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工论文 >

还原性铁粉处理化学镀镍漂洗废水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19:13

  本文关键词:还原性铁粉处理化学镀镍漂洗废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化学镀镍 漂洗水 还原性铁粉 氧化还原 混凝


【摘要】:镀镍技术是当今非常重要的一种表面修饰处理工艺技术,镀镍工业量在电镀行业中排列第二,仅次于镀锌,广泛应用在众多领域中。镀镍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镍废水,镍是国际上公认的致癌物质,因此这些含镍废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2012年11月30日,广东省曾经发文《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执行国家排放标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通知》要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电镀行业自2012年12月31日起执行镍低于0.1 mg/L的排放标准。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由于目前的工艺比较难以稳定达到0.1 mg/L的标准,或者处理成本太高,2015年6月3日重新发布了广东省地方标准,电镀水污染排放标准(DB 44/1597-2015),要求现有的电镀企业镍只需达到0.5 mg/L的排放标准。因此,工艺简单、处理效率高、处理成本低以及镍资源易于回收是含镍化学镀废水处理的一个重要并且迫切需要的研究方向。针对三种不同浓度的化学镀镍漂洗废水提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镍含量7.2 m/L的低浓度化学镀镍漂洗废水,采用还原性铁粉在常温下(20℃),pH为9,铁粉的投加量为1.5 g/L,反应30 min后,废水的镍含量已经稳定低于0.1 mg/L。对于镍含量达到21.8 mg/L的废水,pH为6.1,反应温度为50℃,铁粉的投加量为4 g/L,反应150 min后,废水中镍含量为0.12 mg/L;将反应温度升高到60℃,反应150 min后,废水中镍含量为0.09 mg/L,低于0.1 mg/L的排放标准。对于镍含量达到45.6 mg/L的废水,采用铁粉处理法不能达到0.1 mg/L的排放标准,但是在50℃条件下不调节废水的pH值(pH为5.8),反应120 min后能将化学镀镍漂洗废水中的镍含量降低到0.37 mg/L,再联合Fenton高级氧化法处理,反应条件为:反应初始pH值为4,H_2O_2和FeSO_4·7H_2O的投加量分别为1.7 mL/L和3.1 g/L,反应90 min后将废水的pH值调整至7~8。Fenton氧化后化学镀镍漂洗废水中的镍离子能降低到0.06 mg/L,能将废水中的镍离子稳定处理达到0.1 mg/L以下,并且能将废水中的COD降低到63.7 mg/L。再联合BAF工艺,BAF好氧处理4h后,废水的COD降低为45.7 mg/L,也可以达到50 mg/L的国家排放标准。本文还对铁粉处理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发现铁粉与化学镀镍漂洗废水反应的机制主要有氧化还原和混凝沉淀两种作用机制。
【关键词】:化学镀镍 漂洗水 还原性铁粉 氧化还原 混凝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8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8
  • 1.1 含镍电镀废水概述11-14
  • 1.1.1 化学镀镍工艺11-12
  • 1.1.2 化学镀镍废水的来源和性质12-13
  • 1.1.3 化学镀镍废液的危害13-14
  • 1.2 化学镀镍废水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概况14-22
  • 1.2.1 化学处理法14-18
  • 1.2.2 物理化学法18-20
  • 1.2.3 生物处理法20-21
  • 1.2.4 综合处理法21
  • 1.2.5 不同处理方法的比较21-22
  • 1.3 还原性铁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22-25
  • 1.3.1 还原性铁在废水治理中的机理22-23
  • 1.3.2 还原性铁在废水治理中的应用23-25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25-28
  • 1.4.1 研究内容25
  • 1.4.2 研究意义25-28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28-31
  • 2.1 实验材料28-29
  • 2.1.1 实验废水水质28
  • 2.1.2 实验主要试剂28-29
  • 2.1.3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29
  • 2.2 实验方法29-30
  • 2.2.1 还原性铁粉处理实验方法29
  • 2.2.2 Fenton高级氧化实验方法29-30
  • 2.2.3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实验方法30
  • 2.3 分析检测方法30-31
  • 2.3.1 能谱分析30
  •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30-31
  • 第三章 还原性铁粉处理化学镀镍漂洗水研究31-52
  • 3.1 还原性铁粉处理低浓度化学镀镍漂洗水31-40
  • 3.1.1 中和沉淀法31-33
  • 3.1.2 还原性铁粉投加量的影响33-34
  • 3.1.3 反应初始pH值的影响34-36
  • 3.1.4 反应温度的影响36-37
  • 3.1.5 反应动力学模型37-40
  • 3.2 还原性铁粉处理中低浓度化学镀镍漂洗水40-50
  • 3.2.1 中和沉淀法40-41
  • 3.2.2 还原性铁粉投加量的影响41-42
  • 3.2.3 反应初始pH值的影响42-45
  • 3.2.4 反应温度影响45-46
  • 3.2.5 反应动力学模型46-50
  • 3.3 本章小结50-52
  • 第四章 还原性铁粉-Fenton -BAF联合处理研究52-74
  • 4.1 还原性铁粉处理较高浓度化学镀镍漂洗水52-63
  • 4.1.1 中和沉淀法52-53
  • 4.1.2 还原性铁粉投加量的影响53-54
  • 4.1.3 反应初始pH值的影响54-55
  • 4.1.4 反应温度影响55-56
  • 4.1.5 50℃下还原性铁粉投加量的影响56-57
  • 4.1.6 还原性铁粉的循环利用的影响57-59
  • 4.1.7 反应动力学模型59-63
  • 4.2 Fenton高级氧化法处理研究63-70
  • 4.2.1 Fenton高级氧化法概述64-65
  • 4.2.2 正交试验65-67
  • 4.2.3 H_2O_2投加量的影响67-68
  • 4.2.4 Fe~(2+)投加量的影响68-69
  • 4.2.5 反应初始pH的影响69-70
  • 4.2.6 Fenton高级氧化处理出水水质70
  • 4.3 曝气生物滤池生化处理研究70-72
  • 4.3.1 曝气生物滤池概述70
  • 4.3.2 BAF的挂膜启动70-71
  • 4.3.3 BAF处理铁粉处理-Fenton高级氧化出水71-72
  • 4.4 本章小结72-74
  • 第五章 还原性铁粉处理化学镀镍漂洗废水机制分析74-85
  • 5.1 铁粉与化学镀镍漂洗废水可能发生的反应分析74-77
  • 5.2 亚铁离子和铁离子对化学镀镍漂洗废水的影响77-79
  • 5.3 铁粉处理化学镀镍漂洗废水正交试验79-81
  • 5.4 处理后回收铁粉分析81-84
  • 5.4.1 回收铁粉成分分析81-83
  • 5.4.2 XPS分析83-84
  • 5.5 本章小结84-85
  • 结论和展望85-87
  • 结论85
  • 展望85-87
  • 参考文献87-9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4-96
  • 致谢96-97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燕,于秀娟,周定,马焕明;国内外化学镀镍老化液净化再生技术研究现状[J];材料保护;2000年07期

2 沈伟;化学镀镍的成本与价格[J];材料保护;2000年10期

3 王海燕,于秀娟,周定,马焕明;化学镀镍老化液再生技术研究现状[J];电镀与涂饰;2000年02期

4 欧阳新平,罗浩江;低温化学镀镍研究进展[J];电镀与涂饰;2000年03期

5 刘汝涛,高灿柱,杨景和,鹿玉理,张继有;影响化学镀镍稳定性因素的研究[J];表面技术;2001年01期

6 何东亚;化学镀镍磷合金镀槽的处理方法[J];材料保护;2001年10期

7 姜晓霞;如何正确认识化学镀镍高新技术——兼论目前国内化学镀镍市场的一些问题[J];中国表面工程;2001年01期

8 王文忠;铝及其合金化学镀镍[J];电镀与环保;2001年04期

9 张永锋,崔昭霞,马玲俊;化学镀镍超载荷稳定性试验[J];电镀与环保;2001年04期

10 刘均波;化学镀镍的发展及应用[J];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定富;王国海;;提高化学镀镍溶液使用寿命的务虚分析[A];2010’(贵阳)低碳环保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青松;刘朝阳;;化学镀镍液的处理及其老化液中镍盐的回收[A];2000年晋冀鲁豫鄂蒙六省区机械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2000年

3 王成祥;;采用特种活化剂在铝合金轮毂直接化学镀镍的新工艺[A];第四届全国车轮和轮毂制造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谢国庆;曾埙;陆熊掌;蔡达金;;金属化学镀镍光亮镀[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润滑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5 曹喜峰;;微孔中化学镀镍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化学镀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沈伟;张钦京;;美国化学镀镍年会论文综述[A];第七届全国化学镀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张钦京;杨德钧;;12年回顾——我国化学镀技术交流与发展巡礼[A];第七届全国化学镀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李能斌;罗韦因;刘钧泉;;国内外化学镀镍清洁生产技术概况[A];2005'(贵阳)表面工程技术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殿龙;武巍;戴长松;;无铅无镉光亮化学镀镍稳定性的研究[A];2007(第13届)全国电子电镀学术年会暨绿色电子制造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陆剑芳;;化学镀镍连续生产工艺研究[A];2002年全国电子电镀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记者 黄文;化学镀镍为设备穿上防腐外衣[N];中国石化报;2000年

2 杨雄飞;钢筋化学镀镍动力学及镀层特性[N];世界金属导报;2010年

3 记者 王振华 通讯员 黄文;金陵石化推出化学镀镍技术[N];中国化工报;2000年

4 刘桂华;高端防腐技术打造精品[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崔国峰;化学镀镍磷合金过程中磷的析出及其对镀层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黄金田;木材化学镀镍及木质电磁屏蔽材料的制备[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3 谢治辉;镁合金化学镀镍溶液及其界面反应机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4 陈晋日(TRAN TAN NHAT);铝、镁合金化学镀镍机理与工艺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胡光辉;化学镀镍中添加剂作用和活化过程的机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6 雷细平;镁合金沉积耐蚀金属镀层机理及工艺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峥;化学镀镍新配方的开发及其废液的处理与回收再生[D];西北大学;2009年

2 冯燕;化学镀镍及其老化液处理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3 王玮;综合法再生化学镀镍老化液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黄平;丙烯酸树脂微球化学镀镍的制备工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郑秋麟;电工纯铁端面齿盘化学镀镍磷及热处理工艺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6 赖福东;化学镀Ni-Pd-P合金工艺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7 甘义维;化学镀镍铜磷及镀层表面钝化的耐蚀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尧;Ni-P合金基体上亚硫酸盐体系化学镀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范晨晨;PCB行业化学镀镍废水的预处理及镍回收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10 舒刚;铝合金化学镀镍前处理新工艺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783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9783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58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