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黏度对微通道中颗粒分离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流体黏度对微通道中颗粒分离的影响
【摘要】:目前,微流体颗粒分离研究大多使用低黏度的去离子水作为基液,未考虑流体黏度对颗粒分离的影响。现实中广泛存在高黏度流体中的颗粒分离,如机械状态监测时需要对润滑油中的磨损颗粒进行分离。本文利用双边带有对称尖角结构的微通道,对不同黏度流体中的颗粒分离进行实验研究,发现流体黏度较低时,大颗粒受到的动量改变而引发的惯性力占优,向微通道的中心位置运动;小颗粒受到的惯性升力占优,向微通道两侧的平衡位置运动,最终实现不同尺寸颗粒的分离,分离效率约达100%。当流体黏度较高时,流体对颗粒的拖曳作用增强,显著影响颗粒在微通道中的侧向迁移行为,颗粒分离效率降低至71.5%。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于微流体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馥莉食品装备工程与科学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Department
【关键词】: 流体黏度 颗粒分离 尖角结构 微通道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1476127,No.5112860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No.xjj2016010,No.xjj2014114) 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立项课题
【分类号】:TQ028
【正文快照】: 0引言微流体颗粒分离技术具有样本需求量少、处理 法,如电泳I21、介电泳[31、磁泳w、声泳和光泳[6]时间短、效率高和精度高等优点,在生物医学、食品 等,是利用外加力场使不同尺寸的颗粒受到不同的科学及临床医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w。根 外场作用力而实现分离,颗粒分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学一;李胜华;;微通道壁面刻蚀孔缺陷对通道内部流场的影响(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09年06期
2 卢鹏;潘艳秋;俞路;韩新民;公发全;刘万发;桑凤亭;;固体激光微通道冷却器内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4年05期
3 吴玮;王丽军;李希;;T形微通道结构中的流体混合规律[J];化工学报;2011年05期
4 马友光;季喜燕;朱春英;;深宽比对微通道内气液二相流空隙率的影响[J];化学工程;2010年11期
5 王凯;吕阳成;秦康;骆广生;;双T型微通道内气液液三相分散规律[J];化工学报;2013年02期
6 杨亮;邵亮亮;张春路;;外绕微通道冷凝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仿真与优化[J];制冷学报;2014年01期
7 魏丽娟;朱春英;付涛涛;马友光;;T型微通道内液滴尺寸的实验测定与关联[J];化工学报;2013年02期
8 杨立秋;赵玉潮;陈光文;;微通道内铜离子反萃取过程[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2年04期
9 白璐;朱春英;付涛涛;马友光;;并行微通道内气液相分配规律[J];化工学报;2014年01期
10 束瑛;;微通道冷板导热性优化设计[J];电子机械工程;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乐军;陈光文;袁权;;微通道反应器内气-液传质行为[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卢玉涛;微通道内气—液两相分散与传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2 曹彬;微通道反应器的传递和反应特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刘江疆;基于微通道内表面张力控制和驱动的分析新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品;聚焦型微通道内多相流动的模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魏丽娟;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体力学行为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3 阎冀丰;蛇形微通道内带催化反应边界的弹状流动及加氢反应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李春芳;微通道内伴有化学反应气—液两相流与传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5 王佳男;微通道中液液两相流动与混合过程的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13年
6 梁灵威;甲醇重整制氢A型微通道反应器流场优化与传热传质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7 白璐;并行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与传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张玉相;2-T型微通道内气泡生成和破碎特性可视化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唐静;微通道内液滴流的形成及传质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10 肖琦;T型微通道气泡生成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43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943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