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蛋白质热稳定性的智能识别

发布时间:2017-11-17 10:27

  本文关键词:蛋白质热稳定性的智能识别


  更多相关文章: 蛋白质热稳定性 氨基酸相互作用网络 支持向量机 多元线性回归 蛋白质耐热温度


【摘要】:耐热蛋白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尤其在发酵工程、食品、医学、环境保护和金属冶炼等领域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人们通过蛋白质序列和结构分析以及蛋白质工程方法研究了蛋白质耐热的机制,发现氨基酸组成、二肽组成、氢键、盐桥和疏水作用等序列和结构因素与蛋白质的热稳定性直接相关。在对蛋白质的热稳定性的研究过程中,智能算法发挥了重要作用。LogitBoost、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决策树、贝叶斯方法、随机森林、K-邻近算法等方法都被广泛应用在蛋白质的耐热性识别上。近几年,利用复杂网络理论研究蛋白质热稳定性机制逐步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将一个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信息编码成氨基酸相互作用网络,从系统角度研究蛋白质的热稳定性。本文将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和复杂网络理论对蛋白质耐热性进行智能分析。本文首先构建了两个蛋白质数据集。第一个数据集是基于原核生物生长温度数据库-PGTdb数据库和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DB数据库,根据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有机体被划分为耐热微生物和耐温微生物,该数据集用于耐热蛋白质和耐温蛋白质的智能识别。第二个数据集是基于蛋白质和突变体的热力学数据库-ProTherm数据库和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DB数据库,构建了标识蛋白质耐热温度的数据集,该数据集用于蛋白质耐热温度预测。基于第一个数据集,首先计算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二肽组成作为特征向量,利用支持向量机来识别耐热蛋白质和耐温蛋白质。在基于序列的智能识别的过程中,每个蛋白质中的20种氨基酸以其特有的组成决定着智能识别的准确率,为确定20种氨基酸对蛋白质耐热性预测的贡献率,本文中采用逐一删除20种氨基酸中的任意一种氨基酸的方法,通过预测率的高低,获得重要的氨基酸,并分析其如何稳定蛋白质。氨基酸Arg、Leu、Val和Lys对预测率的影响很大,都超过3%,它们通过参与盐桥、疏水作用以及氢键的形成,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这些残基的缺失是导致预测率有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基于第一个数据集,利用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信息,以6.5?为截断半径,构建氨基酸相互作用网络,并计算了7个网络拓扑属性:网络的平均连接强度、平均度、特征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加权聚类系数、接近中心性和残基中心性。并将这些网络拓扑属性加入到蛋白质序列信息中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特征向量,模型的总体预测精度达到了87.50%,其中耐热蛋白质的识别率为89.71%,耐温蛋白质的识别率为85.29%。并通过逐一加入一个网络拓扑属性来确定网络属性在蛋白质耐热性识别中的贡献,从识别率来看,特征路径长度和接近中心性对提高蛋白质耐热性的识别率影响较大。氨基酸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越小表明耐热蛋白质内部结构越致密,残基-残基之间的距离越短,这对稳定蛋白质作用力-氢键、盐桥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同时氨基酸网络越接近中心性表明耐热蛋白质结构紧密,利于抵御高温。直接利用序列和结构信息来准确预测蛋白质的耐热温度是本研究的最终目标。基于第二个数据集,提出了基于群智能的蛋白质耐热温度预测方法。首先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然后利用人工蜂群算法与粒子群优化算法混合的方法,优化了蛋白质的耐热温度与氨基酸组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获得蛋白质的耐热温度。此外,通过加入蛋白质的氨基酸网络拓扑属性,提高了蛋白质耐热温度的预测准确性。对耐温蛋白质,网络拓扑属性的加入使得蛋白质耐热温度的预测值偏差和真实值偏差之间的相关系数增加到0.71,平均预测率增加到88%;耐热蛋白质的相关系数增加到0.75,平均预测率增加到91%。在本文中创新性的将网络拓扑属性引入支持向量机的特征向量中,提高并改善蛋白质热稳定性的识别。蛋白质耐热温度是蛋白质热稳定性的重要描述符,该温度直接决定着蛋白质的解折叠状态,因此蛋白质耐热温度的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29.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昌源;张丽华;毛铭华;康莹;梁焕珍;;高温高压快速注入反应系统的热稳定性[J];化工冶金;1991年01期

2 许云强;周佳辉;;影响陶瓷耐热锅热稳定性的因素[J];江苏陶瓷;2008年02期

3 晁海英;张富新;王玮;;无机盐对莎能羊羊奶热稳定性的影响[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8年10期

4 廖晖生,王知群,刘凤仁,何鸣元,辛勤;铝交联蒙皂土结构羟基热稳定性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1991年02期

5 蔡博儒,柳丽娅;用力学方法研究聚合物粘结剂的化学结构与热稳定性[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1年02期

6 刘春兰;提高煤的热稳定性及消爆炉的设计[J];煤炭科学技术;1999年11期

7 温凤梅;浅议陶瓷制品的热稳定性[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5年02期

8 袁超;金征宇;檀亦兵;;羟丙基-β-环糊精的热稳定性及分解动力学[J];中国粮油学报;2007年03期

9 贾秋颖;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热稳定性[J];工程塑料应用;1994年06期

10 孙广平,贾树盛,姚军,张成义;聚消旋乳酸/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研究[J];化学与粘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彤;吴文健;张学骜;钱斯文;;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的热稳定性改进技术研究进展[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彭朝荣;陈竹平;汪秀英;周雪梅;;LDPE/EEA复合体系电热性能的研制[A];第6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胡逸民;龚云卿;戴华;;稀土对三元催化剂热稳定性的影响[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王家明;褚霞;刘正平;钟锡畅;;离子掺杂效应对二氧化锆热稳定性的影响[A];2001’全国机动车排气和工业废气催化治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陈天蛋;陈红光;陈航榕;汪霖;施剑林;;La掺杂对Pd/γ-Al_2O_3催化膜热稳定性的改性[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6 袁春红;王锡昌;陈舜胜;曲映红;福田裕;今野久仁彦;;几种主要淡水鱼肌球蛋白异构体的热稳定性和功能性的季节变化[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向翠丽;邹勇进;褚海亮;邱树君;徐芬;孙立贤;;壳聚糖-二氧化硅生物相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热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第十六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8 李宁;陆翠云;许冬生;韩毓旺;;氧化铌负载对HZSM-5热稳定性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杨伟;崔春翔;孙继兵;李林;吴瑞国;;Sm_3(Fe,M)_(29)(M=V,Cr)化合物热稳定性的研究[A];2005年中国固体科学与新材料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5年

10 刘向荣;王彩霞;王俊红;;配合物RE(C_(10)H_9N_2O_4)_3·nH_2O的热稳定性及抑菌活性[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无机与配位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蔡桂鹏;聚酰胺6,,聚碳酸酯/热稳定性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熊焱松;半导体纳米晶超晶格结构的化学调控及热稳定性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3 游淳;11家族木聚糖酶的热稳定性与结构特征的关联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田健;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提高蛋白质热稳定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5 李才明;β-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在枯草杆菌中的分泌表达及其热稳定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建平;多硝基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的合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涂承君;耐高温AgAl-Al_2O_3金属陶瓷薄膜制备、热稳定性及其光学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晓萌;红芸豆清蛋白的提取及功能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4 武志峗;基于定向进化方法改进卤醇脱卤酶HheC的热稳定性[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王亚莉;钯负载型二氧化硅材料的热稳定性及水汽稳定性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6 张梦如;植物细胞质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1(APX1)的热稳定性改良[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单彬;高品质不溶性硫磺的生产工艺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8 顾艳哲;不溶性硫磺的制备及热稳定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9 黄卓笑;表面深滚处理对钛、镍表面完整性的影响及其热稳定性[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10 苗森;基于生鲜马乳加工特性的稳定因素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957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1957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4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