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盘式膜组件中浓差极化现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圆盘式膜组件中浓差极化现象研究
【摘要】:采用圆盘式膜组件,使用DK纳滤膜对KCl溶液进行纳滤截留实验,并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VVM数学方法以及道南-筛分-介电孔(DSPM-DE)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与分析。结果表明:通过CFD模拟,KCl真实截留率要明显高于表观截留率,且跨膜压差对膜面切向流速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因此VVM直接适用于圆盘式膜组件中浓差极化现象的模拟;主体溶液浓度、通量及膜面切向流速的变化会对浓差极化产生影响,通过DSPM-DE模型拟合发现,膜内荷电密度(Xd)随主体溶液浓度的变化有较大变化;在通量及膜面流速不变的条件下,浓差极化层厚度不变,体系中溶质浓度的升高会增强浓差极化现象。
【作者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纳滤 CFD模拟 圆盘式膜组件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E11B03)
【分类号】:TQ028.8
【正文快照】: 纳滤(NF)分离技术较传统分离技术具有过程更易控制、能量消耗更低、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2]。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膜面浓度梯度产生的浓差极化现象(CP)使得纳滤过程效率低下[3-4]。为了更好地认识浓差极化现象,从而改进纳滤体系提高生产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姬朝青;关于反渗透、超滤过程中的浓差极化比及其表达式的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1992年03期
2 孟洪,彭昌盛,卢寿慈,宋存义;电渗析过程中的浓差极化及水解离机理[J];膜科学与技术;2003年01期
3 王大新;苏萌;王晓琳;;液体分离膜过程中的浓差极化及其评价方法[J];膜科学与技术;2005年06期
4 刘忠洲;张国俊;纪树兰;;研究浓差极化和膜污染过程的方法与策略[J];膜科学与技术;2006年05期
5 王学松;反渗透、超过滤过程中的浓差极化[J];化工学报;1984年02期
6 张才菁;关于膜分离过程中的浓差极化问题[J];华东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7 周岳溪;王乃忠;;蛋白质超滤过程中的浓差极化——一种新的膜面浓度计算方法[J];水处理技术;1988年06期
8 邢卫红,童金忠,徐南平,时钧,王焕章,陈文艳,蔡旭新;微滤和超滤过程中浓差极化和膜污染控制方法研究[J];化工进展;2000年01期
9 陈山,蔡妙颜,郭祀远,李琳,肖凯军,陈健;电场作用下超滤膜的浓差极化比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袁诗璞;;浓差极化与“中酸中铜”[J];涂料涂装与电镀;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焦小光;万印华;陈向荣;;利用浓差极化原理超滤浓缩生物大分子溶液[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2 刘忠洲;张国俊;彭跃莲;纪树兰;;膜污染控制策略与清洗[A];第三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学恭;王维民;;微滤膜分离过程中的浓差极化现象及其减弱措施[A];2007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中国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沈飞;赵方;陈向荣;伊守亮;万印华;;利用浓差极化超滤浓缩生物大分子新技术与装置研制[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5 靳强;何义亮;邢卫红;张全兴;;利用超声波清洗膜污染和减轻浓差极化[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卫东;游伟;任钟旗;;酸性气体膜吸收过程中浓差极化实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7 陈向荣;沈飞;崔占峰;万印华;;超滤浓缩分离药用蛋白质的研究进展[A];第五届全国医药行业膜分离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建友;葛道才;;电去离子过程的除盐机理及其传质促进[A];第二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邹亚超;压力延滞渗透技术在产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程世营;垫片对正渗透过程中浓差极化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3 杨建;膜法脱除易凝气中水蒸气及其渗透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99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gong/999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