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锆化合物对富锂层状材料的表面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含锆化合物对富锂层状材料的表面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锂离子电池 富锂层状正极材料 表面修饰 电化学性能 含锆化合物
【摘要】:锂离子电池作为目前商业化的高效储能设备,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而且有望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军事和航天等领域获得进一步的应用。然而,传统的正极材料已经无法满足对高效率和高能量等方面越来越高的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需要开发具有高容量和高电压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富锂层状材料由于具有高的可逆比容量(300 mAh g-1)而倍受关注,其可逆比容量几乎是常用正极材料LiCoO_2和LiFePO_4的2倍。然而富锂层状正极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诸多问题:1)首次充电时会发生析氧反应,并将导致首周库伦效率降低和不可逆容量损失;2)循环中离子重排带来的结构相变和绝缘相Li_2MnO_3的存在对材料电导率的影响共同导致循环性能衰退;3)当电极充到4.8 V时,电解液的氧化分解和材料表面各种副反应的发生对界面稳定性提出了挑战。在目前改善该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方法中,表面包覆以其操作简单、易于重复、成本低廉以及改性效果明显等优点成为最常用的改性方法。本文中我们首先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富锂层状材料Li[Li_(0.2)Ni_(0.17)Co_(0.07)Mn_(0.56)]O_2,随后采用含锆化合物进行表面修饰改性。主要工作可归纳如下:1.将离子导通的Li_2ZrO_3包覆在富锂层状材料Li[Li_(0.2)Ni_(0.17)Co_(0.07)Mn_(0.56)]O_2的表面。原始和包覆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组分、电化学性能和热稳定性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镜(FE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电子衍射能谱(ED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恒流充放电循环、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谱(E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进行测试。我们发现,通过Li_2ZrO_3表面修饰富锂层状材料其物理性能几乎没有明显的影响,而电化学性能却得到了显著改善,特别是1 wt.%Li_2ZrO_3包覆电极展示了最优的循环性能:循环50周后,包覆电极容量保持率为89%,远高于原始电极的64%。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电化学性能的改善可以归因于Li_2ZrO_3包覆层,其不仅通过抑制氧的析出稳定了电极结构,还抑制了副反应的发生及SEI膜的增长。2.采用简单的湿化学法在Li[Li_(0.2)Ni_(0.17)Co_(0.07)Mn_(0.56)]O_2表面包覆不同含量的ZrF4(0.5wt.%,1 wt.%,2 wt.%和3 wt.%)。物理表征显示纳米尺寸的ZrF4包覆层并未影响材料的体相结构。化学表征显示:在0.1 C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周后,1 wt.%ZrF4包覆的电极显示出最高的可逆容量(193 mAh g-1)和容量保持率(89%)。EIS测试表明包覆后电极的电荷转移阻抗增加缓慢。FTIR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了ZrF4包覆能够有效抑制SEI膜的增长。电化学性能的改善是由于ZrF4包覆层的多重作用:不仅抑制了副反应的发生和氧的析出,而且通过抑制阻抗的增加优化了锂离子的传输。此外,DSC测试表明通过ZrF4修饰后材料的热稳定性得到改善。3.将不同含量的含锆磷酸盐(ZCP)包覆在富锂层状材料表面。物理表征显示:ZCP包覆对材料的主体结构没有产生显著影响;电化学表征表明:3 wt.%ZCP包覆的电极首周放电容量为216 mAh g-1,首周库伦效率为80%,高于原始电极的202 mAh g-1和71%。该电极循环100周后容量保持率为91%,显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电化学性能的改善是由于ZCP包覆层的作用:不仅阻止了电解液腐蚀富锂电极,而且抑制了富锂电极表面SEI膜的增长和电荷转移阻抗的增加。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富锂层状正极材料 表面修饰 电化学性能 含锆化合物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31.11;TM9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6
- 1.1 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的定义及储锂机制研究12-13
- 1.2 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结构退化研究13-14
- 1.3 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的改性研究14-20
- 1.3.1 表面酸处理14-15
- 1.3.2 循环预处理15-16
- 1.3.3 掺杂改性16
- 1.3.4 包覆改性16-20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0-22
- 参考文献22-26
- 第二章 Li_2ZrO_3包覆对Li[Li_(0.2)Ni_(0.17)Co_(0.07)Mn_(0.56)]O_2的改性研究26-42
- 2.1 引言26
- 2.2 制备过程概述26-27
- 2.3 物理表征27-30
- 2.3.1 物相测试与分析28
- 2.3.2 形貌测试及分析28-30
- 2.4 电化学性能表征30-34
- 2.4.1 恒流充放电测试及分析31
- 2.4.2 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测试及分析31-34
- 2.5 改性机理研究34-38
- 2.5.1 交流阻抗谱测试及分析34-36
- 2.5.2 表面组分研究36-38
- 2.6 本章小结38-39
- 参考文献39-42
- 第三章 ZrF_4包覆对Li[Li_(0.2)Ni_(0.17)Co_(0.07)Mn_(0.56)]O_2的改性研究42-58
- 3.1 引言42
- 3.2 制备过程概述42
- 3.3 物理表征42-46
- 3.3.1 物相测试及分析43-44
- 3.3.2 形貌测试及分析44-45
- 3.3.3 振动光谱测试及分析45-46
- 3.4 电化学性能表征46-50
- 3.4.1 首周充放电测试及分析46-47
- 3.4.2 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测试及分析47-49
- 3.4.3 放电中值电位比较及分析49-50
- 3.5 改性机理研究50-53
- 3.5.1 交流阻抗谱测试及分析50-52
- 3.5.2 表面组分研究52-53
- 3.6 本章小结53-55
- 参考文献55-58
- 第四章 含锆磷酸盐包覆对Li[Li_(0.2)Ni_(0.17)Co_(0.07)Mn_(0.56)]O_2的改性研究58-76
- 4.1 引言58
- 4.2 制备过程概述58-59
- 4.3 物理表征59-62
- 4.3.1 物相测试及分析59-60
- 4.3.2 振动光谱测试及分析60-61
- 4.3.3 形貌测试及分析61-62
- 4.3.4 组分测试及分析62
- 4.4 电化学测量62-66
- 4.4.1 恒流充放电测试及分析63-64
- 4.4.2 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测试及分析64-66
- 4.5 改性机理研究66-69
- 4.5.1 交流阻抗谱测试及分析66-67
- 4.5.2 表面组分研究67-69
- 4.6 本章小结69-71
- 参考文献71-76
- 工作总结与展望76-82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82-84
- 致谢84-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学军;;石灰质中包覆层材料的应用[J];武钢技术;1988年12期
2 李东林;曹继平;王吉贵;;不饱和聚酯包覆层的耐烧蚀性能[J];火炸药学报;2006年03期
3 李江存;焦清介;任慧;王丽霞;赵伟栋;;海因/三嗪类复合键合剂包覆黑索今的研究[J];含能材料;2008年01期
4 詹惠安;郑邯勇;赵文忠;王永昌;;中空玻璃微球在硅橡胶包覆层中的应用[J];火炸药学报;2010年01期
5 王永昌;黄庆;陈支厦;;丁羟包覆层力学性能研究[J];舰船防化;2010年05期
6 孙长印;;丁羟包覆层的强制老化试验[J];航空兵器;1984年04期
7 蓝福堂;黄炎;;论压辊的柔度 具有软包覆层压辊刚度理论的探讨[J];广东造纸技术通讯;1980年Z1期
8 郑克全 ,张思玉 ,方心济;激光包覆组织和性能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1986年04期
9 包昌火;陈昌珍;兰承钊;程普生;费北孙;张晔;;包覆层的脱粘和发展[J];现代兵器;1986年06期
10 王晰猷;;包覆层剪切粘结强度测试方法的研究[J];火炸药;199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樊世民;盖国胜;苗赫濯;;颗粒包覆技术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议暨2002年全国粉体设备技术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杨士山;王吉贵;杨建;;少烟不饱和聚酯包覆层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固体火箭推进第22届年会论文集(推进剂分册)[C];2005年
3 孙贵磊;李晓杰;闫鸿浩;;碳包覆铁碳化合物的爆轰合成及表征[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4 王英平;王先友;舒洪波;魏启亮;吴强;白艳松;胡本安;;MgF_2包覆尖晶石LiMn_2O_4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曹安民;池子翔;张伟;杨粉丽;;电极材料均匀可控界面层的实现与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6 金永中;吴卫;;热分解-还原法在制备金属包覆粉中的应用[A];第九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会议专刊论文集[C];2004年
7 魏智强;闫晓燕;朱林;杨晓红;汪宝珍;;碳包覆铁纳米颗粒微结构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洋;硼化合物和包覆硼的制备、燃烧性能及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王影;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的表面改性及电化学储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吴子华;金纳米棒(AuNR)与介孔SiO_2包覆材料的制备、性能和结构调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倩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变形行为的原位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5 宋杰光;包覆式ZrB_2-YAG-Al_2O_3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刘桂霞;稀土纳/微米颗粒的包覆技术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艳丽;二次包覆硅/碳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储能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2 庞琳;ZnS:Mn/Zn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3 王继瑞;泡沫铝发泡剂粉体TiH_2的包覆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4 章_g;γ-Ce_2S_3包覆色料的制备与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年
5 曹美玲;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钒锂的碳包覆改性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凌杨;聚合物包覆碳纳米管及其对环氧树脂的改性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7 薛盛龙;复杂管道条件下带包覆层铁磁性管道腐蚀脉冲涡流检测[D];南昌航空大学;2016年
8 余家泉;改性双基推进剂/三元乙丙包覆薄膜Ⅰ型界面脱粘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许进;锂离子电池钴酸锂正极的溅射包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张莉莉;铝氧化物包覆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608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608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