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金属氢化物热泵反应器吸氢过程的温度变化特性

发布时间:2017-08-10 13:29

  本文关键词:金属氢化物热泵反应器吸氢过程的温度变化特性


  更多相关文章: 金属氢化物 反应器 热泵 温度变化


【摘要】:为了研究金属氢化物反应器的温度变化趋势与规律,搭建了反应器性能测试装置,通过实验获得了吸氢反应过程中氢化物床层和换热流体的温度变化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床层最高温度和换热流体出口温度都随着供氢压力的增大而升高。当供氢压力从0.6MPa提高到1.0MPa时,床层最高温度从56.6℃提高到71.8℃。考虑到经济性与安全性等问题,对于镧基金属氢化物反应器其供氢压力最好限定在1.6MPa以下。换热流体流量越大则床层温度下降得越快,但其强化效果有限。流体出口温度升高幅度则随着流量增大而显著降低,但床层最高温度几乎无变化。氢气注入流量越大,反应器内氢气压力升高得越快,相应地氢化反应越快。通过改变氢气流量可以控制放热反应过程,从而更好地适应用热需求。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金属氢化物 反应器 热泵 温度变化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0611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4SCU11022)
【分类号】:TQ052
【正文快照】: 金属氢化物热泵具有无运动部件、无污染、无噪声等优点,在中低温余热回收领域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美国的Terry最早提出了金属氢化物热泵的概念,Gruen等建造了第一台金属氢化物热泵样机[1]。随后,各国研究者分别在材料开发[2]、反应器优化[3-4]、热泵系统动态模拟[5-6]和系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炳;金属氢化物应用技术的展望[J];化学工程;1984年02期

2 陈长聘;《金属氢化物氢净化技术及装置》通过鉴定[J];稀土;1985年02期

3 孙大文;强化金属氢化物传热的研究[J];化工进展;1987年04期

4 孙效杰;;测量易挥发金属氢化物的方法及其装置[J];低温与特气;1987年04期

5 张应q;;金属氢化物的新用途[J];低温与特气;1987年01期

6 杨伟;;金属氢化物[J];化工新型材料;1987年12期

7 郭文生;;金属氢化物的反应活性与硬软酸碱原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4期

8 邹盛欧;;金属氢化物的合成与应用概况[J];化学工程师;1990年05期

9 郑福生;金属氢化物性质与应用[J];南方钢铁;1997年04期

10 马捷,宋振方,,王亚丛,苏永康;金属氢化物吸附和脱附过程的数值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光达;李赣;蒋国强;;金属氢化物柱内氢氘间的排代[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阳明;陈江平;;金属氢化物反应床设计的现状与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鲍泽威;杨福胜;张早校;;金属氢化物高温蓄热系统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4 王新华;李惠;杨敬葵;陈立新;李寿权;葛红卫;陈长聘;郑津洋;;高压金属氢化物复合式储氢器的研究[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5 李刚;刘华军;李来风;;金属氢化物空调模拟样机设计与性能[A];第六届全国低温与制冷工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龙兴贵;;氘氚靶类金属氢化物组成、结构及氢扩散[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7 张为强;张少春;;化工厂尾气中提纯净化高纯氢气以及各式金属氢化物氢气储罐的开发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8 倪久建;杨涛;陈江平;陈芝久;;利用汽车尾气余热驱动的金属氢化物制冷循环[A];上海市制冷学会二○○三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龙兴贵;赵鹏骥;彭述明;罗顺忠;;氚化钕靶的研制[A];第八届全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王新华;葛红卫;李寿权;陈长聘;;金属氢化物氢泵作为燃料电池电动车加氢站核心设备[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红卫;三甲基膦支持的新型铁、钴、镍氢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张小东;B基配位金属氢化物的物理性质以及储氢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曹湖军;金属氨基化合物—金属氢化物复合体系储氢性能的优化及其反应机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4 李冰;(金属—氢)体系的高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伞晓娇;典型金属氢化物及其相关体系高压行为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亚杰;金属氢化物与炸药混合物的热稳定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肖小兵;复杂轻金属氢化物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3 辛静静;金属氢化物的表面改性及应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4年

4 王斌;金属氢化物热泵空调制冷循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胡晓晨;基于金属氢化物的两级氢气压缩机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王佳骥;金属氢化物热泵制冷系统用贮氢合金及其性能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7 马进成;AB_5型金属氢化物及其反应器特性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8 阳明;35MPa金属氢化物氢气热压缩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吴哲;以金属氢化物催化NaAlH_4的储氢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王文敏;过渡金属氢化物催化羰基硅氢加成反应的机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50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650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1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