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阴极过渡金属碳基催化剂设计与制备
本文关键词:燃料电池阴极过渡金属碳基催化剂设计与制备
更多相关文章: DFT MnO_x Co团簇 氧还原反应 氮掺杂石墨烯
【摘要】:燃料电池作为近年来最受关注的洁净能源装置,具有能源转化率高,产物无污染等优势,是未来通信设备及交通设备的首选能源转化装置。然而阴极催化剂Pt的使用严重制约着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进程。目前实验研究的过渡金属碳基催化剂在性能上已经接近商品化Pt/C,但催化剂的选择多采用穷举法,没有合适的筛选依据。本论文提出以理论计算催化剂表面氧吸附能作为筛选依据,选取吸附能接近Pt的催化剂,实验上选择性合成筛选的催化剂,并进行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ORR)性能的测定。测试数据表明,筛选的催化剂拥有良好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及抗甲醇性能均优于商品化的Pt/C。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理论计算多种金属氧化物与氧原子的吸附能,数据显示Mn304的氧吸附能为-3.92 eV接近铂的-4.21 eV。选取多孔性木耳作为碳源,50%硝酸锰为金属添加物,控制锰盐含量及热解温度合成系列Mn3O4@AC催化剂。XRD物性表征显示Mn3O4@AC-1.25-800含有10-20 nm四方晶型Mn304纳米颗粒。电化学测定该催化剂的起始氧还原电位为-0.09 V (vs. Ag/AgCl),半波电位-0.20 V (vs. Ag/AgCl),接近商业化的Pt/C (-0.147 V).采用i-t曲线来表征Mn3O4@AC的稳定性,测定时间为2400s,Mn3O4@AC电流密度衰减12%,对照组商品化Pt/C衰减17%,稳定性和抗甲醇性能均优于商品化Pt/C。(2)对金属团簇的吸附能计算显示,钴团簇氧吸附能为-3.96 eV与铂(-4.2l eV)相近。实验合成ZIF-67作为Co源,与碳纳米管进行耦合,调节升温程序制备出一系列碳纳米管表面附着立方晶型的Co团簇的多孔Co@N-MWCNT催化剂。电化学测定显示,催化剂ORR起始氧还原电位为-0.03 V (vs. Ag/AgCl),半波电位-0.15 V(vs. Ag/AgCl),催化性能接近商品化Pt/C (-0.147 V).采用i-t法测定了该催化剂在-0.4 V (vs. Ag/AgCl)下经过2400s后电流密度的变化,Co@N-MWCNT电流密度仅衰减9%,对应的商品化Pt/C衰减17%,稳定性和抗甲醇性能均优于商品化Pt/C。(3)碳基氮掺杂石墨烯(Nitrogen-doped Graphene, NDG)作为ORR催化剂载体,本身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电池中。本章构造吡啶氮、吡咯氮、石墨化氮三种典型氮掺杂石墨烯模型,通过理论计算模型表面碘分子的吸附解离过程,发现碘在氮掺杂石墨烯表面的反应机理,并在机理的基础上确定催化效果最优的氮掺杂石墨烯模型:吡啶氮含量3%,石墨化氮含量4%,计算结果与文献实验数据吻合。
【关键词】:DFT MnO_x Co团簇 氧还原反应 氮掺杂石墨烯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TM91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1
- 1 文献综述11-27
- 1.1 燃料电池简介11-12
- 1.2 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机理12-13
- 1.3 Pt金属催化剂13-15
- 1.4 非Pt金属催化剂15-18
- 1.4.1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15-16
- 1.4.2 金属团簇催化剂16-17
- 1.4.3 金属-氮-碳催化剂17-18
- 1.5 碳基催化剂18-20
- 1.6 碳基催化剂在其他新能源电池中的应用20
- 1.7 密度泛函理论在电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20-25
- 1.7.1 密度泛函理论20-21
- 1.7.2 密度泛函相关软件介绍21-22
- 1.7.3 密度泛函理论在电催化领域的应用22-25
- 1.8 本论文的工作思路和主要内容25-27
- 2 Mn_3O_4@AC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及氧还原性能研究27-44
- 2.1 金属氧化物表面氧原子吸附能理论计算27-29
- 2.2 实验29-30
-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29-30
- 2.2.2 Mn_3O_4@AC催化剂的制备30
- 2.3 催化剂测试与表征30-33
- 2.3.1 X-射线衍射技术30-31
-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31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31-32
- 2.3.4 工作电极的制备32
- 2.3.5 循环伏安曲线的测试32
- 2.3.6 线性扫描曲线的测试32
- 2.3.7 计时电流曲线的测试32-33
- 2.4 Mn_3O_4@AC催化剂的物性表征33-36
- 2.4.1 结构表征33-34
- 2.4.2 表面结构表征34-36
- 2.4.3 形貌表征36
- 2.5 Mn_3O_4@AC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测试36-43
- 2.5.1 Mn_3O_4@AC催化剂ORR活性测试36-39
- 2.5.2 Mn_3O_4@AC催化剂转移电子数测试39-41
- 2.5.3 Mn_3O_4@AC催化剂稳定性测试41-42
- 2.5.4 Mn_3O_4@AC催化剂抗甲醇性能测试42-43
- 2.6 本章小结43-44
- 3 Co@N-MWCNT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及氧还原性能研究44-59
- 3.1 金属团簇表面氧原子吸附能理论计算44-45
- 3.2 实验45-46
-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45-46
- 3.2.2 Co@N-C与Co@N-MWCNT催化剂的制备46
- 3.3 催化剂测试与表征46-47
- 3.3.1 X-射线衍射技术46
- 3.3.2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46
- 3.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46
- 3.3.4 工作电极的制备46
- 3.3.5 循环伏安曲线的测试46
- 3.3.6 线性扫描曲线的测试46-47
- 3.3.7 计时电流曲线的测试47
- 3.4 Co@N-C与Co@N-MWCNT催化剂的物性表征47-51
- 3.4.1 ZIF-67 XRD表征47
- 3.4.2 结构表征47-48
- 3.4.3 表面结构表征48-50
- 3.4.4 形貌表征50-51
- 3.5 Co@N-MWCNT催化剂电化学性能测试51-58
- 3.5.1 Co@N-MWCNT催化剂ORR活性测试52-55
- 3.5.2 Co@N-MWCNT催化剂转移电子数测试55-56
- 3.5.3 Co@N-MWCNT催化剂稳定性测试56-57
- 3.5.4 Co@N-MWCNT催化剂抗甲醇性能测试57-58
- 3.6 本章小结58-59
- 4 氮掺杂石墨烯表面碘还原反应机理研究59-69
- 4.1 模型设计与计算方法59-60
- 4.2 氮掺杂石墨烯表面碘还原反应的机理60-66
- 4.2.1 碘还原反应60-61
- 4.2.2 反应速控步61-66
- 4.3 氮掺杂石墨烯优化模型设计与计算66-67
- 4.4 氮掺杂石墨烯模型氮核磁理论计算67-68
- 4.5 本章小结68-69
- 结论69-70
- 参考文献70-7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78-79
- 致谢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惠娟,陈泽智;车用尾气催化剂催化特性的模拟[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0年05期
2 陈泽智,陶建幸,龚惠娟;车用尾气催化剂工作性能的模拟与分析方法[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1年Z1期
3 王嵩;毛东森;吴贵升;郭晓明;卢冠忠;;铜/氧化锆催化剂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08年06期
4 赵海;张德祥;高晋生;;稀土掺杂铁锰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煤炭转化;2011年04期
5 ;轻油制氢烧结型催化剂降低煅烧温度和催化剂中镍含量初步研究[J];胜利石油化工;1976年03期
6 秦永宁;烃类水蒸汽转化制氢催化剂初步设计[J];天津大学学报;1978年02期
7 南化公司研究院二室钒催化剂组;美国进口硫酸钒催化剂剖析报告[J];硫酸工业;1979年02期
8 刘金香;高秀英;;热重法用于天然气蒸汽转化催化剂的筛选和还原条件的考察[J];石油化工;1980年07期
9 杨孔章;刘传朴;;氢气脉冲色谱法测定催化剂中镍表面积[J];石油化工;1980年10期
10 李树本;;多组份钼酸盐催化剂丙烯氨氧化性能的研究[J];石油化工;198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鹏;徐显明;郁向民;李方伟;裴皓天;李影辉;;天然气二段蒸汽转化催化剂的分析表征[A];第四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汪国军;吴粮华;陈欣;谢在库;;丙烯腈新型催化剂研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郑俊娴;王远洋;;相催化剂微粒聚集分维特征的模拟研究[A];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晓奇;李速延;;变换催化剂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A];第2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鸿喜;吴君璧;宋美婷;李海涛;亢丽娜;赵永祥;;水热条件下Ni/La_2O_3-SiO_2-Al_2O_3催化剂结构演变[A];第十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欧阳平;姚金华;陈国需;李华峰;;摩擦催化反应中机械摩擦作用对催化剂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智;黄海兵;张新莉;甄洪鹏;义建军;黄启谷;杨万泰;张明革;高克京;李红明;;高活性TiCl_4/SiO_2/AlEt_3催化剂淤浆聚合制备宽峰分布聚乙烯[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杨述芳;陶若虹;徐树元;任宏俊;;催化剂的壁厚设计与寿命管理[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9 韩哲;张冬菊;李国平;武剑;刘成卜;;Ziegler-Natta催化剂下α-烯烃聚合反应中若干问题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洪景萍;;山梨醇和钌助剂添加对二氧化硅担载钴基催化剂结构及其费托合成性能影响的原位表征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覃泽文;催化剂助氢气轻松储存[N];中国能源报;2009年
2 仇国贤;原位晶化催化剂降物耗能耗[N];中国化工报;2009年
3 特约记者 张晓君 萧兵;科技创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N];中国石油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功兵;液相苯部分加氢制环己烯新型钌催化剂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刘洋;基于POC和SCR技术降低车用柴油机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伍士国;基于CTAB辅助制备的FeMnTiO_x催化剂NH_3-SCR脱硝的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4 曹朋;丁腈橡胶溶液加氢催化剂的制备及活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5 王芬芬;纤维素催化转化制备乳酸[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秋麟;钛基催化剂催化降解氯苯和二VA英的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7 郭跃萍;电沉积制备非晶态Co基薄膜催化剂硼氢化钠制氢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8 汤常金;固相法制备金属氧化物催化材料及其消除CO、NO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孙传智;TiO_2基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在环境催化中应用的基础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杜玮辰;负载型加氢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志敏;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镍基和钴基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马茹瑰;CO_2加氢合成甲醇Cu-ZnO-ZrO_2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何贞泉;Cu/γ-Al_2O_3催化剂对HCN的催化水解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陈新怡;超临界甲醇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催化转移加氢液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陈雅;M41S及SBA-15介孔分子筛固载硅钨酸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6 李博;过渡金属复合物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加氢反应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邢婉贞;硅烷偶联剂改性硅胶催化双氧水的Baeyer-Villiger反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8 郭瑜;负载型铁基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张信莉;Mn改性γ-Fe_2O_3催化剂低温SCR脱硝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孙帅帅;CuO/CeO_2的浸渍法制备及其催化CO氧化性能[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882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882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