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偶氮苯衍生物的双光子异构化及铁离子探针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1 10:41

  本文关键词:基于偶氮苯衍生物的双光子异构化及铁离子探针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偶氮苯 双光子 光异构化 光物理特性 探针


【摘要】:偶氮苯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种光响应材料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在光刺激下,偶氮苯类化合物能够发生顺反异构化,并且伴有颜色、溶解性、折射率、极性等性质的改变。基于其优良的光响应特性,偶氮苯类化合物在液晶,非线性光学,全息光栅以及光存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基于偶氮苯衍生物的双光子诱导异构化特性及在离子识别方面的应用还少见报道。本论文基于自主合成的一种偶氮苯衍生物AOB-t8,利用红光诱导实现了其从反式结构到顺式结构的转变;系统研究了AOB-t8在阳离子识别方面的物理化学行为和机制。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结果如下:近几年来,利用偶氮苯异构化特性作为光开关在调控生物目标分子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然而,偶氮苯化合物异构化通常需要紫外光诱导,考虑到细胞和组织对紫外光散射非常严重,以及紫外光可能会导致细胞的凋亡或者触发一些不必要的响应,因而限制了偶氮苯化合物分子在生物体系的应用。为此,利用可见光诱导偶氮苯化合物分子的异构化成为新材料开发和研究的重要方向。本论文一方面通过双光子激发,利用红光实现了偶氮苯衍生物(AOB-t8)的异构化,利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荧光寿命等方法对AOB-t8的反-顺异构化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非线性Z扫描技术获得了AOB-t8的双光子吸收系数,确定了AOB-t8异构化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金属离子荧光探针凭借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在环境检测、化学分析、生物领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近些年来,人们对识别和检测过渡金属离子的荧光探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报道了很多关于Cu~(2+),Pb~(2+),Zn~(2+),Hg~(2+)的荧光探针。但是关于偶氮苯衍生物的荧光探针还很少。本文另一方面利用偶氮苯衍生物(AOB-t8)在荧光方面实现了对Fe~(3+)的特异性检测。研究发现,Fe~(3+)通过螯合作用导致AOB-t8分子荧光的淬灭,同时通过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以及Job’s plot曲线分析证明了探针AOB-t8分子与Fe~(3+)之间的结合模式,通过Stern-Volmer曲线得出配合物的结合常数为6.07×103 M~(-1)。通过紫外光的照射,发现Fe~(3+)明显加速了AOB-t8分子的光异构化进程。同时,通过强螯合剂柠檬酸的作用,可将AOB-t8分子从Fe~(3+)上进行了取代,从而实现了AOB-t8分子荧光的恢复和离子探针的可重复利用。总之,本论文一方面通过双光子诱导实现了偶氮苯衍生物AOB-t8分子的异构化,使用可见光诱导AOB-t8分子的异构化有利于其作为光开关在生物体系的应用。另一方面,利用AOB-t8分子实现了对Fe~(3+)的特异性检测,并对其中的物理化学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表明AOB-t8在Fe~(3+)的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关键词】:偶氮苯 双光子 光异构化 光物理特性 探针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2
  • 1.1 偶氮苯化合物的基本概念10-11
  • 1.2 偶氮苯化合物的光致变色特性11
  • 1.3 偶氮苯化合物光致变色的机理11-13
  • 1.4 影响偶氮苯类化合物光致变色性能的因素13-15
  • 1.5 偶氮苯类化合物在光学领域的应用15-17
  • 1.5.1 偶氮苯类化合物在液晶方面的应用15-16
  • 1.5.2 光取向材料方面的应用16-17
  • 1.6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17-19
  • 参考文献19-22
  • 第二章 荧光分子探针的设计和识别原理22-32
  • 2.1 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22
  • 2.2 荧光分子探针的设计原理22-23
  • 2.3 荧光分子探针的识别原理23-29
  • 2.3.1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机理24-26
  • 2.3.2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机理26
  • 2.3.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机理26-27
  • 2.3.4 聚集诱导荧光探针27-29
  • 参考文献29-32
  • 第三章 基于偶氮苯衍生物AOB-t8的双光子异构化及动力学研究32-44
  • 3.1 引言32-33
  • 3.2 实验部分33-34
  • 3.2.1 实验材料和样品的合成33
  • 3.2.2 表征方法33-34
  • 3.3 结果与讨论34-40
  • 3.3.1 trans-AOB-t8的光物理特性34-35
  • 3.3.2 双光子诱导trans-AOB-t8的异构化35-37
  • 3.3.3 trans-AOB-t8的双光子吸收系数37-38
  • 3.3.4 双光子诱导过程中trans-AOB-t8的动力学分析38-40
  • 3.4 总结40-41
  • 参考文献41-44
  • 第四章 基于偶氮苯衍生物AOB-t8铁离子荧光探针及其分子特性的研究44-62
  • 4.1 引言44-45
  • 4.2 实验部分45-46
  • 4.2.1 实验药品45
  • 4.2.2 样品的制备45
  • 4.2.3 表征方法45-46
  • 4.3 结果与讨论46-56
  • 4.3.1 trans-AOB-t8的离子响应46-50
  • 4.3.2 AOB-t8和Fe~(3+)的结合模式50-52
  • 4.3.3 Fe~(3+) 对AOB-t8分子构型的影响52-54
  • 4.3.4 探针的可逆性54-56
  • 4.4 总结56-57
  • 参考文献57-62
  • 第五章 工作总结62-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3-64
  • 致谢64-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学建;张献;姚金水;孙希军;;杂环类双光子材料的研究进展[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任爱民,封继康,赵显,刘春玲,苏忠民;反式二苯乙烯系列衍生物双光子吸收截面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7期

3 周虹屏,郝扶影,张居舟,赵祖志,李东梅,吴杰颖,田玉鹏,Hoong-Kun Fun;一种具有双光子活性的新型吡啶盐的合成、表征及性质[J];应用化学;2005年06期

4 刘旭峰,钟增培,许遵乐;2,4,5-三苯基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双光子特性[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周树兰;赵显;孙学勤;程秀凤;;取代基对二噻吩并噻吩衍生物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10期

6 孙学勤;赵显;周树兰;李百东;程秀凤;;分枝结构对以N为耦合中心的多分枝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影响[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7年06期

7 刘常琳;王世杰;张雯;崔月芝;程贝君;李天铎;;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研究及应用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08期

8 李文超;封继康;任爱民;孙家锺;于晓强;王军杰;;3,6-和2,7-咔唑衍生物单光子和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1期

9 孙梅;胡寒梅;田玉鹏;蒋民华;;一种三取代结构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合成[J];功能材料;2010年12期

10 张献;黄宝丽;姚金水;于晓强;;有机杂环类双光子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新艳;徐洪耀;光善仪;;一种D-π-A型强双光子吸收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赵杨;任爱民;;芘衍生物的单、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昱;胡青;钟成;秦金贵;;一种兼含卟啉和环糊精的用于双光子动力学治疗的光敏体系的设计、合成与性能[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张良;田晓宇;何风;王英惠;杨延强;郑植仁;苏文辉;;有机齐聚物双光子吸收效应的实验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李波;米君;周炯;钱士雄;;新型双光子吸收材料的超快动力学研究[A];第六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余璇;刘智波;田建国;;二硫化碳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丁红娟;王传奎;;不同分支分子的单双光子吸收性质[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刘晓婷;任爱民;;新型吡咯有机染料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史萌;李华;苏富芳;韩培高;;基于超灵敏跃迁实现铕配合物高效双光子吸收诱导荧光[A];鲁豫赣黑苏五省光学(激光)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雷虹;黄振立;汪河洲;;电荷转移化合物分子的双光子吸收特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传香;几类荧光蛋白的双光子吸收及分子光学信号的表面增强行为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李文超;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赵杨;几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东;几种吡啶盐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染料光谱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5 韩德明;几种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黄双;环噻吩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姜义华;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均三嗪及联二噻唑双光子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冯燕;芴类双光子吸收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周新;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张祥标;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红;双光子荧光传感器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刘守坤;Ⅱ-Ⅵ族半导体纳米团簇双光子吸收特性的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陈素梅;超快激光作用下双光子吸收方程及解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刘金浩;水溶性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制备及3D水凝胶微加工[D];天津大学;2014年

5 葛新萍;双光子吸收苯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光学性质及生物应用[D];安徽大学;2016年

6 李明利;砷化镓双光子响应探测器特性研究及其电极优化[D];吉林大学;2016年

7 朱舒卷;有机染料/贵金属纳米复合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制备与性质[D];安徽大学;2016年

8 阮东;以螺二芴为母体的光控荧光传感器以及双光子光致变色材料[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9 龚兆翠;基于寡聚苯撑乙炔荧光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双光子成像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10 武香莲;新型双光子吸收材料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729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729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f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