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表面复合电沉积毛化工艺研究
本文关键词:金属表面复合电沉积毛化工艺研究
【摘要】:随着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业、电器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冷轧钢板及其轧辊质量标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对于轧辊表面的毛化处理方式多种,但是各有不足。研究一种毛化处理方式,同时具有毛化均匀、效率高、粗糙度范围广、耐磨性能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对于研发新型冷轧辊毛化工艺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内外毛化工艺的现状,本课题采用一种目前新型的毛化工艺方式,即电化学沉积的方式。电沉积过程中,在沉积液中添加适量微粒,利用镍与微粒共沉积的方式来增加镀层粗糙度,再经过电沉积铬来增强毛化层,提高其硬度和耐磨性能。以镀层的粗糙度(Ra)、耐磨性能、以及硬度作为试验指标,优化工艺参数,实验考查了复合电沉积过程中,电流密度、主盐浓度、pH值、镀液温度、微粒的种类及浓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电沉积过程中,微粒的种类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大,在Ni-Al_2O_3、Ni-ZrO_2、Ni-SiO_2复合镀层中,Ni-Al_2O_3镀层硬度最大、Ni-ZrO_2镀层次之、Ni-SiO_2镀层硬度最小。毛化效果优良依次是Ni-Al_2O_3镀层、Ni-SiO_2镀层、Ni-ZrO_2镀层。复合电沉积层在增强镀铬后镀层硬度明显提高,硬度均值由461.68Hv可提高到660Hv以上,最大值可达到1049Hv。增强粗糙度下降,由均值4.48μm降低到4μm以下。增强镀铬后镀层耐磨性增强,平均磨损量降低60%。在镀层硬度方面,pH 4.2~5.0、电流密度3~4A·dm~(-2)、Al_2O_3 8~12g·L~(-1)、温度在42℃~52℃,镀层硬度较高,在660~1049Hv。在粗糙度方面,pH 3.9~4.3、电流密度2.5~3.5 A·dm~(-2)、Al_2O_3 8~11g·L~(-1)、温度48~55℃、NiSO_4 230~250g·L~(-1),镀层粗糙度较大Ra在2.5~3.5μm。在耐磨性方面,pH 4.0~4.5,电流密度2.5~3.5 A·dm~(-2)、Al_2O_3 4~8g·L~(-1)、温度45~55℃、NiSO_4 240~280 g·L~(-1)可获得耐磨性能较好的镀层。正交试验优化后,最佳工艺参数:NiSO_4·6H2O 280 g/L,Al_2O_3 10 g/L,电流密度3A/dm2,pH 4.8,温度45°C。经检测硬度963.7Hv,粗糙度3.576μm,耐磨性较好。
【关键词】:复合电沉积 微粒 电沉积铬 表面毛化 轧辊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53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绪论13-31
- 1.1 引言13-14
- 1.2 冷轧辊毛化技术的方法及原理14-21
- 1.2.1 喷丸毛化技术14-15
- 1.2.2 电火花毛化15-17
- 1.2.3 激光毛化17-18
- 1.2.4 电子束毛化18-19
- 1.2.5 喷墨毛化19-20
- 1.2.6 冷轧辊毛化技术的新进展20-21
- 1.2.7 冷轧辊毛化技术的比较21
- 1.3 复合电沉积21-28
- 1.3.1 复合电沉积的概念21-22
- 1.3.2 复合电沉积研究进展22-24
- 1.3.3 复合电沉积机理24-26
- 1.3.4 影响复合电沉积的主要因素26-28
- 1.4 电沉积铬工艺28-30
- 1.4.1 电沉积铬发展及现状28
- 1.4.2 铬镀层的性能优点28-29
- 1.4.3 电沉积铬工艺镀液组成29
- 1.4.4 镀铬工艺的主要特点29-30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意义30-31
- 第2章 实验31-39
- 2.1 实验材料31-33
- 2.1.1 电沉积基底材料31
- 2.1.2 实验药品31-32
- 2.1.3 实验设备32-33
- 2.2 电沉积工艺装置示意图33-34
- 2.3 电沉积工艺流程34
- 2.4 工艺说明34-37
- 2.4.1 微粒预处理34-35
- 2.4.2 基体金属预处理35
- 2.4.3 复合电沉积镀液的配制35-36
- 2.4.4 电沉积铬镀液的配制36-37
- 2.5 试验方法37
- 2.5.1 正交试验37
- 2.5.2 单因素平行试验37
- 2.6 性能检测方法37-39
- 2.6.1 镀层硬度的测试37-38
- 2.6.2 镀层毛化粗糙度测试38
- 2.6.3 镀层平面及三维形貌观察38
- 2.6.4 镀层耐磨性能检测38
- 2.6.5 镀层组织结构XRD检测38-39
- 第3章 不同微粒体系镀层性能的实验结果与讨论39-56
- 3.1 Al_2O_3体系实验结果分析39-43
- 3.1.1 镀层硬度分析40-42
- 3.1.2 镀层粗糙度分析42-43
- 3.2 ZrO_2体系实验结果分析43-46
- 3.2.1 镀层硬度分析44-45
- 3.2.2 镀层粗糙度分析45-46
- 3.3 SiO_2体系实验结果分析46-50
- 3.3.1 镀层硬度分析48-49
- 3.3.2 镀层粗糙度分析49-50
- 3.4 不同微粒体系复合镀层比较50-54
- 3.4.1 复合镀层微观形貌50-53
- 3.4.2 不同微粒复合镀层的性能比较53-54
- 3.5 本章小结54-56
- 第4章 工艺参数对Ni-Al_2O_3复合镀层性能影响的研究56-77
- 4.1 PH值对试验结果影响分析58-60
- 4.1.1 pH对镀层硬度的影响分析58-59
- 4.1.2 pH对镀层粗糙度的影响分析59
- 4.1.3 pH对镀层耐磨性的影响分析59-60
- 4.2 电流密度对试验结果影响分析60-62
- 4.2.1 电流密度对镀层硬度的影响分析60-61
- 4.2.2 电流密度对镀层粗糙度的影响分析61
- 4.2.3 电流密度对镀层耐磨性的影响分析61-62
- 4.3 Al_2O_3微粒浓度对试验结果影响分析62-64
- 4.3.1 Al_2O_3微粒浓度对镀层硬度的影响分析62-63
- 4.3.2 Al_2O_3浓度对镀层粗糙度的影响分析63-64
- 4.3.3 Al_2O_3浓度对镀层耐磨性的影响分析64
- 4.4 温度对试验结果影响分析64-67
- 4.4.1 温度对镀层硬度的影响分析65
- 4.4.2 温度对镀层粗糙度的影响分析65-66
- 4.4.3 温度对镀层耐磨性的影响分析66-67
- 4.5 NiSO_4浓度对试验结果影响的分析67-69
- 4.5.1 NiSO_4浓度对镀层硬度的影响分析67-68
- 4.5.2 NiSO_4浓度对镀层粗糙度的影响分析68
- 4.5.3 NiSO_4浓度对镀层耐磨性的影响分析68-69
- 4.6 工艺参数优化与最佳工艺选取69-72
- 4.7 复合镀层XRD分析72
- 4.8 增强镀铬复合镀层微观及三维形貌72-74
- 4.8.1 Ni-Al_2O_3复合电沉积的与其增强镀铬前后对比73-74
- 4.8.2 增强镀铬后不同毛化程度对比74
- 4.9 本章小节74-77
- 结论77-78
- 参考文献78-8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82-83
- 致谢83-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海飞;祝郦伟;钱洲亥;;复合电沉积中共沉积过程的研究概况[J];电镀与涂饰;2013年03期
2 刘淑兰,覃奇贤,王爱梅,郭鹤桐;碳化硅微粒与铜复合电沉积过程模型试验[J];化工学报;1995年02期
3 杜克勤,覃奇贤,郭鹤桐;复合电沉积机理研究进展[J];电镀与精饰;1995年06期
4 赵乃勤,王玉林,周复刚;复合电沉积技术制备颗粒增强耐磨复合材料及其在汽车轴瓦中的应用展望[J];材料导报;2000年02期
5 杜克勤,陈慧光,李娟,程国伟;镍-聚四乙烯复合电沉积机理的研究[J];大连铁道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曹勇,梁志杰,谢凤宽,赵殿峰;摩擦喷射复合电沉积技术研究[J];表面技术;2004年03期
7 彭群家,马莒生;复合电沉积的研究及进展[J];电镀与环保;1998年06期
8 邓纶浩,郭忠诚,杨显万;复合电沉积RE-Ni-W-SiC-PTFE的研究[J];电镀与涂饰;1999年04期
9 何捍卫;黄冠;魏盈盈;李瑞迪;;复合电沉积制备石英管薄膜电阻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7年06期
10 杨自双;谭华;谭业发;张中威;董贵杨;;超声波在复合电沉积技术中的应用[J];电镀与涂饰;201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朝晖;黄因慧;田宗军;刘志东;陈劲松;;纳米陶瓷材料复合电沉积工艺的研究及发展现状[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第11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专辑[C];2005年
2 郭国才;;不锈钢镀层的研究现状[A];2005年上海市电镀与表面精饰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宏智;姚素薇;张卫国;杉山孝雄;;复合电沉积法制备Ni/SiC梯度镀层[A];2004年全国电子电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承昭;张国庆;傅李鹏;吴忠杰;;复合电沉积制备纳米TiO_2/泡沫镍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A];2009年全国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李国俊;郭洪霞;赵乃勤;刘兆年;张宏祥;王玉林;;(?)-Al_2O_(?)/Cu复合电沉积工艺的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分会第五届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年会论文集(二)[C];1994年
6 舒绪刚;何湘柱;黄慧民;傅维勤;;纳米ZrO_2/Cr复合电沉积工艺条件的研究[A];2007(第13届)全国电子电镀学术年会暨绿色电子制造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李卫东;杨磊;王志军;吕有才;;Ni-纳米TiO_2复合电沉积研究[A];2004年全国电子电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范云鹰;张英杰;杨显万;董鹏;闫磊;;ZFS共沉积促进剂在复合电沉积过程中的作用机理[A];2008年全国湿法冶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路学丽;马洁;姚忠科;刘辉;;(Ni-Mo-P)-ZrO_2纳米微粒复合电沉积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成旦红;苏永堂;张炜;曹铁华;;脉冲银-纳米SiO_2复合电沉积工艺研究[A];2005年上海市电镀与表面精饰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毕雅各;流场特性对电沉积Zn-SiO_2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2 王守兵;金属表面复合电沉积毛化工艺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6年
3 范晖;金属材料表层复合电沉积及激光强化工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83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68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