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热天平研究煤的着火特性
本文关键词:利用热天平研究煤的着火特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热重分析仪由于精度高、试验方便、重复性好等优点,,已渐渐成为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用来分析煤质燃烧特性所经常采用的试验手段,并用来指导电站锅炉用煤。不同研究文献由于采用的仪器的不同,得到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虽然许多文章对影响热天平试验结果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但具体到针对煤这一试验样品方面的研究仍然有所欠缺。 本文选取了浙江省内电厂所经常采用的煤样,对煤的热失重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不同煤样在不同试验条件下得到的热分析TG曲线,文章将煤粉燃烧过程的热失重曲线划分为三种线型,然后对热天平试验中所呈现的各种线型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分析了试验条件对反应线型的影响,并建立了热天平着火温度指数,作为衡量煤质着火难易的评价指标。 本文还求取了热天平条件下的着火活化能,同时利用活化能求取曲线进行煤样着火温度的确定,并衡量了前文得到的热天平着火温度指数的正确性。
【关键词】:煤粉 着火 活化能 热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TQ534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8-15
- 第一节 中国煤炭利用概况8-10
- 1.1 我国煤炭资源概况8-9
- 1.2 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9-10
- 第二节 研究煤燃烧特性的意义10-12
- 2.1 有利于改善中国能源状况10-12
- 2.2 指导电厂实际用煤12
- 第三节 煤燃烧特性研究手段12-13
- 第四节 利用热天平研究燃烧特性中存在的问题13-14
- 第五节 本文主要内容和任务14
- 参考文献14-15
- 第二章 煤燃烧特性概述及热重分析仪的原理与应用15-26
- 第一节 煤燃烧过程概述以及影响煤样燃烧的因素分析15-18
- 1.1 煤的燃烧反应过程15
- 1.2 煤的着火方式15-16
- 1.3 影响着火因素分析16-18
- 1.3.1 挥发份的影响16-17
- 1.3.2 灰份的影响17
- 1.3.3 熔融膨胀性对着火的影响17-18
- 第二节 热重分析仪工作原理18-19
- 第三节 热重分析仪特征参数点的确定及所取得的成果19-24
- 3.1 热重分析特征值点的确定20-21
- 3.2 煤燃烧特性热重分析前人成果简介21-24
- 参考文献24-26
- 第三章 热重曲线线型的划分及影响因素分析26-42
- 第一节 试验准备26-28
- 1.1 试验样品27
- 1.1.1 单煤27
- 1.1.2 混煤27
- 1.2 试验设备27-28
- 1.3 试验工况的确定及试验目的28
- 第二节 燃烧曲线线型的划分28-36
- 2.1 试验曲线线型概述29
- 2.2 TG曲线线型划分29-34
- 2.2.1 线型Ⅰ30-31
- 2.2.2 线型Ⅱ31-32
- 2.2.3 线型Ⅲ32-34
- 2.3 化学吸附在煤燃烧过程中的表现及特殊线型讨论34-36
- 第三节 试验条件对燃烧的影响36-40
- 3.1 样品量的影响36-38
- 3.2 升温速率的影响38-39
- 3.3 试验气氛的影响39-40
- 第四节 本章小结40-41
- 参考文献41-42
- 第四章 热天平着火温度指数42-56
- 第一节 概述42-43
- 第二节 单煤热天平着火温度指数43-48
- 第三节 混煤热天平着火温度指数及混煤着火温度与各组分的关系48-55
- 3.1 混煤热天平着火温度指数的求取48-52
- 3.2 混煤着火温度与各组分着火温度之间的关系52-54
- 3.3 分段燃烧配煤的讨论54-55
- 第四节 本章小结55
- 参考文献55-56
- 第五章 用活化能研究煤的着火特性56-68
- 第一节 煤的化学反应与反应级数56-57
- 第二节 活化能的定义与在煤燃烧过程中的应用57-60
- 2.1 阿累尼乌斯定律与活化能57-58
- 2.2 活化能的求取方法58-60
- 第三节 不同TG线型下活化能求解与分析60-66
- 3.1 线型Ⅰ活化能求解分析60-61
- 3.2 线型Ⅱ活化能求解分析61-65
- 3.2.1 用TG曲线和活化能方法求取的着火温度T_i与T_h间的关系62-64
- 3.2.2 着火温度T_i与活化能之间关系64
- 3.2.3 煤样着火活化能随升温速率变化关系64-65
- 3.3 线型Ⅲ活化能求解分析65-66
- 第四节 本章小结66-67
- 参考文献67-68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68-70
- 第一节 全文总结68-69
- 1.1 热重反应线型分类及试验条件对反应的影响68
- 1.2 热天平着火温度指数68
- 1.3 着火反应活化能研究68-69
- 第二节 展望69-70
- 致谢70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鹤;梁栋;王成卫;莫善军;于斌;陈衍宽;;煤升温氧化过程特征的热重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2 何丹丹;金晶;路遥;蔡灿稳;姜又华;付彦宁;;纳米铁粉燃烧特性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3 梁爱云;惠世恩;徐通模;赵钦新;周屈兰;谭厚章;孙鹏;;几种生物质的TG-DTG分析及其燃烧动力学特性研究[J];可再生能源;2008年04期
4 陈鸿伟;李蓉;危日光;吕晓娴;;花生壳与煤共燃的燃烧特性研究[J];能源工程;2008年06期
5 张海清;程世庆;尚琳琳;;生物质与煤共燃的燃烧特性研究[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7年02期
6 李春萍;;自制固氯剂对垃圾衍生燃料(RDF)的固氯效果分析[J];环境工程;2012年S2期
7 赵虹;张翔宇;李培;杨建国;冯国华;王立业;;锅炉飞灰含碳量与煤燃烧特性的相关性研究[J];热力发电;2011年08期
8 刘艳军;周孑民;;多煤种混煤燃烧特性和动力学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1年03期
9 朱红青;郭艾东;屈丽娜;;煤热动力学参数、特征温度与挥发分关系的试验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10 陈瑶姬;周志军;周宁;杨卫娟;刘建忠;周俊虎;岑可法;;贵州无烟煤的燃烧动力学特性和NO_x生成机制试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2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先春;褐煤提质及其燃烧行为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炜;柴油机缸内微粒的微观结构、表面官能团及氧化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万永周;褐煤热压脱水工艺及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翔宇;600MW超临界机组煤种适应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刘坤;生物质混煤在富氧条件下的燃烧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吕永灿;混煤燃烧过程中孔隙结构和官能团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4 李庄晶;委内瑞拉重油悬浮床加氢减压尾油处理及利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刘晓青;城市生活垃圾热解和燃烧的综合热分析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06年
6 张海清;生物质混煤燃烧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姜兵;水泥分解炉工况下混煤的燃烧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利用热天平研究煤的着火特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70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