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双相复合钙钛矿高强度陶瓷中空纤维透氧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05:22

  本文关键词:双相复合钙钛矿高强度陶瓷中空纤维透氧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双相 陶瓷膜 中空纤维 机械强度


【摘要】:混合离子电子陶瓷透氧膜因其具有能耗低,安装方便,对氧具有100%选择性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关注,La0.6Sr0.4CoO3-δ(LSC)陶瓷中空纤维膜具有较高的透氧量,但是其机械强度较低,在1400℃烧结温度下仅为72.76MPa。本文针对如何提高LSC陶瓷膜的机械强度进行研究,采用向LSC陶瓷粉体中引入其他材料如不锈钢(SS),YSZ等进行陶瓷膜强化,探究这些材料的引入对LSC陶瓷膜性能的影响。不锈钢粉体作为烧结助剂加入到陶瓷粉体LSC中,采用相转化烧结技术制备La0.6Sr0.4CoO3-δ(LSC)-不锈钢(SS)复合陶瓷中空纤维膜,由于不锈钢的熔点较低,在高温烧结过程中会先于LSC发生熔化,熔化的不锈钢会填补部分LSC陶瓷膜中的孔隙,降低了LSC陶瓷膜的孔隙率,同时不锈钢由金属相转变成氧化物相体积发生膨胀,因此促使复合陶瓷膜致密化,所以LSC-SS复合陶瓷膜的机械强度得到提高,由于不锈钢氧化存在氧化铁等不透氧物质,因此在透氧量和机械强度之间存在着一个平衡,通过实验发现最适合的掺杂量为10%,与LSC陶瓷膜相比,其机械强度增加了80%,透氧量损失了18%。YSZ陶瓷膜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离子传导速率,因此,为了提高陶瓷膜的机械强度,YSZ粉体作为原始粉体加入到陶瓷粉体LSC中,同时用NMP和乙醇的混合溶液作为芯液制成内部开孔并仅有一层致密层(厚度为33 μ m)结构的的非对称LSC-YSZ双相复合陶瓷中空纤维膜,高温烧结之后,陶瓷相之间依然保持各自的相结构,此法增加了陶瓷膜的孔隙率,机械强度提高了2.27倍,由于存在较薄的致密层,厚度为33 μ m,因此透氧量明显增加,在1000℃,氩气吹扫气流速为60 mL/min的条件下,其透氧量达到了3.83 mL cm-2 min-1,在CO2吹扫气下透氧量稳定,可以长期使用。利用氧化铝陶瓷膜具有较强的机械强度采用传统的相转化烧结法将其制成多孔支撑层,用溶胶凝胶法配置LSC溶胶,使溶胶从氧化铝陶瓷膜内表面流到外表面,LSC溶胶填充氧化铝陶瓷膜的孔隙,高温烧结后得到致密的LSC-AL2O3复合陶瓷中空纤维膜,测试其性能可知,所制得的复合陶瓷膜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可达到352MPa,但其透氧量很低,不足0.1mL. cm-2.min-1,经过XRD测试可知高温烧结之后AL203与LSC发生反应,致使LSC相遭到破坏。因此,用该方法强化LSC陶瓷膜不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双相 陶瓷膜 中空纤维 机械强度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74.1;TQ051.89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26
  • 1.1 钙钛矿陶瓷透氧膜12-22
  • 1.1.1 钙钛矿陶瓷晶体结构12-13
  • 1.1.2 钙钛矿混合导体陶瓷透氧膜材料13-18
  • 1.1.3 钙钛矿陶瓷膜及透氧机理18-19
  • 1.1.4 中空纤维陶瓷透氧膜19-20
  • 1.1.5 陶瓷膜存在的问题20-22
  • 1.2 陶瓷膜的机械强度22-24
  • 1.2.1 陶瓷膜强度低的影响22
  • 1.2.2 提高陶瓷膜强度办法22-24
  • 1.3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24-26
  • 第二章 不锈钢掺杂强化La_(0.6)Sr_(0.4)CoO_(3-δ)陶瓷中空纤维膜26-44
  • 2.1 前言26-27
  • 2.2 实验部分27-31
  • 2.2.1 实验用品27-28
  • 2.2.2 LSC粉体的制备28
  • 2.2.3 LSC-SS复合陶瓷中空纤维膜的制备28-29
  • 2.2.4 LSC-SS复合陶瓷中空纤维膜的表征29-31
  • 2.2.5 透氧性能测试31
  • 2.3 结果与讨论31-42
  • 2.3.1 LSC-SS复合陶瓷膜的微观形貌31-34
  • 2.3.2 LSC-SS复合陶瓷膜的晶型结构34-36
  • 2.3.3 LSC-SS复合陶瓷膜的机械强度及孔隙率36-38
  • 2.3.4 LSC-SS复合陶瓷膜的膜密度和重量变化38-39
  • 2.3.5 LSC-SS复合陶瓷膜的透氧性能39-41
  • 2.3.6 LSC-SS复合陶瓷膜的稳定性41-42
  • 2.4 小结42-44
  • 第三章 LSC-YSZ双相复合陶瓷中空纤维膜44-54
  • 3.1 前言44-45
  • 3.2 实验部分45-47
  • 3.2.1 实验用品45-46
  • 3.2.2 LSC粉体的制备46
  • 3.2.3 LSC-YSZ双相复合陶瓷膜的制备46-47
  • 3.2.4 LSC-YSZ双相复合陶瓷膜的表征47
  • 3.2.5 LSC-YSZ双相复合陶瓷膜的透氧性能47
  • 3.3 结果与讨论47-52
  • 3.3.1 LSC-YSZ双相复合陶瓷膜的微观形貌47-48
  • 3.3.2 LSC-YSZ双相复合陶瓷膜的晶型结构48-49
  • 3.3.3 LSC-YSZ复合陶瓷膜的机械强度49-50
  • 3.3.4 LSC-YSZ双相复合陶瓷膜的孔隙率50
  • 3.3.5 LSC-YSZ双相复合陶瓷膜的透氧性能50-52
  • 3.3.6 LSC-YSZ双相复合陶瓷膜的稳定性52
  • 3.4 小结52-54
  • 第四章 La_(0.6)Sr_(0.4)CoO_(3-δ)(LSC)填充多孔AL_2O_3复合中空纤维膜54-60
  • 4.1 引言54-55
  • 4.2 实验部分55-56
  • 4.2.1 实验用品55
  • 4.2.2 LSC溶胶和AL_2O_3陶瓷膜的制备55
  • 4.2.3 LSC-AL_2O_3复合陶瓷膜的制备55-56
  • 4.2.4 LSC-AL_2O_3复合陶瓷膜的表征56
  • 4.3 结果与讨论56-59
  • 4.3.1 LSC-AL_2O_3复合陶瓷膜的微观形貌56-57
  • 4.3.2 LSC-AL_2O_3复合陶瓷膜的机械性能57
  • 4.3.3 LSC-AL_2O_3复合陶瓷膜的晶相结构57-58
  • 4.3.4 LSC-AL_2O_3复合陶瓷膜的透氧性能58-59
  • 4.4 小结59-60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0-62
  • 5.1 结论60
  • 5.2 展望60-62
  • 参考文献62-70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70-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空纤维淡化组件[J];浙江科技简报;1983年06期

2 陈雪英;;中空纤维在医学上的应用[J];国外纺织技术(化纤、染整、环境保护分册);1986年05期

3 李钟敏;粱汉东;;中空纤维在质谱和色谱中的应用[J];火炸药;1986年01期

4 ;传导红外光用的塑料中空纤维[J];特种合成纤维简报;1994年03期

5 ;中纺大研制成功“九孔高弹中空纤维”[J];广东化纤;1997年02期

6 衣卫京,肖红;中空纤维的技术现状和发展展望[J];合成纤维;2004年S1期

7 刘辅庭;;东丽有微孔的中空纤维[J];合成纤维;2006年01期

8 王薇;杜启云;;中空纤维复合膜[J];高分子通报;2007年05期

9 园丁;;中空纤维产业化示范工程进展顺利[J];污染防治技术;2009年01期

10 方大儒;张小珍;刘杏芹;刘卫;孟广耀;;中空纤维陶瓷膜的研制现状与应用前景[J];硅酸盐通报;2009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强;孙艳慧;赵素英;;中空纤维复合膜的结构参数估算及膜中阻力分布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2 张宇峰;王薇;孟建强;刘恩华;安树林;;聚酰胺/聚砜中空纤维复合膜及其应用研究[A];全国苦咸水淡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李佳;师彦平;;氧化物中空纤维微萃取管新型样品前处理材料的研究[A];西北地区第六届色谱学术报告会甘肃省第十一届色谱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铮;迟春亮;邹长生;;异型板纺制中空纤维反渗透膜[A];’2001全国工业用水与废水处理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暨水处理技术汇编[C];2001年

5 杨座国;侯智德;;中空纤维陶瓷膜制备工艺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吕晓龙;;新型复合中空纤维分离膜[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秦余春;李保安;;换热器用复合材料中空纤维的制备[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先锋;盛英峰;吕晓龙;;熔纺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及其结构性能[A];第十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论文汇编[C];2007年

9 戴猷元;;中空纤维膜萃取的传质特性及其过程强化[A];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武文娟;王湛;周,

本文编号:687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687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e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