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负载型Pt、Pd及Pt-Pd催化剂上苯并呋喃加氢脱氧反应

发布时间:2017-05-10 00:12

  本文关键词:负载型Pt、Pd及Pt-Pd催化剂上苯并呋喃加氢脱氧反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石油储量的不断下降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非常规能源的利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生物质油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石油补充能源之一。然而生物质油在实际应用中因为含氧量高而表现出一些不足,如燃烧热低、稳定性差和有腐蚀性等。加氢脱氧(HDO)是脱除含氧化合物中氧原子的最有效技术。贵金属催化剂具有很好的的加氢性能,且贵金属在加氢脱烃与加氢脱硫反应中有着较好的反应活性,所以贵金属对生物质油的加氢脱氧反应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基于以上因素我们采用浸渍法制备了单金属Pt、Pd、以及不同Pd/Pt摩尔比的双金属Pt-Pd催化剂,利用XRD、TEM、CO化学吸附和XPS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选取油品中较有代表性的含氧化合物:苯并呋喃及二苯并呋喃作为模型化合物,在固定床微反应器中考察了反应网络路径和反应条件对反应物转化率和产物的选择性的影响。研究内容和主要结果包括: 用浸渍法制备了担载量为3%的C负载的Pd、Pt、Pd-Pt (Pd:Pt=4:1)催化剂,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加氢脱氧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温度为340℃、氢油比1000(v/v)、接触时间1.45min时Pd:Pt=4:1催化剂表现出最高的反应活性,苯并呋喃的转化率最高可达100%,脱氧化合物的选择性最高可达94%;各项指标均高于相同担载量的单金属Pt、Pd催化剂。苯并呋喃的加氢脱氧产物中含有2,3-二氢苯并呋喃,乙基环己酮,八氢苯并呋喃,乙基环己烯,乙基环己烷,甲基环己烷。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苯并呋喃直接脱氧路径并没有发生,显然苯并呋喃先通过杂环加氢饱和形成2,3-二氢苯并呋喃,然后经加氢路线形成中间产物八氢苯并呋喃,最后脱氧形成乙基环己烯,乙基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不含氧化合物。然后试验中我们还发现了另外一种含氧产物乙基环己酮,一个新的含氧化合物,在其他催化剂条件下并没有发现的含氧化合物,因此我们推测反应路径包括了一种烯醇式/酮式转化反应。 用浸渍法制备了SiO2-Al2O3负载的单金属Pd、Pt以及Pd-Pt (Pd:Pt=1:1;1:4;4:1)双金属催化剂,分别以苯并呋喃和二苯并呋喃为反应物,主要考察了不同空时条件下反应物的转化率和产物的选择性。结果表明,Pd-Pt (Pd:Pt=4:1)催化剂上的苯并呋喃转化率最高可达99%,乙基环己烷的选择性最高可达45%,苯并呋喃的反应路径仅包含加氢路线,产物种类不复杂,在低空时条件下产物只含有2,3-二氢苯并呋喃。在双金属Pd-Pt(Pd/Pt=1:4)上,二苯并呋喃的转化率可达99%,脱氧产物的选择性为98%。在试验所考查的实验条件下,二苯并呋喃加氢脱氧的路线为加氢路线。
【关键词】:苯并呋喃 加氢脱氧 Pt催化剂 Pd催化剂 Pt-Pd催化剂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E66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1 绪论10-25
  • 1.1 生物质油概论10-11
  • 1.1.1 生物质油的概念与组成10-11
  • 1.1.2 生物质油的加工11
  • 1.2 生物油中的含氧化合物及加氢脱氧反应11-20
  • 1.2.1 加氢脱氧反应机理13-15
  • 1.2.2 加氢脱氧热力学15-18
  • 1.2.3 加氢脱氧动力学18-20
  • 1.3 加氢脱氧催化剂20-22
  • 1.3.1 硫化催化剂20-21
  • 1.3.2 贵金属催化剂21-22
  • 1.4 加氢脱氧催化剂载体22-23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23-25
  • 2 实验部分25-29
  • 2.1 实验试剂25
  • 2.2 催化剂活性评价流程与产物分析25-26
  • 2.3 数据处理26-27
  • 2.4 催化剂制备27-28
  • 2.5 催化剂表征28-29
  • 2.5.1 X射线衍射(XRD)28
  • 2.5.2 CO化学吸附28
  • 2.5.3 透射电镜(TEM)28
  • 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28-29
  • 3 苯并呋喃在贵金属催化剂上的加氢脱氧反应29-47
  • 3.1 SiO_2-Al_2O_3负载贵金属Pd、Pt、Pd-Pt催化剂的表征29-32
  • 3.2 苯并呋喃在单金属Pd和Pt催化剂上的加氢脱氧反应32-34
  • 3.3 苯并呋喃在双金属Pt-Pd催化剂上的加氢脱氧反应34-37
  • 3.4 苯并呋喃的加氢脱氧反应网络37-38
  • 3.5 单金属Pd、Pt与双金属Pd-Pt/C催化剂的表征38-40
  • 3.6 苯并呋喃在Pt/C催化剂上的加氢脱氧反应40-44
  • 3.6.1 温度对苯并呋喃加氢脱氧的影响40-41
  • 3.6.2 氢油比对苯并呋喃加氢脱氧的影响41-42
  • 3.6.3 空速对苯并呋喃加氢脱氧的影响42-44
  • 3.7 苯并呋喃在Pd、Pd-Pt(4:1)催化剂上的加氢脱氧反应44-46
  • 3.8 本章小结46-47
  • 4 二苯并呋喃在贵金属催化剂上的加氢脱氧反应47-54
  • 4.1 二苯并呋喃在单金属Pd和Pt催化剂上的加氢脱氧反应47-49
  • 4.2 二苯并呋喃在双金属Pt-Pd催化剂上的加氢脱氧反应49-52
  • 4.3 二苯并呋喃的加氢脱氧反应网络52-53
  • 4.4 本章小结53-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0-61
  • 致谢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王旬;苯并呋喃的生产过程和工艺改进[J];辽宁化工;1998年05期

2 翟慎强,余建国,李明军,祁玉清,李妍,王笃涛;2—丁基—3—(对—羟基苯甲酰基)苯并呋喃合成工艺改进[J];山东医药工业;1996年04期

3 刘武成 ,车华编;苯并呋喃-2-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杀虫活性[J];世界农药;1998年06期

4 汪秋安;丁敏;景明;;2-取代芳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合成[J];合成化学;2006年02期

5 宋文建;羊晓东;王宇;李鹏;;以Claisen重排产物为原料合成苯并呋喃衍生物研究进展[J];云南化工;2009年01期

6 张靖;吴玉花;段新方;刘刚;;3-芳基-2-取代苯并呋喃的简便两步合成法[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1年03期

7 李政,权正军,王喜存;微波促进下1-芳甲酰基-4-(2′-苯并呋喃甲酰基)氨基硫脲及其衍生物的合成[J];有机化学;2003年08期

8 周林芳,陈志荣,缪程平,尹红;3-(a-甲氧基)甲烯基苯并呋喃-2(3H)-酮的合成与优化[J];农药;2004年09期

9 张芳苗;员国良;张晶梅;杨成对;;苯并呋喃类液晶的合成[J];液晶与显示;2010年01期

10 李永红;邻乙炔苯酚形成苯并呋喃热反应的理论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娄舒洁;苑晓;寇元;;Pt-Pd双金属纳米粒子催化的水相无碱醇氧化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黄治强;刘红丽;汪清民;;苯并二氢呋喃双酰肼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的合成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有机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王翠娥;何心伟;琚凯;商永嘉;;DMAP催化的有机串联反应——非有机溶剂条件下一锅法合成苯并呋喃衍生物[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王瑞萍;沈增明;;铜催化的偶联关环反应:简洁有效地合成吲哚和苯并呋喃的方法[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5 宋倩倩;张晓凤;黄秋锋;林深;;Pd(OAc)_2/H_4PMo_(11)VO_(40)/Boc-Leu-OH体系催化苯并呋喃与苯乙烯的脱氢偶联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温雅娟;王磊;时丽丽;王煜;;一种用于水溶液中VB_(12)检测的荧光探针[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陈五红;杨春皓;谢毓元;;稠合的苯并呋喃与苯并噻吩的合成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8 陶红;蔡孝辉;郝思秋;曾佳思丹;王璐;;Ti/13X/MCM-41微/介孔光催化材料去除水中双酚A的机理[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9 王文婧;张晓琦;张庆文;王英;张雷红;王国才;叶文才;;广东土牛膝中苯并呋喃类化学成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天然有机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孙延杰;马瑞君;庄东红;;化感物质的作用下五爪金龙保护酶活性变化[A];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十九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朝晖;未雨绸缪:环境风险预警[N];科技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丁品;斩断从三氯生到二恶英的致癌链[N];中国环境报;2005年

3 张楠;扁桃酸——重要的手性药物中间体[N];医药经济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鑫;苯并呋喃和芳香螺环缩酮骨架的构筑[D];兰州大学;2012年

2 李麒麟;瓦山安息香和细锥香茶菜的活性成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5年

3 谢新刚;MIRC反应在环丙烷合成中的应用和室温离子液中的Heck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张元;钯/金催化的羟基与不饱和键的分子内加成环化反应:Rubromycins类分子中二苯并[5,6]-螺环缩酮骨架的合成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许世卿;DCK类抗HIV化合物的扩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陈艳君;两种菊科植物的化学成分分离分析和苯并咪唑配合物的烯烃催化[D];兰州大学;2009年

7 刘杰;偕二卤代烯烃参与的有机串联反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8 罗万荣;α,β-环氧酮类化合物在一些杂环骨架构建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覃斐章;17-甲氧基-7-羟基-苯并呋喃查尔酮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10 鲁登福;脯氨酸衍生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手性含氧杂环合成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艳;负载型Pt、Pd及Pt-Pd催化剂上苯并呋喃加氢脱氧反应[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沈芳;呋喃酚醚噻唑亚胺和腙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3 林娟;新型抗抑郁药维拉佐酮中间体的合成工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4 左虎进;5-(4-叔丁基氧羰哌嗪基)苯并呋喃-2-甲酸乙酯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杜文婷;2-烷硫基苯并呋喃与芳基硼酸的偶联反应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费香东;喹诺酮、异香豆素及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7 亓金萍;Lespedezavirgatol及其衍生物的合成[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二群;苯并呋喃类功能分子的研究和生物活性分子MK-677的合成[D];兰州大学;2012年

9 权正军;微波辐射下2-苯并呋喃甲酸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时志春;2-芳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及双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负载型Pt、Pd及Pt-Pd催化剂上苯并呋喃加氢脱氧反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36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3536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4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