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铝硼硅系低介电常数纤维玻璃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镁铝硼硅系低介电常数纤维玻璃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镁铝硼硅酸盐 结构 密度 介电常数 化学稳定性
【摘要】:低介电常数玻璃纤维是满足信号高速传递的高性能覆铜板的主要增强材料。目前,市场上的低介电常数玻璃纤维大都属于铝硼硅酸盐玻璃系统,且大都是发达国家研制出来的。国际玻纤巨头一直对中国实行产品垄断和技术封锁政策。本论文跳出常规的钙铝硼硅酸盐低介电玻璃纤维基础系统,在镁铝硼硅体系中探索适合低介电玻纤的组成,研究其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对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介电玻璃纤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常规的熔融淬冷法制备了SiO_2-B_2O_3-Al_2O_3-MgO玻璃,使用NMR、FTIR、DSC和XRD等测试手段,研究了组分变化对镁铝硼硅酸盐玻璃的结构的影响,并对玻璃密度、介电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进行了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镁铝硼硅酸盐玻璃的网络结构主要由[BO_3]、[BO_4]、[SiO_4]和[AlO_4]组成的,同时含有少量的[AlO_5]和[AlO_6]存在。B主要以[BO_3]的形式存在,Al主要以[AlO_4]的形式存在。随着SiO_2/B2O_3摩尔比的增大,网络中[SiO_4]的量逐渐增加,而[BO_3]的量逐渐减少,玻璃的失透温度范围呈现减小的趋势,失透上限温度逐渐增大,密度逐渐增大,但增大的速率有所减缓,耐酸失重比逐渐减小,耐碱失重比逐渐增大,介电常数逐渐增大,介电损耗出现极小值。随着B2O_3/MgO摩尔比的增大,网络中[BO_3]的量相对增多,玻璃的密度逐渐减小,耐酸失重比逐渐增大,耐碱失重比亦逐渐增大,介电常数逐渐降低,介电损耗逐渐增大。(2)BaO部分取代MgO后,镁铝硼硅酸盐玻璃的网络结构主要由[BO_3]、[AlO_4]、[SiO_4]和[BO_4]组成。随着系统中BaO取代量的增加,网络中[BO_4]的量先增多后减少,[AlO_4]的量逐渐增多,玻璃的网络结构更加完整;失透温度范围逐渐降低,当BaO的取代量增大至5 mol%时,样品的失透现象消失;随着系统中BaO取代量的增加,玻璃的转变温度Tg逐渐增大,ΔT随着BaO取代量的增大而增大,玻璃的析晶倾向变小了;密度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增加速率有明显的下降;耐酸失重比逐渐降低,耐碱失重比逐渐增大。
【关键词】:镁铝硼硅酸盐 结构 密度 介电常数 化学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7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玻璃纤维概述10-11
- 1.2 铝硼硅酸盐玻璃的研究现状11-14
- 1.3 低介电玻璃纤维的研究现状14-16
- 1.4 玻璃的介电性16-17
- 1.4.1 介电常数16
- 1.4.2 介电损耗16-17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17-20
- 第二章 实验过程及测试方法20-26
- 2.1 实验过程20-21
- 2.1.1 实验原料20
- 2.1.2 玻璃样品的熔制20-21
- 2.1.3 技术路线21
- 2.2 测试方法21-26
- 2.2.1 密度测试21-22
- 2.2.2 傅立叶转化红外光谱(IR)22
- 2.2.3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22
- 2.2.4 失透温度范围22-23
- 2.2.5 X射线衍射分析(XRD)23
- 2.2.6 魔角旋转核磁共振 (NMR)23
- 2.2.7 介电常数测试23
- 2.2.8 化学稳定性测试23-26
- 第三章 SiO_2-B_2O_3-Al2O_3-MgO玻璃的结构和性能26-60
- 3.1 实验方案26-28
- 3.2 (74-X)SiO_2-XB_2O_3-8Al_2O_3-18MgO的结构和性能28-35
- 3.2.1 玻璃的红外分析28-29
- 3.2.2 玻璃的失透分析29-31
- 3.2.3 玻璃的密度分析31-32
- 3.2.4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分析32-34
- 3.2.5 玻璃的介电性能34-35
- 3.3 (77-X)SiO_2-XB_2O_3-8Al_2O_3-15MgO的结构和性能35-41
- 3.3.1 玻璃的红外分析35-36
- 3.3.2 玻璃的失透分析36-37
- 3.3.3 玻璃的密度分析37-38
- 3.3.4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分析38-40
- 3.3.5 玻璃的介电性能分析40-41
- 3.4 (80-X)SiO_2-XB_2O_3-8Al_2O_3-12MgO的结构和性能41-49
- 3.4.1 玻璃的核磁共振分析41-43
- 3.4.2 玻璃的红外分析43-44
- 3.4.3 玻璃的失透分析44-45
- 3.4.4 玻璃的密度分析45-46
- 3.4.5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分析46-48
- 3.4.6 玻璃的介电性能分析48-49
- 3.5 (83-X)SiO_2-XB_2O_3-8Al_2O_3-9MgO的结构和性能49-54
- 3.5.1 玻璃的红外分析49-50
- 3.5.2 玻璃的密度分析50-51
- 3.5.3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分析51-53
- 3.5.4 玻璃的介电性能分析53-54
- 3.6 B2O_3/MgO对玻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54-58
- 3.6.1 玻璃的红外分析54-55
- 3.6.2 玻璃的密度分析55-56
- 3.6.3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分析56-57
- 3.6.4 玻璃的介电性能分析57-58
- 3.7 本章小结58-60
- 第四章 BaO取代MgO对玻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60-70
- 4.1 玻璃系统的基础配比60
- 4.2 玻璃的核磁共振(NMR)分析60-62
- 4.3 玻璃的红外光谱分析62-63
- 4.4 玻璃的DSC分析63-64
- 4.5 玻璃的失透分析64-65
- 4.6 玻璃的密度分析65-66
- 4.7 玻璃的化学稳定性分析66-68
- 4.8 本章小结68-70
- 第五章 结论70-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75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银起,吕凤英,王素霞;水溶性低介电常数溶剂及多项式回归在低浓度氟测定中的应用[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3年03期
2 李志进;陈奇;王德强;;低介电常数NaF-ZnO-P_2O_5-B_2O_3玻璃的研究[J];玻璃与搪瓷;2010年05期
3 袭锴,徐丹,贾叙东;低介电常数聚合物材料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4期
4 何志巍;;低介电常数硅基薄膜后处理的研究进展[J];绝缘材料;2010年03期
5 黄伟平;曾钫;赵建青;吴水珠;李树辉;;低介电常数高分子材料[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8年02期
6 潘慧珍;陈念尳;;胺型离子交换液中的混合离子集团[J];化学学报;1965年05期
7 吴兆丰,吴广明,姚兰芳,沈军,刘枫;低介电常数多孔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与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8 谭麟;赵建青;曾钫;刘述梅;;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制备的研究进展[J];石油化工;2008年07期
9 沈军;朱玉梅;林雪晶;吴广明;周斌;倪星元;姚兰芳;汪国庆;汪培庆;汪庆峰;牛锡贤;;低介电常数纳米氧化硅薄膜(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S2期
10 丁士进,张卫,王鹏飞,张剑云,刘志杰,王季陶;低介电常数含氟氧化硅薄膜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嗣男;沈困知;于莹莹;庞金辉;;新型含大体积侧基氟化聚芳醚类低介电常数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L:高性能树脂[C];2013年
2 张卫;王鹏飞;张庆全;丁士进;王季陶;;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淀积新型低介电常数SiCOF介质薄膜[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刘晓丽;杨海霞;杨士勇;;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L:高性能树脂[C];2013年
4 宁兆元;程珊华;叶超;辛煜;江美福;黄松;;低介电常数薄膜沉积和性质的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叶超;宁兆元;王婷婷;俞笑竹;;DMCPS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沉积SiCOH低介电常数薄膜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冯坚;张长瑞;王娟;杨大祥;;低介电常数纳米多孔氧化硅薄膜[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3年
7 张洪文;;低介电常数低介质损耗PCB基材[A];第十三届中国覆铜板技术·市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娟;张长瑞;冯坚;;低介电常数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研究[A];全国第三届溶胶—凝胶科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杨扬;赵超越;陈桥;吴刚;;具有“三明治”结构的超低介电膜[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陈义旺;聂华荣;康燕镗;;接枝聚合制备具有超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纳米复合物材料[A];2004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童枫;高、低介电常数材料急需开发[N];中国电子报;2001年
2 清华大学新型陶瓷材料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周济 王睿;LTCC助推元件集成化 功能模块研制是重点[N];中国电子报;2008年
3 赵艳秋 编译;CMP技术走到尽头了吗[N];中国电子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董锡杰;低介电常数材料微观结构及其对介电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聂王焰;POSS基低介电常数纳米多孔二氧化硅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杨春晓;超低介电常数SiOCH薄膜及其与扩散阻挡层相互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宦杰;低介电常数超材料在磁光隔离器中的应用[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2 袁伟伟;镁铝硼硅系低介电常数纤维玻璃的结构和性能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国权;多孔低介电常数氧化硅陶瓷材料的制备[D];浙江大学;2008年
4 赵军毅;低介电常数工艺集成电路的封装技术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贾红娟;低介电常数聚酰亚胺薄膜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6 章瑛;多孔低介电常数甲基硅倍半氧烷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梁钟媛;中低介电常数低温共烧陶瓷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8 张吉宏;等离子体干法刻蚀低介电常数绝缘材料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办法[D];复旦大学;2010年
9 付爽;多孔SiCOH低介电常数材料薄膜的制备与性能表征[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柳晓俊;一种硅基多孔薄膜的制备及其介电性能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23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723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