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酶促螺旋体糊精的形成及其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6 00:00

  本文关键词:酶促螺旋体糊精的形成及其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酶解脱支 螺旋体糊精 包结络合 槲皮素 结构性质


【摘要】:淀粉经精加工处理后可为工业提供不同的淀粉衍生物,进而提高其附加值。本文以原淀粉为原料,采用酶解脱支技术,制备出具有包结络合能力的酶促螺旋体糊精,四种淀粉经彻底脱支后,其包结络合能力从高到低依次是:木薯淀粉、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蜡质玉米淀粉。并利用醇沉法对螺旋体糊精进行粗提纯处理,得到一系列分子量分布的螺旋体糊精,其DP值随醇浓度升高而降低,且DP值较小的螺旋体糊精样品包结络合能力较强。而后本文进一步对酶促螺旋体糊精在槲皮素的包结络合应用进行研究。以包合物中槲皮素含量和包合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影响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反应条件进行研究,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60℃,反应pH为6.0,槲皮素溶液添加量5%(w/w),在此最佳条件下制得的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中,槲皮素含量为38.43 mg/g,槲皮素的包合率达82.80%。并利用响应面旋转设计法对此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为:螺旋体糊精包合槲皮素的最佳工艺为反应时间4.5 h、反应温度64℃、槲皮素添加量5%、pH 6.5,在此条件下制得的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中,槲皮素实际含量及包合率分别为41.57 mg/g和87.32%。利用FT-IR、XRD、~(13)C CP/MAS NMR、DSC、DTG、SEM和CLSM等检测技术,对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的结构、热力学性质及表观形貌进行分析。包合物红外光谱在1264cm-1处出现C-O-的吸收峰,显示出包结络合反应的发生;XRD表明包合物晶型整体尺寸变小,呈现出螺旋体糊精包结络合物的V型结晶结构;~(13)C CP/MAS NMR表明包合物中C-4吸收峰有所弱化,表明螺旋体糊精与槲皮素之间有化学键的络合反应;包合物DSC曲线在314.8℃出现一个新熔融峰,同时包合物中槲皮素熔点峰及螺旋体糊精分解峰均消失;DTG曲线表明包合物降解过程中重量损失比混合物多18.07%;SEM显示包合物表面变得光滑整洁棱角分明、球状颗粒明显,槲皮素纤维条状弱化消失、酶解淀粉的粗糙表面得到改善;包合物的CLSM图片中可观察到红绿荧光色相间的物质,且红色荧光部分处于绿色中间;上述结论均可表明槲皮素与螺旋体糊精发生了包结络合反应,且反应中槲皮素进入了螺旋体糊精空腔中。对包合物产品溶解性、吸湿性、体外消化性、降解性、稳定性、抗氧化性以及释放特性的研究表明,包合物的溶解度随着槲皮素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螺旋体糊精包合槲皮素后呈现出较强的抗酶解特性;同时包合物中槲皮素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光照稳定性及其抗氧化稳定性均有所提高;包合物主要在小肠中发生降解释放出槲皮素。
【关键词】:酶解脱支 螺旋体糊精 包结络合 槲皮素 结构性质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36.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2
  • 主要符号表12-13
  • 第一章 绪论13-21
  • 1.1 淀粉及其衍生物简述13-15
  • 1.1.1 淀粉概述13-14
  • 1.1.2 糊精概述14
  • 1.1.3 螺旋体糊精的概述14-15
  • 1.1.4 螺旋体糊精的应用15
  • 1.2 梯度醇沉概述15-18
  • 1.2.1 梯度醇沉法的原理及应用15-16
  • 1.2.2 梯度醇沉的影响因素16-18
  • 1.3 槲皮素的研究进展18-19
  • 1.3.1 槲皮素的概述18
  • 1.3.2 槲皮素的功能特性18-19
  • 1.3.3 槲皮素的研究进展19
  • 1.4 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19-21
  • 1.4.1 研究意义、目的19
  • 1.4.2 论文理论依据19-20
  • 1.4.3 主要研究内容20-21
  • 第二章 酶法脱支淀粉制备螺旋体糊精21-35
  • 2.1 引言21-22
  • 2.2 材料与设备22-23
  • 2.2.1 实验材料22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22-23
  • 2.3 实验方法23-26
  • 2.3.1 螺旋体糊精的制备23
  • 2.3.2 酶解率的测定23-25
  • 2.3.3 蓝值的测定25
  • 2.3.4 螺旋体糊精-碘复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25-26
  • 2.3.5 梯度醇沉法纯化螺旋体糊精26
  • 2.3.6 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螺旋体糊精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26
  • 2.4 结果与分析26-34
  • 2.4.1 酶解时间对淀粉酶解率和蓝值的影响26-28
  • 2.4.2 螺旋体糊精-碘复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28-29
  • 2.4.3 螺旋体糊精的分子量分布29-34
  • 2.5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酶促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的制备35-48
  • 3.1 引言35
  • 3.2 材料与设备35-36
  • 3.2.1 实验材料和试剂35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35-36
  • 3.3 实验方法36-38
  • 3.3.1 酶促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制备工艺的优化36
  • 3.3.2 包合物中槲皮素含量的测定36-38
  • 3.4 结果与讨论38-47
  • 3.4.1 单因素试验分析38-41
  • 3.4.2 响应面试验优化分析41-47
  • 3.5 本章小结47-48
  • 第四章 酶促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的结构及性质测定48-59
  • 4.1 引言48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48-49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48
  • 4.2.2 仪器设备48-49
  • 4.3 实验方法49-50
  • 4.3.1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49
  • 4.3.2 X-射线衍射(XRD)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49
  • 4.3.3 ~(13)C固体核磁共振(~(13)C CP/MAS NMR)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49
  • 4.3.4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测试方法与条件49
  • 4.3.5 热失重(DTG)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49-50
  • 4.3.6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50
  • 4.3.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分析测试方法及条件50
  • 4.4 结果与分析50-58
  • 4.4.1 红外光谱分析50-51
  • 4.4.2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51-52
  • 4.4.3 ~(13)C固体核磁共振图谱分析52-53
  • 4.4.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53-54
  • 4.4.5 热失重(DTG)分析54-55
  • 4.4.6 扫描电镜表观形貌分析55-56
  • 4.4.7 激光共聚焦(CLSM)图谱分析56-57
  • 4.4.8 螺旋体糊精与槲皮素包结络合反应模型预测57-58
  • 4.5 本章小结58-59
  • 第五章 酶促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的物性研究59-72
  • 5.1 引言59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59-60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59-60
  • 5.2.2 仪器设备60
  • 5.3 实验方法60-63
  • 5.3.1 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的溶解度测定60
  • 5.3.2 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的吸湿性测定60-61
  • 5.3.3 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的酶解率测定61
  • 5.3.4 酶促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的稳定性测定61-62
  • 5.3.5 酶促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的抗氧化性测定62
  • 5.3.6 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在人工模拟胃肠液中的释放性研究62-63
  • 5.3.7 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释放性研究63
  • 5.4 结果与分析63-71
  • 5.4.1 酶促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的溶解度分析63-64
  • 5.4.2 酶促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的吸湿性分析64-65
  • 5.4.3 酶促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的体外消化性分析65
  • 5.4.4 酶促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的稳定性分析65-68
  • 5.4.5 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的抗氧化性分析68-69
  • 5.4.6 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在人工模拟胃肠液中的释放特性69-70
  • 5.4.7 螺旋体糊精槲皮素包合物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释放性70-71
  • 5.5 本章小结71-72
  • 结论与展望72-75
  • 一 结论72-74
  • 二 论文创新之处74
  • 三 展望74-75
  • 参考文献75-8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3-84
  • 致谢84-85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竹兴;张小华;;甲砜霉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和鉴定[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欧云国;黄华;;茴三硫-2-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10期

3 程贤u&,苏英草,关怀民;聚乙烯醇与多价态钼配合物的包合物[J];分子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4 张锦楠,石梅,李奇;硫代三氰酸为主体晶格的四丁基铵类层状包合物的晶体结构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谷福根,吴春芝,李汉蕴;阿魏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制[J];中国药房;2003年10期

6 姜立群,翟所迪,杨丽,李晓光;氢化可的松-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3年10期

7 张学农,唐丽华,阎雪莹,张强;马蔺子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鉴定及热力学稳定性研究[J];中草药;2005年02期

8 罗昕,徐月红,陈宝,古练权,黄民,刘培庆;羟丙基-β-环糊精对隐丹参酮的增溶作用及其包合物的制备[J];中国中药杂志;2005年17期

9 刘玉雯,余祥彬,吴宏霞;酮洛芬-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邓利斌,欧阳五庆,景俊年,王政军,孙红武;氟苯尼考-2-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柘僮;杨明;许润春;高亚男;吴品江;邹文铨;;胆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及物相鉴别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制剂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钱佩佩;刘瑾;王玮;田京辉;曹凯;;维生素C包合物的拉曼光谱验证[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2010(3)][C];2010年

3 谷福根;李文妍;孟根达来;王毅;吴春芝;张爱武;;诺氟沙星-磺丁基醚-β-环糊精包合物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4 张颖;洪海龙;毛颖;王小军;竺宁;韩利民;索全伶;;甲苯磺酸妥舒沙星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5 许亚改;刘静;王建平;刘聚祥;;甲砜霉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工艺研究[A];京津冀畜牧兽医科技创新交流会暨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李代禧;刘亿淑;黄强;陈正隆;王慧荣;纪兰兰;;分子动力学参数的选择对主客体包合物模拟结果的影响—2-苯乙醇-α-环糊精包合物的分子模拟研究[A];第九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何茹;侯世祥;;环糊精及其包合物的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药用新辅料与中药制剂新技术应用研讨会会议论文资料[C];2006年

8 葛霞;黄铮;田世龙;李守强;;马铃薯抑芽剂氯苯胺灵/β-环糊精包合物的合成表征以及对水溶性、热稳定性的改善[A];马铃薯产业与科技扶贫(2011)[C];2011年

9 周健;金城;李俊贤;李兴丰;罗永明;赵艳玲;肖小河;温瑞卿;叶桃;张妲;陈静;;行军散挥发油HP-β-CD包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10 李文杰;樊志;郭敏杰;刁春华;景作亮;陈鑫;;环糊精与间硝基苯氧乙酸包合物的晶体结构[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雪飞邋李纪伟 王亮;中药包合物研发前景广阔[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王齐放;混合粉碎法制备晶体与β—CD包合物[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马艳红;β-环糊精包合不利于冰片释放[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朱峰;周新腾;环糊精及其包合物的应用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2年

5 记者 郑惠荣;瓦克集团研发出新型建筑香精稳定工艺[N];中国建材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谷福根;前列腺素E_1-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及其鼻粉剂与舌下片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2 聂淑芳;长春西汀包合物及其缓释制剂的设计与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04年

3 张华;阿霉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研究及在磁导靶向给药的应用[D];西北大学;2008年

4 蒋志伟;纤维素在NaOH/尿素(或硫脲)水溶剂中的氢键作用及其包合物结构[D];武汉大学;2014年

5 张金艳;环糊精对除草剂的包合、增溶与除草活性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6 高建纲;基于β-环糊精和长链脂肪族二元酸的超分子自组装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张正哲;丝裂霉素C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热化疗及环糊精包裹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潍旭;普拉格雷包合物的制备及评价[D];延边大学;2015年

2 黄修杰;基于淀粉包合物的沉淀碳酸钙填料的改性与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范开元;灯盏花素包合物脂质体的制备及其特性考察[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席骏钻;香附四物汤挥发油包合物的制备及体内过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冯聂聂;柠檬醛/一氯三嗪-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及其芳香整理应用[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6 赵美荣;β-环糊精衍生物及其聚合物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增溶作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7 郝成轩;基于磺化杯[n]芳烃为超分子主体的主客体包合物的光谱行为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万娅莉;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有机反应中催化机理的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9 彭克林;基于环糊精功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南阳师范学院;2015年

10 周业芳;芳香性多齿甜菜碱类衍生物的氢键包合物和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及结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96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96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9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