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聚乙烯亚胺对两性离子型脂质体及阴离子型脂质体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18 07:22

  本文关键词:聚乙烯亚胺对两性离子型脂质体及阴离子型脂质体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聚乙烯亚胺 毒性 脂质体 磷脂酰胆碱 聚集 磷脂酰丝氨酸融合


【摘要】:近年来,聚乙烯亚胺(PEI)由于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成为当前最有代表性的非病毒基因载体材料,但PEI临床应用中的毒性引起了人们对其安全性问题的关注,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仍需要深入探究。本文选用比较典型的两性离子型磷脂磷脂酰胆碱(SPC)和阴离子磷脂磷脂酰丝氨酸(DOP S)制备脂质体来模拟细胞膜,从分子水平研究三种分子量的支化PEI对细胞膜的结构影响和相互作用机制,为PEI对细胞膜的扰动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PEI-SPC脂质体体系,PEI25K、PEI10K 和 PEI1.8K均可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脂质体结合,使脂质体之间发生聚集而形成复合物导致粒径增加,并伴有表面电势由负至正的反转,且两者的结合是放热过程。PEI与槲皮素有一定的结合作用,在低浓度的PEI条件下,槲皮素通过脂质体外膜的能力增加,脂膜中心区域槲皮素的通透能力则降低。同时PEI可以使膜表面区域的流动性稍有增加,脂膜中心流动性则随着PEI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整体变化不明显。两者相互作用还与PEI分子量有关,其中PEI25K的作用强度最高。对PEI-DOPS脂质体体系,DOPS由于带有较多的负电荷与PEI的作用强度更强。三种分子量的PEI均能在一些特定的浓度下使DOPS脂质体间发生膜融合。Zeta电位和ITC结果表明PEI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DOPS脂质体结合,引起脂质体表面电势反转,且两者结合是放热过程。在膜融合的PEI浓度范围内,药物槲皮素通过脂膜的能力增加,膜流动性降低。同样,两者的结合还受到PEI分子量的影响。PEI对SPC和DOPS脂质体结构的作用不同点在于是否使脂质体产生膜融合,和对脂膜通透性流动性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聚乙烯亚胺 毒性 脂质体 磷脂酰胆碱 聚集 磷脂酰丝氨酸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3.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符号说明11-12
  • 第一章 绪论12-25
  • 1.1 研究背景12-13
  • 1.2 基因载体材料13-17
  • 1.2.1 病毒性基因载体材料14-15
  • 1.2.2 非病毒性基因载体材料15-17
  • 1.3 聚乙烯亚胺(PEI)17-19
  • 1.3.1 聚乙烯亚胺的性质和应用17-18
  • 1.3.2 聚乙烯亚胺安全性和存在的问题18-19
  • 1.4 脂质体19-22
  • 1.4.1 脂质体的结构和特征19-20
  • 1.4.2 脂质体在临床及实际生产中的应用20-21
  • 1.4.3 聚乙烯亚胺与脂质体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21-22
  • 1.5 论文立题思路和研究内容22-25
  • 1.5.1 论文研究思路22-23
  •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3-24
  • 1.5.3 论文的创新点24-25
  • 第二章 聚乙烯亚胺对两性离子型脂质体结构和性质的影响25-49
  • 2.1 引言25-26
  • 2.2 实验部分26-27
  • 2.2.1 主要实验原料和试剂26-27
  • 2.2.2 主要仪器27
  • 2.3 样品的制备和表征27-31
  • 2.3.1 溶液的配制27-28
  • 2.3.2 两性离子型大豆磷脂酰胆碱(SPC)脂质体的制备28
  • 2.3.3 动态光散射测粒径28-29
  • 2.3.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实验(FRET)测SPC脂质体膜融合29
  • 2.3.5 Zeta电位测量29
  • 2.3.6 等温滴定量热29-30
  • 2.3.7 荧光猝灭30
  • 2.3.8 荧光法分析PEI对槲皮素及对槲皮素-SPC脂质体混合体系的影响30-31
  • 2.3.9 荧光各向异性31
  • 2.4 实验结果讨论31-48
  • 2.4.1 PEI引起的SPC脂质体粒径变化31-33
  • 2.4.2 PEI对SPC脂质体膜融合的影响33-35
  • 2.4.3 PEI引起的SPC脂质体Zeta电位的变化35-36
  • 2.4.4 PEI与SPC脂质体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研究36-39
  • 2.4.5 PEI对SPC脂质体膜通透性的影响39-46
  • 2.4.6 PEI对SPC脂质体膜流动性的影响46-47
  • 2.4.7 PEI与SPC脂质体相互作用的分析47-48
  • 2.5 本章小结48-49
  • 第三章 聚乙烯亚胺对阴离子型脂质体结构和性质的影响49-67
  • 3.1 引言49
  • 3.2 实验部分49-50
  • 3.2.1 主要实验原料和试剂50
  • 3.2.3 主要仪器50
  • 3.3 样品的制备和表征50-52
  • 3.3.1 溶液的配制50
  • 3.3.2 阴离子型磷酯酰丝氨酸(DOPS)脂质体的制备50-51
  • 3.3.3 动态光散射测粒径51
  • 3.3.4 FRET实验测DOPS脂质体膜融合51
  • 3.3.5 Zeta电位测量51
  • 3.3.6 等温滴定量热51
  • 3.3.7 荧光猝灭51-52
  • 3.3.8 荧光各向异性52
  • 3.4 实验结果讨论52-66
  • 3.4.1 PEI引起的DOPS脂质体粒径变化52-54
  • 3.4.2 PEI对DOPS脂质体膜融合的影响54-57
  • 3.4.3 PEI引起DOPS脂质体Zeta电位的变化57-59
  • 3.4.4 PEI与DOPS脂质体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研究59-61
  • 3.4.5 PEI对DOPS脂质体膜通透性的影响61-64
  • 3.4.6 PEI对DOPS脂质体膜流动性的影响64-65
  • 3.4.7 PEI与DOPS脂质体相互作用的分析65-66
  • 3.5 本章小结66-67
  •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67-69
  • 4.1 研究结果67-68
  • 4.2 展望68-69
  • 参考文献69-78
  • 致谢78-7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小洪;王建华;;修饰性脂质体材料及其药学应用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3年05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海蛟;刘艳红;张骥;余孝其;;基于Cyclen的双尾脂质体作为高效基因转染试剂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5分会:纳米生物医学中的化学问题[C];2014年

2 田景振;张玉娟;;脂质体的研究进展[A];脂质体及紫杉醇脂质体学术论文集[C];2005年

3 王永权;彭毅志;王强;王逸涛;游波;;脂质体载体介导的基因转染对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成熟特性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烧伤感染救治新进展论文汇编[C];2006年

4 毛晓春;张虹;李贵刚;;脂质体介导兔角膜内皮细胞基因转染的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晓;基因工程与人类健康长寿[N];保健时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孔敏坚;shRNA介导IGF-IR基因沉默抑制鼠心肌肥厚的体内外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赵浩;转铁蛋白靶向脂质体跨血脑屏障转导VEGF基因治疗大鼠缺血性脑卒中[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琴;环氧烷胺衍生物修饰siRNA负载脂质体的肺部给药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蒋莉;聚乙烯亚胺对两性离子型脂质体及阴离子型脂质体结构和性质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6年

3 王小瑜;脂质体转染的癌细胞的蛋白质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年

4 石丽萍;酸敏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5 吴昊;靶向脂质体运载基因药物通过血脑屏障能力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唐劭年;制备和鉴定脑靶向性脂质体P-MMA-DOSPER[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7 李丹;脂质体介导Survivin基因过表达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D];蚌埠医学院;2012年

8 林莹;EGFR受体介导肺肿瘤靶向siRNA脂多胺修饰脂质体的制备与评价[D];苏州大学;2014年

9 兰晶;人核心蛋白聚糖真核载体构建及其体内外抑瘤作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10 徐肖;脂质体介导BCSG1反义寡核苷酸对人食管癌细胞株TE-13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53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53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d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