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合成石墨烯负载纳米金复合材料用于电化学检测六价铬
本文关键词:绿色合成石墨烯负载纳米金复合材料用于电化学检测六价铬
更多相关文章: 绿色合成 纳米铁 纳米金 还原石墨烯 复合材料 六价铬离子
【摘要】: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被广泛用于修复水体环境污染物,目前化学合成方法在纳米技术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但是化学合成法存在成本高、耗能和二次污染等问题导致无法大规模原位修复。成本低廉和无二次污染的“绿色”合成纳米材料是发展纳米环境修复技术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目前绿色合成纳米材料主要利用其表面效应和量子效应在污染物的降解和吸附方面应用广泛,鲜少利用绿色纳米材料的导电及催化性能应用于电化学检测。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创新性的绿色合成纳米材料联合电化学检测技术用于灵敏性和选择性检测溶液中六价铬离子。首先,主要探讨绿色合成纳米金属材料的最佳条件,结果发现绿茶提取液可以作为最佳的“绿色”还原剂用于制备纳米材料。绿茶提取液中含有茶多酚、咖啡因等有机物,不仅可以作为还原剂,同时作为保护剂防止纳米颗粒团聚。首先成功利用绿茶提取液合成纳米铁颗粒,并探讨了不同反应气氛对合成纳米铁组分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铁具有更好的吸附性和还原性而导电性能差。其次,选择具有强导电性的纳米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绿茶提取液成功合成出平均粒径为27 nm的纳米金颗粒,并采用自组装技术将纳米金颗粒修饰到玻碳电极表面制备出新型绿色环保电化学传感器,通过一系列电化学表征分析,发现绿色合成纳米金修饰电极对六价铬离子具有好的灵敏度和低的检测限(0.67)由于绿色还原石墨烯(RGO)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导电性的优异性质,在纳米金属材料的合成过程中引入RGO作为载体,成功合成出纳米金/还原石墨烯(nano-Au/RGO)复合材料,并将此复合材料沉积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出新功能化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的制备过程完全符合“绿色”合成路线,还原石墨烯的引入不仅为溶液中离子提供吸附位点,同时增强了修饰电极的导电性能。通过对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分析,结合对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进一步深入探讨nano-Au/RGO复合材料修饰电极对溶液中六价铬的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能。
【关键词】:绿色合成 纳米铁 纳米金 还原石墨烯 复合材料 六价铬离子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1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11
- 绪论11-21
- 1 研究背景11-12
- 2 纳米金属材料和还原石墨烯的合成方法12-17
- 2.1 物理方法12
- 2.2 化学方法12-13
- 2.3 绿色合成方法13-17
- 3 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17-18
- 3.1 化学吸附法17
- 3.2 共价键合法17-18
- 3.3 自组装法(Self-Assembling)18
- 4 六价铬的检测方法18-20
- 4.1 传统检测方法18
- 4.2 电化学检测18-20
- 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20-21
- 5.1 研究内容20
- 5.2 创新点20-21
- 第1章 反应气氛对绿色合成纳米铁的组分及其活性的影响21-29
- 1.1 前言21-22
- 1.2 材料和方法22-23
- 1.2.1 实验材料22
- 1.2.2 主要仪器22
- 1.2.3 不同气氛下绿色合成纳米铁颗粒(GT-Fe NPs)22-23
- 1.2.4 实验过程23
- 1.3 实验结果与讨论23-28
- 1.3.1 三种气氛合成纳米铁SEM分析23-24
- 1.3.2 三种气氛合成纳米铁EDS分析24-25
- 1.3.3 三种气氛合成纳米铁XPS分析25-26
- 1.3.4 三种气氛合成纳米铁FTIR分析26-27
- 1.3.5 纳米铁去除亚甲基蓝(MB)27-28
- 1.4 本章小结28-29
- 第2章 绿色合成纳米金修饰玻碳电极电化学检测六价铬29-39
- 2.1 前言29-30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30-31
-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30
- 2.2.2 纳米金的合成30-31
- 2.2.3 纳米金修饰电极31
- 2.3 结果与讨论31-37
- 2.3.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31-32
- 2.3.2 XRD分析32-33
- 2.3.3 SEM分析33
- 2.3.4 XPS分析33-34
- 2.3.5 电化学表征34-37
- 2.4 本章小结37-39
- 第3章 绿色还原石墨烯/纳米金复合材料灵敏性检测六价铬离子39-49
- 3.1 前言39-40
- 3.2 材料和方法40-41
- 3.2.1 化学试剂40
- 3.2.2 主要仪器40
- 3.2.3 还原石墨烯的制备40-41
- 3.2.4 纳米金/还原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41
- 3.3 结果与讨论41-47
- 3.3.1 SEM-EDX分析41-42
- 3.3.2 XRD分析42
- 3.3.3 TG分析42-43
- 3.3.4 Raman分析43
- 3.3.5 电化学表征43-47
- 3.4 本章小结47-49
- 第4章 结论和展望49-51
- 4.1 结论49-50
- 4.2 展望50-51
- 参考文献51-61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1-63
- 致谢63-65
- 索引65-67
- 个人简历67-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纳米新产品[J];黄金科学技术;2002年01期
2 张百奇;纳米金的应用[J];黄金;2003年06期
3 马琨;透视"纳米热"[J];深圳特区科技;2004年Z4期
4 萧斌;;当“纳米”与“化工”相遇——记湘潭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周继承教授[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06期
5 汤倩;张燕;王钜;;纳米科技及其在地学上应用[J];科技传播;2010年22期
6 蒋国翔;沈珍瑶;牛军峰;庄玲萍;何天德;;环境中典型人工纳米颗粒物毒性效应[J];化学进展;2011年08期
7 丹丘生;;纳米金粒子的妙用[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2年11期
8 滑晓晖;纳米新产品——黄金新的工业用途[J];江西地质;2001年03期
9 ;国外纳米进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1年Z1期
10 ;量子化尺寸纳米颗粒及其在生物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1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学明;金洁;田佳;赵汉英;;具有温度响应可逆收缩的纳米金球簇[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2 李传新;潘春旭;;纳米科技现状及展望[A];中南地区第十六届电子显微镜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何微娜;林丰;郭祥群;;自旋标记-发光纳米金多模式探针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余玲;张彦峥;王亚丹;张银堂;徐茂田;;非标记纳米金光谱法检测雌激素[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郭彬;李青山;;纳米功能性纺织品的最新研究进展[A];雪莲杯第10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贾文峰;李津如;林官华;江龙;;简单方法制备单分散纳米金花及其表面拉曼增强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李竟先;鄢程;吴基球;;纳米颗粒制备过程中的机械力化学效应[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8 唐芳琼;;尺寸、结构、形貌可控纳米颗粒制备与调变技术开发[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李军;纪小慧;洪霞;王连英;贾若昆;菅文平;白玉白;;基于纳米晶特性的免疫检测研究[A];2003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袭著革;;纳米毒理学研究进展[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俊;“纳米食品”安全存疑[N];广州日报;2010年
2 张阳德;我国纳米生物医药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考[N];科技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童岱;刘扬:发现“神水”之毒[N];北京科技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贾书哲;拨开迷雾看纳米[N];中国质量报;2002年
5 何屹;纳米金晶簇的催化活性与大小有关[N];科技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李胜;一吨值一亿美元[N];深圳商报;2002年
7 李树龙;小纳米 大神通(上篇)[N];中国黄金报;2001年
8 记者 任荃;纳米金球让基因拷贝不走样[N];文汇报;2006年
9 中国包装联合会纸委会副秘书长 陈希荣;微观色彩学与包装设计应用[N];中国包装报;2010年
10 张唯诚;显微世界中的DNA纳米机器人[N];大众科技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永海;Au、Ag、Pd、Cu、Ni纳米催化剂设计构筑与催化氧化还原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2 陈娜;纳米金对胶质瘤放射增敏作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杨洁;宽频纳米结构光天线特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张晶;新型纳米生物探针的构建及其应用[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陈坤;功能化纳米金光学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其用于三聚氰胺和转基因分析检测[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6 胡培;新型纳米结构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7 于广霞;纳米生物电化学传感在环境医学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秦为为;等离子纳米粒子在可视化成像检测及纳米马达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6年
9 董海峰;DNA检测与细胞内microRNA分析新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张守仁;纳米金和二氧化钛基复合材料的可控合成、性质和催化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寇瑞花;壳聚糖基金纳米棒的构建及其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马儒超;功能化纳米粒子比色法用于放射性核素铀的快速检测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3 革伟;纳米簇复合材料在生物检测和成像中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王玉中;基于金纳米笼的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及其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杨霞;Pt@mSiO_2纳米模拟酶的催化性质及其在生物检测中的信号放大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梅园;纳米氧化锰/聚邻苯二胺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的应用[D];东南大学;2015年
7 尹芳;纳米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海南大学;2016年
8 陈玉琴;原子力显微镜探针针尖形貌盲重构[D];福州大学;2014年
9 王赛男;蛋白质-金纳米簇的快速合成及其在检测茶多酚上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10 焦姣;金属基磁性空间限域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65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65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