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氟代吡啶基吡啶铱配合物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二氟代吡啶基吡啶铱配合物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铱配合物 有机磷光电致发光器件 深蓝色磷光材料 磷光主体 高性能深红色器件
【摘要】:近年来,新一代有机光电全色显示和固态照明技术在产业界和科学界取得重大突破。其产品已广泛应用到手机、电视、智能手表等平板显示屏上。红、黄、绿、蓝等可见光区内各颜色材料已经开始工业化应用,磷光材料的发现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器件效率,内量子效率(In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IQE)接近100%(理论值)已经实现,商业化应用能耗更低优势更加明显。但是深蓝色磷光材料依然稀缺,导致高效率的深蓝色磷光器件(CIEx~0.15,CIEy~0.10)研制更加困难。优异的深蓝色磷光材料不仅对于全色显示至关重要,其对有机固态照明技术也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蓝色磷光材料还可以作为红色、橙红色磷光材料的主体制备全磷光有机光电器件,这种新型全磷光体系可以制备性能更加优良更加符合产业化应用的磷光器件。因此,设计合成新型蓝色磷光材料对于有机光电全色显示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基于二氟取代吡啶基吡啶六配位铱配合物的磷光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深蓝色、深红色有机磷光发光器件中。第二章中基于二氟取代吡啶基吡啶为第一配体,dipcca和fptz为第二配体合成了四个六配位铱配合物。通过晶体结构我们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其键长、键角及分子构型的特性。同时也对分子的堆积和分子间作用力进行讨论,Ir1、Ir2和Ir3这三个分子分子间没有明显的π-π作用力和分子间氢键,只存在分子间范德华力,分子刚性很强,这对分子在磷光器件中减少浓度淬灭提高发光效率有重要意义。第三章中我们对磷光铱配合物Ir1和Ir2各项物理性质测试分析,热力学性质表明化合物热稳定性良好,高温蒸镀过程中不容易发生结晶,非常适合用于真空有机薄膜蒸镀中。光物理性质测试表明其在不同环境下(溶液、低温77 K和掺杂薄膜)的荧光发射均表现出本征蓝光发射。理论计算研究了其HOMO-LOMO前线轨道分布情况,轨道能级、带隙等问题表明化合物具有较宽的带隙,并对器件制备工作提供基础。以其作为发光材料制备了蓝色磷光发光器件,器件为深蓝色发光(0.10CIEy0.15)。器件开启电压仅为3.5V,并且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其最大外量子效率达到10%以上,最大功率效率达到10 lm W-1以上。第四章我们对磷光铱配合物FPYPCA、BTPBA和BTIPG进行研究,热力学性质表明三个化合物非常适合用于真空有机薄膜器件蒸镀中。从光物理性质看到BTPBA和BTIPG的吸收光谱与FPYPCA的发射光谱有较大重合。电化学性质和理论计算均表明FPYPCA具有作为红光主体三重态能级和较宽的带隙(Eg)。理论模拟计算和TOF测试表明FPYPCA具有双极性和高且平衡载流子传输能力,适合作为磷光器件主体材料。制备了以FPYPCA为主体BTPBA和BTIPG为发光客体的有机全磷光体系(PPT)发光器件。这种新型磷光-磷光主客体体系,具有稳定的深红光发光,在高亮度下(1000-10000 cd m-2)稳定的CIE值和高器件效率。与传统的荧光主体(如CBP)相比,这种双极性的磷光主体材料有许多有点,电荷注入势垒小,电荷迁移速率高效平衡,主客体能量转移效率高。
【关键词】:铱配合物 有机磷光电致发光器件 深蓝色磷光材料 磷光主体 高性能深红色器件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前言13-31
- 1.1 引言13-14
- 1.2 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简介14-19
- 1.2.1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14-16
- 1.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基本原理16
- 1.2.3 空穴传输材料和电子传输材料16-19
- 1.3 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19-29
- 1.3.1 荧光材料20-21
- 1.3.2 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材料21-22
- 1.3.3 磷光有机电致发光主体材料22-25
- 1.3.4 磷光材料25-29
-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成果29-31
- 1.4.1 研究思路29-30
- 1.4.2 研究方法30
- 1.4.3 研究成果30-31
- 第二章 磷光铱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研究31-42
- 2.1 引言31-32
- 2.2 磷光铱配合物的合成32-37
- 2.2.1 试剂和仪器32-33
- 2.2.2 合成路线33-34
- 2.2.3 配体的合成34-36
- 2.2.4 磷光铱配合物的合成36-37
- 2.3 磷光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37-41
- 2.3.1 解析晶体结构方法及仪器37
- 2.3.2 磷光铱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分析37-41
- 2.4 本章小结41-42
- 第三章 蓝色磷光铱配合物的性质及器件研究42-57
- 3.1 引言42-43
- 3.2 配合物分子Ir1和Ir2的热力学性质43-44
- 3.2.1 所用仪器43
- 3.2.2 TGA和DSC结构分析43-44
- 3.3 配合物分子Ir1和Ir2的光物理性质44-47
- 3.3.1 所用仪器44-45
- 3.3.2 测试结果及性质讨论45-47
- 3.4 化合物Ir1和Ir2的电化学性质47-48
- 3.4.1 测试方法和所用仪器47
- 3.4.2 电化学性质分析47-48
- 3.5 化合物Ir1和Ir2的理论计算48-50
- 3.5.1 计算方法48-49
- 3.5.2 计算结果及讨论49-50
- 3.6 化合物Ir1和Ir2的器件设计及制备50-55
- 3.6.1 器件制备方法和所用仪器50-51
- 3.6.2 化合物Ir1和Ir2的器件性能51-55
- 3.7 本章小结55-57
- 第四章深红色磷光主体材料的性质及全磷光器件研究57-73
- 4.1 引言57-58
- 4.2 配合物分子Ir3和发光材料的热力学性质58-60
- 4.2.1 所用仪器58
- 4.2.2 TGA和DSC结构分析58-60
- 4.3 配合物分子Ir1和Ir2的光物理性质60-63
- 4.3.1 所用仪器60
- 4.3.2 测试结果及性质讨论60-63
- 4.4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63-64
- 4.4.1 测试方法和所用仪器63
- 4.4.2 测试结果及分析63-64
- 4.5 主体Ir3(FPYPCA)的理论计算和飞行时间(TOF)测试64-66
- 4.5.1 计算方法64
- 4.5.2 理论计算结果及讨论64-65
- 4.5.3 飞行时间(TOF)测试65-66
- 4.6 全磷光体系器件设计制备66-71
- 4.7 本章小结71-73
- 第五章 结论73-76
- 参考文献76-82
- 附录:化合物单晶的键长键角数据82-91
- 作者简介91-93
- 致谢93-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应中;化学发光器件[J];玻璃与搪瓷;1977年05期
2 ;我国半导体发光器件拥有了“中国心”[J];稀有金属;2002年04期
3 ;我国研制成功多功能发光器件制备系统[J];稀土信息;2005年06期
4 侯林涛;黄飞;曹镛;刘彭义;;有机/聚合物顶发射发光器件[J];化学进展;2007年11期
5 ;发光与发光器件[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9年01期
6 骆开均;蒋世平;张藜芳;朱卫国;王欣;;掺杂meso-四(对葵酰氧基苯基)卟啉铂的饱和红色聚合物发光器件[J];应用化学;2011年10期
7 牛晶华;李文连;初蓓;;基于红光染料掺杂的有机电压调制发光器件[J];功能材料;2008年02期
8 ;华工研制新型高分子光电材料[J];化工中间体;2012年02期
9 唐海侠;王启明;;光子晶体在Si基发光器件中的应用[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7年02期
10 王新胜;杨天鹏;刘维峰;徐艺滨;梁红伟;常玉春;杜国同;;p型ZnO掺杂及其发光器件研究进展与展望[J];材料导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牛萍娟;郭维廉;于欣;杨广华;李晓云;;与标准CMOS工艺兼容的硅基发光器件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莫晓亮;陈国荣;沟黑登志子;Claire Heck;谷垣宣孝;平贺隆;;用基于真空喷雾法制备的梯度结构来提高聚合物发光器件的光强[A];第六届华东三省一市真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陈弘达;孙增辉;毛陆虹;陈永权;;用标准CMOS工艺制备的硅基发光器件[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曹镛;曾文进;张赤;黄飞;吴宏滨;;用导电银胶作阴极的全印刷聚合物发光器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5 熊绍珍;吴春亚;郝云;杨恢东;陈有素;王跃;周祯华;YU Gang;;聚合物发光器件中缺陷态的行为表现[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6 罗玮;马晓红;赵华凤;;基于半导体发光器件的波长识别技术[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国内简讯[A];北京光学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摘要集[C];2002年
8 马良;周刚;刘俊;杨君维;谢志元;王利祥;;界面修饰改善蓝光聚芴发光器件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9 王万录;廖克俊;;有机半导体发光器件稳定性的研究[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10 于贵;徐新军;陈仕艳;狄重安;刘云圻;;多苯基化合物的合成及在发光器件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赵晓琳;兆驰股份斥资2亿加码LED产业[N];上海证券报;2010年
2 中玉;中国半导体发光器件研究获突破[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3 于洋 柏林;高分子发光器件组装评价系统问世[N];中国化工报;2006年
4 见习记者 马红云 通讯员 韩富强;曲周LED发光器件项目奠基[N];河北经济日报;2009年
5 记者 郑惠华 通讯员 丁少义 赵志民;曲周LED发光器件项目投产[N];河北经济日报;2011年
6 龚华萍;没有科研秘书的院士[N];科技日报;2011年
7 Avaya Labs TC Tan 博士;DMD测试与万兆多模光缆[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8 靖士宽 任爱青;我半导体发光器件外延工艺与管芯技术获突破[N];中国电子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英杰;锂氮共掺杂p型氧化锌基薄膜制备及其光电器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刘吉山;锂氮共掺杂ρ型氧化锌基薄膜制备及其发光器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3 何为;几种酞菁的合成、性质及其近红外发光器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白青龙;四取代芳氧基酞菁的合成、光电性质和近红外发光器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范昭奇;基于酞菁的有机近红外发光器件与太阳能电池[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军红;基于溶液加工工艺的有机高效电致白光发光器件及其应用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兴宇;高性能氧化锌基发光器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8 徐英添;ZnO微米线异质结发光器件的制备及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吴国光;InN材料的RF-MBE法生长及其发光器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高文宝;梯度掺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D];吉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章熠;基于氧化锌的材料和纳米器件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冯岩松;二氟代吡啶基吡啶铱配合物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阳秀;聚合物发光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4 韩磊;硅基发光器件及其构成的光互连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翟自洋;半导体发光器件特性综合测试实验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吕清华;发光器件I/V特性自动测量装置及数据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7 王卉;表面等离子体晶体在半导体发光器件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08年
8 曹艳;ZnO薄膜及其发光器件的PLD法制备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9 表会川;掺杂聚(3,,4-二氧乙烯基噻吩)在发光器件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0 纪冬梅;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与近红外发光器件的研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73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73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