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修饰石墨烯基钙钛矿的制备及氧还原催化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Ag修饰石墨烯基钙钛矿的制备及氧还原催化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Ag 钙钛矿 石墨烯 ORR OER 双功能催化剂
【摘要】:金属-空气电池由于具有能量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点是当前电池研究领域中的焦点。但是缺乏具有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催化剂一直是限制其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钙钛矿因具备催化活性高、耐氧化、碱性溶液中稳定等优点,通常被用来替代贵金属催化剂。因此,将钙钛矿与石墨烯复合后并用Ag修饰形成三元复合催化剂材料,改善电极的三相传输性能,提高其导电性,并产生新颖的协同效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两步合成法成功制备了Ag修饰的石墨烯基纳米钙钛矿复合粉体催化剂。采用XRD、SEM、XPS等技术研究所合成催化剂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使用旋转圆盘电极技术,测试了合成催化剂材料的氧还原反应(ORR)和析氧反应(OER)电催化性能;并将三元复合催化剂材料作为金属锌-空气电池的空气电极,用恒流放电仪测试电池的放电性能及循环稳定性。SEM、XRD及XPS测试结果表明,钙钛矿与石墨烯复合并没有改变其钙钛矿结构,石墨烯作为支撑材料形成一种良好导电网络,Ag是以金属单质的形式存在,并且当B位元素是Ni时为特殊的层状钙钛矿结构。通过电化学表征手段确定了空气电极的最佳工艺条件,并确定复合材料中Ag的最佳含量为2 wt%,进而发现2wt%Ag/La2NiO4-RGO催化剂材料作为金属锌-空气电池的双效氧电极,对氧气还原与氧气析出都表现出了较高的催化活性,且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说明2wt%Ag/La2NiO4-RGO是一种优异的双功能催化剂材料。
【关键词】:Ag 钙钛矿 石墨烯 ORR OER 双功能催化剂
【学位授予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1.41;O643.3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2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0-11
- 1.2 锌-空气电池及氧电极简介11-14
- 1.2.1 锌空气电池的结构和原理11-12
- 1.2.2 空气电极12
- 1.2.3 氧还原反应12-14
- 1.3 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研究现状14-15
- 1.3.1 贵金属14
- 1.3.2 金属有机螯合物14-15
- 1.3.3 金属氧化物15
- 1.4 钙钛矿型电催化剂的研究15-18
- 1.4.1 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简介16
- 1.4.2 钙钛矿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16-17
- 1.4.3 钙钛矿型催化剂在氧电极中的应用17-18
- 1.5 氧还原电催化剂性能优化方法18-20
- 1.5.1 与石墨烯复合18-19
- 1.5.2 用贵金属修饰19-20
- 1.5.3 对复合纳米材料进行掺杂20
-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20-22
- 第2章 实验方法22-32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22-24
- 2.1.1 实验材料及化学试剂22-23
- 2.1.2 主要仪器23-24
- 2.2 Ag修饰的石墨烯基钙钛矿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24-26
- 2.2.1 石墨烯的制备24
- 2.2.2 石墨烯基纳米钙钛矿复合粉体的制备24-25
- 2.2.3 Ag修饰的方法25-26
- 2.3 乙炔黑载体的预处理26-27
- 2.4 催化剂形貌表征、物相分析和结构表征27-28
- 2.4.1 FE-SEM分析27
- 2.4.2 TEM分析27
- 2.4.3 AFM分析27-28
- 2.4.4 X-射线衍射分析28
- 2.4.5 XPS分析28
- 2.5 催化剂电催化性能评价28-32
- 2.5.1 三电极ORR电催化性能评价28-30
- 2.5.2 单电池测试30-31
- 2.5.3 双效氧电极的电化学性能31-32
- 第3章 Ag/La MnO_3-RGO三元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氧还原催化性能32-56
- 3.1 Ag/La Mn O_3-RGO三元催化剂的表征32-42
- 3.1.1 XRD分析32-34
- 3.1.2 AFM及SEM分析34-35
- 3.1.3 TEM分析35-36
- 3.1.4 XPS分析36-37
- 3.1.5 单电池放电性能测试37-38
- 3.1.6 氧还原性能测试38-42
- 3.2 2wt%Ag/La_(0.6)Ca_(0.4)Mn O_3-RGO三元催化剂的表征42-53
- 3.2.1 XRD分析43
- 3.2.2 EDS及高分辨分析43-44
- 3.2.3 XPS分析44-46
- 3.2.4 单电池性能测试46-48
- 3.2.5 氧还原性能测试48-52
- 3.2.6 2 wt%Ag/La_(0.6)Ca_(0.4)Mn O_3-RGO催化剂的氧反应机理探讨52-53
- 3.3 本章小结53-56
- 第4章 钙钛矿双功能氧电极2wt%Ag/La MO_3-RGO (M=Fe, Co, Cr, Ni, Mn)的初步研究56-66
- 4.1 2 wt%Ag/La MO_3-RGO(M=Fe, Co, Cr, Ni, Mn)的XRD表征56-57
- 4.2 2 wt%Ag/La_2NiO_4-RGO的XPS分析57-59
- 4.3 放电曲线分析59
- 4.4 ORR极化曲线分析59-62
- 4.5 OER极化曲线分析62-63
- 4.6 充放电性能分析63-64
- 4.7 本章小结64-66
- 结论66-68
- 参考文献68-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74-76
- 致谢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平,郁祖湛,姚文华;氧化还原循环对Ag/γ-吡啶甲酸体系表面增强喇曼散射效应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3期
2 黄天荃,刘新民,鲍培谛,伍铁桥,周仲璧,刘世贵;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包涵体在Ag胶中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2年04期
3 宋庆平;丁纯梅;;壳聚糖Ag微球配合物抑菌性能的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4 臧泠,刘春艳,任新民;阴离子吸附对Ag溶胶光学性质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影响[J];化学学报;1994年06期
5 安然;用Ag/4A分子筛脱除天然气中汞[J];工业催化;1995年03期
6 王晨;魏子章;吕永康;邢斌;王贵昌;;苯乙烯在Ag(111)和Ag(110)表面环氧化反应结构敏感性的理论研究(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3年04期
7 董永平,黄碧霞,岳军;Ag~+在照相明胶不同分子量组分中的分布[J];化学物理学报;2003年01期
8 胡金山;王欢;刘利;崔文权;梁英华;;高效Ag@ AgBr等离子体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可见光活性研究[J];分子催化;2013年05期
9 杨剑瑜,胡望宇;Ag低指数表面非谐效应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年11期
10 李东芹,黄碧霞,岳军,周涛;明胶与Ag~+相互作用的XPS研究[J];感光科学与光化学;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斌;陶涛;刘前前;黄伟;游效曾;;线性和V型噻吩基-2-三氮唑桥连配体的Ag配合物的固体电导率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牟德海;闫世平;舒永红;宋海青;;~(110m)Ag在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上的吸附和解吸[A];全国放射性流出物和环境监测与评价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曹靖;谢华;马成海;郭端燕;尚可霞;刘家成;;新型三氮唑类Ag配合物的自组装结构[A];全国第十四届大环化学暨第六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C];2008年
4 蒋昌忠;;Ag和Ni离子注入石英玻璃形成纳米晶体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贾淑果;刘平;任凤章;田保红;郑茂盛;周根树;;微量Ag对Cu-Cr合金时效性能的影响[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6 李群祥;杨金龙;李永庆;汪克林;;C_(60)在Ag(111)表面的STM图像理论模拟[A];第五届全国STM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黄俭根;王银锋;李佳;周光培;;Ag(Ⅰ)、Cu(Ⅰ)氮氧自由基配合物铁磁性偶合作用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朱超;张远芳;;Ag功能性混合溶胶薄膜的抗红外隔热性能[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9 赵东林;郑重;李霞;;Ag纳米粒子及Ag纳米线在碳纳米管上的沉积和填充[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10 范丽恒;王珂;倪忠斌;刘晓亚;陈明清;;特殊形态微球原位固载Ag纳米粒子[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姚丽艳;哈航集团与美国AG公司签订合作协议[N];中国航空报;2005年
2 张小巍;哈航集团与美国AG公司合作结硕果[N];中国航空报;2006年
3 吴静淼;携手香格里拉及AG 嘉里建设重启天津项目[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春杰;Ag纳米粒子与溶致液晶构建无机/有机杂合体的分子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陈亚杰;Ag(Au)纳米粒子在分级结构氧化物半导体上的沉积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李尚禹;PAN纳米纤维膜及其载Ag复合物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王丽娜;Ag掺杂ZnO薄膜及纳米结构的Raman特性[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户芳;ZnO纳米棒/GaN异质结的生长及其Ag掺杂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蔡华;Ag~+型配位树脂的制备及对FK506分离纯化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3 石丽娜;Ag修饰石墨烯基钙钛矿的制备及氧还原催化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4 霍华杰;Ag助剂对铁基费托催化剂相变及催化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5 郑雪姣;AG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激励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6 杨菊华;吡啶基膦配体与Ag(Ⅰ)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7 王旭恒;不同载体负载聚苯胺吸附还原银离子(Ag~+)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8 孙超;复合纳米晶Au-M_xSe(M=Cu,Ag)的水相“模板”法制备与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9 游维顺;AG公司生产和运输综合成本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10 智丽丽;Ag原子和水分子吸附在二氧化硅团簇上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78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778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