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新型吸附剂氨基修饰磁性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吸附性能

发布时间:2017-08-31 15:27

  本文关键词:新型吸附剂氨基修饰磁性氧化石墨烯的制备及吸附性能


  更多相关文章: 磁性氧化石墨烯 三乙烯四胺 吸附 重金属离子 离子型染料


【摘要】:针对重金属离子和染料的排放造成水环境的严重污染,本文采用吸附技术对重金属离子和染料进行快速分离,净化水体。并且制备一种改良后氧化石墨烯作为高效,易分离的吸附材料,以拓展吸附技术在水体净化中的应用。本研究首先采用恒温搅拌法将三乙烯四胺(TETA)修饰到GO表面,后采用水热法将磁性纳米粒子铁酸钴(Co Fe_2O_4)负载到GO片层上,成功制得便于分离的新型吸附材料——磁性三乙烯四胺氧化石墨烯(MTGO)。傅里叶红外变换(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GO通过化学键与TETA连结增加了吸附位点。扫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了MTGO的层状褶皱结构,同时证明了磁性铁酸钴纳米颗粒被成功引入,均匀分布于GO片层上。MTGO达到最佳吸附和磁性分离效果的组分(TETA,Co Fe_2O_4和GO)比例被确定。应用该比例的复合吸附剂MTGO在重金属离子Cr(Ⅵ)、Cu(Ⅱ)以及离子型染料分子酒石黄(TY)、亚甲基蓝(MB)的吸附中表现出比GO更高效的吸附性能并能多次循环使用。对于Cr(Ⅵ)当吸附条件pH为2.0,初始浓度为200 mg·L~(-1),吸附时间为2 h时,达到Cr(Ⅵ)吸附平衡;吸附循环5次后吸附量稳定在134.56 mg·g-1。对于Cu(Ⅱ),当pH=4.0,初始浓度为100 mg·L~(-1),吸附时间为2 h,达到Cu(Ⅱ)吸附平衡;吸附循环3次后吸附量稳定在201.46 mg·g-1;吸附Cr(Ⅵ)和Cu(Ⅱ)过程均符合拟二级反应动力学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的描述,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反应进行。由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拟合结果可知Cr(Ⅵ)的饱和吸附量为183.82 mg·g-1,Cu(Ⅱ)的饱和吸附量为245.09 mg·g-1。对于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理被推测为:MTGO主要通过静电引力对Cr(Ⅵ)进行吸附,在较低pH下MTGO可将吸附的Cr(Ⅵ)部分还原为Cr(Ⅲ);MTGO主要通过螯合作用对Cu(Ⅱ)进行吸附。另一方面对于染料分子TY,当pH=1.0时MTGO对TY的吸附效果较好,当初始浓度为200 mg·L~(-1),吸附时间为2.5 h时达到TY吸附平衡;对于MB,当pH=12.0时MTGO的吸附效果较好,初始浓度为200 mg·L~(-1),吸附时间为5 h达到MB吸附平衡;循环再生5次后TY和MB的吸附量分别稳定在118.65mg·g-1和111.76 mg·g-1;TY和MB的吸附过程均符合拟二级反应动力学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的描述,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反应进行,MTGO对TY和MB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57.23 mg·g-1和167.22 mg·g-1。
【关键词】:磁性氧化石墨烯 三乙烯四胺 吸附 重金属离子 离子型染料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27.11;TQ42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19
  • 1.1 课题研究背景12
  • 1.2 重金属及染料的污染12-14
  • 1.2.1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12-13
  • 1.2.2 重金属污染的处理技术13
  • 1.2.3 染料污染的来源及危害13-14
  • 1.2.4 染料污染的处理技术14
  • 1.3 吸附材料概述14-15
  • 1.3.1 吸附材料的分类14-15
  • 1.3.2 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15
  • 1.4 石墨烯吸附材料15-17
  • 1.4.1 石墨烯吸附材料的分类15-16
  • 1.4.2 石墨烯吸附材料的应用16-17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7-18
  • 1.6 本论文研究主要内容18-19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19-26
  •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19-20
  • 2.2 磁性三乙烯四胺氧化石墨烯吸附剂的制备20-22
  • 2.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20-21
  • 2.2.2 三乙烯四胺氧化石墨烯的制备21
  • 2.2.3 磁性三乙烯四胺氧化石墨烯的制备21-22
  • 2.3 磁性三乙烯四胺氧化石墨烯的表征22-23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22
  •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22-23
  •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23
  • 2.3.4 X-射线衍射23
  •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23
  • 2.4 重金属离子及离子型染料吸附性能试验23-24
  • 2.4.1 静态吸附实验23-24
  • 2.4.2 解吸及再生循环实验24
  • 2.4.3 重金属离子及离子型染料浓度测定24
  • 2.5 本章小结24-26
  • 第3章 复合吸附剂MTGO的表征26-33
  • 3.1 引言26
  • 3.2 复合吸附剂MTGO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及分析26-27
  • 3.3 复合吸附剂MTGO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及分析27
  • 3.4 复合吸附剂MTGO傅里叶变换红外表征及分析27-28
  • 3.5 复合吸附剂MTGO X-射线衍射表征及分析28-29
  • 3.6 复合吸附剂MTGO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29-31
  • 3.7 复合吸附剂MTGO分散性和磁分离效果31
  • 3.8 本章小结31-33
  • 第4章 复合吸附剂MTGO吸附重金属离子研究33-55
  • 4.1 引言33
  • 4.2 复合吸附剂MTGO吸附Cr(Ⅵ)33-46
  • 4.2.1 吸附剂组成对吸附性能影响33-36
  • 4.2.2 吸附条件对吸附性能影响36-38
  • 4.2.3 复合吸附剂的解吸与再生循环38-39
  • 4.2.4 复合吸附剂吸附行为及机理研究39-46
  • 4.3 复合吸附剂MTGO吸附Cu(Ⅱ)46-54
  • 4.3.1 吸附条件对吸附性能影响46-48
  • 4.3.2 复合吸附剂的解吸与再生循环48-49
  • 4.3.3 复合吸附剂吸附行为及机理研究49-54
  • 4.4 本章小结54-55
  • 第5章 复合吸附剂MTGO吸附离子型染料研究55-65
  • 5.1 引言55
  • 5.2 吸附条件对吸附性能影响55-58
  • 5.2.1 溶液pH对吸附性能影响55-57
  • 5.2.2 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影响57-58
  • 5.2.3 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影响58
  • 5.3 复合吸附剂的解吸与再生循环58-59
  • 5.4 复合吸附剂吸附行为研究59-64
  • 5.4.1 吸附动力学59-61
  • 5.4.2 吸附等温线61-62
  • 5.4.3 吸附热力学62-64
  • 5.5 本章小结64-65
  • 结论65-67
  • 参考文献67-7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3-74
  • 致谢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莹莹;张若芳;龙涛;徐兰英;;糖基修饰磁性材料制备及对芳香烃吸附性能的比较[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2 陈闽子;高凯莎;张家真;高丽华;李秋荣;;贝壳粉对铅(Ⅱ)吸附性能的研究[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3年03期

3 Γ.Γ.Копытов;由志鹏;;铝土矿和氧化铝吸附性能的研究[J];轻金属;1982年07期

4 尤隆渤,郭树才,聂恒锐;褐煤活化焦渣吸附性能的研究[J];大连工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5 王耐冬;陈义镛;江锦花;徐素君;;氨基呲啶树脂对铟的吸附性能及机理[J];化学试剂;1990年02期

6 相波,李义久,倪亚明;交联氨基淀粉的制备及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11期

7 陈俊涛;丁淑芳;白春华;徐岩;王会平;;焙烧对粉煤灰孔径分布及吸附性能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裘梅君;捔硅酸盐制备条件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J];原子能科学技术;1964年04期

9 何炳林,王林富;大孔膦酰胺树脂对硝酸铀酰吸附性能的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1987年06期

10 寇登民;王长凤;吕宪禹;云希勤;张经坤;;麦饭石对有机化合物吸附性能的研究[J];化学通报;198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振华;王鑫;贾亚可;;碱对粉煤灰的活化及吸附性能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2 徐文青;朱廷钰;匡俊艳;荆鹏飞;;粉煤灰物化性质对汞吸附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邓思维;康学军;;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几种微纳材料上吸附性能比较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王丰;黄龙;徐贤伦;;凹凸棒粘土对汞的吸附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方齐乐;陈宝梁;;碳纳米管对水中高氯酸根的吸附性能及作用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6 邱会东;唐黎琼;;棕榈树皮对废水中铅吸附性能的研究[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孙剑平;崔淑霞;胡俊生;班福忱;李慧星;;分子筛对甲醛分子吸附性能的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王琴会;王超展;卫引茂;;基于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新型螯合树脂制备及其吸附性能[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2012)会议手册[C];2012年

9 郑怀礼;孙秀萍;陈春艳;刘宏;王白雪;廖华;;二乙烯三胺乙基聚合物的合成及对重金属离子的捕集吸附性能[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朱润良;葛飞;Steve C Parker;;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有机粘土的吸附特征[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雪娇;一种新型MOF/氧化石墨复合材料及其对油气的吸附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林福文;卟啉化功能材料及其传感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周冬菊;PPS基功能纤维制备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4 TRAN LY TUONG(陈理想);有机粘土矿物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施伟;基于疏水性电荷诱导的扩张床吸附及抗体分离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6 洪林;碳材料孔隙吸附性能及突出煤孔隙特征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年

7 罗凡;低温等离子体改性碳材料吸附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尹先升;锆酸锂材料的设计、合成及高温CO_2吸附性能[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爽;锶、铯、铀在绵阳某地紫色土中的吸附性能及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10 郑红;新型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其对痕量元素和有机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振宇;氮掺杂碳材料的制备及其CO_2吸附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薛鸿霏;分子筛表面酸性调变及其对噻吩类含硫化合物吸附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世阳;新型载锆树脂的合成、表征及其对砷、氟吸附性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4 邱昆;章鱼吸盘高吸附性能研究及仿生吸盘设计[D];吉林大学;2016年

5 闫春秋;聚丙烯腈螯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探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龙湘南;双亚胺桥连有机介孔硅材料的合成及吸附性能[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6年

7 王倩倩;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对煤体理化性质及吸附性能的作用规律[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8 余颖;两种新型MOFs复合材料制备及其CO_2和水汽吸附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赵婷婷;氨基改性SBA-15的制备、表征及对Pb~(2+)吸附性能的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年

10 王越;弱酸性生物质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对镓的吸附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663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7663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e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