂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效果。并且其在低温下也有比较好的催化效果,但是其高温催化效果低于铈铜催化剂。在gel Ce2-Cu催化剂基础上制备了四种铈铜系三元催化剂,采用BET、XRD、TEM、 XPS和TPR等手段对四种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发现三元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小于载体样品,载基NiO和Fe203在载体中均匀分布;三元催化剂中的Ni2+和Fe3+离子进入到铈铜固溶体中形成晶格的缺陷造成更多的氧空位,特别是gel Ni/Ce2-Cu催化剂具有最佳的效果。催化机理研究表明,三元催化剂中会形成更多的氧空位并强化了其在低温下的活性,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特别是在低温下的催化活性。在gel Cr2-Cu催化剂基础上制备了四种铈铜系三元催化剂,采用BET、XRD、TEM、 XPS和TPR等手段对四种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证明三元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小于载体样品,载基NiO和Fe203在载体中均匀分布;溶胶凝胶法催化剂可以在催化剂中形成更多的Cu0活性位,但是浸渍法催化剂会大大减少催化剂中的Cu0活性位。其由gel Fe/Ce2-Cu催化剂表现出了最多的Cu0活性位。催化剂的活性评价实验表明溶胶凝胶法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高于载体gel Cr2-Cu样品,而两种浸渍法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则低于载体gel Cr2-Cu催化剂。比较铈铜系和铬铜系催化剂催化活性分析,我们认为Cu0活性位在低温下的催化活性高于氧空位以及氧迁移能力,但是当温度继续升高超过390℃时,氧空位以及氧的迁移能力则占了主要地位。
【图文】:

示意图,复合推进剂,固体火箭发动机,氧化剂


成的一类推进剂。国1.1中给出了固体火箭发动机内的结构布置示意图,其中氧化剂在逡逑进剂中的含量在70邋%W上,是复合推进剂的主要组成部分,提供燃娩化学反应所需要逡逑氧。一般而言,可用于园体推进剂氧化剂的物质主要有王类:高氯酸盐、硝酸盐和含能逡逑机结晶化合物。逡逑

视图,高氯酸,无水,视图


图1.3无水高氯酸堘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Q131.11;O64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维良,张凯华,张敬畅;纳米硫化镉制备条件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康振晋;;共沉淀法合成铁酸锶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3 王佛松,沙人玉,金应泰,王玉玲,郑玉莲;镧系元素化合物在异戊二烯聚合中的催化活性[J];中国科学;1979年12期

4 高孝恢,龙翔云,肖慎修,陈天朗;分子筛中轨道相互作用及其C~+的催化活性[J];催化学报;1988年04期

5 肖宝钧;林西平;;沸石表面酸性与催化活性的研究[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6 肖宝钧 ,陈丽特 ,王占华;几种氟化载体的表面酸性与催化活性研究[J];江苏化工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7 杨怀,丁容,解希元,高文兴;冶炼工艺与热处理工艺对骨架镍催化活性的影响[J];东北工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8 戴长飞;;含水氧化锆的催化活性[J];精细化工信息;1990年11期

9 曲雅焕,,杨明明;苯乙烯──丙烯酸载体──铁配合物的某些表征参数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4年04期

10 李晓莉 ,曲雅焕 ,苏树贵;聚合物载体-钕配合物对丁二烯聚合的催化活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微雪;;铂台阶面的初始氧化及其对催化活性影响的理论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刁鹏;张大峰;王静懿;何卫平;项民;张琦;;金纳米粒子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催化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殷立峰;包月平;牛军峰;;碳掺杂氧化钛纳米纤维的制备和光催化活性[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曹运珠;魏东明;侯克玲;张财顺;邢永恒;;钒氧配合物仿生催化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8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孙彬;周国伟;;二氧化钛纳米棒的水热法制备及其光催化活性[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6分会:胶体与界面化学技术、应用与产品[C];2013年

6 余济美;林隽;;热处理对二氧化钛光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氧及催化活性影响[A];2000'全国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田宝柱;陈峰;张金龙;;明胶对二氧化钛晶相结构、平均粒径及光催化活性的影响[A];中国感光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和第七届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余火根;王雪飞;王苹;余家国;;光敏性银类化合物的光稳定性与光催化活性[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9 徐悦华;梁达惠;刘满乐;刘定中;张伟祥;俞文灿;;光还原沉积铜二氧化钛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活性[A];2004年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潘伟;张进涛;马厚义;;钯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可控合成和催化活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冯晓彤;两化工成果入选基础研究十大新闻[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邝小平;墙上喷溶胶 室内污染少[N];广东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青兰;纳米ZnO的荧光调控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孙涛;钛酸锶能带结构调制及光催化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周海波;M_xCe_(1-x)O_y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N_2O分解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王义平;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G6PD的乙酰化调控及其在氧化应激过程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D];复旦大学;2014年

5 张俊;碳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5年

6 闫科;高氯酸锂非均相催化分解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7 张晓茹;N掺杂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光电性质及光催化活性[D];吉林大学;2010年

8 张炜;糖-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程小芳;提高三氧化钨和二氧化钛光(电)催化活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张维光;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光致变色、电化学发光和光催化活性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梦临;SnO_2基} 米复合光催化剂的合成、表征与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蒋耀;掺杂氧化亚铜光催化活性的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王威;新型Bi_3Ti_2O_8F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表面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杨建华;硫化物光催化活性增强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越;ZnO在光催化处理工业废水中的应用[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6 钱正义;锂空气电池阴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王胜东;吖啶衍生物的镍(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乙烯催化性能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会敏;新型共掺杂TiO_2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9 董s

本文编号:2552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552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1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