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化学论文 >

电化学方法在硝基苯类农药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3 08:23

  本文关键词:电化学方法在硝基苯类农药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硝基苯类农药 氧化峰 同时检测 聚糠醛膜


【摘要】:电化学分析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测定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等特点,用于检测农药残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具有电化学基团的农药的直接电化学检测逐渐成为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的热点。硝基苯化合物中硝基容易被还原,研究者通常利用电化学方法研究反应形成的还原峰并实现残留检测,本文重点研究硝基苯类化合物硝基还原形成的亚氨基被氧化形成的氧化峰,并通过氧化峰对药剂进行定量研究。1.利用二甲戊灵中苯硝基的性质,通过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二甲戊灵的电化学性质,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结果发现,在pH=6.10的B-R缓冲溶液中,利用循环伏安法,出现一个明显的还原峰,峰电位为-0.61V(vs,Ag/AgCl),而在峰电位等于0.27V(vs,Ag/AgCl)还有一个与之非对称的氧化峰,利用差分脉冲伏安法通过两个峰分别对二甲戊灵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发现氧化峰比还原峰峰形更好,灵敏度更高,更稳定。氧化峰峰电流与二甲戊灵浓度在0.1mg/L~20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P(μA)=0.50255c(mg/L)+1.0267,R2=0.9969,检测限为0.05mg/L。与之类似,研究了氟乐灵、氟磺胺草醚、乙氧氟草醚、三氟羧草醚的电化学性质,并分别对它们的实验条件进行优化选择。在pH=6.98的磷酸缓冲溶液中,氟乐灵的氧化峰表现最好,在此条件下,峰电流与氟乐灵的浓度在0.5~10m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P(μA)=0.80583c(mg/L)+1.1184,R2=0.9948,检测限为0.3mg/L。在pH=4.10的B-R缓冲溶液中,氟磺胺草醚的氧化峰表现最好,在此条件下,峰电流与氟磺胺草醚的浓度在0.1~5m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P(μA)=1.3247c(mg/L)+0.88828,R2=0.9993,检测限为0.05mg/L。在pH=6.10的B-R缓冲溶液中,乙氧氟草醚峰形最好,灵敏度最高。在此条件下,峰电流和乙氧氟草醚的浓度在1.0~15mg/L范围内,线性方程为:IP(μA)=0.63557c(mg/L)+0.49527,R2=0.9999,检测限为0.05mg/L。2.为了研究不同药剂的同时检测,实验将不同药剂相互混合,优化实验条件。结果发现,二甲戊灵和乙氧氟草醚在同时测量时的氧化峰与单一测量峰值变化不大,可以进行同时测定。原因是单独测量二甲戊灵和乙氧氟草醚的最佳检测条件相似,且二者出现氧化峰的电位差比较大。在浓度为2mg/L二甲戊灵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乙氧氟草醚,发现乙氧氟草醚的氧化峰电流与乙氧氟草醚浓度在1~15m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P(μA)=0.62286c(mg/L)+0.76114,R2=0.9989,检测限为0.05mg/L。在浓度为2mg/L的乙氧氟草醚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二甲戊灵,发现二甲戊灵的氧化峰电流与二甲戊灵浓度在0.2~20mg/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P(μA)=0.53231c(mg/L)+0.98129,R2=0.9949,检测限为0.1mg/L。另外,三氟羧草醚和乙氧氟草醚也可以利用该方法进行同时检测,相比独立检测,峰电流略有下降。3.利用循环伏安法在-0.8V~2.4V电位范围内将玻碳电极置于糠醛溶液中扫描,形成聚糠醛膜,研究了氟磺胺草醚在聚糠醛膜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利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在氟磺胺草醚溶液中扫描,对比相同浓度下裸玻碳电极扫描结果,研究发现,聚糠醛膜修饰后的电极扫描氧化峰比裸玻碳电极扫描氧化峰明显放大,说明聚糠醛膜对氟磺胺草醚的反应起催化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450.263;O65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晓岗;刘往专;吴庆生;丁亚平;樊雅娟;;表面活性剂增强下萘酚异构体的电化学快速测定[J];应用化学;2007年09期

2 刘洋,刘洪涛,夏熙;钒(V)化合物在硫酸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J];电化学;2002年01期

3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斌;电化学方法在硝基苯类农药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2 韩丽娟;醇类电氧化过程中非线性振荡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17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217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2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