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基于动物毛发的氮硫共掺杂多孔碳材料制备及其氧还原电催化性能

发布时间:2017-10-26 05:28

  本文关键词:基于动物毛发的氮硫共掺杂多孔碳材料制备及其氧还原电催化性能


  更多相关文章: 燃料电池 氧还原反应 生物炭 氮硫共掺杂 比表面积 孔结构


【摘要】:生物质作为可再生资源,具有贮藏量大,环境友好的优点,因而被认为是合成碳材料的理想原材料。由于很多生物质除碳外还含有丰富的氮和硫,因而近些年被广泛地用作前驱体合成掺杂碳材料应用于燃料电池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氧还原反应(ORR)性能。因此,本文利用动物毛发作为原材料通过硬模板法、水热法制备多孔碳材料,并研究掺杂量、比表面积、孔道结构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采用三种动物毛发(猪毛,鸡毛,头发)化学降解得到的多肽为氮、硫、碳的前驱体,氧化镁为硬模板剂,直接热处理得到氮硫共掺杂的多孔碳。实验结果表明,模板剂用量较大时得到的材料比表面积越大,性能越优异,裂解温度越高氮的掺入量越低,硫的掺入量越高,石墨化程度增大。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鸡毛为原料制备的催化剂性能最好,最佳模板剂用量比例(多肽:MgO)为1:2,热处理温度为900℃,制备的多孔氮硫共掺杂碳材料比表面积为493.0 m2 g-1,在碱性条件下,ORR起始电位、半波电位和峰电位,均接近商用Pt/C催化剂,动力学电流密度为3.83 mA cm-2,且经过3000循环后电流保持率为89.8%,优于Pt/C催化剂(76.5%)。(2)采用鸡毛降解得到的多肽粉末作为有机配体,硝酸锌为络合剂,经过水热反应,制备得到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MOCP-Zn)作为中间体,直接热处理中间体得到氮硫共掺杂多孔碳(NSC)。结果表明,优化得到的NSC-3.5材料比表面积达到828.9 m2g-1,在酸碱性条件下均表现出优异的ORR催化活性、抗甲醇渗透性和稳定性,尤其是在酸性条件下活性接近商用Pt/C催化剂,峰电位为0.34 V,转移电子数为3.98,3000圈后仍维持100%的电流保持率,展现出其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领域的应用前景。实验证实,NSC-3.5的ORR催化性能优异得益于较高的吡啶氮和石墨氮的总量、高比表面积、丰富的孔结构。此外,论文还揭示了生物质经络合反应和生物矿化作用生成氮硫共掺杂碳材料的生长机理,为废弃生物质制备大比表面积的非金属掺杂生物碳材料提供了新的方法。
【关键词】:燃料电池 氧还原反应 生物炭 氮硫共掺杂 比表面积 孔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TQ127.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7
  • 1.1 引言11-16
  • 1.1.1 燃料电池及阴极催化剂简介11-13
  • 1.1.2 单掺杂碳材料阴极催化剂13-14
  • 1.1.3 共掺杂或多掺杂碳材料阴极催化剂14-15
  • 1.1.4 非金属掺杂碳材料阴极催化剂的挑战与展望15-16
  • 1.2 生物质制备碳材料的方法16-20
  • 1.2.1 水热碳化法(HTC)16-18
  • 1.2.1.1 高温水热碳化法17
  • 1.2.1.2 低温水热碳化法17-18
  • 1.2.2 活化法18-20
  • 1.2.2.1 物理活化法18-19
  • 1.2.2.2 化学活化法19-20
  • 1.3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20-26
  • 1.3.1 微孔碳材料的制备21-23
  • 1.3.1.1 无序微孔碳材料的制备21-22
  • 1.3.1.2 有序微孔碳材料的制备22-23
  • 1.3.2 介孔碳材料的制备23-25
  • 1.3.2.1 无序介孔碳材料的制备23-24
  • 1.3.2.2 有序介孔碳材料的制备24-25
  • 1.3.3 大孔碳材料的制备25-26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26-27
  • 第二章 实验部分27-32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27-28
  • 2.1.1 实验试剂27-28
  • 2.1.2 实验仪器28
  • 2.2 碳材料催化剂的表征28-30
  •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29
  •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29
  • 2.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29
  • 2.2.4 能量散射谱(EDS)29
  • 2.2.5 拉曼表征(Raman)29
  • 2.2.6 比表面积表征(BET)29-30
  • 2.2.7 元素分析30
  • 2.2.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30
  • 2.2.9 X射线衍射(XRD)30
  • 2.3 催化剂的电催化性测试30-32
  • 2.3.1 电极的制备30-31
  • 2.3.2 催化剂的电催化性能测试31-32
  • 2.3.2.1 循环伏安法(CV)31
  • 2.3.2.2 线性伏安扫描法(LSV)31
  • 2.3.2.3 表观电子转移数和动力学电流的计算31-32
  • 第三章 以氧化镁为模板剂的氮硫共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氧还原性能32-46
  • 3.1 氮硫共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32-33
  • 3.2 氮硫共掺杂多孔碳材料的表征33-39
  • 3.2.1 氮硫共掺杂多孔碳材料的结构表征33-37
  • 3.2.2 氮硫共掺杂多孔碳材料的成分及含量表征37-39
  • 3.3 氮硫共掺杂多孔碳材料的氧还原性能39-45
  • 3.3.1 氮硫共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循环伏安曲线及极化曲线39-41
  • 3.3.2 氮硫共掺杂多孔碳材料的电子转移数及动力学电流测定41-43
  • 3.3.3 氮硫共掺杂多孔碳材料的稳定性能测试及抗甲醇性能43-45
  • 3.4 结论45-46
  • 第四章 以硝酸锌为络合剂的氮硫共掺杂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氧还原性能46-67
  • 4.1 氮硫共掺杂大比表面积多孔碳材料的制备46-47
  • 4.1.1 鸡毛的降解46-47
  • 4.1.2 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制备47
  • 4.1.3 热处理前驱体47
  • 4.2 氮硫共掺杂大比表面积多孔碳材料的表征47-51
  • 4.2.1 氮硫共掺杂大比表面积多孔碳材料的结构表征47-49
  • 4.2.2 氮硫共掺杂大比表面积多孔碳材料的成分及含量表征49-51
  • 4.3 氮硫共掺杂大比表面积多孔碳材料的氧还原性能测试51-58
  • 4.3.1 氮硫共掺杂大比表面积多孔碳材料的循环伏安测试及极化曲线测试51-52
  • 4.3.2 氮硫共掺杂碳絮的电子转移数及动力学电流测定52-54
  • 4.3.3 残留Zn的作用分析54-55
  • 4.3.4 氮硫共掺杂大比表面积多孔碳材料的抗甲醇性能及稳定性55-58
  • 4.4 氮硫共掺杂碳絮的生长机理58-65
  • 4.4.1 生长机理解释58-61
  • 4.4.2 生长机理验证61-65
  • 4.5 结论65-67
  • 结论67-69
  • 参考文献69-8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0-81
  • 致谢81-82
  • 附件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俊;司德君;方均;姜志全;黄伟新;;铁和铈共掺杂二氧化钛中的协同效应(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2006年06期

2 李玲;张文明;孙建红;赖伟东;李晓苇;;钒氮共掺杂纳米二氧化钛光触媒乳液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3年01期

3 孟波;王晓晶;李雪;刘云义;;低温溶胶法制备钨、氮共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研究[J];钢铁钒钛;2013年05期

4 魏凤玉;曾华灵;师彬;崔鹏;彭书传;;硫与铁共掺杂对二氧化钛光催化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08年09期

5 雷泽;杜孟衣;韩敏芳;;凝胶固相反应法制备钪、铈共掺杂氧化锆粉体[J];硅酸盐学报;2013年09期

6 赵江平;杨小妮;王建军;;共掺杂Cu-Ce/TiO_2光催化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12年04期

7 房丽婷;曾和平;雷亚玲;吕梅香;;稀土钇-铝共掺杂氧化锌透明薄膜的光学性能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8 彭益文;曾和平;余力;;纳米铈-铝共掺杂氧化锌透明薄膜的光学性能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9 王虹;王鹏;;铁、铈共掺杂纳米TiO_2溶胶的制备及抗菌性能(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9年11期

10 赵江平;刘加平;张浩;;共掺杂Cu-Ce/TiO_2光催化降解室内甲醛气体的研究[J];新型建筑材料;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娟;侯健;张敏;杨建军;;水热法制备钼氮共掺杂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薄膜及其性能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2 李荣斌;;硼-氮原子共掺杂金刚石研究[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3 沈少华;延卫;郭烈锦;;碳氮共掺杂二氧化钛的合成与制氢性能研究[A];2004年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王艺聪;林月绪;林深;;氮硫共掺杂锡酸锌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司伟;翟玉春;丁超;;激活离子共掺杂纳米晶Y_2O_3:Eu~(3+)的荧光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6 张玲;李玲;牟宗刚;;B、C、N共掺杂对TiO_2微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高X;傅敏;汤敏;;铁氮共掺杂纳米TiO_2的结构及光催化性活性[A];重庆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周亮;冯婧;邓瑞平;李晓娜;李希艳;张洪杰;;载流子平衡的改善和复合区间的加宽延缓了铕配合物共掺杂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衰减[A];第七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冯宁东;郑安民;王强;徐君;喻志武;邓风;;硼氮共掺杂TiO_2中硼结构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艺聪;林深;;氮、硫共掺杂锡酸锶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辉;钇共掺杂的掺铒氧化铝光致发光增强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徐凌;金属非金属共掺杂TiO_2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申赫;稳定的锂氮共掺杂p型氧化锌及其光电器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4 孙现科;共掺杂SiC基稀磁半导体的局域结构、磁和电输运性能[D];天津大学;2014年

5 刘一鸣;多层复合与共掺杂TiO_2薄膜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6 王啸;稀土共掺杂氧化物的光致发光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陈琦丽;N/F掺杂及N-F共掺杂TiO_2(101)表面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王加军;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中掺杂和耦合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9 袁国栋;Al-N共掺杂实现p型ZnO的机理及其相关器件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家恒;N与过渡金属Ag、V共掺杂TiO_2光学性能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2 吴孔强;硅氟共掺杂二氧化钛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3 王槟强;银氮共掺杂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4 张俊川;氮硫共掺杂碳微球的溶剂热法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5 高炜;铽、镝A位共掺杂铁酸铋纳米薄膜多铁特性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年

6 吴刚;双阴离子共掺杂铌酸钠光催化活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7 李泽演;碳与金属离子共掺杂TiO_2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8 方雅君;基于动物毛发的氮硫共掺杂多孔碳材料制备及其氧还原电催化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邓林艳;共掺杂BiFeO_3基多铁性陶瓷与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10 彭美发;Ag-S共掺杂p型ZnO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97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097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c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