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剂对聚砜超滤膜的微细结构及亲水性能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添加剂对聚砜超滤膜的微细结构及亲水性能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聚砜超滤膜 共混改性 聚乙烯吡咯烷酮 聚乙二醇 氯化锂 纤维素
【摘要】:工业上常用聚砜树脂作超滤材料,但聚砜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聚砜超滤膜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抗污性差,膜寿命短的问题。本文以聚砜膜为研究对象,以改善聚砜膜的亲水性为主要研究任务,并对多种铸膜液配方下制得的膜进行测试及模糊数学分析,从而找出综合性能最好的膜。论文从研究不同的添加剂对制得的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出发,在理论上解释了添加剂对膜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为制成渗透性好、抗污性强以及亲水性好的聚砜超滤膜提供了理论指导。本研究通过改变PSF铸膜液的配比,添加不同种类的添加剂(聚乙二醇PEG、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不同分子量的PEG以及混合添加剂纤维素/Li Cl、PVP/Li Cl),改变添加剂的浓度,得到不同结构与性能的超滤膜。并通过膜的水通量测试、接触角测试、平均孔径测试、污染指数测试、平衡水含量测试及对膜进行电镜扫描等实验,来表征膜的亲水性、水通量、孔径分布、抗污性、膜形貌特征。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到高通量、抗污性好的亲水膜。研究结果表明:随PVP-K30含量的增加,膜的接触角从79.13°降至71.21°,膜的接触角与PVP添加量负相关。膜的平均孔径逐渐增大,当其含量为8%时,平均孔径增至21nm,此时通量最高达到231.4 L/(m2·h),截留率最低。用模糊数学分析得:用PVP-K30作为聚砜膜的添加剂,其含量为8%时制得的膜在水通量,亲水性,截留能力上表现出的综合性能最好。随着PEG含量及分子量大小的增加,膜的接触角随着加入的PEG大分子含量的增加,膜表面的接触角变小。PEG的加入会影响膜的平均孔径大小,而且总体上膜的孔径大小与PEG含量及PEG的分子量大小的增加呈现正相关。在此变化范围内,膜的水通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与此同时膜的截留率呈下降趋势。用模糊数学分析得:当用PEG-400作为添加剂时,其含量为10%时制得的膜表现出的综合性能最好。当用PEG-2000作为聚砜膜的添加剂,含量为10%时制得的膜综合性能最好。当用PEG-6000作为添加剂,其含量为6%时制得的膜综合性能最好。当用PEG-20000作为添加剂,其含量为6%时制得的膜综合性能最好。当PVP-K30含量为6%,随第二添加剂LiCl浓度的逐渐增加,膜的接触角逐渐减小,LiCl含量为3%时,水通量最大达到223.2 L/(m2·h)。用模糊数学分析得:PVP-K30含量为6%时,改变第二添加剂LiCl,当LiCl含量为5%时制得的膜综合性能最好。LiCl含量为3%,随第二添加剂纤维素含量的增加,膜的接触角由73.71°降低至65.23°。膜的水通量从189.3 L/(m2·h)升高至402.6 L/(m2·h),截留率下降。用模糊数学分析得:当LiCl含量为3%,改变第二添加剂纤维素含量时,纤维素含量为2%制得的膜综合性能最好。
【关键词】:聚砜超滤膜 共混改性 聚乙烯吡咯烷酮 聚乙二醇 氯化锂 纤维素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51.89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1
- 1.1 膜分离技术简介10-14
- 1.1.1 膜分离的发展史10-11
- 1.1.2 膜分离过程11
- 1.1.3 膜的制备11-12
- 1.1.4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12-14
- 1.2 超滤概述14-15
- 1.2.1 超滤的基本理论14-15
- 1.2.2 超滤膜性能表征15
- 1.3 聚砜膜材料15-20
- 1.3.1 聚砜的合成16
- 1.3.2 聚砜的性能及应用16-17
- 1.3.3 聚砜超滤膜的成膜机理17-18
- 1.3.4 聚砜超滤膜的研究现状18-20
-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20-21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1-28
- 2.1 实验的设计思路21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21-22
- 2.2.1 实验材料21
- 2.2.2 实验仪器21-22
- 2.3 PSF膜的制备过程22-24
- 2.3.1 PVP为添加剂聚砜膜的制备22
- 2.3.2 PEG为添加剂聚砜膜的制备22
- 2.3.3 两种添加剂PVP、LiCl聚砜膜的制备22
- 2.3.4 两种添加剂LiCl、纤维素聚砜膜的制备22-24
- 2.4 水通量测试24
- 2.5 接触角测试24-25
- 2.6 平衡水含量测试25-26
- 2.7 平均孔径测试26
- 2.8 膜的截留测试26-27
- 2.9 膜的污染指数测试27
- 2.10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膜的表观结构27-28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28-50
- 3.1 水通量测试结果分析28-31
- 3.2 接触角测试结果与分析31-34
- 3.3 平衡水含量测试结果与分析34-37
- 3.4 平均孔径及截留率测试结果分析37-40
- 3.5 膜的染指数测试结果与分析40-41
- 3.6 膜的形貌分析41-44
- 3.7 用模糊数学分析法对各膜的综合性能分析44-50
-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50-52
- 4.1 主要结论50-51
- 4.2 展望51-52
- 参考文献52-5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9-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聚砜应用开发前景广阔[J];精细化工;2000年04期
2 张银钟;胡孝勇;陈耀;;聚砜及其老化性能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09期
3 刘丽;周杰;高停;肖长发;;聚砜酰胺研究新进展[J];功能材料;2011年S5期
4 关秀珍;;聚砜酰胺树脂的研制[J];合成纤维工业;1981年05期
5 ;聚砜[J];塑料;1973年05期
6 С.Л.ЛИБИНА;;新型聚砜[J];绝缘材料通讯;1972年04期
7 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七○届工农兵学员聚砜科研小组;聚砜热稳定性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社会版);1974年S1期
8 区永和;;杂质铁对聚砜热稳定性的影响[J];广州化工;1981年02期
9 陈祥俭;;聚砜在国防工业上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1984年08期
10 张胜辉;;聚砜材料的新用途[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9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邓志国;李敬明;;聚砜的加速老化效应分析[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2 叶震;李晖;陈兆安;贺高红;吴鸣;陈勇;邓麦村;;丙烯/丙烷在聚砜/磺化聚砜离子交换膜内渗透行为的研究[A];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3 曹圳;李潇飞;李晶;黄小军;徐志康;;聚砜超滤膜的制备及结构性能调控[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刚;张展;李鹏;于运花;刘海洋;张慎;杨小平;;聚砜纳米纤维增韧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5 黄震;钱继英;王保华;王燕;胡运敏;谢红利;;聚砜-ZMS-5分子筛复合膜的渗透性能[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6 张阳;王湛;纪树兰;姚士仲;张涵;;聚砜-硅橡胶富氧膜的制备及底膜的选择[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倩;吕志凤;战风涛;于韶华;李彩红;;聚砜型油品抗静电剂的合成及其抗静电性能评价[A];中国石油学会第六届石油炼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雪芬;赵s,
本文编号:790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790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