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高效有机硫吸附剂的可控合成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01:17

  本文关键词:高效有机硫吸附剂的可控合成与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噻吩 二苯并噻吩 Cu/ZrSBA-15 HPW/PEHA/ZrSBA-15 脱硫 循环使用


【摘要】:近年来,有机硫化合物在油品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危害已广泛地被人们所认知,油品中的含硫化合物进行深度的脱除己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众多脱硫方法中,吸附和氧化脱硫工艺因其操作条件温和、投资成本和操作费用低、脱硫效果好、环境污染少等优点成为了目前深度脱硫研究的热点。吸附脱硫(ADS)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性捕获噻吩硫化合物的方法,且ADS效果强烈依赖于活性物种的分散度。在本实验中,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通过尿素协助活性组分Cu高度均匀分散的Zr(Ⅳ)离子改性的有序六方介孔结构SBA-15的新型吸附剂,并用于噻吩的有效吸附去除。对合成的新型吸附剂采用X射线衍射图谱、N2吸-脱附曲线、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光电子能谱和紫外漫反射进行了全面的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本实验成功地设计合成了活性组分Cu高度均匀分散在有序片状短孔道ZrSBA-15材料内部而不是团聚在外表面。因此对噻吩具有很好的吸附脱除效果(9.35 mg/g,50 oC)。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数据可以用pseudo-second-order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进行很好的拟合,吸附剂可以通过于N2环境中简单的热处理得到再生吸附剂,且循环使用8次后没有明显的噻吩吸附脱除能力损失。此外,在本课题研究中也探究了二苯并噻吩(DBT)的氧化脱硫性能。采用层层自组装策略浸渍制备合成了磷钨酸(HPW)均匀负载在五乙烯六胺(PEHA)修饰的片状短孔道ZrSBA-15催化剂。在双氧水作氧化剂时,此催化剂用于DBT的催化氧化脱除性能研究,详细的探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和双氧水的用量以及活性物种的负载量对DBT氧化脱硫性能的影响且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表现出了优越的脱硫活性。同时,此催化剂的活性在6次循环使用之后并未出现明显的降低。
【关键词】:噻吩 二苯并噻吩 Cu/ZrSBA-15 HPW/PEHA/ZrSBA-15 脱硫 循环使用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624.55;O647.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前言8-16
  • 1.1 概述8-14
  • 1.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8-9
  • 1.1.2 我国机动车用汽油中硫化物的组成与性质9
  • 1.1.3 有机硫化物的脱除方法9-14
  • 1.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14-16
  • 第二章 实验部分16-24
  • 2.1 化学试剂16-17
  • 2.2 仪器与设备17
  • 2.3 表征方法与仪器17-19
  • 2.3.1 形貌和结构的表征(SEM、TEM)17-18
  •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18
  •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18
  • 2.3.4 表面元素组成分析(XPS) ..18
  • 2.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DRS)18-19
  • 2.3.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19
  • 2.4 可循环Cu/ZrSBA-15的设计合成19-21
  • 2.4.1 片状短孔道ZrSBA-15的制备19
  • 2.4.2 尿素协助共沉淀法Cu/ZrSBA-15的制备19-20
  • 2.4.3 吸附等温线实验20-21
  • 2.4.4 吸附动力学实验21
  • 2.5 可循环HPW/PEHA/ZrSBA-15的制备21-24
  • 2.5.1 短孔道片状ZrSBA-15的制备21
  • 2.5.2 氨基官能化片状短孔道PEHA/ZrSBA-15的制备21
  • 2.5.3 多酸基氨基官能化片状短孔道HPW/PEHA/ZrSBA-15催化剂的制备21-22
  • 2.5.4 HPW/PEHA/ZrSBA-15催化氧化DBT的实验22-24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24-50
  • 3.1 可循环Cu/ZrSBA-15的设计合成和应用24-38
  • 3.1.1 引言24-25
  • 3.1.2 制备的系列样品表征25-31
  • 3.1.3 吸附脱硫性能的研究31-37
  • 3.1.3.1 不同样品吸附脱硫性能的比较31-32
  • 3.1.3.2 吸附等温线研究32-34
  • 3.1.3.3 吸附动力学研究34-36
  • 3.1.3.4 吸附剂的再生和循环使用性能研究36-37
  • 3.1.4 小结37-38
  • 3.2 可循环HPW/PEHA/ZrSBA-15的制备和应用38-50
  • 3.2.1 引言38-39
  • 3.2.2 多酸基氨基官能化片状短孔道HPW/PEHA/ZrSBA-15催化剂的表征39-44
  • 3.2.3 合成的催化剂用于DBT的氧化脱硫性能研究44-49
  • 3.2.3.1 不同催化剂对DBT氧化脱除性能的影响44-45
  • 3.2.3.2 温度对DBT氧化脱除性能的影响45-46
  • 3.2.3.3 氧化剂H_2O_2的用量对DBT氧化脱硫性能的影响46-47
  • 3.2.3.4 催化剂的用量对DBT氧化脱硫性能的影响47-48
  • 3.2.3.5 催化剂在DBT氧化脱硫反应中的循环使用性能探究48-49
  • 3.2.4 小结49-50
  • 第四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50-53
  • 4.1 论文总结50-52
  • 4.2 论文展望52-53
  • 参考文献53-60
  • 致谢60-61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获奖情况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宇;卞杨燕;崔群;王海燕;姚虎卿;;活性炭吸附二苯并噻吩过程中酚羟基作用的分子模拟和实验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2 单国彬,刘会洲;多孔聚合物载体的制备及吸附脱除二苯并噻吩的初步探索[J];过程工程学报;2002年06期

3 徐永强,董晓芳,赵会吉,叶天旭,刘晨光;二苯并噻吩在γ-Al_2O_3上分散状态及吸附状态的研究[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3年01期

4 林玉福;陈卫强;段宣明;;具有C_(2v)对称性二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合成及光学特性[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5 侯影飞;孔瑛;郭宁;祝威;张建;;二苯并噻吩生物降解菌培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6 李珊珊;李国强;马挺;梁凤来;刘如林;;苯并噻吩与二苯并噻吩脱硫酶功能相关性研究[J];环境科学;2008年11期

7 聂毅;蔡洋;孟洪;李春喜;王子镐;;改性吸附剂脱除燃油中二苯并噻吩的研究[J];化学工程;2009年08期

8 常杰;刘靖;王安杰;李翔;倪晓磊;胡永康;;空气催化氧化二苯并噻吩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9年11期

9 张娟;赵地顺;杨洁;杨立彦;;核黄素光敏化氧化二苯并噻吩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年05期

10 张娟;赵地顺;杨洁;杨立彦;王春芳;;芬顿试剂光氧化二苯并噻吩的研究[J];现代化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忻;张爱茜;高常安;刘存;王连生;;不同助溶剂对二苯并噻吩的增溶作用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2 周新锐;王慧;盖洪涛;马红;李娟;;过氧化氢对二苯并噻吩的仿生脱硫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3 侯影飞;孔瑛;李春虎;冯丽娟;;二苯并噻吩生物降解反应条件的优化[A];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常勇慧;刘英;吕浩;应汉杰;;悬浮聚合法制备印迹微球固相萃取二苯并噻吩[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5 蔺远;张爱茜;傅建捷;;脱硫关键酶降解二苯并噻吩分子机制的理论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6 张娟;赵地顺;;核黄素光敏化氧化二苯并噻吩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郭秀燕;李术元;岳长涛;;硼化镍原位还原脱除二苯并噻吩有机硫[A];第三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谭谦;余国贤;金亚清;周晓龙;;活性炭载磷钨酸催化过氧化氢脱除二苯并噻吩的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8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高国华;程时富;刘月明;吴鹏;何鸣元;;燃料油氧化脱硫的研究Ⅱ:钛硅分子筛催化氧化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司晓娟;程时富;安莹;高国华;;Au/Ti-MWW催化氧化脱除模拟油品中硫化物的研究[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杜树婷;多级孔TS-1分子筛的合成与催化氧化脱硫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刘杰;含S,S-二氧—二苯并噻吩单元的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万涛;戈登氏菌Gordonia sp.WQ-01对石油中二苯并噻吩(DBT)生物脱硫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肖慧萍;基于S,S-二氧—二苯并噻吩单元共聚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王云;钛硅分子筛催化氧化脱除燃油中硫化物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白金;二苯并噻吩及其加氢中间体在体相金属磷化物上的加氢脱硫反应[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王亚楠;离子液体的制备、表征以及在催化燃油脱硫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龙;二苯并噻吩脱硫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2 马莎;基于9,9'—螺二芴和二苯并噻吩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6年

3 戚海新;高效有机硫吸附剂的可控合成与性能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年

4 赵坤;油品中萃取法和催化氧化法脱除二苯并噻吩的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5 袁丰;卟啉铁光催化氧化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宋静;二苯并噻吩脱硫菌的筛选及其代谢途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兰培;树脂基球形活性炭的制备及对燃油中二苯并噻吩的吸附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8 李莎;碳微球表面二苯并噻吩分子印迹聚合材料制备过程优化及吸附性能初探[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肖静;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在改性活性炭和Y型分子筛上的吸附[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林玉福;具有C_(2v)对称性二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合成及光学特性[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644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644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0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