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新型络合铁脱硫剂的开发及脱硫工艺

发布时间:2017-06-24 08:14

  本文关键词:新型络合铁脱硫剂的开发及脱硫工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前高效的脱硫剂因价格昂贵不利于工业上大规模推广。研究筛选出一种络合铁脱硫体系,在偏碱性条件下的稳定性好、硫容高,有利于工业上大规模应用。 依据氧化还原电位理论筛选络合铁脱硫体系,在实验条件下筛选出PBTCA(2-膦酸丁烷-1,2,4-三羧酸)/EDTA(乙二胺四乙酸)为4/1的复配脱硫体系为经验最优。于自行设计的脱硫塔内测定络合铁脱硫体系硫容可达0.845g/L,与常用的高效的脱硫剂硫容相当但成本低。于自行设计的再生塔内测定再生条件,400L鼓风量10.9L脱硫液再生效率为95%以上,此时为10.15m~3空气/kgS,比13m~3空气/kgS的设计额定值低21.92%,且此络合体系因加入辅助载氧体使得再生更容易。系统的脱硫-再生连续运行700min,出口浓度均<2mg/m~3,脱硫效率均>99%,进行硫容测定时未进行再生,系统连续运行600min时出口浓度就已达到了10mg/m~3。使用此方法处理焦化脱硫脱氰废液,可回收Na_2S2O_3、NaSCN,或回收SCN-生产CuSCN。采用蒸发、浓缩、液固相分离、兑10%NaSCN的溶液、冷却结晶等过程来处理脱硫废液,回收NaSCN纯度可达90%以上,NaSCN的回收率为82.3%,滤渣中Na_2S2O_3含量达85%。若回收废液中的SCN-生产CuSCN,,在经验最优条件下CuSCN的含量为99.1%。 研究的络合铁体系主要成分FeSO4,EDTA,有机磷酸盐PBTCA,比市售的888、MSQ、ADA等脱硫剂,更经济和更有市场竞争力。筛选出的脱硫剂硫容高,再生性能好。模拟了工业上的脱硫-再生系统,获得的最优操作条件对于该脱硫体系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很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络合铁 脱硫剂 脱硫工艺 副盐回收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联合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Q536.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第1章 文献综述9-18
  • 1.1 硫化氢的来源及危害性9
  • 1.1.1 硫化氢的来源9
  • 1.1.2 硫化氢的危害性9
  • 1.2 国内外脱除 H_2S 技术的现状9-16
  • 1.2.1 吸收法脱除 H_2S10-11
  • 1.2.2 吸附法脱除 H_2S11
  • 1.2.3 氧化法脱除 H_2S11-16
  • 1.3 络合铁脱硫技术的瓶颈及解决途径16-17
  • 1.4 副盐存在对脱硫、再生的影响17
  • 1.5 脱硫废液的副盐回收及回收 SCN-生产 CuSCN17-18
  • 第2章 络合铁脱硫剂的开发18-38
  • 2.1 配体的性能和与铁络合的方式18-23
  • 2.1.1 六种配体的性能及质量指标18-22
  • 2.1.2 配体与铁的络合方式22-23
  • 2.2 络合铁脱硫体系的开发方法23-24
  • 2.3 络合铁脱硫剂开发方法的原理24-29
  • 2.3.1 H_2S-H_2O 体系的分析24-26
  • 2.3.2 络合铁体系脱硫机理26
  • 2.3.3 氧化还原电位理论指导脱硫剂的开发方法26-29
  • 2.4 络合铁脱硫剂开发的结果与讨论29-36
  • 2.4.1 单个配体与铁络合测定氧化还原电位29-30
  • 2.4.2 单体复配获得较优脱硫体系30-35
  • 2.4.3 不同铁配比进行比较绘制 pH 与电位的关系35-36
  • 2.5 筛选出的脱硫体系在实验室规模静态条件下的脱硫实验36-38
  • 第3章 络合铁脱硫剂脱硫-再生过程探讨38-43
  • 3.1 络合铁体系最小硫容计算38
  • 3.2 过程脱硫-再生实验38-39
  • 3.2.1 络合铁脱硫体系硫容的测定38
  • 3.2.2 络合铁脱硫体系再生条件38-39
  • 3.2.3 络合铁脱硫体系脱硫-再生的连续条件39
  • 3.3 络合铁脱硫剂脱硫-再生实验装置39-40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40-43
  • 3.4.1 络合铁脱硫体系硫容40
  • 3.4.2 脱硫剂再生性能40-41
  • 3.4.3 脱硫剂脱硫-再生过程的连续运行41-43
  • 第4章 脱硫工艺副盐回收43-48
  • 4.1 络合铁脱硫体系副盐形成与回收的原理43-44
  • 4.2 副盐回收工艺44-46
  • 4.2.1 硫代硫酸钠及硫氰酸钠回收的工艺方案44-45
  • 4.2.2 CuSCN 回收工艺方案45-46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46-48
  •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3
  • 附录 A 测定硫容数据53-54
  • 附录 B 脱硫液脱硫-再生数据54-55
  • 致谢55-56
  • 导师简介56-57
  • 作者简介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目录57-58
  • 学位论文数据集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家兴;裴锐南;薛敏华;莫友彬;;碳酸盐碱性体系中单宁与Fe(Ⅲ)离子配位稳定常数的分析[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0年10期

2 杨惠芳;申星梅;李阳春;肖凤娟;;海洋防腐涂料用纳米硫氰酸亚铜的制备[J];硅酸盐学报;2006年12期

3 李新学,魏雄辉;铁离子湿式氧化法脱除硫化氢技术进展[J];化工环保;2004年02期

4 熊飞,陈玲,王华,赵建夫;湿式氧化技术及其应用比较[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年05期

5 刘可卿;陈泽智;龚惠娟;吴未立;刘鹏;许雪松;唐秋萍;;络合铁法脱除垃圾填埋气中的H_2S[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6 郑志胜,曹砚君,陈珊珊,陈玲君,张成芳;TEA络合铁法脱硫的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7 田正山;刘富德;叶淑娟;;湿式氧化法脱除硫化氢的现状与发展[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8 吴振中;曹作刚;李发永;;柠檬酸铁处理高浓度硫化氢再生技术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5年11期

9 魏雄辉,王祥云,刘新起;DDS脱硫技术及其应用[J];化肥工业;2001年06期

10 魏雄辉,刘新起,王祥云,王毅,楮泰伟,陈国华,杨军;DDS催化剂脱硫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工业应用[J];煤气与热力;2002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姜茹;沼气中硫化氢的脱除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宋志艳;~(153)Sm-EDTMP的结构研究及辐射降解分析[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年

3 田正山;新型湿法脱硫催化剂的开发与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4 郭峰;络合铁法脱除H_2S工艺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严召;Zn/Fe体系湿法催化氧化高效脱除沼气中H_2S回收硫磺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6 贾建国;钾离子浸渍活性炭脱除低浓度H_2S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刘凤玉;栲胶脱硫副产物一种新回收技术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新型络合铁脱硫剂的开发及脱硫工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7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477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d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