铈稳定氧化锆上转换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铈稳定氧化锆上转换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上转换 铈稳定氧化锆 反向共沉淀法 铒钬铥镱
【摘要】:近年来,通过上转换的方式而获得的发光几乎覆盖了从红外、可见到紫外的全部波段,上转换材料和器件已经在激光、通信、能源、医疗、催化和军事等领域得到应用。在众多的氧化物基质上转换材料中,氧化锆因其具有较好的化学和物理性能,以及较低的声子能量(470 cm-1),近年来在发光材料领域被广泛的研究。然而在实际应用和研究中发现以ZrO_2为主要成分的材料在合成温度和使用温度不同时会因温度的变化发生单斜相、四方相、立方相的相互转变,使其物相变得很不稳定。为了克服氧化锆基上转换材料性能不稳定的缺点和提高其发光效率,我们选择掺杂15 mol%Ce~(4+)的ZrO_2得到铈稳定氧化锆(Cerium-stabilized zirconia,此后记为15CSZ)做为上转换材料基质,采用反向共沉淀法来制备了不同浓度激活剂铒、钬、铥和镱单双掺粉体,研究了稳定剂加入前后对材料物相以及发光性能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了合成温度和稀土离子掺杂浓度对试样物相和发光性能的影响,详细阐述了可能的发光机理。获得了一种物相稳定的铈稳定氧化锆基高效上转换荧光粉体,同时也开辟了一种通过调整基质结构来提高上转换材料猝灭浓度从而提高其发光效率的新思路(例如在铒掺杂体系里猝灭浓度可高达10 mol%)。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不同浓度的稳定剂Ce~(4+)对ZrO_2物相的影响,可以确定Ce~(4+)能在较宽的范围内与ZrO_2形成固溶体得到稳定的四方相,并且较适宜的Ce~(4+)稳定剂浓度为15 mol%。同时,在稳定剂加入后对材料的上转换发光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2)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合成温度下的试样可以看到煅烧温度对试样的物相和上转换发光性能有重要的影响。在三个不同的合成温度下(600℃、900℃、1200℃),试样的物相均为相同的立方相或四方相,但是较高的合成温度更有利于促进晶粒的生长、晶型的发育和上转换发光。(3)在980 nm的红外激光激发下,铒单掺及铒镱双掺铈稳定氧化锆体系试样主要以绿光(520~570 nm)和红光(630~690 nm)上转换发射为主。在铒镱低浓度时,试样以绿光发射为主,高浓度时以红光发射为主。钬单掺及钬镱双掺铈稳定氧化锆体系试样主要以绿光(520~570 nm)、红光(630~690 nm)和红外光(757 nm左右)上转换发射为主,在钬掺杂体系中,随着Ho~(3+)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整体上转换发光强度逐渐降低,这主要是由于较高浓度的Ho~(3+)离子之间发生了团聚作用,阻碍了上转换发光。铥单掺及铥镱双掺铈稳定氧化锆体系试样主要以蓝光(460~500 nm)、绿光(530~560 nm)、红光(650~700 nm)和红外光(800 nm左右)上转换发射为主,在铥体系中试样的整体发光较弱,同时在较低的掺杂浓度便发生了浓度猝灭。通过调节激活剂掺杂离子的浓度可实现不同颜色的光强度的连续变化。敏化剂Yb~(3+)的加入使得双掺试样的上转换发光强度比单掺试样有了显著的提高。(4)在上转换的机理方面,单掺试样的上转换主要涉及基态吸收(GSA)、激发态吸收(ESA)和交叉弛豫(CR)和多声子无辐射弛豫等过程;双掺试样的上转换主要涉及能量传递(ET)和反向能量(EBT)等过程,这些作用导致了上转换发光强度显著受激活剂离子和敏化剂离子掺杂浓度的影响。
【关键词】:上转换 铈稳定氧化锆 反向共沉淀法 铒钬铥镱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134.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6
- 1.1 上转换材料的研究背景12-16
- 1.1.1 稀土元素简介12-14
- 1.1.2 上转换材料的研究历史14-16
- 1.2 上转换材料的组成16-17
- 1.2.1 激活剂16
- 1.2.2 敏化剂16
- 1.2.3 基质16-17
- 1.3 上转换材料的制备方法17-18
- 1.3.1 高温固相法17
- 1.3.2 水热合成法17
- 1.3.3 溶胶-凝胶法17-18
- 1.3.4 共沉淀法18
- 1.4 上转换材料的发光机理18-21
- 1.4.1 激发态吸收18-19
- 1.4.2 能量传递上转换19
- 1.4.3 合作敏化上转换19-20
- 1.4.4 交叉弛豫20
- 1.4.5 光子雪崩20-21
- 1.5 上转换材料的应用21-23
- 1.5.1 防伪技术21-22
- 1.5.2 荧光标记22
- 1.5.3 三维立体显示技术22-23
- 1.5.4 上转换激光器23
- 1.6 论文选题的依据和研究目的及意义23-25
- 1.6.1 论文选题的依据23-25
- 1.6.2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25
- 1.7 论文研究内容25-26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6-32
- 2.1 制备方法的选择26
- 2.2 实验药品和仪器26-27
- 2.3 试样制备和测试表征27-32
- 2.3.1 试样的制备27-28
- 2.3.2 试样的测试表征28-32
- 第三章 不同浓度的稳定剂Ce~(4+)对ZrO_2物相的影响32-36
- 第四章 铒单掺及铒镱双掺铈稳定氧化锆上转换体系的研究36-64
- 4.1 试样组成设计36-37
- 4.2 稳定剂Ce~(4+)对试样物相和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37-43
- 4.2.1 稳定剂Ce~(4+)对试样物相的影响37-41
- 4.2.1.1 稳定剂Ce~(4+)对 15CSZ:Er~(3+)试样物相的影响37-39
- 4.2.1.2 稳定剂Ce~(4+)对 15CSZ:Er~(3+)/Yb~(3+)试样物相的影响39-41
- 4.2.2 稳定剂Ce~(4+)对试样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41-43
- 4.2.2.1 稳定剂Ce~(4+)对 15CSZ:Er~(3+)试样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41-43
- 4.2.2.2 稳定剂Ce~(4+)对 15CSZ:Er~(3+)/Yb~(3+)试样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43
- 4.3 煅烧温度对试样物相和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43-49
- 4.3.1 煅烧温度对试样物相的影响43-46
- 4.3.1.1 煅烧温度对 15CSZ:Er~(3+)试样物相的影响44-45
- 4.3.1.2 煅烧温度对 15CSZ:Er~(3+)/Yb~(3+)试样物相的影响45-46
- 4.3.2 煅烧温度对试样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46-49
- 4.3.2.1 煅烧温度对 15CSZ:Er~(3+)试样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47
- 4.3.2.2 煅烧温度对 15CSZ:Er~(3+)/Yb~(3+)试样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47-49
- 4.4 稀土离子掺杂浓度对试样物相和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49-58
- 4.4.1 掺杂浓度对试样物相的影响49-53
- 4.4.1.1 掺杂浓度对 15CSZ:Er~(3+)试样物相的影响49-51
- 4.4.1.2 掺杂浓度对 15CSZ:Er~(3+)/Yb~(3+)试样物相的影响51-53
- 4.4.2 掺杂浓度对试样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53-58
- 4.4.2.1 掺杂浓度对 15CSZ:Er~(3+)试样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53-55
- 4.4.2.2 掺杂浓度对 15CSZ:Er~(3+)/Yb~(3+)试样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55-58
- 4.5 试样的上转换发光机理分析58-63
- 4.5.1 单掺 15CSZ:Er~(3+)试样上转换发光机理分析58-61
- 4.5.2 双掺 15CSZ:Er~(3+)/Yb~(3+)试样上转换发光机理分析61-63
- 4.6 本章小结63-64
- 第五章 钬单掺及钬镱双掺铈稳定氧化锆上转换体系的研究64-82
- 5.1 试样组成设计64-65
- 5.2 稳定剂Ce~(4+)对试样物相和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65-67
- 5.2.1 稳定剂Ce~(4+)对 15CSZ:Ho~(3+)/Yb~(3+)试样物相的影响65-66
- 5.2.2 稳定剂Ce~(4+)对 15CSZ:Ho~(3+)/Yb~(3+)试样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66-67
- 5.3 煅烧温度对试样物相和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67-68
- 5.3.1 煅烧温度对 15CSZ:Ho~(3+)/Yb~(3+)试样物相的影响67-68
- 5.3.2 煅烧温度对 15CSZ:Ho~(3+)/Yb~(3+)试样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68
- 5.4 稀土离子掺杂浓度对试样物相和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68-76
- 5.4.1 掺杂浓度对试样物相的影响68-72
- 5.4.1.1 掺杂浓度对 15CSZ:Ho~(3+)试样物相的影响69
- 5.4.1.2 掺杂浓度对 15CSZ:Ho~(3+)/Yb~(3+)试样物相的影响69-72
- 5.4.2 掺杂浓度对试样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72-76
- 5.4.2.1 掺杂浓度对 15CSZ:Ho~(3+)试样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72-73
- 5.4.2.2 掺杂浓度对 15CSZ:Ho~(3+)/Yb~(3+)试样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73-76
- 5.5 试样的上转换发光机理分析76-79
- 5.5.1 单掺 15CSZ:Ho~(3+)试样上转换发光机理分析76-78
- 5.5.2 双掺 15CSZ:Ho~(3+)/Yb~(3+)试样上转换发光机理分析78-79
- 5.6 本章小结79-82
- 第六章 铥单掺及铥镱双掺铈稳定氧化锆上转换体系的研究82-96
- 6.1 试样组成设计82
- 6.2 稳定剂Ce~(4+)对试样物相和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82-84
- 6.2.1 稳定剂Ce~(4+)对 15CSZ:Tm~(3+)/Yb~(3+)试样物相的影响82-84
- 6.2.2 稳定剂Ce~(4+)对 15CSZ:Tm~(3+)/Yb~(3+)试样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84
- 6.3 煅烧温度对试样物相和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84-86
- 6.3.1 煅烧温度对 15CSZ:Tm~(3+)/Yb~(3+)试样物相的影响84-85
- 6.3.2 煅烧温度对 15CSZ:Tm~(3+)/Yb~(3+)试样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85-86
- 6.4 稀土离子掺杂浓度对试样物相和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86-92
- 6.4.1 掺杂浓度对试样物相的影响86-89
- 6.4.1.1 掺杂浓度对 15CSZ:Tm~(3+)试样物相的影响86-87
- 6.4.1.2 掺杂浓度对 15CSZ:Tm~(3+)/Yb~(3+)试样物相的影响87-89
- 6.4.2 掺杂浓度对试样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89-92
- 6.4.2.1 掺杂浓度对 15CSZ:Tm~(3+)试样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89-90
- 6.4.2.2 掺杂浓度对 15CSZ:Tm~(3+)/Yb~(3+)试样上转换发光性能的影响90-92
- 6.5 试样的上转换发光机理分析92-95
- 6.5.1 单掺 15CSZ:Tm~(3+)试样上转换发光机理分析92-93
- 6.5.2 双掺 15CSZ:Tm~(3+)/Yb~(3+)试样上转换发光机理分析93-95
- 6.6 本章小结95-96
- 第七章 结论96-98
- 参考文献98-103
- 附录103-109
- 致谢109-11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1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东勇,臧竞存;上转换激光和上转换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01年02期
2 洪广言;;新型红外变可见上转换薄膜问世[J];稀土信息;1993年03期
3 石连升;温猛;钱艳楠;王锐;郝铭;;Yb:Er:Tm:LiTaO_3的上转换发白光性能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11年01期
4 陈奇丹;杨生;;上转换材料的制备及发展[J];广东化工;2012年08期
5 周永红;田玉鹏;吴杰颖;;有机上转换激光材料研究进展[J];化工时刊;2006年04期
6 张幸林;杨会然;孙会彬;刘淑娟;赵强;黄维;;基于三线态-三线态湮灭的能量上转换[J];化学进展;2012年10期
7 李鑫德;上转换荧光和激光[J];稀土信息;1997年07期
8 吴长锋,秦冠仕,秦伟平,陈宝玖,黄世华,刘晃清,赵丹;Er~(3+)/Yb~(3+)共掺杂AlF_3基氟化物玻璃材料的频率上转换[J];中国稀土学报;2001年06期
9 涂进春;韩星星;李晓天;李楠;黄玮;王小红;刘钟馨;曹阳;;α-NaYF_4:Yb,Er/SBA-15主客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上转换性能的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2年07期
10 李润青;喻玺;袁云霞;刘志洪;;基于氧化碳球的上转换荧光传感新方法检测银离子[J];分析科学学报;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冬;杨正文;竺侃;;A1_2Y_4O_9:Yb,Er反蛋白石中的上转换发射和颜色调谐[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臧竞存;邹玉林;刘燕行;单秉瑞;;上转换激光晶体研究进展[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孙雅娟;孔祥贵;张宏;;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晶作为表面荧光探针研究[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汪超;程亮;刘庄;;上转换纳米晶体癌症治疗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叶常青;周宇扬;梁作芹;王筱梅;;1.新型蒽衍生物受体应用高效上转换体系的设计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1分会:光化学[C];2014年
6 彭桂芳;洪广言;贾庆新;李有谟;;红外变可见上转换材料薄膜的研制[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7 谷战军;田甘;赵玉亮;;荧光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光谱调控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5分会:纳米生物医学中的化学问题[C];2014年
8 高伟;李娇;高当丽;田宇;崔敏;孙瑜;阎晓庆;郑海荣;;颗粒形貌对六方相NaYbF_4:Pr~(3+)纳米晶体上转换荧光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黄淮青;密丛丛;王猛;孙盼;徐淑坤;;磁性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发光颗粒的合成及表征[A];第七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李娇;高伟;高当丽;田宇;郑海荣;;四方相LiYF4:Yb/Er晶体颗粒的合成及上转换荧光研究[A];2011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亚丹;红外上转换和吸收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与生物医学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亮;基于增强光吸收的DSSC电极修饰与光电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高伟;镧系离子掺杂氟化物微纳晶体的荧光特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谷野;诊疗一体化上转换纳米平台的构建及其肿瘤诊疗效果与生物安全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王浩;稀土上转换/硅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岑瑶;基于上转换颗粒等新型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7 徐淮良;稀土离子掺杂晶体中的上转换过程和电磁感应光透明现象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8 梁会娟;稀土掺杂氧化物和氟化物的上转换荧光增强以及光谱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陈冠英;稀土氧化物和氟化物纳米晶上转换荧光光谱的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邢丽丽;钬镱铥掺杂铌酸锂晶体的制备及其上转换白光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细菌视紫红质—稀土上转换纳米粒子生物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其红外光电响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梅勇;上转换纳米晶的制备、调控和发光过程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韩全泽;稀土离子掺杂氟化物上转换材料的两步合成及发光性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王宁;稀土掺杂BaLu_2F_8微米晶的可控制备及上转换光发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荷;氧化铈基上转换发光粉体的制备、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D];温州大学;2015年
6 高方绮;离子掺杂NaGdF_4:Ho~(3+)纳米棒上转换荧光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杨扬;Er和Yb共掺杂稀土氧化物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张令娥;NaGdF_4基复合纳米载体制备及其肿瘤诊断与治疗应用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9 朱嘉诚;上转换纳米材料/石墨烯复合物的合成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王建俊;铒掺杂NaYF_4纳米晶与碲酸盐玻璃的双频上转换性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45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945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