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硫化钒纳米带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二硫化钒纳米带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二硫化钒 纳米带 第一性原理 磁性质 空位缺陷
【摘要】:二维材料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未来发展对集成电子系统轻便超薄、透明度高及灵活性好等要求。近十年来,除石墨烯以外,二维单层层状过渡金属硫族化物(TMDCs)材料以其优异的力学性质、电子性质和光学性质吸引了大家广泛的关注。但是,大多数二维TMDCs材料不具有本征磁性,而二硫化钒(VS2)作为新兴的二维层状无机材料,由于其具有本征磁性,可用于自旋电子学器件材料,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主要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的方法对二维单层VS2及一维不同宽度不同边界的二硫化钒纳米带进行模拟计算和理论研究,通过分析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磁矩变化来探究其电磁性质。其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单层二硫化钒的蜂窝状的三斜晶体(H-VS2)和中心蜂窝状的八面体晶系(T-VS2)两种晶格结构的稳定性,及其不同宽度一维纳米带的电子性质。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单层VS2虽然都表现为铁磁金属性,H型和T型VS2晶胞的总能随晶格常数(体积)的收缩或膨胀呈不同的抛物线变化,即在一定应力条件下,两种结构可以互相转换。H,T型VS2纳米带材料的电子性质也不同,其中扶椅形(armchair)和锯齿形(zigzag)边界的T-VS2纳米带都表现为金属性,且与纳米带的宽度无关,与其块体和单层的电子性质一样;不同宽度的H型zigzag边界VS2纳米带的电子性质也表现为金属性,而armchair边界的H-VS:纳米带既可能是金属、半金属性,又可能是半导体性的电学性质。2)我们研究了二硫化钒纳米带的磁性质随纳米带宽度的变化规律,及缺陷对VS2纳米带磁性的影响。在一维VS2纳米条带中,H型纳米带的总磁矩比T型纳米带要大,且磁性随着纳米条带宽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H型条带的磁性随着宽度增加线性增大,但T型条带出现磁性的震荡行为。此外,我们通过探究优化后纳米带内部键间间距变化关系来分析解释了磁矩变化规律。实验上,材料缺陷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理论上简单计算了硫缺陷的存在对纳米带磁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硫缺陷可以使纳米带由铁磁到反铁磁变化,或是使材料的磁性增加或减小,且不同位置的硫缺陷对纳米带的磁性影响也不相同。综上所述,本论文基于对VS2材料的计算,探究了材料的电子和磁性质,这对VS2材料将来在电子自旋器件方面的开发和应用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二硫化钒 纳米带 第一性原理 磁性质 空位缺陷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35.11;TB383.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2
- 1.1 研究背景介绍10-11
- 1.2 过渡金属二硫族化物的概述11-14
- 1.3 二硫化钒的结构、性质及应用14-21
- 1.3.1 少数层二硫化钒材料的制备14-17
- 1.3.2 二硫化钒的结构性质17-21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21-22
- 第二章 理论方法22-30
- 2.1 密度泛函理论基础22-25
- 2.2 密度泛函理论25-28
- 2.3 VASP软件包28-30
- 第三章 单层VS_2及其纳米带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研究30-39
- 3.1 单层VS_2薄膜稳定性和电磁性的研究30-33
- 3.1.1 计算方法30-31
- 3.1.2 结果讨论31-33
- 3.2 一维二硫化钒纳米条带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研究33-37
- 3.2.1 模型与理论方法33-35
- 3.2.2 结果与讨论35-37
- 3.3 小结37-39
- 第四章 一维二硫化钒纳米带的磁性质研究39-48
- 4.1 一维VS_2纳米带磁性的研究39-44
- 4.1.1 计算方法39-41
- 4.1.2 结果与讨论41-44
- 4.2 硫缺陷对二硫化钒纳米带磁矩的影响44-47
- 4.2.1 模型及理论方法44-46
- 4.2.2 结果与讨论46-47
- 4.3 小结47-48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8-50
- 5.1 论文总结48
- 5.2 展望48-50
- 致谢50-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51-52
- 参考文献(References)52-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颂东;曹小艳;王小波;石彪;汪金方;;掺银二氧化钛纳米带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J];材料工程;2009年10期
2 杨志雄;杨金新;刘琦;谢禹鑫;熊翔;欧阳方平;;扶手椅型二硫化钼纳米带的电子结构与边缘修饰[J];物理化学学报;2013年08期
3 ;留美中国专家发现并合成“纳米带”[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年02期
4 ;纳米带[J];新材料产业;2002年05期
5 杨枣;彭坤;袁缓;刘富生;胡爱平;;纳米带的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6年05期
6 ;石墨纳米带有望成半导体新材料[J];材料导报;2008年S2期
7 黄岚;张宇;郭志睿;顾宁;;半胱氨酸诱导金纳米带室温合成[J];科学通报;2008年20期
8 王卓华;;温和条件下碲纳米带的稳定性研究[J];建材世界;2009年04期
9 陈伟;付红兵;姚建年;;1,3-二苯基-2-吡唑啉纳米带的制备及其光波导性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宋玉哲;董佳敏;刘斌;王运福;李旭东;刘国汉;;硝酸诱导金纳米带的晶种法制备及光谱表征[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中军;李志儒;黄旭日;孙家钟;;氨基取代和锂掺杂纳米带导致大的静态第一超极化率[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杨冬;王非;翟雷应;梁建;马淑芳;许并社;;氮化镓纳米带的制备和表征[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3 王彦敏;堵国君;黄林勇;刘宏;王继扬;;单晶铋纳米带的制备与生长机制研究[A];中国晶体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刘宏;周伟家;赵振环;田健;王继扬;;二氧化钛纳米带表面异质结构:设计、制备和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08纳米晶体及其表征[C];2012年
5 王立峰;;单层石墨纳米带的中弯曲波的非局部弹性理论研究及分子动力学模拟[A];第十二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查文珂;何莉萍;;石墨烯纳米带掺杂球形磷酸铁锂的制备及性能[A];中国固态离子学暨电池材料青年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吕超;陈晓;靖波;;离子自组装制备有机荧光纳米带[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李英;马秀良;;ZnO纳米带的电子显微学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李英;徐舸;杨春娜;马秀良;;正交相SnO_2纳米带的电子显微学研究[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大鹏;王冠中;;氧化物半导体超晶格纳米带自组装生长和结构表征[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仁;纳米材料的新朋友“纳米带”[N];北京科技报;2001年
2 柏林记者 张兆军;我合成首例单晶碲化物纳米带[N];科技日报;2007年
3 黄敏;光能“拧弯”物体[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记者 李宏策 刘霞;新法制得高质量石墨烯纳米带[N];科技日报;2014年
5 张小军;留美中国专家发现并合成“纳米带”[N];大众科技报;2001年
6 李宏策;石墨烯纳米带生产新工艺开发成功[N];科技日报;2012年
7 郝钢;我国科学家合成世界首例单晶碲化物纳米带[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8 记者 刘霞;美首次“种”出石墨烯纳米带[N];科技日报;2013年
9 记者 张小军;发现并合成“纳米带”[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0 董映璧;新加坡用激光让硫化镉纳米带降温40℃[N];科技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玉玲;硅纳米带及氟饱和氮化铝纳米带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易均辉;钛基底上一维二氧化钛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许冠辰;化学气相沉积法控制合成低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衡伯军;Cu_2O和CuO纳微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兆国;拓扑绝缘体Bi_2Te_2Se纳米带的量子相干输运实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6 吴文志;类石墨烯二维材料及其纳米带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7 白慧;硼球烯B_(40)的化学修饰[D];山西大学;2015年
8 张小欧;新型低维材料电磁和输运性质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9 马玲;改性石墨烯储氢和气敏性质及硅纳米带掺杂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郑亚荣;基于廉价金属复合材料电催化剂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霞;稀土钙钛矿型氧化物纳米带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2 孙楠楠;钛碳二维结构的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曹杉杉;锂电池正极材料钒酸铵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4 陈洁;掺杂对锯齿型硅烯纳米带输运性质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5 徐龙;Ti原子吸附对锯齿型硅烯纳米带的电、磁和热电性质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6 姜彤彤;Au-Pd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龚乃良;稀土(Er~(3+),Yb~(3+))掺杂SnO_2纳米带的制备及气敏性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刘靖逸;卤氧化铋多级结构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张选梅;锯齿形硅烯纳米带电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10 李敏;单面氢化石墨烯的结构、能带调控以及二硫化钼纳米带的边缘功能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215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721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