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4 17:24
本文关键词: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的抑菌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化合物因其具有高效、广谱的抑菌性能及较好的配伍性、较宽的pH适用范围、能够自然生物降解、在体内不积存等优良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因此对新型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研究,对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而有些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化合物,因其长期、大量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而使工业微生物对其产生很强的耐药性,所以对耐药性问题的研究并解决也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本论文通过对工业上常用的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化合物:MIT、BIT、RBIT及这类化合物的复配制剂:卡松、SW1、R64等的抑菌、杀菌活性的研究,定性地掌握它们对工业常见微生物的抑菌杀菌活性以及定量地检测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建立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杀菌剂对不同微生物的生物活性评价数据库;实验优化了卡松和RBIT的配比,验证了已有的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杀菌剂的复配能够解决或缓解工业微生物耐药性问题。 实验用微生物: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酵母菌、青霉、黄曲霉、寄生曲霉、放线菌等。通过对它们进行抑菌圈实验以定性了解并比较几种杀菌剂的抑菌活性;通过杀菌剂的抑菌、杀菌实验检测,了解它们的抑菌、杀菌活性;通过卡松和RBIT的配比对较顽强的菌株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价,来优化它们的复配;通过分别用卡松和RBIT对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黄曲霉)进行传代代诱导,产生耐药性菌株,然后用优化的卡松和RBIT复配制剂,测其MIC值,以验证:复配可以应对工业微生物产生的耐药性问题。 实验评价了BIT、MIT、RBIT、卡松、SW1、R64的抑菌活性,建立了相应数据库。BIT对细菌的抑制活性好于其对真菌的抑制活性;MIT同样是对细菌的抑制活性好于对真菌的抑制活性;RBIT是三种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化合物单体中抑菌活性最好的,且其对真菌的抑制活性好于对细菌的抑制活性。卡松无疑是三种复配制剂中,抑菌活性最好的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化合物复配制剂;Sw1和R64对细菌的抑制活性相当,对霉菌的抑制活性SW1是R64的2倍;卡松和RBIT的比例为:9:1、7:3、4:6、2:8时,整体抑菌效率最高。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化合物的长期大量使用必然使工业微生物对其产生耐药性,其两种以上的单体复配和复配制剂的再复配会缓解工业微生物的耐药性问题。
【关键词】:异噻唑啉酮 抑菌活性 复配 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Q455.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1
- 1 综述11-23
- 1.1 工业杀菌剂的发展史11
- 1.2 工业常用杀菌剂的种类11-13
- 1.2.1 氧化型杀菌剂11-12
- 1.2.2 非氧化型杀菌剂12-13
- 1.3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杀菌剂发展概括13-14
- 1.4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14-20
- 1.4.1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化合物14-16
- 1.4.2 国内外合成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化合物的方法16-18
- 1.4.3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杀菌剂杀菌机理研究18
- 1.4.4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类杀菌剂耐药性的产生及解决途径18-20
- 1.5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应用现状及展望20-21
- 1.5.1 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20-21
- 1.5.2 新型杀菌剂的发展趋势21
- 1.6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21-23
- 2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杀菌剂单体的生物活性研究23-48
- 2.1 实验材料23-25
- 2.1.1 实验仪器和设备23
- 2.1.2 试剂及药品23-24
- 2.1.3 供试的菌种及来源24
- 2.1.4 培养基24-25
- 2.1.5 受试化合物25
- 2.2 抑菌圈实验25-27
- 2.2.1 抑菌圈实验原理和内容25-26
- 2.2.2 实验方法26-27
- 2.3 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27-28
- 2.3.1 实验原理27
- 2.3.2 实验方法27-28
- 2.4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杀菌剂单体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28-29
- 2.4.1 实验菌种及来源28
- 2.4.2 实验原理28
- 2.4.3 实验方法28-29
- 2.5 结果与讨论29-47
- 2.5.1 抑菌圈实验29-39
- 2.5.2 异噻唑啉酮类杀菌剂单体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实验结果39-46
- 2.5.3 异噻唑啉酮单体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结果46-47
- 2.6 小结47-48
- 3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复配制剂的抑菌活性研究48-62
- 3.1 实验材料48-49
- 3.1.1 实验仪器及设备48
- 3.1.2 实验试剂48
- 3.1.3 供试的菌种种类及来源48
- 3.1.4 培养基的配制48
- 3.1.5 受试的化合物48-49
- 3.2 实验方法49
- 3.2.1 抑菌圈实验49
- 3.2.2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复配制剂的MIC检测49
- 3.2.3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复配制剂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49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49-61
- 3.3.1 复配制剂的抑菌圈实验结果49-55
- 3.3.2 复配制剂的MIC检测实验结果55-61
- 3.3.3 复配制剂的MBC检测实验结果61
- 3.4 小结61-62
- 4 异噻唑啉酮衍生物杀菌剂复配优化及微生物耐药性研究62-69
- 4.1 实验材料62
- 4.1.1 实验仪器及设备62
- 4.1.2 实验试剂62
- 4.1.3 供试的菌种种类及来源62
- 4.1.4 培养基的配制62
- 4.1.5 受试的化合物62
- 4.2 实验方法62-64
- 4.2.1 药品的配制62-63
- 4.2.2 实验方法63-64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64-68
- 4.3.1 复配优化64-65
- 4.3.2 1/4MIC药品诱导结果65-66
- 4.3.3 优化的卡松、RBIT复配制剂对传代诱导菌的MIC检测结果66-67
- 4.3.4 SI指数评价67-68
- 4.4 小结68-69
- 5 结论69-70
- 参考文献70-75
- 致谢75-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华,刘芳,李松梅;新型季擕盐型缓蚀杀菌剂的合成及其特性[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1年02期
2 殷志剑;郭玉良;金雅;沈华;朱泉;石碧;;反应性抗菌整理剂合成技术进展[J];纺织导报;2007年11期
3 白玲;抗菌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发展及应用[J];纺织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4 林桦,顾浩平;治疗多种耐药性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新药Synercid[J];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2000年04期
5 李淑琏,李志勇;高效工业杀菌防霉剂——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J];广州化工;1994年03期
6 贾建波;生姜和荸荠皮提取物抗菌作用研究[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1999年01期
7 梁继红,,林韵娴,陈瑜瑛,谢绍郁,洪廷舜;S_8防霉防腐剂在造纸涂料中的应用[J];广东造纸;1995年02期
8 吴桂芹;异噻唑啉酮在循环水中的应用评价[J];合成技术及应用;2001年01期
9 杨如洪;活性溴杀菌剂在循环水系统的应用[J];华东电力;1997年04期
10 高玉荣;杀虫剂单甲脒对绿藻的毒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5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异噻唑啉酮衍生物的抑菌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1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391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