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含螺靛红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22:31

  本文关键词:含螺靛红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靛红 噻二嗪 螺杂环 抗肿瘤 1 2 4-三唑


【摘要】:靛红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氮杂环化合物,在许多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中都存在此结构,此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抑郁剂,抗惊厥,抗真菌,抗艾滋病和抗炎等活性,本研究基于药物设计的拼合和生物活性叠加原理,设计合成了一系列isatin新型衍生物,运用IR、MS、1H NMR和13C NMR等现代光谱分析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这些衍生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筛选,对它们的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采用改进方法合成中间体5-取代-4-氨基-3-巯基-1,2,4-三唑。以芳香酸为原料,首先用苯并三氮唑活化,然后肼解得到羧酸酰肼,再经过二硫化碳加成、水合肼缩合,最后得到中间产物5-取代-3-巯基-4-氨基-1,2,4-三唑。二、利用5-取代-3-巯基-4-氨基-1,2,4-三唑的4-位氨基与靛红进行缩合,得到希夫碱3-((5-取代-3-巯基-4H-1,2,4-三唑-4-基)亚氨基)吲哚-2-酮,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较优的反应条件。其中,希夫碱合成的最佳反应条件为:以无水乙醇为溶剂,5-取代-4-氨基-3-巯基-1,2,4-三唑与靛红和对甲苯磺酸物质的量之比为1:1.2:0.2,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6 h。三、将3-((5-取代-3-巯基-4H-1,2,4-三唑-4-基)亚氨基)吲哚-2-酮,在弱碱三乙胺的作用下与2-溴苯乙酮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含螺靛红新型衍生物3,7-取代-5,7-螺[[1,2,4]三唑[3,4-b][1,3,4]噻二嗪-6,3’-吲哚]-2’-酮,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到较优的反应条件:以甲醇为溶剂,反应温度为65℃,其中3-((5-取代-3-巯基-4H-1,2,4-三唑-4-基)亚氨基)吲哚-2-酮、2-溴苯乙酮和三乙胺的投料比为1:1.2:0.2。四、对所合成的12个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生物活性研究,初步结果显示:部分化合物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且3a和3d抑制效果明显强于阳性对照物5-氟尿嘧啶(5-FU),其中3-(对甲苯基)-7-苯基-螺[1,2,4-三唑[3,4-b][1,3,4]噻二嗪-6,3’-吲哚]-2’-酮(3d)的抑制效果最好。
【关键词】:靛红 噻二嗪 螺杂环 抗肿瘤 1 2 4-三唑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文献综述9-21
  • 1.1 靛红应用简介9
  • 1.2 靛红衍生物的合成研究进展9-14
  • 1.2.1 含螺靛红衍生物的合成研究进展10-12
  • 1.2.2 靛红喹啉类化合物研究进展12-13
  • 1.2.3 靛红3腙衍生物合成研究进展13-14
  • 1.3 靛红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14-20
  • 1.3.1 靛红与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14-15
  • 1.3.2 靛红对单胺氧化酶的作用15-16
  • 1.3.3 靛红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研究进展16-19
  • 1.3.4 靛红衍生物抗真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19
  • 1.3.5 靛红衍生物的抗惊厥活性19-20
  • 1.4 本课题的提出20-21
  • 第二章 含螺靛红新型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21-39
  • 2.1 引言21
  • 2.2 产物的合成路线21-25
  • 2.3 实验部分25-32
  • 2.3.1 实验试剂及仪器25-26
  • 2.3.2 5-取代3巯基4氨基-1,2,4-三唑的合成26-27
  • 2.3.3 3-((5-取代3巯基-4H-1,2,4-三唑4基)亚氨基)吲哚2酮的合成27
  • 2.3.4 3,7-取代-螺[[1,2,4]三唑[3,4-b][1,3,4]噻二嗪-6,3’-吲哚]-2’-酮的合成27-32
  • 2.4 结果与讨论32-35
  • 2.4.1 目标产物 3,7-取代-螺[[1,2,4]三唑[3,4-b][1,3,4]噻二嗪-6,3’-吲哚]-2’-酮结构表征32-35
  • 2.5 合成条件优化35-39
  • 2.5.1 3-((5-取代3巯基-4H-1,2,4-三唑4基)亚氨基)吲哚2酮希夫碱的合成条件优化35-36
  • 2.5.2 目标产物 3,7-取代-螺[1,2,4-三唑[3,4-b][1,3,4]噻二嗪-6,3’-吲哚]-2’-酮的合成条件优化36-39
  • 第三章 含螺靛红新型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39-41
  • 3.1 实验方法39
  • 3.2 结果与讨论39-41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41-42
  • 4.1 总结41
  • 4.2 展望41-42
  • 参考文献42-49
  • 致谢49-51
  • 附录51-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谢文林;谢玲;李雪锋;周颖;唐绪福;刘人愿;陈注;;无溶剂条件下1-芳甲酰基苯并三氮唑的合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2 郑玉国;薛伟;郭晴晴;卢平;王贞超;魏学;;三唑席夫碱苯并吡喃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病毒活性[J];合成化学;2012年03期

3 Tarunkumar Nanjibhai Akhaja;Jignesh Priyakant Raval;;Design,synthesis,in vitro evaluation of tetrahydropyrimidine-isatin hybrids as potential antibacterial,antifungal and anti-tubercular agents[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12年04期

4 张思行;武现丽;戴志鹏;廖新成;卢建莎;;1,2,4-三唑双席夫碱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J];有机化学;2008年06期

5 刘方明,王宝雷,张正方,格日勒图;三唑类硫醚及二硫醚化合物的合成[J];化学通报;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1063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63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d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