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α-烯烃与合成酯混合基础油的性能及润滑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7 17:03
本文关键词:聚α-烯烃与合成酯混合基础油的性能及润滑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合成润滑油具有矿物油不可比拟的性能,而且可以节约石油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合成润滑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聚α-烯烃(PAO)与合成酯是两种主要的合成基础油,各自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将其混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降低成本。本文系统地对PAO与单酯、双酯、芳香酯及多元醇酯的混合基础油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掺混比例对混合基础油理化性质及摩擦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润滑油膜厚度测试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PAO与新戊基多元醇酯混合基础油的润滑作用机理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1.一定掺混比例的PAO与合成酯混合基础油的理化性质可以达到最佳平衡。2.单酯、芳香酯及新戊基多元醇酯,均与相近粘度的PAO在摩擦性能上表现出协同效应。因此,一定掺混比例的混合基础油可以代替合成酯以降低成本。PA04与新戊二醇油酸酯在摩擦性能上表现出最好的协同效应,当新戊二醇油酸酯的含量为20%及40%时,混合基础油的磨斑直径分别比新戊二醇油酸酯减少了18.2%及14.5%,表明混合基础油的抗磨性能更好;当新戊二醇油酸酯的含量为60%及80%时,混合基础油的PB值分别比新戊二醇油酸酯增加了4.6%及7.7%,表明混合基础油的极压性能更好。3.润滑油膜厚度分析表明:在混合基础油中,若含量多的组分具有相对较低的极性和粘度,将有助于改善混合基础油的摩擦性能。4.润滑油膜表面分析表明:采用PAO-新戊基多元醇酯混合基础油为润滑油,将在摩擦副之间形成稳定的润滑膜。该润滑膜包括吸附膜及化学反应膜,其中化学反应膜由FeO4、FeO、Fe2O3及[Fe (CH3C (O) CHC (O) CH3)3]组成。此外,PAO与新戊基多元醇酯在极压性能及抗磨性能上均具有协同效应。
【关键词】:聚α-烯烃 合成酯 混合基础油 润滑机理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E66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润滑油概述10-12
- 1.1.1 润滑油概念10
- 1.1.2 润滑油基础油的发展历程10-11
- 1.1.3 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11-12
- 1.2 合成润滑油的应用及发展12-13
- 1.2.1 合成润滑油的生产背景12
- 1.2.2 国内外合成润滑油的发展趋势12
- 1.2.3 使用合成润滑油所带来的经济效益12-13
- 1.2.4 采用合成油润滑技术与环境的关系13
- 1.3 合成润滑油基础油分类及性能13-17
- 1.3.1 合成烃类油13-15
- 1.3.2 合成酯15-16
- 1.3.3 聚醚16
- 1.3.4 硅油16-17
- 1.4 国内外聚α-烯烃与合成酯混合基础油研究现状17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17-18
- 第2章 实验部分18-24
- 2.1 实验用润滑油基础油及仪器设备18-19
- 2.1.1 实验用润滑油基础油18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18-19
- 2.2 混合基础油的制备19
- 2.3 润滑油基础油的性能测试方法19-22
- 2.3.1 润滑油基础油的主要理化性质测试19-21
- 2.3.2 润滑油基础油的摩擦性能测试21-22
- 2.4 摩擦表面分析技术22-24
- 2.4.1 表面形貌的分析22
- 2.4.2 表面粗糙度的分析22
- 2.4.3 表面化学成分的分析22-23
- 2.4.4 润滑油膜厚度测试23-24
- 第3章 PAO与合成酯混合基础油的性能研究24-60
- 3.1 PAO与单酯混合基础油的性能研究24-31
- 3.1.1 混合基础油的主要理化性质研究24-27
- 3.1.2 混合基础油的摩擦性能研究27-31
- 3.2 PAO与双酯混合基础油的性能研究31-37
- 3.2.1 混合基础油的主要理化性质研究31-33
- 3.2.2 混合基础油的摩擦性能研究33-37
- 3.3 PAO与芳香酯混合基础油的性能研究37-43
- 3.3.1 混合基础油的主要理化性质研究37-40
- 3.3.2 混合基础油的摩擦性能研究40-43
- 3.4 PAO与多元醇酯混合基础油的性能研究43-58
- 3.4.1 混合基础油的主要理化性质研究43-51
- 3.4.2 混合基础油的摩擦性能研究51-58
- 3.5 本章小结58-60
- 第4章 混合基础油的润滑作用机理研究60-71
- 4.1 润滑油膜厚度分析60-61
- 4.2 润滑油膜表面分析61-70
- 4.2.1 磨斑表面SEM分析61-64
- 4.2.2 磨斑表面LSCM分析64-66
- 4.2.3 磨斑表面XPS分析66-70
- 4.3 本章小结70-71
- 第5章 结论71-72
- 参考文献72-77
- 致谢77-78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明仁;仲吉伟;赵景红;盛向军;吴良英;李德华;洪坤;;大连口岸进口基础油国外检验结果分析与质量评价[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8年05期
2 钱伯章;;高端基础油面临增产[J];炼油技术与工程;2008年07期
3 章文;;Ⅱ类基础油在许多应用中可挑战Ⅲ类基础油[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9年02期
4 庞晓华;;中国基础油市场“过热”[J];化工生产与技术;2009年04期
5 孔劲媛;;中国基础油市场分析及展望[J];石油商技;2010年02期
6 庞晓华;;2011年全球基础油市场将全面收复需求“失地”[J];石化技术与应用;2011年02期
7 于海;黄春晖;宋帽,
本文编号:350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350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