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实验环境下锌电极存放效率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同实验环境下锌电极存放效率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实验环境下锌电极的存放效率,设计实验分别从电池存放环境、激活电流、存放时间、激活深度四个方面探究电极活化、钝化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已激活的电池,密封存放比开放空气极存放电极效率高;激活电流越大,电极效率越低;电极效率在电池存放1周内无明显降低,而存放1个月的电极效率仅为1周的40%;电池利用率最高的激活深度是40%。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
【关键词】: 锌电极 活化 钝化 激活 电极效率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02002)
【分类号】:TM911.41
【正文快照】: 可再生电池是未来电池工业的发展方向,锌空气电池因其比容量大、可再生等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锌空气电池作为动力电池,其电池的有效放电容量是决定动力电池续航里程的重要因素,而电池的放电容量是决定电池有效利用率的重要方面。锌电极表面放电一段时间后,表面的锌会更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王建明,张昭,张鉴清,曹楚南;钙添加剂对可充锌电极性能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1年05期
2 孟宪玲,杨化滨,王军红,周作祥;稀土氧化物对二次锌电极性能的影响[J];电化学;2005年01期
3 王华清,周上祺,陈昌国,余丹梅;纳米ZnO改性锌电极的性能[J];应用化学;2005年01期
4 卜雪涛;蒋巍;梁广川;;表面活性剂对锌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电源技术;2006年04期
5 夏熙;;锌电极(2)[J];电池工业;2006年04期
6 谢靖宇;廖世国;;吐温20对锌电极性能影响的掠射椭偏法研究[J];表面技术;2007年01期
7 石建珍,高翠琴,朱纪凌,周运鸿;金属单质对锌电极电化学行为的影响[J];电源技术;1997年01期
8 胡经纬,高翠琴,赖璐,蒋风雷;环保型二次锌电极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年05期
9 郑奕,王建明,陈华,邵海波,张鉴清;钡添加剂对二次碱性锌电极性能的影响[J];电化学;2004年03期
10 苏凌浩,范少华,朱良俊,苗慧;碱液中添加酒石酸钾对锌电极性能的影响[J];精细化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琳琳;裴东;景义军;;粘结剂对锌电极性能的影响[A];第二十七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朱烨;;碱性介质中铋、铈阳离子对锌电极电化学行为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3 邵阳;周益明;季益刚;俞燕青;戴跃华;王青;唐亚文;陆天虹;沈涛;;室温固相反应法合成锌电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4 高翠琴;胡经纬;赖璐;;稀土元素在电池中的应用研究[A];第九届全国稀土分析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5 包祥;刘清;魏辉强;潘军;冯绍彬;;电沉积锌合金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6 冯绍彬;包祥;刘清;;合金锌粉的电解制备与二次锌电极性能改进[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7 王志林;章小鸽;杜荣归;林昌健;;金属单质Bi对锌电极在浓KOH溶液中电化学行为的影响[A];2006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贾铮;王菲;周杰;张翠芬;周德瑞;;基于粉末微电极阵列的组合电化学测试[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华清;锌电极材料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周合兵;碱性锌电池新型代汞技术及其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帅;碱性条件下高功率放电锌电极的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孙烨;碱性条件下二次锌电极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3 韩连漪;化学修饰锌电极在碱液中电化学行为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4 蒋巍;空气电池锌电极的制备与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5年
5 包祥;锌的电结晶及二次锌电极材料研究[D];郑州轻工业学院;2006年
6 陈金润;以泡沫银为集流体的电沉积式锌电极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王志林;强碱溶液中铋、铟对锌电极电化学行为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7年
8 沈川杰;贮备式锌银电池锌电极电化学性能及贮存寿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代洪秀;锌银电池新型锌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10 李艳红;碱性锌-空气电池锌电极有机缓蚀剂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11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611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