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内嵌原子簇富勒烯的合成,分离及其性质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型内嵌原子簇富勒烯的合成,分离及其性质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内嵌原子簇富勒烯 晶体学 电化学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高效液相色谱法
【摘要】:内嵌金属原子簇富勒烯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内嵌富勒烯的研究领域。截至目前,已合成出的内嵌金属原子簇富勒烯有内嵌金属氮化物富勒烯,内嵌金属碳化物富勒烯,内嵌金属氰化物富勒烯,内嵌金属碳氢化物富勒烯,内嵌金属硫化物富勒烯和内嵌金属氧化物富勒烯。由于内嵌单元的多元性和碳笼的大小及形状的多样性极大的丰富了内嵌富勒烯的结构和性质,这使内嵌富勒烯在众多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如生物医学,光电材料,纳米科学等。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型内嵌金属氧化物富勒烯Sc2O@C2v(5)-C80,Sc2O@C3v(8)-C82,Sc3O@C80和新型内嵌金属富勒烯Sc2C76的合成,分离及其性质的表征。(1)首次合成并成功分离出新型内嵌氧化物原子簇富勒烯Sc2O@C80。通过综合研究它的紫外吸收光谱,质谱,单晶X射线衍射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证实了它的碳笼结构是C2v(5)-C80,且内嵌Sc2O单元在碳笼里是固定的。晶体数据证实它的Sc-O-Sc的键角比Sc2O@Td(19151)-C76的大却和Sc2O@Cs(6)-C82的接近,这表明内嵌原子簇的Sc-O-Sc键角可随着碳笼的大小和形状的变化而改变。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揭示内嵌Sc2O单元向碳笼转移四个电子,即(Sc2O)4+@(C80)4-,且分子的前线轨道主要集中在碳笼上。对Sc2O@C2v(5)-C80和Sc2C2@C2v(5)-C80的光谱学和电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它们具有相同的碳笼、相似的原子簇和转移相同个数的电子,但是它们的光谱学和电化学的性质有着较明显的区别。(2)以直流电弧放电法,引入CO2气体作为氧源,成功合成了Sc2O@C82的两个异构体,即Sc2O@Cs(6)-C82和Sc2O@C3v(8)-C82。Sc2O@C82的产率在Sc2O@C2n中是最高的,且它的两个异构体的产率大体相当。对新的异构体Sc2O@C3v(8)-C82进行色谱学,质谱学,光谱学,电化学,单晶X射线衍射实验及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单晶分析结果证实了该异构体的碳笼对称性是C3v(8),且内嵌Sc2O单元在碳笼中是无序运动的。理论研究表明,即使在较低温度下Sc2O单元也可以自由旋转。对Sc2O@C3v(8)-C82与Sc2S@C3v(8)-C82的比较研究显示,Sc2O@C3v(8)-C82的Sc-O-Sc的键角(131.0-148.9o)比Sc2S@C3v(8)-C82的(97.3o)大的多。45Sc NMR的研究表明碳笼的大小和形状对内嵌金属氧化物原子簇的化学位移有显著的影响。电化学研究则证实Sc2O@C3v(8)-C82的电化学能带隙值(1.71 e V),是已报道的内嵌氧化物原子簇富勒烯中最大的,这也和它较高的产率相一致。对Sc2O@C3v(8)-C82,Sc2S@C3v(8)-C82和Sc2O@Cs(6)-C82的电化学性质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内嵌双金属原子簇的种类和碳笼的对称性对内嵌金属原子簇富勒烯的电子结构都有显著影响。(3)合成并分离了新型内嵌富勒烯Sc2C76,首次对其进行了质谱学,光谱学,电化学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实验及理论计算表明它的碳笼结构可能是C2(13333)-C74。Sc2C2@C74是实验报道的C74的第一个non-IPR结构的异构体,同时也是C74的第一个内嵌原子簇富勒烯,因此这对于我们研究C74的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其结构进行的理论计算表明Sc2C2@C2(13333)-C74的Sc-C之间的距离是2.136,2.637,2.133和2.596?。内嵌原子簇Sc2C2向C74碳笼转移四个电子,即(Sc2C2)4+@(C74)4-。它的HOMO和LUMO主要位于C74碳笼上,所以它的氧化与还原过程主要发生在碳笼上,这也与电化学实验结果相符。将Sc2C2@C74和Sc2C2@C2v(5)-C80,Sc2C2@Cs(6)-C82,Sc2C2@C3v(8)-C82的电化学性质进行对比分析,再次证明了不同的碳笼对内嵌碳化物富勒烯的电子结构有显著的影响。(4)首次合成并分离了三金属氧化物原子簇富勒烯Sc3O@C80。由于它的产率很低,目前只对其进行了质谱,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的实验表征。理论计算显示Sc3O@C80的结构可能是Sc3O@Ih(7)-C80。研究Sc3O@Ih(7)-C80的前线分子轨道表明,内嵌Sc3O单元向碳笼转移六个电子,且内嵌Sc3O单元有一个未成对的电子,所以该分子具有顺磁性。进一步研究显示,Sc3O@Ih(7)-C80的电子自旋密度主要位于三个Sc原子上,这与它的等电子体Sc3N@Ih(7)-C80-的一样。它们与Sc3C2@Ih(7)-C80的电子自旋密度分布不同,后者的电子自旋密度主要位于C23-上。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13.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正 ,徐大鹏;富勒烯的化学和物理[J];新型炭材料;2001年04期
2 王福民,过玮;富勒烯C_(60)的研究及应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肖瑜;中国富勒烯的研究进展[J];广西科学;2003年02期
4 于剑昆;科学家开发出2种无机富勒烯[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3年06期
5 解菊;富勒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我国科学家合成新型稳定小富勒烯[J];广西科学;2004年02期
7 任小元,刘子阳,孙学青,车宇梁,杨华;富勒烯及富勒烯衍生物的质谱研究进展[J];质谱学报;2004年04期
8 季怡萍,张红明,孙淑清;笼内金属富勒烯的合成与分析[J];分析测试学报;2004年S1期
9 朱妙琴;;富勒烯——C_(60)的结构、性质及应用[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富勒烯形成规律研究[J];炼油与化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翔;杨微微;倪玲;李宗军;;富勒烯负离子在富勒烯有机官能化方面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季怡萍;张红明;孙淑清;;笼内金属富勒烯的合成与分析[A];2004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詹梦熊;;铜的富勒烯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徐海;;利用内包合氢、氦富勒烯作为核磁探针研究化学反应[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5 张梅芳;李冉;李东巍;蒋风雷;刘义;;微量热法研究水溶性富勒烯类衍生物与白色念珠菌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6 宋虎;杨文宁;周晓松;罗顺忠;彭汝芳;;富勒烯的γ辐照稳定性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8册)[C];2009年
7 王典;张改红;甘良兵;;金属盐促进的氮杂富勒烯衍生物合成[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李壮福;秦勇;林大杨;吴国强;;煤中天然富勒烯的提取与地球化学表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常鹰飞;洪波;边江鱼;孙丽莉;王荣顺;;富勒烯C_(32)及其衍生物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吕鑫;谭凯;吴欣;;一些内嵌双(多)金属富勒烯结构的新认识[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超;小鼠研究首次证实富勒烯可运载基因[N];科技日报;2010年
2 记者 沈佳;中美学者携手发现全硼富勒烯团簇[N];山西日报;2014年
3 罗阿华;我国富勒烯研究获重大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罗阿华;为富勒烯走向应用奠基[N];中国化工报;2007年
5 记者 王诗品;富勒烯炭黑产学研项目落户我市[N];自贡日报;2007年
6 文晓丽;利用煤炭为原料制备富勒烯纳米碳材料应用前景广阔[N];锡林郭勒日报;2009年
7 张巍巍;富勒烯可对体细胞造成潜在损伤[N];科技日报;2010年
8 记者 李建斌;中美学者携手发现全硼富勒烯团簇[N];光明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李晓岩 通讯员 王晓红;纳米碳材料富勒烯应用已不遥远[N];中国化工报;2008年
10 常丽君;纳米尺度富勒烯电子器件可自行制冷[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飞;氯参与下富勒烯的形成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2 高杨;曲面富勒烯图的Clar数及其极值问题[D];兰州大学;2015年
3 蔡文婷;可溶性超大碳笼金属富勒烯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孙丽莉;小富勒烯和准富勒烯衍生物的结构和稳定性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传宝;含金属钛的新型内嵌富勒烯的合成,,分离及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邓顺柳;富勒烯相关碳簇的合成、分离和化学反应[D];厦门大学;2003年
7 李继玲;异质类富勒烯的聚合及聚合产物的功能化[D];山东大学;2008年
8 程伟;具有二十面体群及四面体群对称性的富勒烯的光谱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1999年
9 陆永明;[60]富勒烯和醇钠、苯肼、胺的反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鞠阳;富勒烯图的不变量及其统计分析[D];清华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子强;富勒烯的化学开笼研究及开笼富勒烯衍生物的制备[D];北京化工大学;2005年
2 徐厚材;新型高碳富勒烯的制备、分离提纯与表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璇莉;荧光猝灭法研究富勒烯与氧氟沙星、菲的相互作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胡日勒朝克;卟啉-富勒烯大π离域体系衍生物的合成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赵欣;富勒烯微纳米纤维的制备[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6 武雯雯;金属钇修饰硼富勒烯储氢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汤强强;新型内嵌原子簇富勒烯的合成,分离及其性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8 刘光鑫;富勒烯双加成衍生物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分离及其光伏性能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9 雷丹;金属硫化物富勒烯和金属氮化物富勒烯的计算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10 李剑;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热输运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18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huaxue/1218530.html