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分低热值气体在双层多孔介质中的燃烧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多组分低热值气体在双层多孔介质中的燃烧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双层多孔介质 多组分低热值气体 温度特性 稳燃范围 污染物排放 多孔介质材料特性
【摘要】:多孔介质燃烧技术由于其独特的热量回流机制,具有燃烧速率高、污染排放量低、负荷调节范围广等特点,是清洁利用和处理低热值气体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结合实验和数值模拟对三种典型多组分低热值气体在双层多孔介质中燃烧特性进行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试验研究多组分低热值气体在双层多孔介质中的贫燃特性。搭建双层多孔介质燃烧实验系统,试验研究高炉煤气、生物质气化气、垃圾填埋气三种典型低热值气体在贫燃(φ=0.60-0.75)工况下的温度分布特性、稳定燃烧工况范围、以及污染物排放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入口流速的增大,火焰稳定位置向下游移动。在实验当量比范围内,高炉煤气最大稳燃上限为24 cm/s,生物质气化气最大稳燃上限为50 cm/s。垃圾填埋气稳燃范围为14~30 cm/s。低热值气体稳燃极限受其热值与成分的影响。在实验工况范围内,高炉煤气的最大CO排放量达到303 mg/m3,垃圾填埋气的CO排放量均低于15 mg/m3,三种预混气体在双层多孔介质中的NOx排放量均在2.67 mg/m3以下。(2)数值模拟多组分低热值气体在双层多孔介质中的贫燃燃烧。以CFD商业软件FLUENT 6.3为平台,基于实验室搭建的双层多孔介质燃烧器,采用详细化学反应机理和一维双温模型,模拟高炉煤气、生物质气化气、垃圾填埋气在特定工况(φ=0.60, vin=0.20 m/s)下的燃烧。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反应不同预混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温度分布规律和污染物排放规律。三种低热值气体的反应区位置不同。燃烧反应中,羟基(OH)与氧原子(O)是最为活跃的基团,且可燃气体与羟基反应的速率大于与氧原子反应的速率。NO是燃烧产物中最主要的NOx气体,NO2与N2O含量均很低,质量浓度低于1 mg/Nm3。(3)双层多孔介质材料选择对多组分低热值气体燃烧的影响。基于第3章建立的多孔介质燃烧模型,针对上游层、下游层多孔材料的导热系数和对流换热系数进行变参数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多孔材料导热系数对预混气体温度特性的影响与反应区位置有关。若预混气体反应区位于燃烧器交界面上游,则改变上游层的导热系数对温度特性影响更大,若反应区位于下游,则改变下游层的导热系数影响更大。所用工况中,改变上游层多孔材料的导热系数对CO排放影响最为明显。三种低热值气体中,高炉煤气的CO排放对上游层导热系数变化最敏感。
【关键词】:双层多孔介质 多组分低热值气体 温度特性 稳燃范围 污染物排放 多孔介质材料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38.4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符号表15-17
- 1 绪论17-24
- 1.1 课题背景17-19
- 1.1.1 能源与环境现状17-18
- 1.1.2 低热值气体燃料18-19
- 1.2 多孔介质燃烧技术19-23
- 1.2.1 多孔介质燃烧的特点19-22
- 1.2.2 双层多孔介质结构22-23
- 1.3 本章小结23-24
- 2 双层多孔介质研究现状与本文研究内容24-37
- 2.1 双层多孔介质燃烧特性24-29
- 2.1.1 辐射效率25-27
- 2.1.2 温度特性27
- 2.1.3 稳燃范围27-28
- 2.1.4 污染物排放特性28-29
- 2.2 燃料成分对双层多孔介质燃烧的影响29-32
- 2.2.1 单一稀释气体添加的影响30-32
- 2.2.2 多孔介质合成气燃烧特性32
- 2.3 材料选择对双层多孔介质燃烧的影响32-34
- 2.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34-37
- 3 低热值气体在双层多孔介质中贫燃特性研究37-52
- 3.1 引言37
- 3.2 实验装置与方法37-40
- 3.2.1 实验装置37-40
- 3.2.2 实验步骤40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40-50
- 3.3.1 预实验40-43
- 3.3.2 温度特性43-45
- 3.3.3 稳燃范围45-48
- 3.3.4 污染物排放48-50
- 3.4 本章小结50-52
- 4 多组分气体多孔介质燃烧数值模拟52-66
- 4.1 引言52
- 4.2 多孔介质燃烧数学模型52-56
- 4.2.1 简化假设与控制方程53-56
- 4.2.2 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及算法56
- 4.3 计算结果与讨论56-64
- 4.3.1 温度特性56-58
- 4.3.2 组分分布58-60
- 4.3.3 化学动力学特性60-62
- 4.3.4 CO与NO_x排放62-64
- 4.4 本章小结64-66
- 5 双层多孔介质燃烧器材料参数选择的影响66-74
- 5.1 引言66
- 5.2 计算工况66-67
- 5.3 计算结果与讨论67-72
- 5.3.1 双层多孔介质材料选择对温度特性的影响67-70
- 5.3.2 双层多孔介质材料选择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70-72
- 5.4 本章小结72-74
- 6 全文总结74-77
- 6.1 主要结论74-75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75
- 6.3 未来工作展望75-77
- 参考文献77-84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亨,张锡文,何枫;论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2 张伟;郭平;邓生辉;;多孔介质中油气藏流体相态研究进展[J];断块油气田;2005年06期
3 褚金华,程乐鸣,王恩宇,邢守祥,骆仲泱,岑可法;预混天然气在多孔介质燃烧器中的燃烧与传热[J];燃料化学学报;2005年02期
4 郑阳;廖传华;黄振仁;;基于毛细理论的含湿多孔介质内水分迁移过程[J];干燥技术与设备;2005年03期
5 郑阳;廖传华;黄振仁;;含湿多孔介质的干燥特性[J];机电信息;2006年04期
6 范科飞;王景阳;廖传华;;含湿多孔介质的干燥特性[J];干燥技术与设备;2006年02期
7 刘志峰;赵刚;刘正锋;张有为;王晓宏;;逾渗多孔介质对固体颗粒吸附过程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7年06期
8 刘志峰;赵刚;张有为;刘正锋;李柯;王晓宏;;固体颗粒在逾渗多孔介质中的吸附特性[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9 王景灏;李菊香;;流体层流横掠多孔介质中等温平板的边界层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李坚;宋正昶;刘方;;瓦斯在多孔介质燃烧器中燃烧排放物实验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胥蕊娜;姜培学;赵陈儒;黄寓理;;流体在微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韦昌富;;多孔介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特邀报告[C];2007年
3 黄拳章;郑小平;姚振汉;;含液多孔介质力学问题的边界元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饶文涛;李本文;;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工业应用数值模拟研究[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郁伯铭;员美娟;;多孔介质中流体流动的分形分析[A];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郭尚平;于大森;吴万娣;;生物脏器多孔介质的孔径分布和比面[A];全国第一届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81年
7 刘志峰;赵刚;张有为;刘正锋;李柯;王晓宏;;固体颗粒在逾渗多孔介质中的吸附特性[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吴金随;尹尚先;;颗粒堆积型多孔介质内孔喉模型的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黄拳章;郑小平;姚振汉;;用边界元法模拟含液多孔介质的等效力学行为[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王建省;王晓纯;;具有流固热耦合影响的可变形多孔介质动态物质面分界特征[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刘相东;多孔介质干燥理论与应用并行[N];中国化工报;2007年
2 饶文涛;多孔介质燃烧新技术及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3 饶文涛;新一代燃烧技术——多孔介质燃烧[N];中国冶金报;2009年
,本文编号:932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932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