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循环流化床灰用于干硬性混凝土掺合料的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10:07

  本文关键词:循环流化床灰用于干硬性混凝土掺合料的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循环流化床灰 掺合料特性 干硬性混凝土 资源化利用


【摘要】:循环流化床燃煤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无污染清洁煤燃烧技术。循环流化床灰是循环流化床锅炉排出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因其特有的含硫量高,需水量大和水化膨胀等特性而未能有效的大规模利用。目前国内大都是露天堆放,占用土地资源,甚至影响到了循环流化床燃煤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干硬性混凝土不同于常态的水泥混凝土,其低用水量,低水胶比,并且是在干硬状态下完成的碾压成型工艺。针对循环流化床灰的这些不良特性使其在普通水泥混凝土中无法高效利用的问题,发现干硬性混凝土的这些特性可以降低或者削弱循环流化床灰的某些不良特性,并且循环流化床灰的活性足以满足使用在低等级的干硬性混凝土中。本文依托项目,完成了川兴村农村公路工程实际案例,并且通过工程来研究循环流化床灰在施工使用中不同于其他掺合料的注意要点。本文选取了五种循环流化床灰,采用净浆实验、胶砂实验和混凝土试验来研究循环流化床灰的掺合料特性。研究表明:(1)不同掺量的循环流化床灰对胶砂性能的影响不同,实验研究了从掺量10%到50%,最后根据结果分析出循环流化床灰的掺量在10%至30%为比较合理的掺量范围。(2)通过粉磨改变循环流化床灰的细度,选择比表面积为5120cm~2/g、6385cm~2/g、7934cm~2/g、8893cm~2/g的四种不同细度的循环流化床灰,分析结果得出越细的循环流化床灰可以提高胶砂的早期强度,但是高细度对后期强度贡献不明显。(3)根据重庆市循环流化床灰的实际堆放情况,对比研究了干灰和湿灰的不同之处,发现湿灰中的活性物质大部分已经遇水反应,对胶砂的后期强度贡献不明显,使用时需要和干灰区别对待。(4)循环流化床灰的水化膨胀特性能补偿水泥基胶凝材料的收缩。(5)基于胶砂的研究结果,通过不同掺量循环流化床灰对干硬性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分析,得出循环流化床灰的最佳掺量为20%到30%左右。(6)聚羧酸减水剂和循环流化床灰相容性好,共同使用在干硬性混凝土中能很好的改善干硬性混凝土的性能。通过对循环流化床灰用在干硬性混凝土中的掺合料特性研究,为完成示范道路工程奠定了技术基础。并且通过和普通水泥混凝土对比,包括施工的各种成本,分析出循环流化床灰用在干硬性混凝土路面中,不仅大量的利用了工业固废,而且经济性明显优于普通水泥混凝土。为今后大规模资源化利用循环流化床灰提供了技术参考。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灰 掺合料特性 干硬性混凝土 资源化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52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1.1 前言10-11
  • 1.2 循环流化床燃煤技术11-13
  • 1.2.1 循环流化床锅炉基本原理11-12
  • 1.2.2 循环流化床燃煤技术的发展12-13
  • 1.3 循环流化床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利用障碍13-15
  • 1.3.1 循环流化床灰的国外研究现状13-14
  • 1.3.2 循环流化床灰的国内研究现状14-15
  • 1.3.3 循环流化床灰的利用障碍15
  • 1.4 循环流化床灰用于干硬性混凝土掺合料的目的及意义15-17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7-19
  • 1.5.1 研究内容17-18
  • 1.5.2 技术路线图18-19
  • 第二章 原材料和实验方法19-26
  • 2.1 实验原材料19-23
  • 2.1.1 水泥19
  • 2.1.2 循环流化床灰19-20
  • 2.1.3 石膏20
  • 2.1.4 水泥熟料20
  • 2.1.5 细集料20-21
  • 2.1.6 粗集料21-23
  • 2.1.7 水23
  • 2.1.8 减水剂23
  • 2.2 试验方法23-25
  • 2.2.1 比表面积23
  • 2.2.2 密度23
  • 2.2.3 扫描电镜23
  • 2.2.4 水泥净浆相关实验方法23-24
  • 2.2.5 水泥胶砂的相关试验方法24
  • 2.2.6 混凝土相关试验方法24-25
  • 2.3 小结25-26
  • 第三章 循环流化床灰特性研究26-33
  • 3.1 循环流化床灰的物理性质26-28
  • 3.1.1 循环流化床灰的颜色26
  • 3.1.2 循环流化床灰的粒度26-27
  • 3.1.3 循环流化床灰的颗粒形貌27
  • 3.1.4 循环流化床灰的密度27-28
  • 3.2 循环流化床灰化学特性28-32
  • 3.2.1 化学组成28
  • 3.2.2 矿物组成28
  • 3.2.3 需水性28
  • 3.2.4 活性28-29
  • 3.2.5 膨胀性29
  • 3.2.6 循环流化床灰对标准稠度用水量和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29-30
  • 3.2.7 不同细度下循环流化床灰和减水剂的相容性30-32
  • 3.3 小结32-33
  • 第四章 循环流化床灰对水泥基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33-54
  • 4.1 循环流化床灰掺量对水泥基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33-36
  • 4.2 循环流化床灰复合水泥胶凝材料体系的研究36-39
  • 4.3 循环流化床灰的细度对水泥基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39-41
  • 4.4 循环流化床干灰与湿灰对水泥基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41-47
  • 4.5 循环流化床灰的含硫量对水泥基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47-51
  • 4.6 循环流化床灰对水泥基胶凝材料体积变形的影响51-52
  • 4.7 小结52-54
  • 第五章 循环流化床灰对干硬性混凝土性能的影响54-64
  • 5.1 干硬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及要求54-56
  • 5.1.1 设计原则54
  • 5.1.2 设计要求54-55
  • 5.1.3 实验配合比的选择55-56
  • 5.2 循环流化床灰掺量对干硬性混凝土性能的影响56-60
  • 5.2.1 对工作性的影响56-57
  • 5.2.2 对强度的影响57-59
  • 5.2.3 对耐磨性的影响59-60
  • 5.3 减水剂和循环流化床灰的相容性对干硬性混凝土性能的影响60-63
  • 5.3.1 对工作性的影响60-61
  • 5.3.2 对强度的影响61-62
  • 5.3.3 对耐磨性的影响62-63
  • 5.4 小结63-64
  • 第六章 工程应用64-73
  • 6.1 川兴村农村公路工程64-70
  • 6.1.1 工程概述64-66
  • 6.1.2 施工原材料及配合比66-70
  • 6.2 掺循环流化床灰干硬性混凝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分析70-71
  • 6.3 在农村公路施工技术条件下使用循环流化床灰的有关技术措施71-72
  • 6.4 小结72-73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73-75
  • 7.1 结论73-74
  • 7.2 展望74-75
  • 致谢75-76
  • 参考文献76-79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旭东,马春元,李振山,项光明,陈昌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装置对袋式除尘器影响的实验研究[J];环境工程;2005年05期

2 程亮;刘宇;李华民;仝利娟;申琪;;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在我国的应用[J];江西能源;2008年01期

3 李萃斌;苏达根;;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组成形貌与性能研究[J];水泥技术;2010年03期

4 白丁荣;金涌;俞芷青;姚文虎;;循环流化床操作特性的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87年01期

5 王怀彬;何伟才;张子栋;刘文铁;;内循环流化床除尘效率的试验[J];环境保护;1991年07期

6 王政,谢巧玲;循环流化床脱硫技术对锅炉灰渣量的影响[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1年03期

7 陈恒志,李洪钟;高密度循环流化床研究现状及展望[J];过程工程学报;2002年02期

8 赵明举,曹青,宋旗跃,谢克昌;不均匀布风的内循环流化床特性研究[J];煤炭转化;2002年04期

9 刘雷霆,毛卫清;小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J];工矿自动化;2003年03期

10 曹长青,刘明言,王一平,秦秀云,胡宗定;(气)-液-固循环流化床的研究进展[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东彦;孙立;Harold Boerigter;;造纸废料在循环流化床内气化实验研究[A];2005年中国生物质能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朱治平;那永洁;吕清刚;包绍麟;孙运凯;贺军;;循环流化床加压煤气化试验台的设计[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勤辉;骆仲泱;吴学成;岑可法;;循环流化床床内颗粒运动特性的图像测试[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兵;王怀成;王海兵;;电除尘器净化循环流化床锅炉烟气探讨[A];第十二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雷志军;李志;徐亮;;软计算方法在循环流化床优化燃烧中的研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雷志军;李志;徐亮;;软计算方法在循环流化床优化燃烧中的研究[A];2008全国第十三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余锦龙;王义俊;;300WM循环流化床机组协调控制系统[A];2010年全国发电厂热工自动化专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宋海英;;浅析循环流化床机组的协调优化[A];全国火电300MWe级机组能效对标及竞赛第三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登新;徐猛;吕俊复;刘青;张建胜;岳光溪;;循环流化床飞灰快速水化团聚及其反应活性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陈永国;田子平;缪正清;熊天柱;李俊;;时频分析在循环流化床流型识别中的应用[A];首届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光荣 本报记者 张志勇;建设循环流化床机组[N];江西日报;2006年

2 吴浩;世界首台60万千瓦循环流化床发电主机设备采购合同签字[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冯义军;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迈进新时代[N];中国电力报;2014年

4 记者 田玉良 通讯员 李永利 周雪峰;首台国产循环流化床机组发电[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5 王润胜;循环流化床项目环保效果显著[N];国家电网报;2008年

6 刘星;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落户内江[N];四川日报;2008年

7 记者 许静;环保技改 白马一季度利润增3倍[N];四川日报;2009年

8 唐忠春 刘飞;CFB,,内电人的骄傲[N];西南电力报;2003年

9 通讯员 王侠;赤峰热电循环流化床机组达一流[N];中国电力报;2010年

10 记者 李洪明 通讯员 傅光荣;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N];中国电力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丽婷;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过程建模与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2 夏云飞;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磨损机理与防止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孟磊;大型循环流化床机组节能优化运行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4 闫涛;循环流化床焚烧炉中生活垃圾燃烧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5 田凤国;内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范晓旭;循环流化床多联供系统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07年

7 石惠娴;循环流化床流动特性PIV测试和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3年

8 吕俊复;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热负荷及水动力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9 刘耀鑫;循环流化床热电气多联产试验及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毛玉如;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技术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永强;循环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动力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D];华北电力大学;2000年

2 陈赫宇;液固外循环流化床换热器颗粒循环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3 毛明旭;循环流化床气固流动过程三维电容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4 唐青;循环流化床内多组分颗粒流化特性的数值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5 张澄;锂电池储能技术参与循环流化床机组AGC调节的运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6 齐云龙;基于单颗粒示踪法内循环流化床颗粒混合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7 景杰;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的建模与优化控制[D];华北电力大学;2016年

8 李欣;循环流化床灰用于干硬性混凝土掺合料的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9 白俊杰;循环流化床声发射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10 孙陆军;双循环流化床煤气化试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年



本文编号:557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557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6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