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络基和银耳基生物质多孔炭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丝瓜络基和银耳基生物质多孔炭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质 多孔炭 孔结构 超级电容器 气体吸附
【摘要】:生物质多孔炭以比表面积大、孔结构发达、表面官能团丰富、原料可再生且绿色无污染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吸附、分离、储能与催化等领域。由于多孔炭的孔结构参数、比表面积和表面化学对其应用性能起着最主要的决定作用,且与原料本身的特点及制备工艺密切相关。故选择恰当的生物质前躯体和制备方法,对材料的物理化学参数进行调控及研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丝瓜络和生物菌两种生物质为碳前躯体,经H202和EDTA-2Na预处理,通过炭化和KOH活化后得到多孔炭材料。采用XPS、元素分析和N2吸脱附等表征方法研究了预处理、碱炭比对材料孔结构和表面化学的影响。其中以丝瓜络为前躯体制备得到的多孔炭具有适宜的孔分布和开孔型结构,碱炭比3:1、800℃活化的样品BET比表面积达到2402 m2g-1,孔分布在0.7 nm-2.7 nm之间,各级孔道相互连通,且表面具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因此表现出良好的电容性能和较高的循环稳定性。在三电极KOH超级电容体系中0.1 A g-1电流密度下比容量达499 Fg-1,且在10 Ag-1下依旧保持303 F g-1的容量,循环性能优良,5 Ag-1下循环10000次电容保持率为91.3%;两电极SBP-BF4/AN体系下,其表现出25.3 Wh Kg-1的能量密度。以生物菌为前躯体制得的多孔炭BET比表面积高达3592 m2g-1,比丝瓜络炭具有更多的中孔,在三电极KOH超级电容体系中0.1 A g-1电流密度下比容量较高,且在15 A g-1下依旧保持288F g-1的容量。
【关键词】:生物质 多孔炭 孔结构 超级电容器 气体吸附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27.1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29
- 1.1 引言13
- 1.2 多孔炭13-16
- 1.2.1 多孔炭概述13-14
- 1.2.2 原料及制备工艺14-15
- 1.2.3 多孔炭的结构及表面性能15-16
- 1.3 多孔炭用于超级电容器16-17
- 1.4 CO_2捕获和储氢17-20
- 1.4.1 CO_2捕获17-19
- 1.4.2 储氢19-20
-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20-21
- 1.5.1 立题意义和背景20-21
- 1.5.2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创新之处21
- 参考文献21-29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9-35
- 2.1 主要试剂、原料及仪器29-30
- 2.2 样品的制备方法及步骤30-31
- 2.2.1 丝瓜络基多孔活性炭的制备30
- 2.2.2 生物菌基多孔活性炭的制备30-31
- 2.3 表征与测试31-35
- 2.3.1 热重分析(TG)31
-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31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31
-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31
- 2.3.5 拉曼光谱分析(Raman)31
- 2.3.6 元素分析测试31-32
-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32
- 2.3.8 气体吸附测试32
- 2.3.9 电化学性能测试32-35
- 第三章 丝瓜络基多孔炭的制备与表征35-55
- 3.1 丝瓜络生物质TG/DTA分析35-36
- 3.2 多孔活性炭形貌分析36-37
- 3.3 XRD和拉曼分析37-38
- 3.4 元素分析和XPS38-40
- 3.5 N_2吸附孔结构分析40-43
- 3.6 电化学性能的研究43-51
- 3.6.1 6M KOH三电极体系电化学性能分析43-49
- 3.6.2 两电极1 M SBP-BF_4/AN体系49-51
- 3.7 本章小结51-52
- 参考文献52-55
- 第四章 生物菌基多孔炭的制备与表征55-69
- 4.1 生物菌原料TG分析55-56
- 4.2 生物菌基多孔炭形貌分析56
- 4.3 拉曼分析56-57
- 4.4 元素分析和XPS57-59
- 4.5 N_2吸附孔结构分析59-61
- 4.6 CO_2捕获性能61-62
- 4.7 电化学性能62-65
- 4.8 本章结论65-66
- 参考文献66-69
- 第五章 结论69-71
- 致谢71-73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73-75
- 作者及导师简介75-76
- 附件76-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献彪;;高分子基多孔炭材料的研究进展[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2 ;文摘[J];炭素技术;2008年01期
3 杨阳;;新型多孔炭材料[J];技术与市场;2008年07期
4 李灿;黄正宏;张江南;康飞宇;梁吉锋;;以石油渣油为原料制备多孔炭[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5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焦制多孔炭技术国际领先[J];工业催化;2009年01期
6 吴明铂;郑经堂;邱介山;;多孔炭物理化学结构及其表征[J];化学通报;2011年07期
7 钱旦;郝广平;李文翠;;含氮多孔炭的制备及其在二氧化碳吸附中的应用[J];新型炭材料;2013年04期
8 张引枝,郑经堂,王茂章;多孔炭材料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J];石油化工;1996年06期
9 刘贵阳,黄正宏,康飞宇;沸石矿为模板制备多孔炭的研究[J];新型炭材料;2005年01期
10 商玲玲;夏金童;肖勇;李闯;吴旭升;谭海龙;;生石油焦制备的多孔炭材料吸附性能及电热性能研究[J];炭素技术;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夏笑虹;刘洪波;黄衍瑞;石磊;何月德;;小分子二元酸/酚醛树脂共聚炭化制备多孔炭材料[A];第22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贵阳;黄正宏;康飞宇;;沸石改性对以其为模板制备的多孔炭的影响的初步研究[A];非金属矿物材料—环保、生态与健康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4年
3 周颖;姚七妹;邱介山;赵宗彬;;多孔炭材料的模板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王勇;张鹏飞;徐旋;巩玉同;李翼;李浩然;;氮掺杂的多孔炭材料及其在多相催化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陆安慧;;结构和形貌规整的多孔炭可控合成[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巩玉同;魏中哲;王勇;;一种简单可持续的合成多级孔炭基材料的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7分会:能源纳米科学与技术[C];2014年
7 周颖;姚七妹;邱介山;郭洪臣;王云鹏;赵宗彬;;多孔炭材料的模板法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8 王爱平;刘贵阳;康飞宇;黄正宏;郭占成;;浸渍方法对制备模板多孔炭的影响研究[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9 刘钢;贾明君;刘羽;张文祥;吴通好;;具有石墨相结构的纳米多孔炭材料的合成与表征[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文明;基于固废高分子材料制备多孔炭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2 王勇;植物麻杆基和胶原基生物质多孔炭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郭明晰;煤基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性能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4 张忠洁;利用模板碳化法控制合成多孔炭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基础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郭春雨;沥青系多孔炭的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吴明铂;多孔炭的制备及其孔结构、表面官能团的调控[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7 袁晓玲;氮掺杂多孔炭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王世萍;新型多孔炭材料的构筑及其在新能源技术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9 陈冬;多孔炭负载氢氧化镍复合电极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10 齐菊锐;稻壳基多孔炭的物理化学性能表征及应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治强;基于生物质的功能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测试[D];燕山大学;2015年
2 徐乐乐;多孔炭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容法脱盐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田桂英;多孔炭/离子交换膜复合电极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何媛媛;利用模板炭化法合成超电容多孔炭材料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芳芳;酚醛树脂基多孔炭微球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6 邢超;重质炭源制备高附加值多孔炭用于超级电容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王妍;多孔炭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别妙;偏氯乙烯共聚物的胶束化行为及模板法制备多级多孔炭[D];浙江大学;2016年
9 王蒙蒙;硝酸改性生物质多孔炭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10 马源;沥青基多孔炭的结构调控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073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607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