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稀土掺杂硼酸盐荧光粉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03:06

  本文关键词:稀土掺杂硼酸盐荧光粉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硼酸盐 高温固相法 水热法 能量传递 光谱性质


【摘要】:硼酸盐材料由于其具有较大的电子带隙、较强的荧光强度、特殊光学损伤阈值等光学性质,是作为制备稀土掺杂荧光粉基质的比较理想的材料之一。论文主要利用高温固相法、水热法制备了几种稀土掺杂硼酸盐荧光粉,并对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水热条件对产物形貌以及发光性质的影响、不同形貌产物的形成机理、猝灭浓度等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内容有:1.以K+为电荷补偿剂,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Dy3+/Tb3+/Eu3+掺杂的KSr4(BO3)3荧光粉。实验结果表明:在KSr4(BO3)3基质中存在Dy3+→Tb3+、Dy3+→Eu3+能量传递过程,且能量传递机理都归因于偶极-偶极能量传递过程。随着Tb3+/Eu3+的浓度增加,能量传递效率分别达到60%/20%,且KSr4(BO3)3:0.005Dy3+,x Tb3+/y Eu3+系列荧光粉的发光颜色分别从Dy3+的蓝白色向Tb3+(绿色)/Eu3+(红色)的颜色过渡。其中,KSr4(BO3)3:0.005Dy3+,0.015Eu3+荧光粉的色坐标(0.334,0.351)与标准白光(0.33,0.33)非常接近。2.利用共沉淀法制备的均一Ln(OH)CO3(Ln=Y,Gd,Lu)亚微米胶体球与不同硼源(Na2B4O7·10H2O,Na BO2·4H2O,H3BO3)在水热条件下反应成功制备了不同形貌的Ln BO3(Ln=Y,Gd,Lu)。硼源的用量、溶剂的组成分别对产物的形貌有较大的影响。不同形貌的Ln BO3(Ln=Y,Gd,Lu)产物形成过程可分别归因于:溶解重结晶、Ostwald熟化、两步生长过程/初级粒子边缘的晶格张力或表面相互作用。不同形貌产物的几何外形、结晶度对它们发光性质有较大影响,且Eu3+/Tb3+在Ln BO3(Ln=Y,Gd,Lu)基质中都具有较高的猝灭浓度。3.利用Gd(OH)3纳米棒前驱体与不同硼源(H3BO3,Na2B4O7·10H2O,Na BO2·4H2O)之间的水热反应制备了不同形貌的Gd BO3。层饼状、花状、树叶状Gd BO3产物的形成分别经历了不同的生长过程:定向附着、溶解重结晶、定向生长。形貌和比表面积的不同导致了Eu3+掺杂的产物具有不同的发光强度:花状产物树叶状产物层饼状产物。且在花状产物中Eu3+具有较高的猝灭浓度,猝灭浓度为0.25。Gd BO3:0.25Eu3+的量子效率为14.3%,高于商用红色荧光粉Y2O3:Eu3+的量子效率(12.2%)。
【关键词】:硼酸盐 高温固相法 水热法 能量传递 光谱性质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422;TQ13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30
  • 1.1 引言10-11
  • 1.2 稀土发光材料11-17
  • 1.2.1 稀土发光材料概述11-12
  • 1.2.2 稀土发光材料发光原理12-13
  • 1.2.3 稀土发光材料分类13
  • 1.2.4 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13-17
  • 1.3 稀土发光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7-22
  • 1.3.1 制备颜色可调的荧光粉的研究现状17-19
  • 1.3.2 利用Ln(OH)CO_3前驱体制备镧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19-20
  • 1.3.3 控制水热条件制备不同形貌镧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20-22
  •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22-24
  • 参考文献24-30
  • 第2章 KSr_4(BO_3)_4:Dy~(3+)/Tb~(3+)/Eu~(3+)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30-47
  • 2.1 引言30-31
  • 2.2 实验部分31-32
  • 2.2.1 实验试剂及来源31
  • 2.2.2 主要仪器31-32
  • 2.2.3 实验方法32
  • 2.2.4 样品表征32
  • 2.3 KSr_4(BO_3)_4:Dy~(3+)/Tb~(3+)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32-38
  • 2.3.1 结果讨论32-38
  • 2.4 KSr_4(BO_3)_4:Dy~(3+)/Eu~(3+)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38-42
  • 2.4.1 结果与讨论38-42
  • 2.5 本章小结42-44
  • 参考文献44-47
  • 第3章 LnBO_3:Eu~(3+)/Tb~(3+)(Ln=Y, Gd, Lu)荧光粉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47-71
  • 3.1 引言47-48
  • 3.2 实验部分48-50
  • 3.2.1 实验试剂及来源48
  • 3.2.2 主要仪器48
  • 3.2.3 实验方法48-50
  • 3.2.4 样品表征50
  • 3.3 椭球状YBO_3:Ln~(3+)(Ln=Eu, Tb)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50-55
  • 3.3.1 结果讨论50-55
  • 3.4 纳米粒子自组装GdBO_3:Eu~(3+)的可控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55-60
  • 3.4.1 结果与讨论55-60
  • 3.5 LuBO3:Ln~(3+)(Ln=Eu, Tb)的可控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60-66
  • 3.5.1 结果与讨论60-66
  • 3.6 本章小结66-67
  • 参考文献67-71
  • 第4章 多层结构GdBO_3:Eu~(3+)荧光粉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71-85
  • 4.1 引言71
  • 4.2 实验部分71-73
  • 4.2.1 实验试剂及来源71-72
  • 4.2.2 主要仪器72
  • 4.2.3 实验方法72-73
  • 4.2.4 样品表征73
  • 4.3 结果讨论73-81
  • 4.4 本章小结81-82
  • 参考文献82-85
  • 第5章 结论85-8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86-89
  • 致谢89-9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能量转换晶态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性能”团队入选教育部2012年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J];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2 段敬来;;重离子径迹模板中钯纳米线的结晶性可控制备(英文)[J];IMP & HIRFL Annual Report;2009年00期

3 熊述元;;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实现纳米结构可控制备和组装[J];半导体信息;2006年05期

4 张雁;纪彦玲;王涛;靳彦欣;汪庐山;李再峰;;大尺度吸水膨胀微球的可控制备及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年05期

5 冯华君;唐芳琼;;新型纳米荧光及其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和表征[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6年06期

6 王玲燕;王春利;杜芳林;;二氧化硅/硅酸锰核壳微球的可控制备[J];中国科技论文;2012年09期

7 吕志;段雪;;阴离子层状材料的可控制备[J];催化学报;2008年09期

8 ;过程工程所溶剂萃取反胶团法可控制备纳米氟化扢获进展[J];硅酸盐通报;2013年05期

9 ;信息动态[J];炭素技术;2007年02期

10 封伟;;不同微结构聚二氧乙撑噻吩的可控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信息;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德;;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表征[A];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委会2011年年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超微颗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华锋;马全红;丁艺;夏强;郝晓帧;顾宁;;咪喹莫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可控制备及表征[A];2005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彭生杰;苟兴龙;张莉;陈军;;三元硫属化合物纳/微米结构的可控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无机与配位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李辉;党文辉;彭海琳;刘忠范;;拓扑绝缘体纳米薄片的可控制备与表征[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王一杰;阎云;黄建滨;;金属-有机复合的一维半导体微纳材料可控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程方益;陶占良;梁静;陈军;;锰系氧化物微纳结构可控制备与相关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罗迪帆;黄旭;江绍基;;微纳结构薄膜可控制备与光学特性研究[A];“广东省光学学会2013年学术交流大会”暨“粤港台光学界产学研合作交流大会”会议手册论文集[C];2013年

8 骆广生;兰文杰;徐建鸿;吕阳成;;粉体材料可控制备的研究进展[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杜乐;谭t,

本文编号:692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692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7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