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在铍及氧化铍表面的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氢在铍及氧化铍表面的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第一性原理 Be(0001)表面 BeO(0001)表面 吸附 力学性质 甲烷解离
【摘要】:由于铍具有低密度、高熔点、中子倍增能力强、导热性好、不与氢发生化学反应及氢溶解度低等优点,在核工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覆盖度的氧原子和氢原子在Be(0001)和BeO(0001)表面的吸附及力学性质。此外还利用爬坡式弹性能带法(Nudged Elastic Band,NEB)探讨了CH4在Be(0001)表面的吸附和解离,为铍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所得主要结论有:一、研究了氧原子吸附在Be(0001)表面的最稳定吸附构型及力学性质。结果表明:由于氧原子和Be表面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Be表面被氧化形成BeO;此外,由力学稳定性条件,不同覆盖度下所有体系在基态下均具有稳定结构,铍的抗剪切和拉伸能力随着氧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大。二、研究了H在Be(0001)表面和BeO(0001)表面的最稳定吸附构型及力学性质。吸附能的对比发现相比于Be(0001)表面,H更易于吸附在BeO表面。此外,力学性质的计算结果表明:不同覆盖度下氢原子吸附Be(0001)和BeO(0001)表面时,基态下的结构均是稳定的;铍的抗剪切和拉伸能力随着氢覆盖度的增大而大幅度减小,氧化铍的抗断裂能力随着氢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大。对比相同覆盖度下,H在BeO(0001)表面吸附时的抗断裂和抗剪切形变能力更强,刚度更高,塑性更好。三、利用NEB方法研究了甲烷在Be(0001)表面的吸附和解离,得到CHx(x=0-4)和H的最稳定吸附构型。此外还对甲烷的解离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计算得到了甲烷连续脱氢反应中的活化能以及过渡态构型。结果表明,甲烷在Be(0001)面的解离过程是放热反应,最主要解离的产物是C。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7.3;O64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玉昌,刘漫辉,孟令鹏,郑世钧;表面吸附和计算方法的评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周成思;玻璃布表面吸附水蒸气对玻璃钢性能的影响[J];玻璃钢/复合材料;1988年03期
3 王仲妮,石明理;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在水溶液中的表面吸附——三氧乙基化十二醇醚磺酸钠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体系[J];日用化学工业;1993年04期
4 毕只初,史彦,颜文华,俞稼镛;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在二氧化硅表面吸附的研究[J];化学试剂;1997年06期
5 黄波,杨宇;溶液表面吸附实验数据的计算机非线性拟合法处理[J];大学化学;2002年03期
6 陈静,王学军,朱立军;砷在贵州地区红土表面吸附和解吸的动力学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7 刘丽;刘付轶;韩聚广;盛六四;;硼氧小分子在铂团簇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02期
8 王平全;;用等温吸附法确定粘土表面吸附结合水界限[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黄晓华;张相育;吉青;杨小震;;应用分子力学研究表面吸附能的可行性[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7年03期
10 付爱萍,冯大诚,杜冬梅,王焕杰;为什么水在金属表面的吸附构型是倾斜的──水在铜、铝表面吸附的量子化学计算[J];化学物理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海鸣;孟祥康;;纳米粒子表面吸附的尺寸效应[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7年
2 周素芹;居学海;;硝胺在铝表面吸附行为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陈玉鑫;陈旭;查良镇;;气溶胶颗粒表面吸附气体的初步分析[A];中国真空学会质谱与检漏专委会第十一届年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真空校准专委会第六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花修艺;董德明;于菲;赵兴敏;;线性规划法研究天然水体沉积物和生物膜的表面吸附特性[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5 邓文礼;肖占文;王为;李德泉;;DNA分子在固态表面吸附和凝聚的扫描隧道显微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6 耿信鹏;周烨;王保怀;郑长征;;变性剂浓度对蛋白在适度疏水表面吸附折叠的影响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7 余寿文;张吉桥;冯西桥;;表面吸附引起的表面变形与微梁弯曲和共振频移[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张吉桥;余寿文;冯西桥;;表面吸附引起微梁的静态弯曲和共振频移[A];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进展:损伤、断裂与微纳米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潘伦;邹吉军;王松博;张香文;王莅;;表面吸附水对可见光染料敏化过程的重要影响[A];第十三届全国太阳能光化学与光催化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2年
10 何丕模;;金属表面吸附及相互作用研究[A];华东三省一市第三届真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浩;纳米及表面吸附体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刘新;金属熔化过程与表面吸附的计算化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王平全;粘土表面结合水定量分析及水合机制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1年
4 贺艳斌;N_2H_4在过渡金属及合金表面吸附和分解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刘淑萍;Ru、Cu和Au表面吸附和反应的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周永军;气体分子在ABO_3型氧化物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王晓琳;表面吸附受限高分子体系结构及动力学性质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辛振东;HCN在Fe、Co和Ni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中北大学;2013年
9 朱萍;SO_2/Ag(110)、Cu(100),,C_2D_2/Si(111)7×7:表面吸附和反应的NEXAFS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10 马敏;铁原卟啉在电极表面吸附与反应的现场振动光谱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明静;水分子在高岭石带电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2 武媛媛;氢在铍及氧化铍表面的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理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3 曹梅娟;苯和吡啶在铜族金属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4 汉军良;氢在金属钯台阶和纳米颗粒表面吸附特性的理论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于海燕;气体原子或分子在过渡金属表面吸附和解离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蔡梅超;表面吸附和动力学模拟[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乔青安;分子和分子片段在过渡金属表面吸附的微观动力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学娜;原子、分子在过渡金属表面吸附的微观动力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田凤惠;表面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动力学行为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吕乃霞;GaN(0001)表面吸附小分子的密度泛函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05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205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