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氧化剂的长效固定化及化学发光传感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19:33

  本文关键词:氧化剂的长效固定化及化学发光传感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化学发光传感器 氧化剂固定 三价锰(Mn~(3+)) 铋酸钠(NaBiO_3) 缓释型


【摘要】:分析检测技术是人类了解物质组成及其结构不可或缺的手段。在现代分析科学技术与方法中,化学发光分析法因其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仪器设备简单、廉价、易实现微型化及自动化等优点,已成为环境科学、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医学等领域一种可靠的分析手段。因而使得以高灵敏的化学发光反应作为换能反应的化学发光传感器也备受分析工作者关注,成为传感器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已报道的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特性还不够完善。因此,需要研究新的设计思路、新的试剂固定化方法和新的化学发光体系,进一步改善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特性,从而使其具有长久保存、使用寿命长、选择性好等特性,促使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究走出实验室,实现商品化。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基础是化学发光反应,化学发光反应一般为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氧化剂是化学发光反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上述认识,本论文对氧化剂固定型的化学发光传感器开展了研究,构建了能够长期保存、使用寿命长、易于实现商品化的氧化剂固定型化学发光传感器。为了验证其可靠性和实用性,将其应用于已报道的化学发光反应体系中。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章为综述,概述了化学发光的研究历史以及发光机理;并简要阐述了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究历史、分类以及固定方法、固定载体等。最后陈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第二章研究构建了一种Mn~(3+)缓释型化学发光传感器。该传感器以化学稳性差,能微溶于水或无机酸的磷酸盐玻璃为载体,通过高温加热的方法实现Mn~(3+)的制备和固定。为了验证该传感器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将其应用安乃近的分析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安乃近的线性范围为3.0×10~(-8)~1.1×10~(-5) mol·L~(-1),检出限为3.0×10~(-10) mol·L~(-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6%(1.0×10~(-6) mol·L~(-1),n=11)。该传感器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廉、能够长期稳定保存,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溶解液的浓度和体积控制该化学发光传感器中Mn~(3+)固定柱的溶解速率,从而进一步控制氧化剂的释放量以及传感器的使用寿命。第三章研究构建了一种以水泥为载体的NaBiO_3缓释型化学发光传感器。该传感器是利用水泥硬化的原理,将性质稳定、具有强氧化性的NaBiO_3固定。在酸性介质中,NaBiO_3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氧化有机物产生化学发光。基于此现象,实验考察了异烟肼、安乃近、奋乃静、阿莫西林和头孢拉定在NaBiO_3-罗丹明B化学发光体系中的发光行为。该方法测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10~(-7)~1.1×10~(-5) mol·L~(-1)异烟肼、5.0×10~(-8)~1.1×10~(-5) mol·L~(-1)安乃近、5.0×10~(-7)~9.0×10~(-6) mol·L~(-1)奋乃静、9.0×10~(-7)~1.0×10~(-5) mot·L~(-1)阿莫西林和9.0×10~(-7)~1.1×10~(-5) mol·L~(-1)头孢拉定,检出限分别为2.2×10~(-8) mol·L~(-1)异烟肼、3.1×10~(-10) mol·L~(-1)安乃近、1.6×10~(-8) mol·L~(-1)奋乃静、5.6×10~(-8) mol·L~(-1)阿莫西林和2.3×10~(-8) mol·L~(-1)头孢拉定,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该传感器制备方法简单、使用寿命长、易更换、能够长期稳定保存,其在具有还原性质的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在线分析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第四章为总结,对本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论文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化学发光传感器 氧化剂固定 三价锰(Mn~(3+)) 铋酸钠(NaBiO_3) 缓释型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27
  • 1.1 引言9
  • 1.2 化学发光9-11
  • 1.2.1 化学发光研究的历史9-10
  • 1.2.2 化学发光机理10-11
  • 1.3 化学发光传感器11-24
  • 1.3.1 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究历史11-13
  • 1.3.2 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种类13-18
  • 1.3.3 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固定对象18
  • 1.3.4 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固定方法18-21
  • 1.3.5 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固定载体21-24
  • 1.3.6 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发展前景24
  • 1.4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主要内容24-27
  • 1.4.1 研究背景24-25
  • 1.4.2 研究内容25-26
  • 1.4.3 本文创新点26-27
  • 第2章 玻璃基Mn~(3+)缓释型化学发光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27-43
  • 2.1 引言27-28
  • 2.2 实验部分28-31
  • 2.2.1 试剂与仪器28-29
  • 2.2.2 Mn~(3+)固定柱的制备29-31
  • 2.2.3 Mn~(3+)缓释型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应用研究31
  • 2.3 结果与讨论31-41
  • 2.3.1 温度和MnO_2掺杂量对玻璃/Mn~(3+)颗粒中Mn~(3+)含量的影响31-32
  • 2.3.2 玻璃/Mn~(3+)颗粒的XPS表征32-33
  • 2.3.3 Mn~(3+)缓释型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化学发光应用研究33-41
  • 2.4 小结41-43
  • 第3章 水泥基NaBiO_3缓释型化学发光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43-55
  • 3.1 引言43-44
  • 3.2 实验部分44-47
  • 3.2.1 试剂与仪器44-45
  • 3.2.2 NaBiO_3固定柱的制备45-46
  • 3.2.3 NaBiO_3缓释型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应用研究46-47
  • 3.3 结果与讨论47-53
  • 3.3.1 NaBiO_3掺杂量对水泥/NaBiO_3颗粒的影响47
  • 3.3.2 NaBiO_3缓释型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应用研究47-53
  • 3.4 小结53-55
  • 第4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55-57
  • 参考文献57-69
  • 致谢69-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H·RObert;黄玉贞;;用化学发光法研究聚合物测量化学发光提供聚合物降解方面的新信息[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83年02期

2 ;化学发光简介[J];应用化学;1974年01期

3 王沭沂;吴国强;;一种测定水中微量铬的新方法——化学发光法[J];环境保护;1986年11期

4 陈耘;化学发光及其应用[J];湖南化工;1987年03期

5 熊源荣;化学发光[J];自然杂志;1989年06期

6 刘昌银;;用化学发光法评价高分子的老化[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90年01期

7 杨诗钟;;橡胶研究工作中的化学发光的应用[J];弹性体;1993年02期

8 王琼娥,庄惠生,陈国南,陈丽映;测定痕量铁的化学发光新体系[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9 钟进义,王传现,王建华;化学发光法测定葡多酚对羟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10 张继东,季泉,钟义,蒋彤;化学发光法测定轻质油中的痕量硫[J];湖北化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荣;张成孝;;液相化学发光分析的新进展[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0)[C];1989年

2 林金明;;化学发光柱后检测技术及其应用[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鑫智;;化学发光免疫定量应用及存在问题[A];第九届西北五省(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陈志涛;邱彬;陈国南;;一种新型双吖啶化学发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赵云莎;黄均明;刘荣军;赵书林;;基于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同时测定5-羟色胺和5-羟基吲哚乙酸[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6 孙述文;吕九如;;铈(Ⅳ)-亚硫酸根体系后化学发光行为的研究-流动注射后化学发光法测定舒必利[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月霞;杨振华;耿红;董川;;粉笔尘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化学发光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8 韩鹤友;;化学发光振荡及其分析化学中的应用[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莉;卢昌咸;;高良姜素化学发光新体系的发光动力学性质研究[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术皓;姚型军;庄惠生;林世蕾;杜凌云;;高锰酸钾氧化酸性铬兰K化学发光法测定铋[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康义瑶;这块蛋糕,有我一份[N];医药经济报;2007年

2 欧阳应;我国化学发光诊断试剂研究取得进展[N];医药导报;2004年

3 徐亚静;我国首创化学发光微孔板HIV诊断技术[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温艺晗;金融风暴未能阻挡北京科美融资步伐[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晨;化学发光及其成像免疫分析新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Zeeshan Ali;基于磁性纳米颗粒和化学发光的多种病毒同时检测方法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梁耀东;化学发光新体系、电化学发光新方法的研究及应用[D];西北大学;2006年

4 曹伟;药物和生物大分子的化学发光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姚寒春;化学发光及相关化学计量学方法的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6 徐秦峰;吖啶酯化学发光体系及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7 陈效兰;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的增强研究及其相关应用[D];中南大学;2013年

8 李娜;金属纳米粒子参与的化学发光及其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李丽清;化学发光新体系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10 刘海燕;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药物分析及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双娇;基于鲁米诺反应的化学发光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王雯雯;基于化学发光动力学分辨策略的多组分免疫分析方法检测免疫球蛋白[D];西南大学;2015年

3 王红;G-四链体DNA酶催化鲁米诺化学发光在钾离子、铅离子分析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5年

4 毛青青;腈基拟除虫菊酯及H_2S的化学发光检测新方法[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郭莉;高岭土的改性及其化学发光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6 赵常鑫;海泡石纳米材料催化化学发光及其分析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7 马媛;纳米银—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检测新型药物的研究与应用[D];延安大学;2015年

8 王沛;基于等温酶扩增反应的免标记化学发光miRNA检测新方法[D];复旦大学;2014年

9 陈祖琴;ZnO纳米颗粒促进鲁米诺化学发光的研究及应用[D];重庆大学;2015年

10 垞丽皮艳·阿布力米特;PON1化学发光底物的合成、性质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44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44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2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