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BN介导的芳香烯烃环氧化和氧化重排反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AIBN介导的芳香烯烃环氧化和氧化重排反应研究
【摘要】:烯烃是一类不饱和烃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来源广泛,结构中包含的C=C双键可进一步反应生成其他官能团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有重要作用。环氧化合物是烯烃C=C双键发生选择性氧化的产物,是一种重要的反应中间体,被广泛应用到了化工生产、有机合成、农药、制药、香料和食品添加剂等领域中。烯烃环氧化方法有很多,按照氧化剂种类可以大致分为五类:有机过氧酸环氧化、无机酸盐环氧化、烷基过氧化氢环氧化、过氧化氢环氧化和分子氧环氧化。与其他氧化剂相比,分子是一种经济、环境友好的氧化剂,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反应过程中无副产物产生。根据文献报道,环氧反应体系中大多有金属离子和共还原剂存在,金属离子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而共还原剂加入量通常远大于反应原料。在本论文中,不加入金属离子和共还原剂,以氧气作为环氧化反应的氧源,自由基引发剂偶氮二异丁氰(AIBN)为助氧化剂,对烯烃环氧的反应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找到了一种更加经济、绿色的环氧化方法。二苯基环氧化合物在酸性环境下,分子结构中的三元环发生亲核取代反应,苯环或者氢离子迁移重排,生成酮类化合物,通过在反应中加入路易斯酸AlCl3,得到了少一个碳原子的二苯甲酮产物。论文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 研究了在AIBN/O2体系中,反式1,2-二苯基乙烯C=C双键的环氧化反应,对碱’性试剂种类、AIBN的用量、碳酸氢铵的用量、氧气浓度、温度和时间等影响反应的因素进行了考察,得到了最优反应条件:反式1,2-二苯基乙烯0.3 mmol,NH4HCO3 4 equiv., AIBN 0.5 equiv.,02,1,2-二氯乙烷5 mL,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6 h,反式1,2-二苯基环氧乙烷最高产率为82%。2在标准反应条件下,扩展了底物范围,对该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对芳香内烯和端烯适用性较好。当芳香内烯的苯环上连有强给电子基(-OCH3),或者C=C双键另一端有强吸电子取代基(-CN,-N02)时,环氧化反应不发生。对烯烃选择性环氧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设计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提出了烯烃环氧化反应可能的机理。3研究了在路易斯酸AlCl3作用下烯烃氧化重排生成二苯甲酮的反应,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实验条件的进行优化,得到了最优反应条件:反式1,2-二苯基乙烯0.3 mmol,AIBN 0.5 equiv., AlCl3 3.3 equiv.,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6 h,二苯甲酮产率为75%。
【关键词】:环氧化 烯烃 氧气 AIBN 二苯甲酮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1.2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引言10
- 1.2 氧气作为氧化剂的烯烃环氧化反应10-12
- 1.2.1 均相催化体系下氧气选择性环氧化烯烃10-12
- 1.2.2 非均相催化体系下氧气选择性环氧化烯烃12
- 1.3 烯烃的氧化重排反应12-14
- 1.4 AIBN介导的氧化反应14-15
- 1.5 本课题的选题来源、意义和工作内容15-17
- 第2章 实验部分17-31
-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17-18
- 2.1.1 主要仪器17
- 2.1.2 主要试剂17-18
- 2.2 反-1,2-二苯乙烯的环氧化18-20
- 2.3 内烯C=C双键的环氧化20-24
- 2.4 端烯C=C双键的环氧化24-27
- 2.5 反应机理探究实验27-28
- 2.6 反式二苯基氧化物和反式1,2-二苯基乙烯的GC定量分析方法建立28-31
- 第3章 AIBN介导的反式1,2-二苯基乙烯环氧化反应31-38
- 3.1 反式1,2-二苯基乙烯C=C双键的环氧化反应31
- 3.2 反式1,2-二苯基乙烯C=C双键的环氧化反应的条件优化31-37
- 3.2.1 反应溶剂的优化31-32
- 3.2.2 碱试剂种类的优化32-34
- 3.2.3 碳酸氢铵和AIBN用量的优化34-35
- 3.2.4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35-36
- 3.2.5 氧气对反应的影响36-37
- 3.3 小结37-38
- 第4章 AIBN介导的芳香内烯和端烯的环氧化反应38-43
- 4.1 内烯C=C的环氧化反应38-40
- 4.2 端烯C=C的环氧化反应40-42
- 4.3 本章小结42-43
- 第5章 AIBN介导的芳香内烯和端烯环氧化反应机理研究43-47
- 5.1 反应机理实验43-46
- 5.2 可能的环氧化反应机理46
- 5.3 小结46-47
- 第6章 AIBN介导的酸性条件下反式1,2-二-苯基乙烯氧化重排生成二苯甲酮的反应47-52
- 6.1 反应体系得建立47
- 6.2 反应条件的优化47-49
- 6.3 反式1,2-二苯基乙烯氧化生成二苯甲酮反应机理的探究49-51
- 6.3.1 机理研究实验49-50
- 6.3.2 可能的氧化重排反应机理过程50-51
- 6.4 小结51-52
- 结论52-54
- 参考文献54-59
- 致谢59-60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目录60-61
- 附录B 化合物核磁谱图61-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燕,陈继珍;环氧化葵花油的研制[J];内蒙古石油化工;1991年01期
2 李久盛,张雁燕,乌学东,王大璞;菜籽油环氧化工艺改进和反应条件对粘度影响的研究[J];润滑油;2000年06期
3 吴锡尊;张文智;;环已烯电化学环氧化的电流半微分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4 徐世启;;环氧化植物油研究进展[J];辽宁化工;1989年05期
5 吴玉凯,应珊红,马玉莲;环氧化植物油生产工艺概况[J];科研与设计;1992年04期
6 宋流东,,谢金伦,张洪彬;环氧化-6-豆甾酮的合成[J];应用化学;1994年03期
7 刘海燕,孙素芳,杨更亮,李海鹰,王愈聪;环氧化硅胶固定木瓜蛋白酶及其动力学性质[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8 谷源鹏,李晓辉;氧化铝催化蓖麻油的环氧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9 赵基钢,沈本贤,肖卫国,张策,王雷;碘量法测定丙烯环氧化产物中双氧水质量分数的研究(英文)[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5年04期
10 雍胜利;路海燕;;α,β-环氧酮化合物中环氧化部分的转化及应用[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火星;蔡钒;杨乐夫;方维平;;不饱和脂肪酸酯中双键的金催化环氧化[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冯树波;李术元;魏胜弟;刘树安;郑二丽;王春芳;;胶束催化体系中丙烯环氧化过程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石东坡;李忠;纪红兵;;β-环糊精在水中催化烯烃环氧化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绿色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胡春梅;黄金艳;卢荣;吕兴强;;基于非对称席夫碱的铜、镍系化合物及其催化苯乙烯环氧化[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佘远斌;;二氧化碳绿色化利用的重要原料——烯烃环氧化产物的绿色合成技术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二氧化碳减排和绿色化利用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晓丽;吴功德;李军平;赵宁;魏伟;孙予罕;;非均相Schiiff碱铬(Ⅲ)配合物绿色催化苯乙烯环氧化[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王金雪;刘民;郭新闻;吴宏宇;;不同方法合成微米TS-1及其对丙烯气相环氧化性能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庆法;王莅;米镇涛;张香文;;制备过程对Pt-Pd/TS-1催化H_2O_2环氧化氯丙烯过程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冯翔;段学志;钱刚;周兴贵;袁渭康;;Au/TS-1催化丙烯气相直接环氧化制备环氧丙烷反应的粒径效应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分子筛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苗成霞;王寿峰;夏春谷;孙伟;;基于非血红素N4配体的铁锰化合物的合成及在烯烃不对称环氧化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朝霞 宋华龙;我国丁二烯环氧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甘肃日报;2002年
2 记者郭姜宁 通讯员段立斌;我国丁二烯环氧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科技日报;2002年
本文编号:1100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100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