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异黄酮提取分离技术及检测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14:19
本文关键词:大豆异黄酮提取分离技术及检测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大豆异黄酮具有抗氧化、抗癌、类雌激素及抗雌激素、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妇女更年期综合症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而且其不同单体组分的活性不同,在保健食品和医药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论文针对目前大豆异黄酮浸提得率较低的缺陷,比较了不同方法浸提大豆异黄酮的效果。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70%乙醇、料液比为1:6、于50℃条件下浸提5h,大豆异黄酮得率为4.07mg/g;采用50%乙醇、料液比为1:8、70℃、超声(25kHz,160W)浸提1h,大豆异黄酮得率为4.23mg/g,较之第一种方法提高了3.93%;采用50%乙醇、料液比为1:8、70℃、超声(25kHz,160W)加搅拌(300 r/min)浸提1h,大豆异黄酮得率为4.36mg/g,较之前两种方法分别提高了7.13%和3.07%。三种浸提方法对大豆异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均无显著的影响。 论文研究了大豆异黄酮的不同纯化方法。结果显示,等体积的乙酸乙酯于25℃条件下,经三次萃取可使大豆异黄酮含量由2.74%提高到31.61%,,收率为31.1%;采用LSA-8型大孔吸附树脂、以70%乙醇溶液洗脱、流速为1.0BV/h、于25℃条件下洗脱,可使大豆异黄酮含量由11.9%提高到57.0%;当原液浓度为20.0mg/ml、溶液温度为40℃、离心(6×10~3r/min)40min,可使大豆异黄酮含量由原来的40.9%提高到71.2%,收率为32.3%。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含量的大豆异黄酮制品需采用不同的纯化方法。 论文比较了三种不同柱层析法对大豆异黄酮主要单体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采用300~400目硅胶、洗脱体系为氯仿—甲醇(5:1,V/V)、流速为1.0BV/h,可以使染料木苷、大豆苷、染料木黄酮和大豆苷元四种主要单体 组分得到分离;采用聚酞胺柱层析法,流速为1.OBV/h,用20%甲醇作为洗脱 液可以分离出以大豆普为主要成分的大豆异黄酮(含量达90.3%),再用40% 甲醇洗脱可以分离出以染料木昔为主要成分的大豆异黄酮(含量达92.0%); 采用LH一20葡聚糖凝胶柱,以90%甲醇作为洗脱剂、流速为2.OBV/h,可以将 染料木昔和大豆普分离出来,其含量分别达到95.7%和95.1%。 论文系统研究了大豆异黄酮的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特征显色反应、荧光 反应、双向纸层析法和薄层层析法均可鉴定大豆异黄酮及其不同单体组分。紫 外全波长扫描结果显示,染料木昔、大豆普和染料木黄酮的最大吸收为26Onm 左右,大豆普元为248nm左右;加入移动试剂后,可以明显区分出该四种单 体组分。薄层层析洗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均可用于检测大 豆异黄酮及其主要单体组分的含量。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豆异黄酮中 的染料木营、大豆营、染料木黄酮及大豆普元含量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 最高。 论文根据大豆异黄酮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比较了不同方法对大豆异黄酮的 提取效果,确定了含量不同的大豆异黄酮制品的纯化途径,探索了大豆异黄酮 不同单体组分的分离技术,建立了大豆异黄酮及其主要单体组分的定性和定量 检测方法,阐述了大豆异黄酮分子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研究结果为大豆异黄 酮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大的实 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 提取 纯化 分离 检测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TQ28
【目录】:
- 第一部分 前言9-25
- 1.1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概况9-21
- 1.1.1 大豆异黄酮的结构9-11
- 1.1.2 大豆异黄酮的性质11-20
- 1.1.3 大豆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20-21
- 1.2 大豆异黄酮的应用21-23
- 1.2.1 保健食品21-22
- 1.2.2 药品22-23
- 1.2.3 饲料添加剂23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23
- 1.4 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研究内容23-25
- 第二部分 大豆异黄酮浸提方法研究25-40
- 2.1 引言25-26
- 2.2 材料与方法26-28
- 2.2.1 原料与试剂26
- 2.2.2 仪器与设备26
- 2.2.3 实验方法26-28
- 2.3 结果与讨论28-39
- 2.3.1 常规浸提法28-32
- 2.3.2 搅拌浸提法32-34
- 2.3.3 超声辅助浸提法34-38
- 2.3.4 浸提物的抗氧化活性38-39
- 2.4 结论39-40
- 第三部分 大豆异黄酮的纯化方法研究40-57
- 3.1 引言40
- 3.2 材料与方法40-43
- 3.2.1 原料与试剂40-41
- 3.2.2 仪器与设备41
- 3.2.3 实验方法41-43
- 3.3 结果与讨论43-56
- 3.3.1 萃取法43-45
- 3.3.2 吸附法45-52
- 3.3.3 离心法52-56
- 3.4 结论56-57
- 第四部分 大豆异黄酮单体的分离方法研究57-68
- 4.1 引言57
- 4.2 材料与方法57-59
- 4.2.1 原料与试剂57-58
- 4.2.2 仪器与设备58
- 4.2.3 实验方法58-59
- 4.3 结果与讨论59-66
- 4.3.1 硅胶柱层析法59-62
- 4.3.2 聚酰胺柱层析法62-65
- 4.3.3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法65-66
- 4.4 结论66-68
- 第五部分 大豆异黄酮的检测方法研究68-90
- 5.1 引言68-69
- 5.2 材料与方法69-72
- 5.2.1 原料与试剂69-70
- 5.2.2 仪器与设备70
- 5.2.3 实验方法70-72
- 5.3 结果与讨论72-88
- 5.3.1 特征显色与荧光反应72-73
- 5.3.2 平面色谱法鉴定大豆异黄酮73-76
- 5.3.3 紫外分光光度法鉴定大豆异黄酮76-79
- 5.3.4 高效液相色谱法鉴定大豆异黄酮79-81
- 5.3.5 薄层色谱法检测大豆异黄酮含量81-82
- 5.3.6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大豆异黄酮含量82-85
- 5.3.7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豆异黄酮含量85-88
- 5.4 结论88-90
- 第六部分 主要结论90-93
- 参考文献93-103
- 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103-104
- 声明104-105
- 致谢10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晶;周禾;;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功能及浸提纯化[J];中国饲料;2006年11期
2 汪建明;耿媛;胡峰;李平;杨恒星;;从腐乳中提取大豆异黄酮及含量测定[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2年05期
3 王哲;田娟娟;白志明;;大豆异黄酮提取方法的解析[J];中国油脂;2007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淑芬;微波辅助萃取大豆异黄酮及其分离纯化的工艺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苏小红;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大豆异黄酮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3 伍玉菡;大豆异黄酮代谢动力学及降血脂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黎波涛;大豆种质和培养条件对大豆愈伤组织积累异黄酮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张勇;磷素对不同大豆品种生理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刘若瑜;大豆糖蜜中功能性成分的分离与制备[D];河南工业大学;2012年
7 张志发;乳酸乳球菌发酵生产大豆异黄酮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8 白兴梁;不同品种大豆及发芽过程中异黄酮比较与抗氧化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9 张东吟;三羟基异黄酮对酒精性肝损伤预防及保护作用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大豆异黄酮提取分离技术及检测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2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272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