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燃煤重金属迁移转化特征及其污染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3 14:03

  本文关键词:燃煤重金属迁移转化特征及其污染控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也是一种不清洁的能源,燃煤所释放出的重金属能长时间驻留在环境中,很难被降解,并能在生物体内高度蓄积,由此引发的社会危害数不胜数。针对这个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以松藻等煤矿所选取的煤样为代表,系统地研究了煤中重金属的基本特性、迁移转化特征及其控制措施,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研究了原煤中重金属的基本特性。全量分析结果显示: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基本为微克级,大部分煤样中的Zn、Cd、As等含量超过或临近我国煤的平均值。逐级化学提取结果表明:Zn、Cd、As的有机物结合态所占比例都不大,大多都低于10%,最高也不超过20%。其中Zn和Cd主要以可交换态、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的形式存在,As是以硫化物结合态为主,且其硫化物结合态所占比例超过50%。数理统计分析显示:煤中重金属Zn、 Cd、 As的含量分别与其灰分明显呈正比,相关性大小为:Zn CdAs。说明重金属和灰分间存在依附关系,主要以无机态的形式存在。 ②研究了燃煤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特征。静态燃烧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的Zn、Cd、As已迁移挥发,挥发难易顺序为:AsZn Cd。由重金属的形态分析可知:赋存于可交换态、硫化物结合态及有机物结合态的重金属易挥发;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燃煤前后矿物质成分变化很大,煤灰中重金属的矿物载体要比原煤的稳定;采用热力学软件HSC Chemistry5.0对重金属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煤燃烧过程中重金属因生成沸点低的物质而表现出挥发特性。燃煤重金属的环境效应评价显示:煤灰中Zn、Cd和As的残渣态均超过50%,且Zn、Cd和As的浸出量均低于Ⅳ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环境不构成大的威胁。 ③通过双因素方差试验研究了碳酸钙对燃煤重金属的控制效果。结果显示投加比取1%效果较好,燃烧温度则倾向于1000℃和1100℃。Zn、Cd、As的最高固定率分别为:38.41%、45.82%、23.93%。此时,它们的挥发率仍都超过50%。碳酸钙煅烧时的分解产物氧化钙是很好的吸附剂,且它也能与砷反应生成稳定的砷酸钙。 ④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调制碳酸钙对燃煤重金属的控制效果。在原碳酸钙的控制基础上,调制碳酸钙的对Zn、Cd、As的最高固定率分别为:72.77%(6㥮)、73.47%(5㥮)、58.44%(6㥮),与此同时它们的挥发率依次为18.81%、15.40%、26.13%,说明固定效果较好。综合考虑后的最优参数组合是:燃烧温度为1000℃,金属盐种类为Al2(SO4)3,调制比为15。经Al2(SO4)3调制后的碳酸钙微观物理结构变化较大,离子比取15时对孔隙的改善效果最好。金属离子的加入改善了碳酸钙的比表面积、孔径和孔隙率,且其颗粒表面有γ-Al2O3生成,这对提高重金属的固定效率是有积极作用的。差热分析结果表明调制碳酸钙(Al2(SO4)3)的添加不会使煤灰的结渣特性加重。
【关键词】:煤燃烧 重金属 迁移转化 碳酸钙 调制碳酸钙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Q534.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22
  • 1.1 研究背景10-15
  • 1.1.1 我国能源消耗状况10-12
  • 1.1.2 燃煤污染物带来的环境安全问题12-14
  • 1.1.3 燃煤重金属污染物特性14-15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5-20
  • 1.2.1 煤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15-16
  • 1.2.2 煤燃烧过程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16-18
  • 1.2.3 燃煤重金属排放控制技术18-20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20-22
  • 1.3.1 研究内容20
  • 1.3.2 研究目的20-21
  • 1.3.3 技术路线21-22
  • 2 煤的基本特性研究22-36
  • 2.1 样品采集与制备22-23
  • 2.2 全量分析23-26
  • 2.2.1 全量分析原理及方法23-25
  • 2.2.2 结果与分析25-26
  • 2.3 煤中重金属赋存特性研究26-31
  • 2.3.1 逐级化学提取分析26-29
  • 2.3.2 数理统计分析29-31
  • 2.4 物相分析31-34
  • 2.4.1 物相分析方法及原理31
  • 2.4.2 分析结果与讨论31-34
  • 2.5 本章小结34-36
  • 3 煤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特征36-52
  • 3.1 循环流化床原理36-37
  • 3.2 静态燃烧试验设计37-38
  • 3.3 燃煤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38-44
  • 3.3.1 燃煤重金属分布特征38-40
  • 3.3.2 燃煤矿物质变化40-44
  • 3.4 燃煤重金属的热动力行为44-48
  • 3.4.1 吉布斯自由能原理44
  • 3.4.2 各反应的热力学计算44-48
  • 3.5 燃煤重金属的环境效应评价48-50
  • 3.5.1 煤灰环境活性分析48-49
  • 3.5.2 煤灰浸出毒性分析49-50
  • 3.5.3 燃煤重金属的大气环境效应50
  • 3.6 本章小结50-52
  • 4 碳酸钙控制燃煤重金属试验研究52-64
  • 4.1 试验原理和方法52
  • 4.2 双因素方差试验52-55
  • 4.3 试验结果和分析55-60
  • 4.3.1 锌元素的方差分析55-56
  • 4.3.2 镉元素的方差分析56-57
  • 4.3.3 砷元素的方差分析57-58
  • 4.3.4 投加比对重金属挥发性的影响58-59
  • 4.3.5 温度对重金属挥发性的影响59-60
  • 4.4 碳酸钙控制机理分析60-62
  • 4.5 本章小结62-64
  • 5 调制碳酸钙控制燃煤重金属试验研究64-86
  • 5.1 试验原理及方法64-65
  • 5.2 正交试验65-66
  • 5.3 试验结果和分析66-70
  • 5.3.1 锌元素的正交分析66-68
  • 5.3.2 镉元素的正交分析68-69
  • 5.3.3 砷元素的正交分析69-70
  • 5.4 燃煤重金属的控制70-72
  • 5.5 调制碳酸钙控制机理分析72-80
  • 5.5.1 孔结构分析72-76
  • 5.5.2 电镜扫描和 X 射线能谱分析76-80
  • 5.6 煤灰熔融特性分析80-83
  • 5.6.1 分析原理和方法80-81
  • 5.6.2 试验结果分析及讨论81-83
  • 5.7 本章小结83-86
  • 6 结论与展望86-90
  •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86-87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87-90
  • 致谢90-92
  • 参考文献92-98
  • 附录98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98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9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艳红;李光哲;李国德;辛士刚;贾莹光;;煤燃烧过程中金属元素迁移特性[J];电力环境保护;2009年01期

2 刘大锰,刘志华,李运勇;煤中有害物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6期

3 宋照亮,刘丛强,彭渤,杨成;逐级提取(SEE)技术及其在沉积物和土壤元素形态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与环境;2004年02期

4 卢静,王忠柯,叶和清,陆继东,余亮英;燃煤重金属污染抑制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年05期

5 张军营,郑楚光,刘晶,刘海明;燃煤易挥发微量重金属元素行为的试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6期

6 欧阳德刚,罗安智;煤燃烧催化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的分析[J];钢铁研究;2004年04期

7 王擎;柳桐;柏静儒;焦国军;魏艳珍;;逐级化学提取(SCEE)技术及其在煤微量元素赋存状态研究中的应用[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0年01期

8 刘晶,郑楚光,曾汉才,张军营,陆晓华;固体吸附剂控制燃煤重金属排放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2003年05期

9 陈锦凤;;燃煤钙基固砷剂的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07期

10 王春波,沈湘林;调质碳酸钙硫化机理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永椿;煤燃烧矿物组合演化及其与重金属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燃煤重金属迁移转化特征及其污染控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24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3224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d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