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碳纤维增强磷酸镁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18:13

  本文关键词:碳纤维增强磷酸镁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磷酸镁水泥砂浆(MPCM) 碳纤维 韧性 力学性能 预处理


【摘要】:改善磷酸镁水泥砂浆(MPCM)的韧性有利于促进其在混凝土结构加固和修复领域的应用。为了增强MPCM的韧性,对比研究了未处理和硝酸预处理碳纤维对MPCM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碳纤维增韧MPCM的机制。结果表明,当碳纤维质量掺量为0.4%时,MPCM 7d抗折强度增大44.5%;3~6mm碳纤维有利于提高MPCM的抗压强度,而6~10mm碳纤维更有利于提高MPCM的抗折强度;未处理碳纤维与磷酸镁水泥(MPC)水化产物之间为物理作用,碳纤维未能充分发挥增韧效果;在40~60℃、浓度68%的硝酸中浸泡30~60min有利于改善碳纤维与MPC水化产物的界面粘结,使预处理后的碳纤维和MPC水化产物产生嵌合作用,显著增强了MPCM的力学性能和韧性。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磷酸镁水泥砂浆(MPCM) 碳纤维 韧性 力学性能 预处理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2039) 重庆市科委应用开发计划重点项目(cstc2013yykfB50001)
【分类号】:TQ177.62
【正文快照】: 3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京211100)0引言磷酸镁水泥(MPC)具有凝结硬化快、早期强度高、体积稳定性好、粘结性能好等优点,在混凝土结构加固、混凝土路面修补以及有毒与核废料固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研究与应用前景[1-4]。MPC的主要水化产物六水磷酸铵镁晶体以共价键和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波;赵海燕;任思宇;;高温固相法合成无水磷酸镁实验研究[J];无机盐工业;2010年03期

2 赖振宇;钱觉时;卢忠远;李倩;邹秋林;;不同温度处理对磷酸镁水泥性能的影响[J];功能材料;2012年15期

3 汪宏涛;钱觉时;王建国;;磷酸镁水泥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5年12期

4 杨学芬;马新蕊;赵海燕;曾波;;食品级磷酸镁中氧化镁含量的返滴定分析法[J];云南化工;2009年01期

5 王二强;王冬;刘兴华;;磷酸镁水泥缓凝剂的研究[J];混凝土;2012年09期

6 毛敏;王智;贾兴文;;磷酸镁水泥耐水性能改善的研究[J];非金属矿;2012年06期

7 孙道胜;孙鹏;王爱国;许炜;;磷酸镁水泥的研究与发展前景[J];材料导报;2013年09期

8 沈梅英;制造无定形磷酸镁的方法(文摘)[J];化学世界;1956年07期

9 黄煜镔;王润泽;余帆;周静静;;磷酸镁水泥的聚合物改性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7期

10 姜洪义,张联盟;磷酸镁水泥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凯;李东旭;;化学结合磷酸镁水泥的制备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汪宏涛;曹巨辉;黄志讲;杨铁军;;新型磷酸镁水泥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侯磊;李金洪;;超快硬磷酸镁水泥的制备与性能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伊海赫;李东旭;;磷酸镁水泥研究进展[A];第五届全国商品砂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5th NCCM)[C];2013年

5 刘凯;李东旭;;新型化学结合磷酸镁水泥的制备和性能[A];商品砂浆的科学与技术[C];2011年

6 马保国;王景然;;不同环境条件磷酸镁水泥对硝酸铅的固化[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瞿成举;金属基材料表面磷酸镁水泥涂层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2 纪方;磷酸镁混凝土的配制及高温性能实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

3 石军兵;重金属离子对磷酸镁水泥水化的影响及其赋存状态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吴洲;碳纤维增韧磷酸镁水泥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崔棚;磷酸镁水泥及其纤维复合材料补强性能研究[D];深圳大学;2015年

6 毛敏;磷酸镁水泥耐水性机理与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黄义雄;磷酸镁水泥的粉煤灰改性与修补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唐浩;磷酸镁水泥体系中钢筋锈蚀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93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793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a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