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苦参生物碱的吸脱附研究及氧化苦参碱的分离

发布时间:2017-05-20 04:07

  本文关键词:苦参生物碱的吸脱附研究及氧化苦参碱的分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主要对苦参生物碱在大孔树脂上的吸脱附行为进行研究,包括吸附等温曲线、吸附动力学行为及动态吸脱附过程等;并以溶剂萃取的苦参总碱为原料,采用大孔树脂柱层析法分离其中的氧化苦参碱,重点考察了各工艺条件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首先,考察了苦参生物碱的分析检测方法。鉴于检测方法应符合快速、灵敏、准确的原则,考虑到实验室已有苦参碱标样和氧化苦参碱标样,我们提出了采用酸碱滴定法、TLC、HPLC和GC-MS四种方法对苦参生物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案。首先采用酸碱滴定法对溶剂提取的苦参总碱进行含量测定,并对总碱进行HPLC分析,其次在苦参生物碱的吸脱附研究中,采用TLC对分离样品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在氧化苦参碱的分离中,采用HPLC跟踪检测洗脱样品,并采用GC-MS对样品中的氧化苦参碱进行准确定量。 其次,采用溶剂萃取法从苦参中得到苦参总碱,通过酸碱滴定,确定了苦参总碱的收率为0.803%,HPLC分析发现,总碱中成分复杂,苦参碱的保留时间为10.099min,含量仅为5.06%,氧化苦参碱的保留时间为14.953min,含量为21.08%。另外,保留时间在12.6min附近具有较强吸收峰的物质,经查阅文献确定为氧化槐果碱,含量为5.56%。 再次,对苦参生物碱在大孔树脂上的吸脱附进行研究。首先,从九种大孔树脂中筛选出适合吸附苦参生物碱的H103树脂,其吸附率为85.86%,通过研究苦参生物碱在H103大孔树脂上的吸附等温曲线和吸附动力学行为,发现其符合Freundlich方程,所选出的H103大孔树脂具有很大的饱和吸附量,吸附能力较强。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平衡在100mmin内就可达到,吸附速度较快,进一步确定了所筛选出的H103大孔树脂适合后续的动态吸脱附实验。动态吸脱附研究发现,采用梯度洗脱,以30%乙醇-25%氨水(115:1,v/v)、80%乙醇为洗脱剂,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可以很好的分离。经计算苦参碱的收率为90.1%,氧化苦参碱的收率为85.3%。 最后,筛选出对苦参总碱吸附性能较好的H103树脂,利用大孔树脂柱层析法从苦参总碱中分离氧化苦参碱。确定了分离氧化苦参碱的洗脱剂为30%乙醇-25%氨水(115:1,v/v)。对不同工艺条件下所得的样品进行HPLC分析,最终得出最优的柱层析工艺条件:H103树脂采用乙醇湿法装柱,树脂柱的高径比选为33:1,30%乙醇-25%氨水(115:1,v/v)为洗脱剂以2.0mL/min的流速洗脱。为了进一步确定样品中氧化苦参碱的准确纯度,又对样品作了GC-MS分析,GC-MS结果表明,氧化苦参碱的峰面积百分数高达91.53%,经计算富集率为78.19%。可见,采用H103大孔树脂柱层析法可以实现氧化苦参碱的较好分离。
【关键词】:苦参 大孔树脂 苦参生物碱 氧化苦参碱 分离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Q028.8
【目录】:
  • 目录4-8
  • CATALOG8-12
  • 摘要12-14
  • ABSTRACT14-16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6-28
  • 1.1 苦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16-18
  • 1.1.1 生物碱16-17
  • 1.1.2 黄酮类化合物17
  • 1.1.3 挥发油成分17
  • 1.1.4 其它类型的化合物17-18
  • 1.2 苦参中生物碱类物质的生物活性18-20
  • 1.2.1 抗肿瘤研究18
  • 1.2.2 抗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研究18
  • 1.2.3 抗肝损伤、肝纤维化研究18-19
  • 1.2.4 抗炎抑菌作用研究19
  • 1.2.5 平喘作用研究19
  • 1.2.6 免疫调节及抗过敏研究19
  • 1.2.7 苦参及其生物碱在植物保护方面的活性研究19-20
  • 1.3 苦参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及纯化20-21
  • 1.4 大孔吸附树脂21-24
  • 1.4.1 大孔吸附树脂的种类22
  • 1.4.2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22
  • 1.4.3 大孔吸附树脂的吸脱附原理22
  • 1.4.4 影响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效果的因素22-24
  • 1.4.5 大孔吸附树脂的再生24
  • 1.4.6 大孔吸附树脂的应用24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24-25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25-28
  • 1.6.1 研究的目的、意义25-26
  •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26-28
  • 第二章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测定方法28-38
  • 2.1 试验仪器、试剂与材料28-29
  • 2.1.1 主要仪器和设备28
  • 2.1.2 原料和试剂28-29
  • 2.2 有苦参生物碱测定方法的分析29-30
  • 2.2.1 苦参生物碱的定性测定方法29
  • 2.2.2 苦参生物碱的定量测定方法29-30
  • 2.3 本研究拟建立的苦参生物碱检测方法分析30-32
  • 2.3.1 酸碱滴定法31
  • 2.3.2 薄层色谱法31
  • 2.3.3 高效液相色谱法31-32
  • 2.3.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32
  • 2.4 苦参碱标样、氧化苦参碱标样的HPLC分析32-36
  • 2.4.1 测试条件32-33
  • 2.4.2 苦参碱标样、氧化苦参碱标样的HPLC谱图33-35
  • 2.4.3 标准曲线的绘制35-36
  • 2.5 本章小结36-38
  • 第三章 溶剂萃取法萃取苦参总碱38-43
  • 3.1 试验仪器、试剂与材料38
  • 3.1.1 主要仪器与设备38
  • 3.1.2 原料与试剂38
  • 3.2 实验内容38-40
  • 3.2.1 实验条件38-39
  • 3.2.2 实验步骤39-40
  • 3.2.3 酸碱滴定条件及HPLC分析条件40
  • 3.3 结果与讨论40-41
  • 3.3.1 溶剂萃取得到的苦参总碱的酸碱滴定分析40
  • 3.3.2 溶剂萃取得到的苦参总碱的HPLC分析40-41
  • 3.4 本章小结41-43
  • 第四章 苦参生物碱在大孔树脂上的吸脱附研究43-57
  • 4.1 试验仪器、试剂与材料43-44
  • 4.1.1 主要仪器与设备43-44
  • 4.1.2 材料与试剂44
  • 4.2 实验内容44-47
  • 4.2.1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44-45
  • 4.2.2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45
  • 4.2.3 吸附等温曲线的测定45-46
  • 4.2.4 吸附动力学行为的测定46
  • 4.2.5 H103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46-47
  • 4.3 结果与讨论47-55
  • 4.3.1 不同型号大孔树脂的吸附效果比较47-48
  • 4.3.2 绘制吸附等温曲线48-50
  • 4.3.3 吸附动力学行为的研究50-53
  • 4.3.4 动态吸脱附过程实验条件的研究53-55
  • 4.3.5 分离样品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收率的测定55
  • 4.4 本章小结55-57
  • 第五章 H103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氧化苦参碱57-69
  • 5.1 试验仪器、试剂与材料57-58
  • 5.1.1 主要仪器与设备57
  • 5.1.2 材料和试剂57-58
  • 5.2 实验内容58-60
  • 5.2.1 溶剂萃取的苦参总碱在大孔树脂上的静态吸脱附58-59
  • 5.2.2 大孔树脂柱层析法分离氧化苦参碱59-60
  • 5.2.3 分离样品的分析检测60
  • 5.3 结果与讨论60-67
  • 5.3.1 苦参总碱在大孔树脂上的吸脱附研究60-63
  • 5.3.2 H103树脂分离氧化苦参碱工艺条件探讨63-66
  • 5.3.3 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所得分离样品的GC-MS分析66-67
  • 5.4 本章小结67-69
  • 第六章 结论69-72
  • 参考文献72-76
  • 致谢76-77
  • 附录: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77-78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安;;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提取纯化工艺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赵宝中,荣大奇,王秀军,傅强,孟智;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电子结构与药性的关系[J];分子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3 冯俭;薄层扫描法测定乳蛾喷雾剂中氧化苦参碱的含量[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4 刘婧;袁腊梅;何黎琴;王效山;;HPLC法测定氧化苦参碱的含量[J];化学世界;2009年07期

5 陈玉花;席海山;;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四味土木香散中氧化苦参碱的含量[J];光谱实验室;2006年01期

6 王琳;张羽;王晓明;邱智东;;舒心胶囊的生产工艺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7 席海山;许良;娜仁花;孙乌日娜;;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四味土木香散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J];化学试剂;2010年02期

8 ;产品与开发[J];农药市场信息;2000年23期

9 胡艳丽;郭丽;贾晓红;;苦参总碱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7年01期

10 刘燕;曲延伟;刘园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痔痛安软膏中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的含量[J];食品与药品;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军艳;姚树坤;殷飞;;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SMMC-7721细胞增殖及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2 郜娜;乔海灵;;康艾注射液和苦参素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为新;周曾同;;氧化苦参碱灌服金黄地鼠的急性毒性实验[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六届全国口腔黏膜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黄光;王俊芳;;山豆根中毒引起全身扭转痉挛(附3例分析)[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5 平键;许怀栋;付海军;周朝晖;成扬;;氧化苦参碱黄芩苷组合物对HepG2.2.2.15细胞乙肝病毒抗原表达的抑制作用[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6 苏光扬;;贺普丁联合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A];2005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7 黄素培;乔海灵;郜娜;;康艾注射液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结合研究[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徐文胜;王国俊;缪晓辉;蔡雄;;氧化苦参碱对HepG2.2.15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DNA表达量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秦泽莲;吴江群;聂兴举;;氧化苦参碱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影响[A];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素培;乔海灵;郜娜;;康艾注射液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结合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周;氧化苦参碱杀虫剂将生产[N];经济消息报;2000年

2 常山;氧化苦参碱对慢性乙肝疗效好[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3 耿浩;苦药之最说苦参[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4 严志明;氧化苦参碱治乙肝效果明显[N];健康报;2002年

5 程书权;氧化苦参碱现代研究与应用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6 北京三浦百草绿色植物制剂有限公司;百草二号[N];中国花卉报;2006年

7 程书权;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治疗肝病的现代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8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周文样邋张英;苦参碱有望改善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张旦昕 陈青;氧化苦参碱等药物可使肝纤维化逆转[N];医药导报;2004年

10 周和毅;“绿色农药”要在“光谷”诞生[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军艳;酪氨酸蛋白激酶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及苦参碱,AG490对肝癌细胞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2 王驰;天然药物氧化苦参碱、绿茶多酚对鼻咽癌HNE-1细胞耐药逆转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3 刘欣燕;青蒿琥酯、氧化苦参碱对L929肿瘤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4 伍严安;细胞因子和苦参碱等药物对ECM产生细胞增殖和I型胶原启动子活性的调控[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5 王秀兰;五味风湿胶囊新药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樊龙昌;氧化苦参碱干预大鼠阴茎海绵体纤维化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崔o,

本文编号:380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380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e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