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二甲基硅氧烷渗透汽化膜的制备及对乙醇水溶液的分离研究
本文关键词:聚二甲基硅氧烷渗透汽化膜的制备及对乙醇水溶液的分离研究
【摘要】:以纤维素或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经发酵工艺生产乙醇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发酵工艺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如何用低成本的方法从发酵溶液中将乙醇提取出来。由于渗透汽化膜技术具有高选择性、高渗透通量、高分离效率等潜在优点,使其在乙醇提取方面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对于渗透汽化膜制备来说,研究较多的是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前驱体,经与多官能团交联剂反应后得到的硅橡胶分离膜。为了深入研究PDMS前驱体的分子量等因素对膜性能的影响,本文以正己烷为溶剂、正硅酸乙酯(TEOS)为交联剂、多种分子量(数均分子量为26.6 K、35.5 K、50.2K、71.7 K和110.4 K)的双端羟基型PDMS为交联前驱体、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D)为催化剂,在室温下制备出了30种PDMS膜。以甲苯为抽提剂对交联膜进行了抽提未交联组份的处理。研究了甲苯抽提、催化剂含量、交联剂含量等对PDMS膜的杨氏模量、水和乙醇的接触角、膜的溶胀性质的影响。还研究了膜在乙醇、水及其混合溶液中的渗透性能。实验发现前驱体的分子量和催化剂添加量的改变对抽提前后膜的拉伸模量影响较小。催化剂含量为3%时,随着交联剂含量的增加交联膜的杨氏模量增加。对于交联剂含量为3%和5%的膜,除了分子量为110.4 K的前驱体外,随着催化剂含量的增加膜的杨氏模量先增大后减小,杨氏模量在催化剂含量为3%时均有最大值。当交联剂为5%,以分子量为50.2 K的前驱体制备的膜具有最强的疏水性,其水接触角为140°。在催化剂含量为5%时,以分子量为110.4 K的前驱体制备的交联膜具有最好的亲乙醇性能,其乙醇接触角为25.5°。本论文对膜进行乙醇水分离性能的实验中发现,交联剂含量小的膜溶胀度大。在交联剂含量为3%、催化剂含量为5%时,由分子量为50.2K的前驱体制备的交联膜具有最大的乙醇溶胀度为2.9%。当交联剂含量少时膜的水通量较低。随着催化剂含量的增大乙醇的渗透通量先减小后增大。以分子量为26.6 K前驱体制备的膜具有最大的乙醇渗透通量,在催化剂含量为1%时膜片的渗透通量为1870 kg·m-2·h-1。在10%的乙醇水溶液中进行的渗透汽化实验表明,随着前驱体分子量的增大膜的渗透通量先增大再减小。在前驱体分子量为110.4 K时膜的渗透通量最大,为32 kg·m-2.h-1。膜的分离因子变化趋势与渗透通量的变化趋势相反。对于以前驱体分子量为50.2K制备的膜,分离因子有最大值为7.2。前驱体分子量对渗透分离因子(PSI)值的影响趋势与其对渗透通量的影响趋势相似。在催化剂含量为1%时,PSI值出现最大值,说明在此催化剂条件下的膜的分离性能最好。在前驱体分子量为35.5 K时,膜的乙醇/水分离性能最高。
【关键词】:渗透汽化 膜 聚二甲基硅氧烷 乙醇/水溶液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28.8;TQ223.1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2
- 1.1 引言9-14
- 1.1.1 燃料乙醇的发展10-12
- 1.1.2 燃料乙醇生产技术12-14
- 1.2 渗透汽化分离技术14-16
- 1.2.1 渗透汽化分离技术介绍14
- 1.2.2 渗透汽化分离的基本原理14-15
- 1.2.3 渗透汽化在燃料乙醇生产中的应用15-16
- 1.3 优先透醇膜的简介16-20
- 1.3.1 有机高分子膜18-19
- 1.3.2 无机膜19-20
- 1.3.3 有机无机复合膜20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20-22
- 2 PDMS渗透汽化膜的制备及基本性能的研究22-37
- 2.1 实验内容22
-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22-23
- 2.3 PDMS膜的制备23-24
- 2.4 力学性能测试24-25
- 2.5 接触角测试25
- 2.6 结果与讨论25-36
- 2.6.1 PDMS膜的力学拉伸性能25-31
- 2.6.2 PDMS膜的接触角31-36
- 2.7 本章小结36-37
- 3 渗透汽化膜的乙醇水分离研究37-52
- 3.1 实验内容37
- 3.2 渗透汽化膜的溶胀37-38
- 3.3 渗透汽化膜实验38-39
- 3.3.1 渗透汽化装置38-39
- 3.3.2 膜的渗透汽化性能测试39
- 3.3.3 渗透汽化膜的性能39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39-51
- 3.4.1 溶胀度的分析39-43
- 3.4.2 乙醇和水的渗透汽化分析43-49
- 3.4.3 乙醇/水溶液的渗透汽化分析49-51
- 3.5 本章小结51-52
-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7-58
- 致谢58-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宾兵,李继定,陈翠仙;渗透汽化膜传递理论研究的进展[J];水处理技术;2000年05期
2 蒋晓钧,施艳荞,陈观文;有机液优先透过渗透汽化膜[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0年02期
3 韩宾兵;“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专题“渗透汽化透水膜及其过程关键技术开发”通过验收[J];膜科学与技术;2001年02期
4 阎建民,陈观文;渗透汽化脱水技术及其在酯化工业中的应用[J];现代化工;2001年08期
5 阎建民,陈观文;渗透汽化-蒸馏-酯化反应耦合过程动力学[J];膜科学与技术;2002年05期
6 陈翠仙;李继定;潘健;张庆武;;我国渗透汽化技术的工业化应用[J];膜科学与技术;2007年05期
7 张晓颖;邓新华;孙元;;有机液优先透过渗透汽化膜的应用发展[J];材料导报;2007年10期
8 李增文;;优先透有机物渗透汽化膜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22期
9 由涛;陈龙祥;张庆文;张继民;洪厚胜;;渗透汽化方法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年01期
10 罗建泉;伊守亮;苏仪;陈向荣;苏志国;万印华;;渗透汽化法从丙酮-丁醇-乙醇中分离浓缩丁醇[J];化学工程;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翠仙;李继定;潘健;林阳政;;渗透汽化研究的新进展[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继定;陈翠仙;张庆武;吴晨;;渗透汽化膜技术及其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A];第4届全国医药行业膜分离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继定;陈剑;叶宏;王鼎;林阳政;陈翠仙;;渗透汽化节能膜技术及其在石化领域中应用[A];2006年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马晓华;许振良;袁海宽;;渗透汽化耦合酯化反应精馏研究新进展[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吴光;黄素哲;陈翠仙;李继定;;渗透汽化膜技术在我国的工业化应用[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6 叶宏;李继定;曾楚怡;陈剑;林阳政;陈翠仙;;渗透汽化膜技术及其在石化领域中应用[A];膜分离技术在石油和化工行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继定;陈剑;林阳政;陈翠仙;;渗透汽化膜分离技术应用研究[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新磊;李砚硕;朱广奇;班宇杰;彭媛;金花;刘杰;杨维慎;;金属有机骨架渗透汽化膜[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白露;曲萍;高源;张力平;俞月;田维乾;;纳米纤维素改性渗透汽化膜材料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1 木材及生物质资源高效增值利用与木材安全论文集[C];2009年
10 叶宏;冯旭东;梁海燕;王静;张晶晶;于群;;渗透汽化有机膜分离异构体混合物的研究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舟;渗透汽化制膜技术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06年
2 实习记者 胡齐明;跨越四分之一世纪的“膜”界探寻[N];新清华;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宏乾;自主膜技术:挑战传统分离极限[N];中国化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平;渗透汽化醇水分离膜的研制与过程机理分析[D];浙江大学;2013年
2 梁斌;脱盐渗透汽化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李杰;亲水/疏水分离膜的自组装及优先透醇膜的放大制备[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白云翔;共聚物渗透汽化膜的制备、结构及分离水中微量有机物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马晓华;催化与渗透汽化双功能膜制备及其反应精馏过程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6 张林;烃(醚)—甲醇体系渗透汽化膜及其传质与集成分离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李琴;天然高分子材料在渗透汽化膜分离己内酰胺—水体系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09年
8 曹绪芝;新型亲水性聚合物—陶瓷渗透汽化复合膜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刘琨;渗透汽化技术分离醋酸正丁酯粗产品中的微量水及其废水中的有机物[D];广西大学;2005年
10 董永全;醇脱水中空纤维渗透汽化膜及组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姬凌云;聚二甲基硅氧烷/改性ZSM-5渗透汽化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丁川;渗透汽化—两级冷凝回收高纯度糠醛及吸附扩散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欠之;催化—渗透汽化双功能膜的制备及其在乙酸乙酯合成中的应用[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4 刘春雨;基于大环化合物的新型交联改性渗透汽化膜构建及其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5 李婷;不对称静电场强化渗透汽化过程[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6 刘妍;用于甲醇/碳酸二甲酯分离的中空纤维渗透汽化膜的制备[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7 韩颖;渗透汽化强化油酸与乙醇酯化反应[D];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
8 张晚秋;聚二甲基硅氧烷渗透汽化膜的制备及对乙醇水溶液的分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9 吴桐;热交联高稳定性芳烃/烷烃渗透汽化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10 黄元明;渗透汽化膜组件的模拟与设计及其级联计算软件的开发[D];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78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778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