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铜抗菌作用的生物物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4 11:13

  本文关键词:铜抗菌作用的生物物理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铜离子 抗菌作用 大肠杆菌 傅里叶红外光谱 峰值力定量纳米力学模式原子力显微镜


【摘要】:铜具有优异的抗菌特性,并且不易导致病菌耐药性,在医疗卫生、食品行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虽然对铜的抗菌机制已经进行了很多研究,但由于其抗菌机制非常复杂,具体机理还远不清楚。本论文以大肠杆菌为模式系统,利用同步辐射红外光谱、纳米力学成像与测量、磷脂双分子层等多种生物物理学手段和方法研究铜离子对细菌的作用机理。峰值力定量纳米力学模式原子力显微镜(PeakForce quantitative nano-mechanics,PF-QNM)结果显示铜离子对大肠杆菌的表面形貌及力学性质都有显著地影响。在与CuCl2作用后,随着时间延长,大肠杆菌表面形貌由平滑逐渐变得粗糙,表面出现越来越多的突起;力学性质也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其Modulus和Stiffness值越来越低,说明随着作用时间延长细菌表面越来越软,而Adhesion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这些力学性质的变化可能是由于细菌表面的磷脂、多糖和肽聚糖成分发生了变化。接下来我们用同步辐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来检测铜离子引起的大肠杆菌的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磷脂、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在铜离子作用下都发生了变化,并且在铜离子作用的早期,磷脂成分是最先发生显著变化的组分。为深入研究铜离子与大肠杆菌细胞膜的相互作用,我们利用磷脂双分子层技术,将大肠杆菌的脂抽提物铺展在云母表面成膜,然后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进行高分辨成像观察。结果显示:低浓度(小于4mM)的铜离子并不能引起膜发生相分离,但当浓度高于4mM时,会产生明显的相分离现象;其它二价金属离子(如Ca2+和Zn2+)不能引发类似的相分离现象;另外,PO43-可以使铜离子诱导产生的domain减小甚至消失,同时,PO43-也可以缓解铜离子的杀菌作用,提示铜离子可能与磷脂头部的磷酸根部位存在相互作用,也说明domain的形成可能与细菌的死亡有关。综上所述,铜离子的杀菌作用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细菌膜也是铜离子发挥杀菌作用的目标之一,铜离子可以使细菌的细胞膜发生相分离,从而进一步影响细菌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铜离子 抗菌作用 大肠杆菌 傅里叶红外光谱 峰值力定量纳米力学模式原子力显微镜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14.121;Q9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引言10-22
  • 1.1 研究铜抗菌作用的意义10-13
  • 1.1.1 铜抗菌的潜在应用10-12
  • 1.1.2 铜抗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12-13
  • 1.1.3 细菌细胞膜在铜表面杀菌中的作用13
  • 1.2 同步辐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13-16
  • 1.2.1 FTIR数据处理方法14-15
  • 1.2.2 FTIR在生物领域的应用15-16
  • 1.3 原子力显微镜成像与力学测量技术16-19
  • 1.3.1 原子力显微镜(AFM)16-18
  • 1.3.2 PF-QNM模式在生物领域的应用18-19
  • 1.5 本课题提出19-22
  • 第二章 铜离子对大肠杆菌力学性质的影响22-28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22
  • 2.2 实验方法22-24
  • 2.2.1 细菌生长曲线实验22-23
  • 2.2.2 PF-QNM模式对与铜离子作用不同时间的大肠杆菌成像23-24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24-27
  • 2.3.1 铜离子作用下的细菌生长曲线24
  • 2.3.2 大肠杆菌力学性质分析24-27
  • 2.4 小结27-28
  • 第三章 铜离子对细菌生化成分的影响28-34
  • 3.1 实验试剂和仪器28
  • 3.2 实验方法28-29
  • 3.2.1 细菌生长曲线实验28-29
  • 3.2.2 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大肠杆菌细胞组分变化29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29-33
  • 3.4 小结33-34
  • 第四章 铜离子与大肠杆菌细胞膜的相互作用34-44
  • 4.1 实验试剂和仪器34-35
  • 4.2 实验方法35-37
  • 4.2.1 脂质体的制备35
  • 4.2.2 磷脂双分子层的AFM成像35
  • 4.2.3 铜离子对大肠杆菌抽提脂双分子层的影响35-36
  • 4.2.4 NaH_2PO_4对铜离子诱导形成的domain的影响36
  • 4.2.5 细菌生长曲线实验36
  • 4.2.6 NaH_2PO_4对铜离子影响下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36-37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37-42
  • 4.3.1 铜离子对大肠杆菌抽提脂双分子层膜的影响37-40
  • 4.3.2 NaH_2PO_4对铜离子诱导形成的domain的影响40-41
  • 4.3.3 NaH_2PO_4对铜离子杀菌作用的影响41-42
  • 4.4 小结42-44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4-46
  • 参考文献46-54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54-56
  • 致谢56-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昌齐;;苏联民间用作防腐剂的一些植物的抗菌作用[J];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1981年01期

2 刘林祥;;近年来国外对植物抗菌作用的研究[J];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1982年01期

3 李宏,姜怀春;贯叶连翘总提取物对黄色短杆菌的抗菌作用[J];广西植物;2005年04期

4 ;192种中药及草药抗菌作用研究(初步报告)[J];微生物学报;1960年01期

5 龚勇;;延命皮的抗菌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0年01期

6 俞佩芳;三种常见药用植物抗菌作用的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7 周仁超,李淑彬;蕨类植物抗菌作用的初步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年04期

8 熊国华,杨哲民,候鹿;甘氨酸及其衍生物的抗菌作用[J];氨基酸杂志;1994年04期

9 李宏;姜怀春;;贯叶连翘总提取物对11株致病细菌的抗菌作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叶茵;试谈青霉素的抗菌作用及合理使用[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小莉;蔡东联;;茶叶的抗菌作用[A];'98上海茶与抗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马瑞;夏文薇;黄莉莉;朱彩莲;叶冬霞;;复方中药制剂对粘性放线菌抗菌作用的体外研究[A];全国第八次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王多宁;白刚;;绿脓色素的抗菌作用及其与临床感染的关系[A];全国第三届烧伤外科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摘要[C];1991年

4 彭国平;陈汝炎;;杏贝颗粒抗病毒及抗菌作用研究[A];中国制药工业药理学会20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曲云英;谢昌华;鞠胜芝;崔秀珍;傅志强;;MEBO抗菌作用实验研究[A];烧伤湿性医疗技术(MEBT/MEBO)论文集锦[C];2001年

6 谭湘萍;罗其富;严鹏科;谢金魁;;蝓天克喘胶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研究[A];共铸医药学术新文明——2012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买尔旦·马合木提;阿孜古力·吾司曼;古丽仙·胡加;;沙枣水提物抗炎、镇痛、解热及抗菌作用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8 华德兴;彭青;钱元恕;;绿茶对MRSA的抗菌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化疗药理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买尔旦·马合木提;阿孜古力·吾司曼;古丽仙·胡加;;沙枣水提物抗炎、镇痛、解热及抗菌作用研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10 傅若秋;孟德胜;胡大强;龙世林;;牡丹皮水提物及醇提物的抗菌作用研究[A];第十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易善永;抗生素的非抗菌作用[N];家庭医生报;2008年

2 赵宁波;中药可“破壁”细菌生物膜 发挥抗菌作用[N];中国医药报;2013年

3 ;浅谈中西药的联合应用[N];中国畜牧报;2005年

4 王继红;抗菌服装的全新突破[N];市场报;2003年

5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李大鲁邋尹静;四种中药能防龋齿[N];健康时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胡晓娟;铜抗菌作用的生物物理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6年

2 王迪;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菌作用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3 尹丽莉;全新抗菌肽基因的功能及相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年

4 华德兴;绿茶及其提取物与抗生素合用抗MRSA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汕头大学;2009年

5 曹喜红;复方麝香滴眼液的药效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6 张宏飞;喹赛多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884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884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f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