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人造纳米酶的制备、表征及其在生物检测和环境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10-19 23:18

  本文关键词:基于人造纳米酶的制备、表征及其在生物检测和环境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酶 癌细胞检测 癌细胞成像 甲基蓝降解 汞离子检测


【摘要】:在过去的数十年间,科学工作者为了模拟天然酶的结构和优良特性,发展了形形色色的人造酶。近来,人们又发现一些纳米材料也具有类天然酶的特性,人们将这一新型的人造酶定义为纳米酶,其优异的特性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目光。与天然酶和经典的人造酶相比,纳米酶拥有诸多优良的特性,纳米酶在应用上也取得了巨大地进步。现如今,人们发现很多纳米材料都具有类天然酶的特性,并被广泛的应用到诸多领域,如生物传感器、免疫检测、癌症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神经系统保护、抑制细胞生长、环境污染物的除去,污水处理等。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主要围绕新型纳米酶的制备、表征及其在生物检测和环境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展开,简要描述如下:第一章: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天然酶、人造酶和纳米酶的历史、分类、性质,并重点介绍了纳米酶在生物传感器,免疫检测、离子识别、癌症的诊断与治疗、污染物除去,生物成像,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第二章:这一章节我们主要发展了一种新型的生物传感器,此传感器以PdNPs/MCNC作为纳米酶,有机分子6作为荧光和比色的信号指示分子,而且此传感器可被完美的应用到癌细胞的靶向检测和多色成像中。第三章:在该章节中,我们通过利用乙二醇/水的混合液为还原剂,二乙烯三胺为偶联剂,发展了一种在磁性碳纳米球中原位生长金纳米粒子的新途径,制备了一种Au NPs/MCNSs纳米复合材料。此外,该纳米复合材料拥有异常优异的催化性能,在处理有机混合染料的水溶液时,可以选择性的降解其中的甲基蓝(MB)。第四章:本章节中,我们通过增强金纳米的催化性能,首次设计了一种荧光、比色双重信号放大实验,并将其用于高灵敏、高选择性的检测水溶液中的汞离子。当向金纳米中加入汞离子,可以快速的形成金汞齐,并能大幅度的提高金纳米催化还原罗丹明B的性能,该过程中伴随有荧光和比色的信号变化,因此提供了双重检测信号。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当罗丹明B的还原产物(rRh B)暴露在空气中2个小时左右,RhB的颜色再次被恢复,基于此我们将RhB固定在滤纸上,制成了检测汞离子的纸传感器,实验发现,同一纸传感器可以重复使用6次。
【关键词】:纳米酶 癌细胞检测 癌细胞成像 甲基蓝降解 汞离子检测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9.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44
  • 1.1 引言13-14
  • 1.2 酶的发展史14
  • 1.3 酶的分类14-16
  • 1.3.1 天然酶的分类14-15
  • 1.3.2 人造酶的分类15
  • 1.3.3 纳米酶的分类15-16
  • 1.4 纳米酶的制备16-21
  • 1.4.1 碳基纳米酶的制备16-18
  • 1.4.1.1 氧化石墨烯类纳米酶的制备16-17
  • 1.4.1.2 碳纳米管类纳米酶的制备17-18
  • 1.4.2 金属基纳米酶的制备18-20
  • 1.4.2.1 有序介孔硅封装的金纳米粒子纳米酶的制备18-19
  • 1.4.2.2 金纳米簇纳米酶的制备19-20
  • 1.4.3 金属氧化物基纳米酶的制备20-21
  • 1.4.3.1 氧化铈纳米酶的制备20-21
  • 1.5 纳米酶所能模拟的天然酶的种类21-23
  • 1.5.1 类过氧化物酶21-22
  • 1.5.2 类过氧化氢酶22
  • 1.5.3 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2
  • 1.5.4 类氧化酶22-23
  • 1.6 纳米酶的应用23-35
  • 1.6.1 纳米酶在过氧化氢(H_2O_2)检测中的应用23-24
  • 1.6.2 纳米酶在葡萄糖检测中的应用24-25
  • 1.6.3 纳米酶在核酸传感器中的应用25-27
  • 1.6.4 纳米酶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27-28
  • 1.6.5 纳米酶在离子检测中的应用28-30
  • 1.6.6 纳米酶在免疫测定中的应用30-32
  • 1.6.7 纳米酶在癌细胞检测中的应用32-35
  • 1.7 论文选题与研究内容35-37
  • 参考文献37-44
  • 第二章 磁性碳笼子封装的钯纳米粒子(PdNPs/MCNC)的制备、表征及其在癌细胞靶向检测和多色成像中的应用44-75
  • 2.1 引言44-46
  • 2.2 实验药品、仪器46
  • 2.2.1 实验药品46
  • 2.2.2 实验仪器46
  • 2.3 PdNPs/MCNC纳米酶和目标分子 6(NNPH)的制备及其在癌细胞靶向检测和多色成像中的应用46-51
  • 2.3.1 碳纳米球(CNSs)的制备46-47
  • 2.3.2 二乙烯三胺修饰的碳纳米球(CNSs-DETA)的制备47
  • 2.3.3 3, 4-二羟基苯甲醛修饰的碳纳米球(CNSs-DETA-DIB)的制备47-48
  • 2.3.4 磁性碳笼子(Fe_3O_4 NPs/CNCs)的制备48
  • 2.3.5 PdNPs/MCNC的制备48
  • 2.3.6 DIB-PEG-NH-FA的制备48
  • 2.3.7 FA-PdNPs/MCNC的制备48
  • 2.3.8 5-硝基苊(2)的合成48-49
  • 2.3.9 4-硝基-1,8-萘二甲酸酐(3)的合成49
  • 2.3.10 4-硝基-1,8-萘酰亚胺(4)的合成49
  • 2.3.11 4-氨基-1,8-萘酰亚胺(5)的合成49
  • 2.3.12 目标分子(6)的合成49-50
  • 2.3.13 高效纳米酶PdNPs/MCNC催化目标分子(6)生成化合物(5)的实验50
  • 2.3.14 UV-vis光谱的测定50
  • 2.3.15 荧光光谱的测定50
  • 2.3.16 细胞毒性实验50-51
  • 2.3.17 细胞成像实验51
  • 2.3.18 比色法检测癌细胞51
  • 2.4 结果与讨论51-66
  • 2.4.1 PdNPs/MCNC的TEM表征51-54
  • 2.4.2 纳米酶PdNPs/MCNC的X-射线光电能谱(XPS)表征54-55
  • 2.4.3 纳米酶PdNPs/MCNC的X-射线粉末衍射谱(XRD)和磁学性质(VSM)表征55-56
  • 2.4.4 PdNPs/MCNC的红外(FT-IR)表征56-57
  • 2.4.5 PdNPs/MCNC纳米复合材料与目标分子(6)的作用机理57
  • 2.4.6 实验参数的优化57-59
  • 2.4.7 催化剂PdNPs/MCNC专一性与催化、回收效果研究59-60
  • 2.4.8 催化剂PdNPs/MCNC稳定性研究60-61
  • 2.4.9 目标分子(6)的紫外可见光谱(UV-vis)性质研究61-62
  • 2.4.10 目标分子(6)的荧光光谱性质研究62
  • 2.4.11 PdNPs/MCNC的细胞毒性测试62-63
  • 2.4.12 靶向检测癌细胞和癌细胞多色成像机理探究63-65
  • 2.4.13 比色法检测癌细胞65-66
  • 2.5 结论66-67
  • 参考文献67-70
  • 附录70-75
  • 第三章 磁性碳纳米球封装的金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其在有机染料甲基蓝(MB)选择性降解中的应用75-89
  • 3.1 引言75-77
  • 3.2 实验药品及仪器77-78
  • 3.2.1 实验药品77
  • 3.2.2 实验仪器77-78
  • 3.3 Au NPs/MCNSs的制备78-79
  • 3.3.1 碳纳米球(CNSs)的制备78
  • 3.3.2 二乙烯三胺修饰的碳纳米球(CNSs-DETA)的制备78
  • 3.3.3 3, 4-二羟基苯甲醛修饰的碳纳米球(CNSs-DETA-DIB)的制备78
  • 3.3.4 磁性碳纳米球(Fe3O4 NPs/CNSs)的制备78
  • 3.3.5 Au NPs/MCNSs的制备78-79
  • 3.4 结果与讨论79-86
  • 3.4.1 Au NPs/MCNSs的TEM表征79-80
  • 3.4.2 纳米酶Au NPs/MCNSs的X-射线光电能谱(XPS)表征80-81
  • 3.4.3 纳米酶Au NPs/MCNSs的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磁学性质(VSM)表征81-82
  • 3.4.4 Au NPs/MCNSs的红外(FT-IR)表征82-83
  • 3.4.5 Au NPs/MCNSs纳米复合材料对有机混合染料降解性能的测试83-86
  • 3.5 结论86-87
  • 参考文献87-89
  • 第四章 基于金汞齐催化的一种可逆的比色、荧光双重信号放大实验及其在汞离子(Hg2+)可视化检测中的应用89-107
  • 4.1 引言89-91
  • 4.2 实验药品与仪器91-92
  • 4.2.1 实验药品91
  • 4.2.2 实验仪器91-92
  • 4.2.3 计算公式92
  • 4.3 基于金汞齐(Au~0/Hg~0)催化的一种可逆的比色、荧光双重信号放大实验及其在汞离子(Hg~(2+))可视化检测中的应用92
  • 4.3.1 金纳米粒子(Au NPs)的合成92
  • 4.3.2 汞离子检测方案92
  • 4.4 结果与讨论92-101
  • 4.4.1 金纳米粒子及金汞齐的表征92-93
  • 4.4.2 该实验的检测机理探究93-94
  • 4.4.3 比色、荧光汞离子纸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可逆性研究94-95
  • 4.4.4 最佳实验条件的筛选95-97
  • 4.4.5 该比色、荧光检测体系对汞离子的选择性、竞争性实验97-98
  • 4.4.6 罗丹明B的紫外和荧光滴定实验98-99
  • 4.4.7 该检测体系在实际水样检测中的应用99-100
  • 4.4.8 纸传感器对汞离子的可视化检测100-101
  • 4.5 结论101-102
  • 参考文献102-105
  • 附录105-107
  • 总结和展望107-109
  • (一)总结107-108
  • (二)展望108-109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109-110
  • 一、发表论文109
  • 二、参与课题109-110
  • 致谢11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蒙温婉;廖雷;赵非超;韦真周;吴霁昱;;油烟污染物降解优势菌株的筛选及性能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03期

2 钟理,詹怀宇;水体中污染物降解过程的强化技术[J];现代化工;2000年09期

3 吴纪宏;;黄河干流河段污染物降解系数分析研究[J];人民黄河;2006年08期

4 吴建兰;李曦;陈秀梅;;实验室率定法测算长江南通段污染物降解系数[J];四川环境;2012年05期

5 彭燕;蔡俊鹏;;微生物在水环境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英文)[J];微生物学通报;2008年05期

6 吴海明;张建;李伟江;张波;;人工湿地植物泌氧与污染物降解耗氧关系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7 陈轶;;九龙江流域漳州河段污染物降解系数测算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1年11期

8 王雅钰;刘成刚;黄天寅;吴玮;;不同处理技术对河流污染物降解系数影响的比较[J];环境工程学报;2014年03期

9 向音波;杨永刚;孙国萍;许玫英;;微生物燃料电池对污染物的强化降解及其机理综述[J];微生物学通报;2014年02期

10 汪亮;张海欧;解建仓;罗军刚;闫莉;;黄河龙门至三门峡河段污染物降解系数动态特征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卓琼芳;杨波;黄俊;邓述波;余刚;;用于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降解的电化学阳极材料概述[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薛建军;何娉婷;徐茂森;;吸附酿造废水材料的吸附特性[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高松;基于人造纳米酶的制备、表征及其在生物检测和环境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6年

2 李国权;三峡库区排污口下游污染物降解规律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年

3 刘英俊;规模化猪场不同污水处理工艺污染物降解率及其重金属含量变化的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63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63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f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